三伏天最热的时间以及原因介绍

时间:2018-07-17 12:10:36 我要投稿

三伏天最热的时间以及原因介绍

  夏天最热的时间是三伏天吗?三伏各多少天?哪一伏最热?一年有三个伏天,三伏天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最热的时候,伏天又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比夏至更热是什么原因呢?三伏天为啥最热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三伏天最热的时间以及原因介绍

  三伏天什么时候最热:三伏天最热的时间中伏

  进入中伏,高温闷热,暑湿之气乘虚而入,易使人心气亏耗,稍不注意,往往会引发苦夏、中暑等疾病,头昏脑涨,精神不振,毫无胃口,动不动就拉肚子,还会心烦气躁,也有人“挥汗如雨”,过度出汗。

  根据专业医师的说法,进入中伏,人们的饮食养生应该注意少苦多辛加点酸。夏季的五行属火,“火曰炎上”,即是温暖、上升,具有温热、升腾、活动、上升的作用,而五脏归属为心,“心为君主之官”,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由此可见,夏时心火当令,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酸能收、涩,有助于固表敛汗,多食辛味,如葱白、姜、蒜、香菜等避免心气偏亢,有助于补益肺气、化湿等,还要注意提高食欲。值得注意的是,百姓都知道“苦”夏,中伏时节适当吃苦,可以泻心火,但要注意过量食用苦味食物,反而会引起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

  另从中医阴阳角度看,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如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过量定会寒伤脾胃,引起上吐下泻。因此,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等夏季食品,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三伏天为啥最热:三伏天最热的原因

  正值三伏天,天气又热又闷,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人们常说“热在三伏”,这其实是对夏季温度特征的一个气候概括。气象观测资料也表明,三伏是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一个时段,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最高日平均气温常常都出现在这个时段。

  通常说的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我国自古就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组成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其中,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只出现第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如出现第5个庚日则为20天。这么一来,伏天总日数既可能是30天,也可能是40天。以2013年为例,夏至日是6月21日,初伏开始日为7月13日,中伏开始日为7月23日,末伏开始日为8月12日,8月22日出伏,伏天共计40日。2014年的伏天则为30天,即7月18日为初伏开始日,7月28日为中伏开始日,8月7日为末伏开始日,8月17日出伏,共计30天。

  为何三伏天最热?不仅有气候资料和民间体验的佐证,更有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理论依据。

  众所周知,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要素,太阳是地球上热和光的来源,如果没有了太阳光的照射,地球上就没有了温暖,没有了四季的变化,一切生物也就无法生长了。

  每年的夏至那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获得的阳光最多,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时分,北京太阳高度为73.5℃,阳光近似于直射地面。这时太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最小,太阳的光和热被大气层吸收、散射和反射的量也小,到达地面的就多,有利于地面的温度升高。其次,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热量增加,温度持续增高,而三伏天正好起始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三伏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这就是三伏天最热的基本原因。

  此外,从气象角度说,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加之平均风速较小,雷雨之前气压较低,这也是三伏天有时比较闷热的重要原因。每年立秋之后的末伏,天气常常呈现“秋老虎”状态。所谓的“秋老虎”,是我国民间对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的趣喻,一般发生在8至9月,持续日数约7~15天。这种天气出现的原因是本已向南退后的副热带高压又再度控制江淮及附近地区,形成连日晴朗、日射强烈的暑热天气。不过,不同的地域,“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但就多数地区平均而言,末伏遭遇“秋老虎”天气的概率还是很高的。

  必须要说明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多样,气候复杂。有些地方四季如春,有些地方则常年如夏,“热在三伏”至少不能准确概括这些地方的气候特征。此外,每年的台风次数、强度、路径也是影响我国许多地区夏秋季凉热的重要气象因素。如果沿海地区在三伏天连续遭遇强台风的袭击或影响,那这个地区就极有可能是个凉夏的年份。

  历史上的三伏天:“三伏”之说始于春秋时期的秦国

  《史记正义》:“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三伏”之说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本纪》载:“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唐开元年间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曰:“(农历)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气象史话》载:“‘伏’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首日,末伏十天。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谓之‘伏天’,‘三伏’之说源自春秋。”

  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三伏天最容易出现高温天气。而今,气象学上一般以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作为高温的标准,如果多天在35℃及以上高温,称为“热浪”,属于气象灾害,古人称之为“热灾”。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但只有270年的历史,是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于1742年提出的,所以中国古代没有这个概念。古人有关高温天气的记载较为模糊,常以“酷热”、“炙热”、“炽热”、“晴热”、“极热”、“炎暑”、“炎日”、“赤日”、“热伏”来记录,所以也就难以考证古代的高温天气到底是多少摄氏度。


【三伏天最热的时间以及原因介绍】相关文章:

1.有关于三伏天最热的时间

2.三伏天中什么时候最热以及三伏哪一伏最热

3.三伏天最热是哪个伏天介绍

4.三伏天到底有多热以及原因

5.关于三伏天最热的区域

6.三伏天最热是哪个伏天

7.加拿大留学奖学金申请条件以及时间介绍

8.美国近期最热门的专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