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的故事

时间:2022-05-10 10:31:26 创业故事 我要投稿

回乡创业的故事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热潮在西部地区正在兴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回乡的创业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回乡创业的故事

  回乡创业故事篇1:

  小伙辞职返乡创业:养牛发展循环产业

  初夏时节,重庆市南川区木凉乡气候宜人,满眼葱绿。重庆市慧迪肉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就在该乡玉岩铺村海拔800米的一处坡地上。牛舍周边,庄稼果树长势喜人,不远处的山坪塘水清波静。

  迷彩服、牛仔裤、黑胶鞋,一头汗水两脚泥,年轻的面庞充满朝气,又带着几分腼腆。这是24岁的公司经理霍之亚给人的第一印象。

  院坝坐定,好客的霍家人端上了农家的香茶和自己包的粽子。“我出生那年正赶上北京亚运会,所以老爸给我起了这个名字。”从8年前外出打工,到前年回到农村,霍之亚说起了他的农村创业故事、他的梦想。

  时间越长就越想自己创业

  2006年,霍之亚跟随父母去广东中山打工。“6年时间,总共在三家企业干过,”霍之亚说,其中有两家是电子厂,一家是制鞋厂。在前两家企业,他是当工人,工资比较低,起初只有1000元左右,后来涨到1800元,到第三家企业他已经成为了管理层,工作没那么累了,工资也能拿到4000元左右。

  “收入还不是我决定返乡的主要原因,”霍之亚说,他们一家都在一个地方打工,钱不算少,彼此还能照应,按一般人的想法来说也过得去了。“但我一直觉得,在外打工始终是为别人干,时间越长就越想自己创业。”霍之亚透露,也不是没有想过在广东创业,但考虑到竞争激烈,人地两生,“估计也搞不过人家。”还有就是,爷爷奶奶已80高龄,他的心里也惦记他们。

  如果说这个想法最初还只能憋在心里的话,是近年来东南沿海部分企业不景气的现状和西部家乡的发展让年轻人下定决心跟父母“摊牌”。6年间霍之亚回过农村老家两三次,每次回来他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南川的路都不认得了,村里的条件改善速度也比我想象快,”霍之亚说,“回来不光是探亲,也在看、也在问,琢磨着什么项目最合适。”

  “他跟我说要回乡创业,我首先问他准备做什么。”霍之亚的父亲霍仁才说,当儿子回答他“养牛”的时候,他吃了一惊,同时也生出几分赞许。“养殖业不容易被淘汰,牛肉的市场需求很大,而且在我们南川,养猪的多,养牛的少,他说的这些我都认同。”霍仁才说,但他提醒霍之亚:搞养殖是很辛苦的,怕脏怕累的话做不长。“我不怕,能坚持。”霍之亚的坚定态度让霍仁才最终作出了举家返乡、支持儿子创业的决定。

  2012年7月,霍之亚一家回到南川,在木凉乡玉岩铺村租下了40亩地,开始建设他们的`肉牛养殖场。

  一出门就挨了当头一棒

  霍之亚没有想到,他回乡搞养殖,一起步就摔了个大跟头。

  “前期准备和建设都很顺利,”霍之亚说,养殖场选到了比较理想的位置,土地流转租金也不高,当地政府在路、水、电等各方面都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到了2013年年初,霍之亚就开始张罗着买牛了。“之前我们对牛的品种进行了反复筛选,决定从山东买,4个优质品种,116头肉牛,”按照霍之亚的预想,这批牛养一年到一年半就可以出栏,如果成本控制得好,每头牛能挣到500元到600元。

  2013年3月25日,这一天霍之亚一辈子都忘不了。“从山东运到我们这里,正常的时间应该是30个小时左右,但我们这批牛却在路上用了70多个小时。”霍之亚说,由于没有经验,长途运输途中有些环节没有协调好,导致到达时间大大延后,又逢阴雨天气,一下子就病了几十头。霍之亚慌了神,急忙找人来给牛治病,“南川区的兽医我们都请到了,买药的钱也花了不少,但人家都说错过治疗的时间了,没办法。”

  3个月后,116头牛剩下62头。“看着牛一头头倒下,心里别提多难受了。”说起这事,霍之亚神情黯淡。54头牛的买牛款加上给牛治病的钱,70万元一下子打了水漂,“就像一出门就挨了当头一棒,真是打疼了。”

  痛定思痛,霍之亚开始认真总结教训。“那个时候光看着市场好,净想着养牛的好处,没想到风险。”霍之亚说,原以为牛疫病少,但不知道一旦得病不好治;原以为本地养牛的少没什么竞争,但没想到养牛少兽医也少。“不讲科学,再好的市场也没你的份。”意识到知识的短缺,霍之亚开始认真学习,参加培训班、网上找资料、向别人请教……去年第二次去山东买牛,对于运输途中牛的保温、喂食等方面他更是格外注意。如今,养殖场的120头牛健康成长,已到出栏期。“后来这些牛一直没生过病,我都能算半个兽医了。”霍之亚笑着说。

  成立公司以后,霍之亚和父亲明确了分工:他负责技术,父亲负责采购和市场。走进牛舍,霍之亚熟练地指导工人给牛喂食、除粪,还不时亲昵地抚摸牛头。“我们这几个品种都比较好,前几天运了4头到广东试销,每斤牛肉能比当地的牛肉多卖6块钱,”霍之亚说,这样算下来,120头牛全部卖掉,亏损就可以补回来了。

  发展循环产业是我的梦想

  120头牛,每天产生牛粪就有三四吨,牛粪怎么处理?会不会污染环境?这个问题霍之亚在决定搞养牛场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可以看到牛舍旁边有一个沼气池,“通过沼气池,牛的粪便就转化成沼气、沼液和沼渣,”霍之亚操作起他们购买的净化处理专用设备,“沼液和沼渣经过脱水净化后就可以直接用作肥料,不会污染环境。”

  借鉴其他养殖场的经验,霍之亚建起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的蘑菇种植厂房,开始利用牛粪种植双孢菇。牛粪太多了用不完,霍之亚又开始在循环产业上动起了脑筋。“发展循环产业是我的梦想,也是养殖业的方向。”霍之亚说,牛粪可以养蚯蚓,蚯蚓又可以养鸡、养鱼,把产业链拉长一些,也可以多带动周边的村民增加收入。下一步,他还想尝试组建一个专业合作社,搞一体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配套化服务。

  说到目前的困难,霍之亚表示,一个是贷款不容易,另一个是村里的道路还不够宽,肉牛运输有些不便。“做什么行业都不轻松,困难还得自己多想办法克服。”他说,回乡创业以来,他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许多鼓励和支持,除了乡政府和农业、畜牧部门外,作为回乡创业青年,团市委还把他列为“未来企业家培养青锋计划”扶持对象,为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作为一名90后,霍之亚也有自己的爱好。“但现在养殖场人手少,忙得基本没什么业余时间了,也就是看看书上上网。”他说,因为要住在养殖场,他如今很少去城里玩,“有时朋友回来了去参加一下聚会,都不敢太晚回来,怕牛场这边有事。”

  与很多同龄人相比,霍之亚显得很“土气”。“以前在广东也挺时尚的,现在没法讲究了,衣服也不敢穿好的,牛舍有事随时得上,身上老是有牛粪味儿。”霍之亚笑道,累是累点,但挺充实,对前景也有信心。“你今年24,再给你4年时间,到28岁就得干出点名堂了,到时候我就全放手不管了哟!”一旁的霍仁才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对儿子说。“4年后你就想抱孙子了?”“之亚压力大不?要加油哦!”……几位公司员工参与进来,打着趣。欢笑声中,霍之亚的脸红了。

  回乡创业故事篇2:

  高考状元珠海种地7年

  跳下皮卡车,皮肤黝黑、胡子拉碴的邹子龙,俨然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肥硕的牛仔裤挽着裤脚,破旧的运动鞋布满了泥土。邹子龙扯了扯裤腿说,“这身着装方便随时下田干活”。

  这位人大的硕士,北大和人大的双学士,7年前放弃了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一头扎进了珠海偏僻的乡村创业,开荒种菜,创办有机农业园,如今是300亩地的农场主,常年为上千个家庭餐桌提供有机菜。

  开荒种菜收获了爱情

  从珠海市区驱车到高栏港平沙镇绿手指有机农业园,要1个多小时,这是邹子龙在珠海开辟的第三处有机农场。201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和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双学位的邹子龙,还没毕业就游说了两个大学同学作为合伙人来到珠海开荒种地,其中一位叫陈羿好,这位重庆姑娘在人大是学艺术的,读书时是出了名的登山运动员,在一次登山过程中与邹子龙相识并成为好友。

  2007年,邹子龙以韶关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人大,他在高考志愿上仅填报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虽然在校期间获得了北大经济学的第二学位,但毕业时除了农业,他别的工作都未曾认真考虑过。

  离毕业还有几个月,邹子龙班上的同学大多选择到金融单位和国企上班,而已经被保送读研的邹子龙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现代农业梦。

  陈羿好毕业前原本被一家电视台录用,同样出于对大自然的向往,在邹子龙的游说下,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邹子龙一道离开北京来到珠海;另一个被邹子龙游说来的是大学的好兄弟冯永久。他们三人在珠海三灶承包了一个山头开荒种地,用从家中借来的积蓄,创办有机农业园。

  虽然邹子龙是学农业经济管理的,但毕竟没有种植经验,“种植标准由我制定,但有些实际生产我也需要向当地老农请教”。刚到珠海,没有现成的农耕地供他们租种,租种的山头不仅仅要开荒,而且不通水,灌溉成了问题。但这并没难倒他们,他通过大量实验,最终从很远的地方把山泉水接过来,通过重力加压引到山上实现了自流灌溉。没有电,他用6个车载电瓶串联起来解决生活和生产用电,用完了再拉到村里面去充电。开荒的日子,每天差不多花10小时泡在田间地头。

  在长期共同劳动中,他的执着、勤劳征服了这片荒地,同时也征服了陈羿好,两个年轻人擦出了爱的火花。其间,冯永久选择离开,投奔了珠海一家地产公司,此后邹子龙负责农业园的管理并带员工生产;陈羿好每天开着一辆破面包车满珠海跑,负责送菜。

  2011年9月,邹子龙重返人大读研,一段时间,陈羿好挑起了农场的全部重担。在北京读研时,一是心疼陈羿好太累,二是心系农场,邹子龙说自己做梦都在想农场,有三天以上的长假,他连夜都要飞回珠海。

  一到田里精神就来了

  今年29岁的邹子龙目前的身份是珠海绿手指有机农业园的董事长,由于多年的体力劳动,日晒露宿,风吹雨打,邹子龙没有大学时代的斯文,体型非常健美,皮肤黝黑得像古天乐。一身土不啦叽的着装,与记者交谈时有些腼腆,时不时摸下鼻子,憨厚的样子更像农民小伙,丝毫没有董事长的气派。邹子龙的父亲说,邹家世代务农,好不容易在儿子这一代跳出农门,结果儿子虽读了名校,却又回来当了农民。谈起儿子返乡务农,邹妈妈直摇头,“上了那么好的大学,还读了研,也没找个体面工作。”虽然有抱怨,但当儿子农场有困难时,老两口还是拿出全部的积蓄支持儿子创业。

  邹子龙的办公室是建在农场田间的一间简易板房,推开办公室门,除了堆放了些农具和健身器材,在他办公室里没有老板桌椅,没有电脑。邹子龙说,自己除了偶尔进办公室放下工具外,其他时间都是在田间地头,几乎不坐办公室,以至于办公室里有老鼠出没。

  邹子龙说,他喜欢跟果蔬打交道,而不擅长跟人打交道,随着公司发展,他专门请了职业经理人负责管理公司,自己则负责园区设计和生产标准制定,并每天带领员工在田间作业。“我坐在电脑前就头痛,读书时我的电脑也长久不开机,都发霉了,一到田里精神就来了”。

  如今,邹子龙会带领队员们每天在田间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有时早上8时不到,他们要先到猪圈打扫,然后来到田里种菜、摘菜。白天里,他随时会出现在一垄田间,指导从当地雇请的老农按着他制定的标准作业,在他眼里,有机农作物种植要杜绝一切农药、化肥、激素。而这在被雇的农民看来完全是“死脑筋”。邹子龙说,“他们比较习惯用农药化肥,跟他们说不能用,他们觉得我们又没种过地,不愿意听我们的,最后换了几拨人”。

  搞有机农业,先要有养殖。除了养鸡鸭猪鱼,他们还养了几十头牛,邹子龙说,养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收集粪便,白天一群牛被员工赶到湖边草地上放养,一只只白鹭和其他水鸟飞来,时不时地立在牛背上,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放牛的工作与坐在办公室里相比,对于热爱大自然的人来说,肯定是一种享受。

  最困难时整个农场就剩下他一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邹子龙说,从2010年在珠海扎根做第一个有机农场,直到去年才实现收支平衡,这还不包括六年多累计的基础建设耗资一千多万元。

  做农业很难赚钱,做有机农业更难,一场自然灾害就会让农场颗粒无收。2012年,超强台风“韦森特”袭击珠海,绿手指农业园的蔬菜被席卷一空,养殖棚吹垮了,鸡鸭牛羊死亡殆尽,因为发不出工资,农场的员工全走光了,当时妻子陈羿好刚怀孕生子,整个农场只剩下邹子龙一个人在打理。邹子龙说,那一阵他焦虑得整晚睡不着觉。为帮助他重建农业园,在最危难的时候,人大的师妹钟倩琳带着10万元资金入股,共青团珠海市委也向农场提供了2万元的创业资金,并组织了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了农场道路的修整工作。此后,农业园又通过消费者融资筹到数十万元,终于逐步渡过难关,走上正轨。

  邹子龙引入“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模式,即搭建消费者和生产者(农民)之间直接联系的纽带。

  如今,通过这一模式,绿手指有了500多个家庭长期订单,另外还有近1000个间断性的.订单,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既是绿手指的客户,也是绿手指的合作伙伴。

  希望儿子长大再当农民不要被当成“稀奇”

  陈羿好生子后,为避免家族企业的嫌疑,邹子龙不再让妻子参与农场的事,专心在家带孩子。送菜的工作就全落在钟倩琳身上。“那时候可惨了,刚学会开车,边拿地图,边开车,还要边接客户电话,其实挺危险的!”钟倩琳说。

  有一天晚上11时多,钟倩琳送完菜回去。因为下雨,山路较滑,一不小心皮卡车就从山上冲下去了,一头撞到一块大石头上,车整个翻了过来,车尾卡在石头间,中间有个池塘,被悬空在水面上。“我也跟着翻了一圈,好不容易把车门踢开了,爬到那个石头上,当时就委屈得哭起来,然后才想到求救。”钟倩琳说,“接到求救电话,邹子龙爬了半个小时的山路,好不容易找到我”。

  向往这种山野生活的人多,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少。在人大学子邹子龙包山种菜的事传开后,一开始很多青年涌上这个山头。2012年一年来来去去累计就有两百来人,但最终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留下来,成为今天的中坚力量。

  除了请了一些当地老农参与种植,目前农业园有正式员工30多名,绝大多数都是大学以上学历,总经理原是一家外资公司的总经理,因为对有机食品的热衷投奔了他们。佛山姑娘黄嫦仙会计专业毕业后已进入广州一家企业试用,看到农场的招募启事之后辞去工作加入了农场;山西阳泉小伙赵贺辉学市场营销的,也被CSA模式深深吸引来到农场。

  邹子龙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越来越多有学识的青年投身于现代农业,让更多的家庭吃上放心菜。

  “待儿子长大了,即使他有很好的学历,如果再回乡当农民,希望那时大家再不要当成‘稀奇’,不再像我这样受关注”。

  回乡创业故事篇3:

  昔日大学生不做白领 回家创业当农民卖土特产

  “付钰桀这个小伙子不错,是我们乡第一个直接从泥巴山考进本科的大学生,一直是我们的骄傲。”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清溪镇同心村支书说,“嘿嘿,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有想法,有好好的工作不干,有高工资不拿,硬是要跑回来当农民,开电商,虽然我们搞不懂,但是,我们父老乡亲还是比较支持。”

  32岁的付钰桀是一个毕业近十年的大学生,也是当年是乡里第一个考上本科的大学生,他现在满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能把家乡的特产通过网络推销出去。沿泥巴山山路向山上行驶,在半山腰有一幢灾后重建的三层小洋房。这便是付钰桀位于同心村的新家,近距离感受这位回乡农村创业小伙的“电商梦”。

  回到家乡创业

  辞去年薪10多万工作

  之所以会放弃在成都还算不错的工作和薪酬回乡创业,源于付钰桀多年来的亲身感受。

  2004年付钰桀毕业于四川理工大学,稳定就业后,又到四川信息工程学院进修。辞职以前在成都几家知名的网络公司都呆过,大半年前还在成都一家知名公司担任网络部总监,年薪有12万—15万元不等,还不算其他额外收入。

  “以前我给别人介绍自己家乡在汉源,都没有人知晓。近年来,一提到汉源,同事和周边的朋友们都知道。而且他们很多还去过,对当地的大樱桃和花椒特别感兴趣,但却不知道怎么才能时刻买到真宗的。”付钰桀回忆道。

  “我是从汉源农村走出去的山里娃,每年逢年过节都回家看望父母和长辈,同事们和朋友都会喊我顺便带点汉源的樱桃、花椒、苹果或白凤桃等特产回去。” 付钰桀说,“每次回去,车里除了人,就是土特产。”

  久而久之,付钰桀心想,自己周边的小圈子都这么感兴趣,那还有更大的圈子,更多的人也一定有想法。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琢磨,自己本来就是搞网络的,为什么不回乡弄个网站直接把家乡的特产销售出去?2014年上半年的某一天,付钰桀便产生了一个梦想——回乡创业,利用网络技术专长做电商,带动父老乡亲共同致富。

  亲人极力反对

  相约一年的时间看成绩

  其实,当时我想回家创业开电商,估计第一个反对我的.应该是爱人,支持我的应该是父亲。付钰桀说,万万没有想到,刚把心里的想法告诉爱人,从她脸上的笑容就知道了答案。

  当晚,立即打电话给父亲,我还未把要辞职回家当农民、开电商的事情说完,平时很慈祥的父亲就劈头盖脸的骂起来啰。

  “钰儿(父辈给付钰桀取的乳名)是我们乡第一个考起大学的本科生,曾经是我的骄傲。现在,我既不想我的儿子飞黄腾达,又不想他当官发财,只想他在大城市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就是。” 付钰桀的父亲付连才说,“我一直认为有出息的孩子应该在大城市工作或者是稳定单位上班,拿着稳定的工资,何必要辞职回家当农民啊?我实在是想不通。”

  “他是乡里第一个考上本科的大学生,这也一直是我最自豪的事情,乡亲们都眼巴巴看着,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外打拼几年后又回到田间来干农活儿,亲戚邻里怎么想?我们的老脸哪里搁?”

  有好长一段时间,部分村民还议论说是不是“钰儿”在外面犯了啥子错误,混不下去了才选择回家。付连才说,我以前是村长,也是一个爱面子的人,你说反不反对?好在“钰儿”的姐姐也是一个有想法的人,她多次从成都打电话回来做我工作,我只好给出一年的时间为条件,让他试试。

  建网站容易运营难

  永远记住第一单的第一人

  在家过完春节就再也没有去成都了。从今年2月开始,付钰桀利用自己擅长的网络专业技术建起了自己的网站,几经自我“枪毙”,又几经修改,今年3月,付钰桀的“华夏味道”网站正式上线。

  建网站容易,但运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网站上线前2个月,没有一单交易,看到这样的效果,父亲显得无比焦急,但我更看好未来发展趋势。“除了这个垂直经营的网站,我还在淘宝上开了一家网店,准备齐头并进。”付钰桀说,其实,在春节期间,一直琢磨和构思电商的名字、网页设计框架、电商经营内容等很多东西。

  今年5月10日上午9点48分,付钰桀的网店迎来了第一订单,是雨城区的一名客户张斌,在网上定了100斤大樱桃,当时我既担心又开心。付钰桀回忆说,起初以为是逗我玩的,在询问单价后,很快就将15000元现金汇至我的账户。

  我哪敢怠慢啊!立马到农户家里组织货源,以高出当地2-5元的价格购买最好的大樱桃,当天下午4点左右就把货全部发出。不知咋的,当时我的泪水也不知不觉的流出。付钰桀说。

  顺利交易第一笔订单后,付钰桀信心倍增,还在店内增设有樱桃、花椒油、清溪黄牛肉、坛坛肉等200种土特产。付钰桀说,“他相信只要产品质量好,价额随行就市,肯定就能卖出去。”在付钰桀的交易记录中看到,通过“华夏味道”店不仅销售了3000多斤大樱桃,还销售了清溪黄牛肉、坛坛肉和腌菜等土特产共计20万元。目前,汉源花椒、水果等也有不少订单。

  “我的网店才刚刚起步,现在的利润还比较薄,前期营销投入大,在除去物流和商品的成本,纯利润大概只有5%。”付钰桀坦言,“但我很看好未来发展趋势,做好了收入就像滚雪球,一年能翻好几倍。”

  尽管电商正式运营还不到半年,但在付钰桀的努力下,电商生意越来越好,昔日反对他回家创业的父亲也竖起了大拇指。

  看到儿子创业开了好头,父亲付连才也算放心了。在儿子的感染下,他也想再创业,把自家的小洋房搞成农家乐,让儿子挂到网上推广出去。“家里的小洋房还有五个空房间,一次可以接待十多个人。我以前又在部队当大厨,客人来了吃农家菜肯定不成问题,加上家里也有4亩多甜樱桃,搞个集体验、观光、住宿、旅游为一体的农家乐肯定行。”

  新村建设为契机

  依托政策带领村民致富

  目前汉源县清溪镇同心村正以美丽新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和乡村旅游产业,合理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人居环境大改观,农业产业大发展,基础设施大改善、公共服务大提升。村支书王定刚说,拟将同心村建成集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着力打造“峡谷清溪游止步,果园深处有人家”的世外桃源。

  看到现在的同心村正发生着翻天复地的变化,付钰桀对电商前景充满希望。

  付钰桀说,同心村虽然地处泥巴山半山腰,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但是汉源花椒的核心区和大樱桃、核桃等主产区,有高山草甸风景区,有溪谷潺潺。乡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随着同心村道路的不断延伸,前来体验乡村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电商能顺利运营,和政府打造新农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密不可分,只要守着这片基地,就是最大的财富。”付钰桀从客厅沙发上起身,将父亲请到二楼窗前,指着邻居的小洋楼说,以后将以高出市场价收购农户的土特产,保证顾客的货源质量,也让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还将在网上发布村民开农家乐的消息,在网上预订吃住,为乡亲父老提供更多的客户源。

  “其实,村里的乡亲们对我期望挺高的,他们总是给我提供质量最好的产品。当然,拿大樱桃举例,我一般也用高于市场均价2到5元的价格收购他们的优质货物。”付钰桀说,除了继续保证质量,最近他正在学习营销推广方面的知识,准备利用朋友圈和其他平台推销汉源的水果和特产。

  付钰桀透露,下一步他想在自己的网站推介当地的乡村旅游,“我这个毕业十年的大学生心还不老,也想摸索出一条适合我们村发展的路子,不辜负乡亲们的期待,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回乡创业的故事】相关文章:

兄弟回乡创业故事11-24

游子回乡创业带动了乡亲就业的创业故事11-14

女大学生回乡的创业故事11-24

破产老板回乡种植冰脆的创业故事11-24

大学生回乡创业靠一粒种子致富创业故事11-24

大学生回乡养猪成河南首富创业故事11-23

大学生回乡创业养沙棘鸡励志故事05-11

大学生回乡当起农场主的创业故事05-12

曾惠泉回乡种火龙果致富的创业故事11-16

平泉县大学生回乡创业办起现代化育苗场的创业故事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