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报考粗定位,分数、线差、排名结合应用

时间:2016-06-04 17:57:30 大学生新生网 我要投稿

院校报考粗定位,分数、线差、排名结合应用

  孩子的成绩大致在什么区间什么水平,怎样选择可报院校范围(以及可报专业),我们家长必定会从上百个院校(及其专业)中,先粗框再细筛,最后再精选直至最终定靶。

  常见可报院校的粗定位,一般就是这三个数,分数(孩子大考总成绩的绝对分数,或者平时单科练习的单科成绩众数的加和成绩),线差(往年院校提档线或最低分与一本线的分差),排名(大考的校排名、区排名以及推算的市排名)。

  这三个数据常常会在各种场合出现。一个场景:我一个同事总是和我说孩子期中多少分期末多少分,并估计孩子高考也就610来分,他们老师也说孩子高了没有但肯定能上600分;另一个同事则喜欢说,我家孩子年级里老排五六十名。他们两有时候会讨论也会问问我,这样的成绩有什么可选学校,选什么学校合理并且稳妥。另一个场景:去年的招生咨询会上,一些院校答复家长可报范围是区排名或者市排名若干名内,另一些院校给出的可报范围则是一本线上若干分。

  不同人不同校之间,各有喜好。寸草觉得,这三个数据的应用,不要拘泥于某种固执和限制,最好结合使用,不同情况下,可以有重点应用。

  所有应用,不适用于大小年严重的学校,大小年另外讨论。

  所有应用,只是一个宽泛的区间,均不能做精准定位。无论排名还是分差,均是以过去的已知数据,来推想未来的可能情况,以一个群体来推想另一个群体,因为变数太多,所以所有的参考值,仅是参考区间。

  一、“绝对分数”的应用:

  1、和历年院校招生分数比较,粗框院校。尽管每年的难度系数不一样,考生成绩分布区间不一样,院校录取线不一样,但难度系数相对稳定(个别年份外),分布区间大致一致,排除院校大小年之外,院校本身的水平也摆在那里,录取分数上大概能保证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区间,特别是比如理科550以上这些院校,年间录取分差在10多分左右,这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大考(没有划模拟线、没有给区排名)过的学生和家长,粗框院校做了一个很好的参照,可以对比期中、期末、月考成绩,和院校录取线做个比较,大致确定选校范围。

  2、保证一个院校的基本分数。可不可以报考一个院校(专业也可考虑),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院校(及其)专业,每年录取分大致多少,自己平时大考总成绩或规范的单考成绩的加和成绩,能不能达到院校大多数年份的录取分,以此来推算可否报考。(不知道还有没有个别学校,为了招生分数上的好看,在招生计划和专业上调整,以保证录取分数线大致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有照顾加分的时候,在院校可报时,可以加上照顾加分考虑;在专业可报时,就不要考虑照顾加分。

  二、“线差”的应用:

  如果区县大考,划定了批次线,个人成绩和批次线比较,就出来超过批次线的分数了。往年各校提档线,与批次线比较,也就出来分差了。这两个差值再比较,可以作为院校(及其专业)可报的参考。

  但线差有缺陷,就是每年难度系数不一样,而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难度系数的波动是不一致的,它不线性,这就导致分数分布结构的变化。直白点就像理科,近年一本线连降,但高端高校录取线可不降,分差越来越大。一本线的连降,很多学校越来越不敢拿线差说事了。

  那线差就绝对被淘汰,没有价值了吗?当然不,在院校和专业报考时,以下这几种情况,线差的参考意义还是比较大的。

  1、一本线附近的高校,应以线差为主要参考,线差优于排名。批次线的划线,高考划线是综合考虑了多因素后,划线非常严谨规范的,近年一批线一般划在一批(加上本科提前批)招生计划的1.2左右。而招生计划和报名人数也有一定相关性。近年,北京报考人数持续下降,划线在一批次的人数比例变化不大,但进线的绝对人数就差别比较大。同样的比例,对于排名靠前,因为绝对人数少,波动的影响相对小,但达到一本线的绝对人数多,所以即使同样的比例,在一本线附近分数的排名,每年也相差很大。这时候,平时模考接近一本线的考生,或者关注的是一本线附近的学校,可以以线差为准。当然,各区县模考,也有一个划线是否合理严谨的问题,不过各区县为考生利益着想,划线还是很慎重的。

  2、排名失真或缺失指导意义的时候,结合线差参考。什么时候就叫排名失真,就是这个排名不太敢相信的时候。比如模考的时候,有的区县参加考试的学生和报名高考的学生差很多,考生构成也差别很大,有些本区报名的在外区上学,本区考试的在外区报名,和可供参考的往年生源数量、构成不一致,这时候排名就比较失真。像西城去年文科一摸,考试人数是报名人数的一半;又或者朝阳期末文科,考试人数也差不多是报名人数的一半,那这时候的'排名,就不是真正的排名,还要考虑哪些缺考人数的影响。排名受绝对人数的影响,但自己的成绩不会因为考试人数的多少而变化,这时候区县的划线,其实是考虑了缺考人数进行了适当修正的,那这种情况下,线差就可以起参考作用了。

  还有就是在分数密集的时候,一分上有时候很多人,排名变化比分数变化大,那线差也是有参考意义的。

  再就是一些区县,自己区县的排名,不太具备指导意义,换算市排名又误差太大,那线差就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有时候比排名有实际意义。

  3、有承诺的院校,以承诺线差为主要参考。去年高招咨询的时候,仍有不少院校按照线差来指导报考,更有一些院校承诺一本线上若干分录取,超计划是动用机动名额。比如山东大学,事实上山大也做得非常好好。如果这样的院校,今年还有类似承诺宣传,可以用线差来定位。当然前提是,高校的信誉。

  4、专业的选择,线差参考。高校内,专业之间分差很大,有的专业之间差二三十分甚至更高都有可能。能否被专业录取,顶尖高校顶尖专业外,很少有专业能系统地给出每年排名了,那这时候就看分差就可以了。可以结合院校录取线的分差或排名,再加上专业分差,这样简单对照参考。

  5、二批次,以线差为参考更简单。二批次的录取,因为分数区间小,人数最为密集,加上之前说的招生计划和报名人数的影响,排名年间波动很大,所以还不如线差(录取线与二批线的分数差)来的简单,靠谱。

  三、“排名”的应用:

  区县大考甚至学校月考,都能有一个排名。班排名,校排名,区排名,甚至大考排名换算的市排名。往年高考全市10分段,会在下年的大本中给出,这样也就能知道当年度高校提档线所对应的市排名,有的区县也给出本区县分数段,这样对应的区县排名也可以算出。甚至有的学校,考生多,每年报考和录取很稳定,校排名都很有参考意义。

  个人排名和高校录取线换算的排名比较,可以作为院校可报的参考。

  但排名也有缺陷,就是在线差里边提到的反向。在一本线附近的绝对人数变化,有些考试排名失真等等,这时候如果一味拘泥于排名,反倒不理智了。

  不过,除去上述之外,近年以排名法定位,逐渐成了主流指导原则。可见排名的重要性。那排名怎样应用比较好呢?

  1、高端高校,应以排名为准。这个不用多说,比如清北人复上交等,竞争激烈,要看排名。高校宣传时,也常以全市多少名或者区县多少名可报,这样来指导。

  2、中等高校,应以排名为主要参考。这个同上,在一本线忽悠、线差不能保证的时候,排名为主要参考。

  3、海淀、西城等大区,区排名意义大。海淀西城等考试大区,考生人数多,成绩稳定,每年区高考数据也比较透明,区排名的参考意义很大。如果非要换算市排名,多一级运算多一份误差,必要性不大。

  4、校排名的意义。校排名,一个看孩子稳定性,另外一个,像前边提到的区排名失真这种情况下,不知道外边的情况,但自己学校的小环境还是相对稳定的。这时候,校排名的参考价值就很大。

  事实上,每年本校同等水平的学长,高考成绩和去向,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参考。其实际意义,比那些不着边际的市排名更有用。

  最后再总结一下,分数、线差和排名,各有局限性,各有优势,应结合参考。一般来说,绝对分数粗定位,高走排名,低走分差,中间结合。校排名重要,大区排名可用,市排名要反复比较。

  有人需要绝对分数,有人需要线差,有人需要排名。各取所需吧~

院校报考粗定位,分数、线差、排名结合应用

【院校报考粗定位,分数、线差、排名结合应用】相关文章:

1.全国热门二本院校分数线排名

2.广东3a大专院校排名及分数线的公布

3.福建三本大学排名及分数线排名

4.西南大学优势专业排名及分数线

5.河海大学优势专业排名及分数线

6.2017年安徽二本大学排名及分数线排名

7.部分院校报考指导

8.一批本科院校投档分数及排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