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小沈阳的走红散文

时间:2018-10-10 20:01:54 杂谈 我要投稿

杂谈小沈阳的走红散文

  今年的春晚,看完就忘了。反正是年年歌舞复明年,欢天喜地笑开颜。太平盛世嘛!

杂谈小沈阳的走红散文

  第二天上网,哎呀,妈呀!发现真好象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咋到处是小沈阳的名字哩!小沈阳咋这么着就红咧?在后来的日子里,小沈阳更是有红得响亮了。什么小沈阳爆粗口呀之类的新闻常在网端报角闪忽着。甭管人家是说粗话还是还是说细话,反正这说明人家是名人了是不?要不叫你骂一天娘,也没个人理你呀!

  小沈阳,你为什么就那么红?

  小沈阳演技好?咱不是搞表演的,可不敢瞎评论,不懂行哩!

  本子好?就那爷爷想把孙女弄到“遛光大道”上去,所以在“苏格兰调情”的大酒店里宴请“毕姥爷”的本子就叫好?我不敢苟同。内容浮浅不说,主题呢?不知道。不过有人可能会说,春晚嘛,就图个热闹喜庆,硬要闹个针砭时弊什么的,让和谐社会显着不和谐咋的?一审过了,二审三审肯定也得毙!要以娱乐大众为主要目的嘛!不过就依这么一说吧,这小品看了我就没觉得有什么好笑。就那傻把“报答您”说成是“报复您”,硬生生地出了些低级错误就好笑吗?撇开思想内容不说,单就笑料包袱来看,也比不上往年的《卖拐》系列。不过就在这种情况下,小沈阳还硬是红了!

  那一台春晚也不知耗费了多少银两,出动了多少人力物力,在人才荟萃的央视舞台,小沈阳硬是能够荷花钻出个尖尖角,脱颖而出,不容易啊!

  记得很多年前有部电视剧叫《风雨丽人》,从情节,主题、人物形象塑造上一点也不比当时红极一时的《渴望》差,可是知之者甚少。后来,知道是因为宣传包装不到位的原因。

  可见,要想红,就算有实力,还得有人捧啊!

  小沈阳有人捧吗?肯定是有的啦!不说地球人也都知道,那小沈阳不是管本山大叔叫师傅嘛!为什么不叫老师呢?

  发现师傅这一称谓现在比较兴。这儿,咱也不对它做“源流考”了。反正,“师傅”一词给我的最早印象是在六七十年代,那时工人阶级作为最彻底的无产阶级领导一切的时候,厂里的那些技术大拿便是正正经经的师傅,手下带着仨俩个徒弟,学个钳工、电工啥的。不过那时,“师傅”一词也泛化了,一些不是真正师傅的人也被称作师傅,见了面,不好咋称呼,就“张师傅”“李师傅”地叫。谁能被谁叫上个“师傅”,是无上光荣的的啊,因为那表明人家还把你看成是工人阶级、革命队伍里的一分子,没外道了去,潜意识里似乎还是一种政治身份的象征。就好比叫你“同志”,那时能管地富反右分子叫“同志”吗?

  后来,随着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到来,“师傅”一词渐渐地萎缩,这大概和一些国企的日渐败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工人不再是时代的宠儿,而是和“破产”“下岗”等词密切相关的弱势群体的代称。

  不过,“师傅”一词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使用对象上发生着某些迁徙和转移。发廊里的洗头妹学艺是叫“师傅”的;裁缝铺里的小学徒也是要拜“师傅”的;沿海工厂里的生手也要叫熟练工为“师傅”的。

  而我见过的师徒关系,师傅虽没古时皇帝对臣子那样的生杀予夺大权,但想骂就骂,想说就说的绝对权威还是有的。要不要行跪拜大礼不一定,但逢年过节的给师傅送礼那是一定的。徒弟要想学点艺,那首先就得学会忍,忍气吞声。有几个师傅是甘心把全部手艺教给徒儿的'呢,让徒弟学到了全部本事抢自个饭碗哪?不过是把徒弟当做不要钱的杂役御使两三年罢了。只有少数能忍、会哄,又能吃苦的方能修成正果。尽管如此,师傅可能多半还是留有一手,绝活秘不授人。那唐僧如果不会念个金箍咒,还能管那孙悟空哪?所以有时还得请师傅出山,那师傅这半辈子的事徒弟就得管一辈子了。

  更重要的是,师徒关系是讲究宗派的,看过武侠小说没?武当派的弟子是绝不能掺和到少林派里的,否则那就叫“欺师叛祖”,跟干革命工作的当了叛徒没啥两样。唱京戏的什么“梅派”“裘派”泾渭分明。记得相声大师侯宝林去世那会,马家军全在电视里头亮相,齐刷刷地喊马季为“师傅”,并封师傅为相声宗师。那马家军阵容还真强大呀,姜昆好象也在。

  相比之下,“老师”可就没“师傅”那么好使了。

  如果学生犯了错,老师只能教育不能打骂,否则可能会上报纸的;不敢说师生之间是绝对平等的,但老师对知识一定是毫无保留的,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然了,这和老师由国家发工资有关,也和对老师的教学考评有关;一个老师一生之中会教很多很多的学生,一个学生一生之中也会碰到很多很多老师,所以就不象师徒那样带有宗派的影子。

  虽然“师傅”这一称谓更带有一种旧式作坊的霉雨气息,“老师”这个称谓则更多地携有现代文明之风,但是,还是有人更愿意被人叫作“师傅”。

  听说成了名的赵本山搞了个影视基地,收了不少学生,这本无可厚非。只是那听学生口音,都是一个味——“大城市铁岭来的”。他们管本山都叫“师傅”,有的还嫌这种叫法不足以表达以表达心中的爱戴之情,干脆叫“爸爸”了。看看此时口口声声说做人要厚道的本山大叔,倒不象什么校长,而更象“铁岭帮的帮主”了。

  中国人向来重乡土。古人求官进仕,常找已居高位的同乡帮忙,而同乡也乐于助人,一则有提掖后人之美誉,二则嘛提携之恩再加同乡之谊,自己人的队伍不就扩大了!而培植“自己人”的重要,就是在今日之官场,大概也是潜规则之一。

  什么人最容量成为一个圈子的自己人,在赵本山看来,那大概就是老乡加徒弟。师傅捧红了你,那你不得把师傅当恩人哪?而有这么一个根基深厚的师傅能领着自己上“溜光大道”,那傻子才不干哪!

  站好队跟对人,对于前途很重要。那唐朝诗人李商隐不就因为墙头草两边倒而终生失意吗?纵你有满腹才华,卷入“牛李党争”,也只能左右不是人,写写《无题》之类的诗隐晦曲折地表表心意了。而小沈阳紧紧地拽着师傅的衣角跟着师傅走就对头咧!

  顺应潮流,熟谙潜规则,才是成功之道啊!要不,中国人这么多,有你小沈阳那般才华的人那么多,你凭什么那么红呢?

【杂谈小沈阳的走红散文】相关文章:

1.心情杂谈的散文

2.人生杂谈的散文

3.青海杂谈散文

4.端午杂谈散文

5.赏花杂谈散文

6.志向杂谈散文

7.深夜杂谈散文

8.生活杂谈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