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的影评

时间:2018-02-19 11:17:15 精彩影评 我要投稿

《浮云》的影评

  传记电影尤其不好拍是共识,“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没办法让每个人都满意,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典型形象都是如此地挑剔又何况复杂性形同如一个世界的真实存在过的人。德谟克利特说人是一个世界。你没办法看见他所有的侧面,包括自己。

  萧红死的早,身上有大量谜团,为萧红写传记的作家们,搜罗考据不止,也没能弄清楚个所以然。再加上那些相关人等都是在事后(有的甚至是几十年之后)写一些回忆性的文章。在记忆、政治、个人形象等等利益因素的影响下,难免偏颇,有的还相互矛盾,几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回忆出入也很大,而且萧红很少写关于自己的私事,政治上不积极(与丁玲截然不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萧红这个少有的杰出作家在大陆的文学史中空白了几十年,等到她因为美国的葛浩文而再次被关注时,那些亲历者早就差不多死光了。

  萧红是纯粹的作家,这点让她在当时她所处的左翼作家圈中成为异类,说实话,当时她身边的那些人写的东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非革命现实主义的),抛开内容,技术上全都没什么价值。小说这种文学体材在他们的手中成了政治的附庸、进阶的工具。在对小说的理解上,他们与她差了好大一截。

  萧红的两部代表作尤其是《呼兰河传》都有很强的自传性,这让读者在阅读时会间接地对作者产生一个模糊的印象,由于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感受都不尽相同,所以萧红的形象也千差万别,这也是影片难拍的原因之一。毕竟不像现在,那时的作家与读者的距离比现在要远得多,不会上访谈节目走秀,也没人会问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啊什么的再毁掉它们。用手机打字真累手指头啊,尤其是大拇指。

  许鞍华在这部电影里用的叙事方式有点类似于意识流,只不过是经过设计的意识流,表面上看是信笔所至乃是文章,实际上跟经典的意识流小说一样,背后都有艰辛地反复与修改。影片的整体框架就如一个人回忆他从前死的友人一般,思绪经常跳跃,来回游走其中,同一时空剪辑的片段并不集中呈现,而是像记忆碎片一样,散布在其中,却并不杂乱。开始就由萧红自己说出自己的生卒年月,破坏悬念,预示悲剧结局,影片中许鞍华反复使用这个手段,比如,影片中年轻的萧军刚登场时就插入老年萧军回忆萧红的镜头,但画面中居然出现他的老伴怡然自得的老年生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衬了萧红的悲惨命运。画面上,许鞍华擅长的画内景框构图,用灯光和色调暗示人物关系什么的,都可以见到。另外,许鞍华还在影片中破天荒地尝试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并且我认为相当成功。我估计最近一段时间间离效果都会是讨论焦点。这种演员演着演着戏突然转向镜头说话的方式最早出现在舞台戏剧里,主要目的`简单地说就是为了让观众出戏,然后思考,不要被剧情带着走。在电影中最着名的应用应该是伍迪艾伦的《安妮霍尔》,最近的一次出现则是在美剧《纸牌屋》里。这种手法大陆电影还很少使用。而在这儿,各种跟萧红有关的人对着镜头说话,说的是落成文字的现在可以找到出处的话。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信件,有的是作品中的一段,包括画外音。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对作家私下生活中使用的语言的猜度,(鲁迅通片使用他自己特有的半文半白的书面语对话,居然毫无违和感,反正他吃饭时究竟怎么说话,我们也不知道,但印象中他好像就应该是那个样子,说的还是普通话,汤唯也说普通话。倒是霍建起指导小宋佳演的另一个版本的萧红时不时蹦出句东北话反倒让我感到别扭)许鞍华有意避开了这个问题,有史实资料的就选取,没有的就放弃(比如,第二个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没有正面交代),霍建起导演的《萧红》就没注意到这个问题,编导设计了不少二逼台词让小宋佳说,这些台词一看就是主创人员拍脑门儿憋出来的“想当然”外加“胡编乱造”,属于意淫的一种。居然还让小宋佳扮演的萧红动不动就亲嘴,我不是说她不能亲,但绝对不应该被我们看见,就如同老毛和江青亲嘴也绝对不会让我们看见一样,这是个文化层面的问题。在许鞍华的这部片子中,所有的面对镜头和画外讲述者都只讲述跟自己没有直接冲突的一部分,力求做到尽量客观立体地靠近“没有真相的历史”的萧红的一生,并且通过萧红策应出同时代的众多文艺工作者进而一起编织出还可以选择自由的“黄金时代”。甚至有些回忆者相互之间是有矛盾的(全片只出现一次,关于二萧的分手),就按照每个人的想法都拍一次。

  而且奇怪的是这种间离效果反倒使人感到亲切,丁玲跟萧红说话突然转过来对着我说时,我真有种此时此刻化身成萧红跟她对话的感觉,这种手法真的能让人体会到当事人的感受。从这个角度来说,许鞍华这样用并不是间离效果,而是一种镜头内的蒙太奇,就像小津安二郎的人物也爱冲着镜头讲话一样。把观众也当成参与者,观众成了镜头内的采访者。体验被放大了。

  这部电影的服装道具什么的能看出来都是花了钱的,一些细节的把握也很细腻,但许鞍华缺少些霸气,一些花了大钱的镜头没有排出史诗感。或许是许鞍华不想让人过多地留意背景,但我总觉得不满足。萧红萧军讨论为什么不自杀的那段似乎没有处理好,多少有些不搭。演员方面,扮演端木的长得太丑了,与真人不符,扮演三郎萧军的又太帅了,最没想到的是居然找丁嘉丽演许广平,虽然她表演也算中规中矩,但我脑海里总浮现出她在《过年》里跟赵丽蓉说的“妈,你说现在吧也不知道抽哪阵风,时兴那金镏子热,你要是没有吧,人就瞧不起你……”

  影片后半段,知道马上就要看到萧红死了(本片是否可以对比成赖巳喜男的《浮云》?那种漂泊和孤苦无依,早亡的结局,女作家身份,与男人的纠葛等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可以参照),那种感觉,没看过她的小说的人,没感受过她的禀赋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19XX年我有了第一台电脑,在买的电子书光盘里第一次看见萧红这个名字和她的《生死场》,我用三个小时就看完了《生死场》。然后就有意识的收集她的作品。如今用三小时就看完了她的一生,我其实本该不发一言的。

【《浮云》的影评】相关文章:

1.浮云煮茶

2.人生,如浮云聚散

3.浮云童话故事

4.浮云人生-生活杂谈

5.《阿凡提》影评

6.《天道》影评

7.《游客》影评

8.海洋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