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7-04-20 09:25:33 中外政治思想史 我要投稿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外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大家准备好应对期末考试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试题和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周到春秋战国,是我国政治思想从( )的时期。

  A、产生到繁荣

  B、繁荣到衰落

  C、确立到发展

  D、延续与完成

  2、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政治本质是王权之上和( )。

  A、仁政

  B、绝对专制

  C、主权在民

  D、自然权利

  3、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 )为特色。

  A、天命不可变

  B、重罚

  C、树儒排佛

  D、注重调解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由( )制定的( )。

  A、商鞅/《商君书》

  B、韩非/《韩非子》

  C、李悝/《法经》

  D、李斯/《焚书令》

  5、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以()为特色。

  A、重道德、讲礼仁

  B、富国强兵

  C、无为而治

  D、法术势兼用

  6、秦国改革和谋求统一的指导思想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7、()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A、伏羲

  B、黄帝

  C、尧

  D、秦始皇

  8、秦始皇决定废除( ),全面推行(),将全国划分为36郡。

  A、井田制/世袭制

  B、庄园制/领主制

  C、分封制/郡县制

  D、郡县制/分封制

  9、秦朝实行()的官僚制度。

  A、世卿世禄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科举制

  D、恩荫制

  10、汉武帝时,()以儒为主,吸收阴阳五行、法、墨等家的观点,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论,为君主专制、政治大一统、等级尊卑等作了系统的理论论证。

  A、李斯

  B、陆贾

  C、贾谊

  D、董仲舒

  11、西汉末年,儒学中的神秘成分增大,发展处()。东汉则给予其官方身份,使之成为东汉政治思想的主流。

  A、天人合一

  B、谶纬之学

  C、纲常名教

  D、玄学政治

  12、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上,提出与民为敌而“民必胜之”的只有贾谊,这是传统( )

  的认识定点。

  A、天人合一

  B、重民思想

  C、抑民思想

  D、重农思想

  13、( )是隋朝时期儒学复兴的先驱之一,也是儒学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人物。

  A、董仲舒

  B、王通

  C、韩愈

  D、柳宗元

  14、(  )是李世民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突出部分,也是以其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共同思想主张。

  A、民轻

  B、民权

  C、民本

  D、民主

  15、韩愈吸收儒家传统思想材料,并借鉴佛道,以道对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原则作了重新概括和抽象,提出了(  )。

  A、祖统说

  B、道统论

  C、玄学

  D、名教

  16、性品说是(

  )在人性问题上的基本看法。它是对儒家人性学说的继承与改造,使其更加精致、完整、系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A、孟轲

  B、朱熹

  C、韩愈

  D、柳宗元

  17、唐代中期,柳宗元作( ),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和郡县制的优越性,结束了汉魏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长期争论。

  A、《封建论》

  B、《贞观政要》

  C、《资治通鉴》

  D、《盐铁论》

  18、柳宗元民本思想中( )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的官为民父母、官治理民、民服从与官是天然的、合理的观点。

  A、“民贵君轻”

  B、“君舟民水”

  C、“民众比胜”

  D、“吏为民役”

  二、名词解释

  1、儒家学派:

  2、老子:

  3、墨子

  4、李斯:

  5、贾谊:

  6、独尊儒术:

  7、东汉名教:

  8、王通

  9、道统:

  10、民本:

  三、简答题

  1、简述儒家学派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特征?

  2、什么是无为而治?老子和庄子提出的无为而治的依据和实质是什么?

  3、简述墨家的尚贤思想。

  4、贾谊的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特征?

  5、曹操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政治实质是什么?

  6、如何评价李世民和柳宗元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周公的政治思想特点是重在调节?

  2、董仲舒天人合一政治思想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3、韩愈道统论的政治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4、C

  5、A

  6、D

  7、D

  8、C

  9、B

  10、D

  11、B

  12、B

  13、B

  14、C

  15、C

  16、C

  17、A

  18、D

  二、名词解释

  1、儒家学派: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孔子。他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整理并编定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典籍,这些典籍后来成为儒家经典,称为"六经"。孔子提出了系统的政治学说,创建了儒家学派,他成为儒学的祖师。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孔子外,有孟子、荀子。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有三:第一,祖尧、舜,宪章汤、武、尊崇王之道。第二,崇尚礼仪即尊卑上下等级秩序,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政。第三,尊崇孔子。无论儒家中的哪一个支派,都尊奉孔子为祖师。

  2、老子: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任东周守藏史,为周王室管理图书典籍。老子生活的时代与孔子相同,但年纪要长于孔子。老子的著作有《道德经》,一名《老子》,分为上、下两篇,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老子》全文约五千字,言简意赅,思想深邃而富有智慧,政治主张的核心是无为政治。

  3、墨子:魔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人。他早年曾经学习儒学,后来脱离了儒家,自创学派,并对儒学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墨子也授徒讲学,他的学说受到社会下层民众的欢迎,追随者甚多,社会影响很大,一时号称“显学”。《墨子》一书汇集了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是研究墨家政治思想的主要材料。墨子曾经提出了十大主张,主要有:尚同、兼爱、尚贤、非攻及节俭思想等,其政治思想注重实用。

  4、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曾师从荀子。入秦后,先为客卿,后升至廷尉。统一中国后,任丞相。秦始皇死后,与宦官赵高奉胡亥为帝。后被杀。李斯是秦帝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他积极实践了法家思想,同时也推动了法家思想向着极端化方向的发展。李斯的极端化政治思想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坚持思想文化专制;二是提出“督责之术”。前者排斥广大士人们,从而削弱了秦帝国的社会基础。而且李斯颁布《焚书令》,毁掉了文化典籍,禁锢了人们思想,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后者强化了君主的个人独裁,阻遏了统治集团其他成员参政议政的可能,这就使得秦统治者的统治与应变能力急剧下降,最终导致了帝国的速亡。

  5、贾谊:西汉著名文学家、政论家。他是西汉初年儒学复兴的代表人物。他长于议论,认识深刻,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在中国传统政治思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著有《新书》58篇传世,其中最著名的有《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关于秦二世而亡的教训的总结和重民思想等对于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6、独尊儒术:汉初,适应恢复社会经济和重建统治秩序的需要,主张清净无为的黄老思想兴盛一时。儒家也在对秦亡的反思和寻找长治久安之策中恢复和发展起来。随着汉的巩固和强盛,统治者开始寻求新的统治思想。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神秘主义改造,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学说。他鼓吹大一统和君权至上,又提出纲常理论,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因而受到统治者的欣赏。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学上升为官方学说,成为政治指导思想。由此,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

  7、东汉名教:在汉以孝治天下的长期作用下,东汉兴起了名教思潮,严格君臣纲纪,礼制规范,重建秩序的思潮盛行。为了扩大名教的影响,规范社会,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其一,对孝悌行为和名节之士进行表彰和奖励,以名利刺激人们竞相仿效。其二,以伦理纲常教化民众,以巩固其统治。其三,以纲常名教为标准选官,使人们竞相学习,遵从纲常名教,从而敦厚社会风俗,造就大量忠臣和顺民,维护统治。但在实践中,重名教却导致了虚伪浮夸、名实不符的现象,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对名教的怀疑与批评。

  8、王通:隋末河东绛州龙门人。王通的政治思想以儒为主,也有佛道的成分,体现了南北朝以来思想融合会合流的趋势。他是隋唐儒学复兴的`先驱之一,也是儒学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人物。王通的王道思想及其复兴儒学的努力影响了一代士人,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以唐太宗李世民为首的唐初君臣集团积极倡导重民和政治调节,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根基。

  9、道统:韩愈通过自己的道与佛老之道比较,阐发了儒学道德内涵。他认为仁是认得内在道德,义是行为表现,遵行仁义即为道,德则是一种仁义的内在自觉。为了进一步强调道德万世不易,提高道德地位,韩愈还专门提出了道德传承系统的问题,并虚构了一个道德代代相传的系统,即道统。道统说表明,儒学之道的产生远早于佛老,是华夏文化之正统。而孟子之后,儒家经学不能继承道,将道发扬光大,只重儒学的皮毛说法,而忽视其根本,结果导致儒学的衰微。解决的方法就是破除经学旧说,以道为核心,重建儒学。

  10、民本:国家为君主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安定民生为政治之本是民本思想的核心论点。它是关于君民关系的政治理论。从盘庚的“重民”、周公的“保民”、孔子的“爱民”,到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再到汉唐以来形形色色的民本论,民本思想不断被充实和丰富。许多统治者宣称“以民为本”,并将其转化为实际政策。最有代表性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民本思想及其政治实践。三、简答题

  1、(1)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以重道德、讲礼仁为特色。他们注重的是政治秩序,着眼于整体上调节社会关系,建立和巩固统治秩序,而不大关注富国强兵等政策,因此他们的政治主张不受当时统治者的重视。儒家的礼与仁义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天下有道和人性学说。(2)儒家学派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礼治与正名。礼治是儒家学派的主要政治主张之一。作为儒家政治思想所倡导的礼,本质上是强调尊卑上下有序的等级原则,礼治的核心就是用等级规范来调整社会政治关系,约束人的行为。第二,仁、仁政。儒家学派极为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他们在理论上阐述忠孝仁义的政治意义和政治功能,其中,仁得到了诸位儒学宗师的特别关注。第三,德治教化。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和教化百姓。德治的要求首先是针对统治者的,在孔子看来,统治者要在道德修养方面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有效的统治。孟子认为,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习是实行理想政治的前提条件。

  2、(1)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基本政治主张,老子和庄子都持这种观点。他们说的无为而治不是统治者放弃统治,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某种“无为”的方式以达到治理,这就叫做“为无为而无不为”。其主要内有有二:第一,君主无为,即统治者要小心翼翼治理国家,减少政治干预和政治活动,“治大国若烹小鲜”。第二,使民无为,就是要使民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2)无为政治提出的依据是基于道家学派对“道”的考察。老子期待着使民不能为,民风就会复归于善良、淳朴,社会也就好治理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政策,体现了老子政治思想的本质。

  3、尚贤是墨子的一个基本政治主张。在他设计的政治体系中,圣王、贤臣是同一天下之义,建立统治秩序的必要条件之一。墨子生活的时代,贵族政治是主流,各诸侯国君在选用官员是的基本做法还是任人唯亲。墨子对这种状况很不满。他认为,不少诸侯国之所以政治混乱,原因就是当权者不能做到任贤使能。他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使能以治之”的用人原则,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再局限于“富贵”、“亲戚”的狭小范围内。他主张在用人上要效法古代的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要把那些真正有才能和德行高尚者挑选出来,给他们适当的职位和相应的物质待遇。墨子主张官员队伍要有一定的流动性,官员要能上能下,做到择优汰劣。墨子特别提出,选用贤才不拘出身,即使出身低微,只要是贤才,也要选用。他的一句名言是:“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因为在他看来,“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贵族与平民的身份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墨子还提出了判断一个人贤能与否标准。他认为,作为贤者,要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终于职守,把功劳、安乐留给君主,自己承担怨恨诽谤和忧愁。此外还要能帮助、教育民众,解决民的温饱问题,使社会秩序井然,人们各安其生。  墨子所谓的贤能就是既忠于君主,能为君主效命,又能治理人民,以满足君主政治需要的人才。  尚贤的原则确定了,墨子又提出了实施尚贤的具体方法,就是要为贤才“置三本”。  墨子尚贤主张反映了正在崛起的士阶层的政治期盼。

  4、贾谊是西汉初年儒学复兴的代表人物。他关于强秦二世而亡教训的总结和重民思想等对于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1)对秦兴亡历史的深刻反思。贾谊经过反思,写下了著名政论文章《过秦论》,重点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秦统治者的致命错误在于没有进行政策调整。第二,暴政导致民心背离,社会冲突不可调节。(2)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他认为,对于君主来说,礼法是刀和斧,各有其用,都是治理天下不可或缺的。这种认识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贾谊以礼为主,以法为辅的思想观点。(3)与民为敌而“民必胜之”——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上,提出与民为敌而“民必胜之”的只有贾谊,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5、东汉以名教取士的做法导致了选官用人上的名实不符的现象,因此需要进行改革。同时,汉末各种割据势力彼此争夺混战,为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进而谋求统一,各方都注意延揽、任用人才。曹操在人才选用、管理上表现最突出,成效也最显著。曹操人次思想的主要内容有:(1)曹操对贤才作用和用贤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2)曹操认为贤才不能靠偶然方式来得到,而应主动求取。(3)曹操改变了传统的用人标准。曹操坚持从实际出发,扭转了重门第、重德行的传统,主张打破出身门第、儒家道德标准的限制,扩大人才的选取范围,有助于聚集天下人才。曹操的用人思想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务实精神,而且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拥有众多有实际才干的文臣武将是其得以在群雄中脱颖而出取得优势的重要原因。汉魏之际的人才观体现了较强的求实务实的倾向,是对传统名教思想的冲击,对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

  6、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开明、功绩卓著的君主。民本是李世民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突出部分,也是以其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共同思想主张。尽管历史上重民思想源远流长,但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由统治者主动将其转化为实际政策,应用于政治实践中,还是很难得的。李世民的民本思想是对以往民本思想和实践的全面整理和总结。在实践上,它巩固了唐王朝的统治,推动了社会发展,为唐的鼎盛奠定了基础。然而民本是以专制统治为前提和归宿的,与民主思想无涉,是君主政治自我调节的理论依据。其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统治者,效果也十分有限。李世民晚年民本观念转弱也证明了这一点。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比前人有突破之处在于对官民关系,他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官为民之父母,因而管治理民,民服从于官史天然的、合理的,包括李世民也是这样认为的。柳宗元认为官员的职责是为民服役而非役使民众。柳宗元的民本思想对传统思想有突破之处,表明了他对现实政治、吏治败坏等不良现象的不满,反映了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四、论述题

  1、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解为特色。其主要表现为:(1)对传统天命观的修正。周公根据周初的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第一,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即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他在《多士》中分析了商克夏、周克商的原因。周公认为,商克夏、周克商实际上是上天意志的体现,是不可抗拒的。第二,周公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民主即民之主,就是君王。周公认为君主由天选定的,选择的标准时德行。因为商汤有德,所以天让汤替代桀作“民主”,灭夏建商。周文王崇德慎罚、爱护小民的种种德行得到了天的赏识,所以周武王一举灭商,建立周朝。第三,周公主张以民情见天命。即上天的意志可以通过民情表达出来,通过体察民情可以了解天意。这种观点将人们的视线从单存依靠和祈求天的保佑上,转到现实政治中来,主张通过施政来主动争取和巩固上帝的眷顾。周公的思想代表了早期政治家对于政治兴废、社会变革的规律性认识。(2)施政的指导思想。“惟命不于常”意味着任何已经得到天之大命的人都可能失去天命的眷顾,因而当政者要有一定的政治危机感。这种政治合法性论证实际上提出了推行治国的积极政策,以及改善政治状况的必要性。周公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有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等。在周公的诸多施政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保民和慎刑罚。保民就是处理好统治者与民的关系。具体言之,治民要敬慎,统治者的行为要约束,要体察民情。周公把“慎罚”视为德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刑罚与德的关系上,他认为德是根本,刑罚是辅助。他把慎刑罚叫做“义刑义杀”,意为要刑罚适当。周公根据周初的形式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提出了德的思想,主张按照德要求,敬天、敬祖、明德、保民、慎罚,调节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以上得天助,下得民和,最终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

  2、(1)天人合一

  ①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首先,人由天所派生。人不是自然生就,而是天的创造物。其次,“人副天数”,人从外在形体到内在的感情、道德、意志等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和规律。再次,天涵容人,并与人相通。其四,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

  ②人与天相同又相通,在天人的关系中,天是第一位的,第一性的,人是第二位的,天人之间实际上一种主从关系。(2)君权至上与天谴说他提出君权天予说,来阐明君权的来源和权威性。

  ①他认为天与人可以相互沟通,但这种沟通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并非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资格与天沟通。人与天的沟通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来实现的,这个中介就是“圣人”。圣人对应于实际政治就是王。王就是现实的圣人,圣人则是理想的王,圣人与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

  ②他在论证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同时,也指出了天的权威是高于君主的,君主居于万人之上,但也要敬天,受天约束。如果君的行为不符合天意,天就会以灾异的方式给出警告,要求君主改正,适当调整政策。如果君主一意孤行,天就会给予惩罚,必有灾祸降临。这就是所谓的“天谴说”。(3)阴阳合分论与纲常理论

  ①他认为天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体现为阴阳分合运行。阴阳之道是宇宙和社会中的普遍规律。世上的所有事物都有这样的阴阳组合,这样一来,整个世界就被一分为二,种种复杂的关系都可以简化为阴阳关系。阴阳双方的地位并不相等,阳处于主宰、支配的地位,阴处于被支配、被制约的地位。

  ②阴阳关系体现在社会政治关系上,就是君、父、夫分别支配着臣、子、妻。君臣、父子、夫妻是当时社会诸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这三种关系的内在法则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所谓的“三纲”。

  ③“三纲”提供了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五常则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具体道德行为规范。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他认为通过五常,使人们能从自己做起,提高自身修养,自觉遵从社会和政治规范,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评价: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由天人关系、天道运行规律论证了君权至上和等级原则,又主张以天制约君主,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适应能力,这是儒家政治学说成熟的表现。3、隋唐时期,随着政治大一统的重建,儒学也逐渐兴盛。随及唐初诸帝都注重扶持儒学。同时统治者对佛道二教也注意提倡和利用,使其十分兴盛。佛道的流行也引起了一些尊崇儒学的士大夫的不满,他们纷纷主张排拟佛老。韩愈从维护儒学正统地位、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即国家利益出发,坚决排斥佛老。为此,他曾触怒宪宗,险遭杀身之祸。

  为完善儒学体系,提高其理论水准,以在与佛老的竞争中取得理论优势,韩愈提出道统说。韩愈将道作为其思想的最高范畴。他认为,天道、地道、人道分别是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准则。天道、地道、人道可总括为道。道是宇宙的最高法则,它无所不在,贯穿于自然、社会和人生中,万事万物都要受到道制约,为道所主宰。道是一种永恒的存在。韩愈通过将自己的道与佛老之道的比较,阐发了儒学道德内涵。他认为,仁是人的内在道德,义是行为表现,遵行仁义即为道,德则是一种对仁义的内在自觉。道德与仁义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道实际是对仁义等儒家伦理原则的抽象,道具体化就是仁义。这样的道不同于佛老的道。儒之道有利于维护君主政治,佛道之道则相反。道、佛都是宗教,其基本的思想倾向都是出世,侧重于个人的修炼于解脱,都与现实社会政治有较大的距离。儒学则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注重道德修养,积极参与政治,通过内圣外王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入世性和政治性。韩愈认为,人类社会的规范、秩序、政治制度等都是道的一种体现和具体化,因而也是合理的、神圣的。道是解决小到个人问题大到国家政治社会问题的根本方法,循之则可修齐治平,直至天下大治。为了进一步强调道的万事不易,提高道的地位,韩愈还专门提出了道德传承系统问题,并虚构了一个道代代相传的系统,即道统。道统的思维方式来自佛教。佛教禅宗重视佛法的传承关系,提出了一个由释迦摩尼直到弘忍、慧能的传法系统,称为祖统。韩愈借鉴了这种方法。同时,这也与儒家的传统相吻合。儒家从孔子起就讲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先王之道为号召,以道德传承者自居。韩愈认为,道也是一脉相承的,从尧舜直到孟子,只是在孟子之后,道才失传。道统说表明,儒学之道的产生远早于佛老,是华夏文化是正统。而孟子之后,儒家经学不能继承道,将道发扬光大,只重儒学的皮毛说法,而忽视其根本,结果导致儒学的衰落。解决的方法就是破除经学旧说,以道为核心,重建儒学。韩愈吸收儒家传统思想材料,并借鉴佛道,以道对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原则作了重新概括和抽象,提出了道统论。他希望用这种方法提高儒学的理论水平,保证儒学地位,与佛道抗衡。道统论对宋明理学有较大影响,为理学家所重视。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2.《中外政治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3.教学设计期末试题及答案

4.《特种结构》期末试题及答案

5.大学英语期末试题及答案

6.资本经营期末试题及答案

7.《美学原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8.C语言期末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