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时间:2022-12-02 13:44:43 设计方案 我要投稿

【精选】设计方案汇编五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设计方案汇编五篇

设计方案 篇1

  为不断丰富我旗广大职工文化生活,体现职工精神风貌,增进单位之间交流,深入落实"额济纳旗全民健康素质提升年"精神实质。经研究决定,由旗总工会与旗教体局联合举办额济纳旗第五届职工运动会。

  本次运动会以团结、文明、创新、拼搏、和谐为主题,以健身运动为宗旨,以广泛参与、增进团结和友谊为目的,通过规定项目的有序竞赛,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健身意识,促进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使之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

  一、具体要求

  1.各企事业、行政单位要高度重视本次运动会,组织职工积极参加。特别是基层企业职工要积极响应。

  2.各项比赛报名必须是在职、在册职工;

  二、比赛时间

  20xx年x月xx日--xx日

  三、比赛内容

  1.拔河

  2.乒乓球团体

  3.多人跳绳

  4. 4×100米接力赛

  5.30米袋鼠跳接力赛

  6.多人绑腿题

  7.夹乒乓球接力赛

  四、比赛规则

  1.乒乓球团体每队四人,两男两女,比赛顺序为男单、女单、混双;

  2.4×100米接力赛,分男女两组;

  3.30米袋鼠跳接力赛8人一队,四男四女,迎面接力;

  4.拔河比赛每队15人,八男七女。

  5.多人绑腿赛跑每队20人,十男十女;

  6.多人跳绳不限男女,每队7人,两人摇绳,五人跳绳;

  7.夹乒乓球接力赛2男2女,10颗球,80米,按时间计算成绩。

  五、奖励设置

  各项比赛按成绩取前三名,并按参赛单位数量设置优秀组织奖、道德风尚奖若干名。

  六、报名时间地点

  报名时间:x月xx日----x月xx日,逾期视为自动放弃,不予接收报名信息;

  报名地点:xxxxxxxx

  联 系 人:xx

  联系方式:xxxxxxxxxxx

设计方案 篇2

  活动准备

  教具①色彩鲜艳的花一束;

  ②两组圆形组合图一幅;

  ③花瓶图片一张;

  ④彩色转筒一个。

  幼儿错觉游戏材料若干:哭笑娃娃、转伞、陀螺、风车、扇子、硬币、色盘、小鸟和笼子双面转片、动画游戏等。

  感知眼睛看到的错活动目标觉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初步培养幼儿对错觉游戏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指指点点”形式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指指点点”的游戏吧!

  师:“鼻子鼻子眼睛”或“鼻子鼻子嘴巴”……幼儿随指令马上指点相应感官。

  (评析:教师以轻松、愉快的“指指点点”游戏,引入课题,使孩子自然进入活动状态。)

  二、体会、了解眼睛的用途

  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变出一束花,问:

  1.我变出来的是什么?你用什么看到我变出来的是一束花?(引出眼睛)

  2.眼睛的用途非常大,在日常生活中你的眼睛还看到过什么呢?

  幼:我的眼睛可以看东西;我的眼睛可以看路;我去动物园看见了大象;我在幼儿园看见了滑梯;我在大街上看见了公共汽车;我在公园里看到了许多的花、树和草坪;我和爸爸、妈妈去旅游看见了大海……

  (评析: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神秘地变出一束色彩鲜艳的花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自然引出眼睛的用途。使幼儿体会了解眼的作用并进行发散思维,扩展生活经验,产生“放眼大自然,世界真精彩”的美妙感受和情感体验。)

  三、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错觉现象

  师:看见花儿红的是眼睛,看见草儿绿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一定没错吗?请你睁大眼睛仔细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1.观察两组圆,请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初步体会错觉。

  ①图上有两组圆,两组圆中间的两个圆是一样大呢,还是一个大、一个小?

  幼:左边中心的圆大,右边中心的圆小。

  ②将两个中心圆重叠对比,是一个大一个小吗?

  幼:哦,原来两个圆一样大呀!

  教师小结:由许多小圈围绕着的中心圆看起来比较大,由许多大圈围绕着的中心圆看起来比较小,通过对比得知,原来两个中心圆是一样大的。这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2.观察花瓶图案和彩色转筒,进一步体会错觉现象。

  ①出示花瓶图案。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幼:一个蓝色的花瓶、杯子、马桶、台灯……

  师:如果只看黄颜色部分,你能发现什么?

  幼:哇!我看到了两个对脸说话的小人儿。

  教师小结:小朋友只看蓝颜色部分,看到了花瓶、杯子、台灯、马桶,只看黄颜色部分时,却发现了两个说话的小人儿,这也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②观察彩色条纹的转筒。

  师:看一看转筒上面有什么?

  幼:转筒上有彩条……

  教师正反两个方向转动转筒,问:看看彩条有什么变化?

  幼:彩条一会向上跑,一会向下跑……

  教师小结:对,老师转动小筒的时候,小朋友看到花纹一会儿向上跑、一会儿向下跑,这也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评析:教师以诗一样的语言总结眼睛看到的现象,并提出疑问:眼睛看到的一定没错吗?适时出示两组圆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感知两个中心圆的大小,初步体会错觉现象。接下来分别观察花瓶图案和转动起来的彩条转筒,进一步发现、体会错觉现象,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操作探索欲望已被充分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想玩一玩、试一试,难道眼睛真的会看错吗?为下一环节的操作探索做了极好的铺垫。)

  四、操作、探索,发现错觉现象

  师:眼睛变的魔术真有趣,这里有许多好玩的玩具-,请小朋友动手玩一玩、试一试,用小眼睛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教师逐一介绍操作材料:哭笑娃娃、陀螺、转伞、硬币、转筒、魔扇、水果、动画游戏……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动手操作、探索。

  2.请幼儿谈谈自己的`发现。

  师:小朋友玩得真开心,观察也很仔细,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自己的新发现!

  幼:我发现小鸟飞到了笼子里;我发现小伞这样转,就变大了,那样转,就变小了;我使劲搓这两个硬币,发现变成三个硬币了;这个陀螺上有红色和黄色,可一转起来就变成橘子的颜色了;我看到小蝌蚪找到青蛙妈妈了……

  教师小结:小朋友发现的这些现象都是眼睛造成的错觉,也是眼睛变的魔术。

  (评析: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发现错觉现象。各式各样的玩具为幼儿所喜爱,孩子们兴趣浓厚,探索欲望得到了充分满足。孩子是天生的发现家,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的动儿创设了宽松的谈话环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新发现,体验错觉游戏的奇妙,共享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五、观看录像:生活中的错觉现象

  师: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错觉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分享一下吧!

  师幼交流、分享,体会错觉现象带来的美妙感受。

  结束语: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许许多多错觉现象,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美的感受。当你在周围的生活中发现错觉现象时,请及时告诉你身边的人,让他们也来和你一起欣赏、分享吧!

  (评析:教师把幼儿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对常见的事物现象、变化规律产生兴趣,使其用一双求知的眼睛去探索、去寻找,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教育网

设计方案 篇3

  “展开想象的翅膀 放飞创新的梦想”科技节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丰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及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兴趣,特举办科技节活动。

  二、活动主题:体验·创新·成长

  三、活动口号: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创新的梦想

  四、活动对象:全校一至六年级学生

  五、活动时间:20xx.12、28 — 20xx.3.15

  六、活动内容

  (一)科技节开幕式:

  时间:20xx年12月 28 日早国旗下讲话以科技节开幕为主题,作为科技节的开幕式。

  地点:学校操场

  程序:

  1、学校领导刘校长致开幕词

  2、科技教师代表介绍如何进行发明创造 庄元秋

  3、学生代表发言

  (二)科技节氛围营造

  1、每位同学读一本科普书刊,各班班主任负责落实

  2、各班建立科普角,营造浓烈的科普宣传氛围。少先队负责评选。

  3、科技节宣传条幅。

  4、校园网站、班级博客开设“科普知识”栏目,在全校内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班通过班级博客向家长传达科技节活动方案。

  (三)科技节活动项目

  科技节活动方案(之三)

  科普进家板块 1.与家长同读一本科普读物,写读后感。班主任老师在班级里进行发动,让学生在家里与家长同读科普读物,共写读后感。各班上交优秀读书心得2篇。作为优秀科普班级、优秀科普家庭评比条件。

  2.建立家庭探究角,完成一个趣味实验。班主任老师鼓励发动学生在自己的家里,腾出一个小空间,可以是小房间写字台的一角,也可以是阳台的一个角落,建立家庭小小探究角,和家长共同完成一个趣味的科学实验或完成一项科普调查活动(完成一篇科学小论文),可以是学生自己想到的.、其它渠道找到的趣味实验内容。注意积累相关资料(如照片、观察日记、相关观察到的记录等)。各班统一上交优秀家庭探究实验资料2份,作为优秀科普家庭评比条件。

  六、表彰奖励:

  学校的表彰方案:设学生单项奖、优秀科普班级、优秀科普家庭 、优秀科技指导奖。

  1、评选“科技之星”。

  2、学校将组织有关人员对老师和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比,评选出一、二、三奖,推出优秀科技辅导员,优秀科技教师。

  3、表彰“优秀科普班级”。

  (1)班级积极按学校活动方案,组织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科技宣传氛围。科技角、评比占10%。

  (2)竞赛项目: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小创意、调查报告、科学幻想画、科技实践活动等40%。

  (3)各班的展示活动,评比占20%

  (4)班级自创活动,评比占15%

  (5)班级网页及博客能及时更新科技节期间班级活动剪影、设科普知识角、学生的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科幻画,科技小论文等的照片能及时上传,评比结果占15%。

  4、优秀科普家庭:

  (1.)与家长同读一本科普读物,写读后感。各班上交优秀读书心得2篇,评比占40%

  (2、)建立家庭探究角,完成一个趣味实验,有相关的照片、观察日记、观察到的记录等。各班统一上交优秀家庭探究实验资料2份,评比占60%

  科技节活动方案(之四)

  科普剧要求:

  将科普知识、科学实验等以表演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把科学知识通过表演表达出来,注重科普性、艺术性,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组织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服装和道具这次不做严格要求。时间不要太长。

  青少年板块 由竞赛活动与展示活动组成,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优秀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展、青少年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

  科技辅导员板块 包括科技辅导员科教创新成果竞赛、优秀科技教育方案展和优秀科技辅导员评选等。

  科普进家板块 1.与家长同读一本科普读物,写读后感。

  2.建立家庭探究角,完成一个趣味实验。

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投影仪。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杲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①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②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

  ①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解说: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作如下引导:教者把上述华兹华斯的一段话用投影仪显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凄凉的歌声、诗人的感受这几个方面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答案。在启发引导下,学生如能触发智慧的火花,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肯定。)

  ②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

  ③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是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解说:关于两个意境的描写,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去领悟夜莺和杜鹃鸣啼的魅力,不必拘泥以上的解说。)

  3.比较阅读

  《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明确:

  相同处:

  ①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②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不同处:

  ①从写作内容看,《孤》侧重于抒情,《观》偶重于记叙。

  ②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

  ③表现手法不同。《孤》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

  (解说:比较阅读必须在对这两首诗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白居易诗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理解。两位诗人对劳动者的感情是同中有异,学生对此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可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地位、思想、背景进行分析。)

  4.课堂训练

  《孤独的收割人》有多种译本,下面一段译文与课本中的同一段作比较,你认为哪段翻译得更好,请说明理由。

  旅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的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欢迎,

  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

  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

  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有如这歌声激动人心。

  (黄杲译)

  (解说:这是比较阅读的另一种形式,可提示学生从两首诗的意境、节奏、音韵几个方面作比较,不必有统一的看法。)

  5.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2.阅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设计方案 篇5

  简要提示:

  本课教学内容是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倍数和因数的认识”。本课虽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新教材重建了知识体系,依据学生熟悉的乘法算式中积与乘数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本课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认识倍数和因数;第二段,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前者是形成概念,后者是应用概念。要求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同时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其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流程:

  流程1:导入新课

  流程2:认识倍数和因数

  流程3: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流程4:完成“试一试”,总结一个数倍数的特点

  流程5: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流程6:完成“试一试”,总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流程7: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流程8: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流程9:数学游戏

  流程10:课堂总结

  流程11:教学“你知道吗?”

  第一段:导入新课

  流程1:导入新课

  师:(拿数学课本,手指“数学”)同学们,这是我们的数学书。“数学”包括了许多有关数的学问。你们身边有数吗?我想如果请同学们举例的话,说都说不完,因为我们身边的数实在太多了。数中有很多学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第二段:认识倍数和因数

  流程2: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12张同样大的正方形纸片,前后四人一组摆一摆。

  师:要求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几排呢?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可以拼出这样一些长方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可以拼成一行,或者是拼成一列,用乘法算式12×1=12表示;也可以拼成2行,每行6个;或者拼成2列,每列6个,用乘法算式6×2=12表示;还可以拼成3行,每行4个;或者拼成3列,每列4个,用乘法算式4×3=12表示。

  师:同学们,由乘法算式4×3=12,我们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那根据另外两个乘法算式,同学们会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请同桌相互说一说 (学生活动)。

  师:12×1=12,12是1的倍数,12也是12的倍数,12和1都是12的因数;6×2=12,12是6的倍数,12也是2的倍数,6和2都是12的因数。

  师:同学们是这样说的吗?这里还有几个算式,同桌的两个人继续练习说一说(学生活动)。

  师:11×4=44,44是11的倍数,44也是4的倍数,11和4都是44的因数;12×5=60,60是12的倍数,60也是5的倍数,12和5都是60的因数;9×8=72,72是9的倍数,72也是8的倍数,9和8都是72的因数。45是3的倍数,45也是15的倍数,3和15都是45的因数。你都说对了吗?

  师:刚才我们都是根据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描写冬天景色的诗,一起来看一看。诗有11个数,同学们还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学生活动)

  师:(出示)如果有同学这样说: 8是倍数,4是因数,你们认为可以吗?为什么?(学生议论)

  师:同学们,倍数、因数指的是两个自然数之间的一种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可以改成这样“8是4的倍数,4是8的因数。”关于倍数和因数,老师还要补充说一点,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第三段:探索求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流程3: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倍数,那一个数的倍数是多少,有多少个呢?这是我们接下来研究的问题。你能找出多少个3的倍数?

  师:同学们先想一想,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怎样才能准确地写出3的倍数?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一定能想到,3的倍数就是3和除0以外的一个自然数相乘的积。例如3×1=(3),3×2=(6),3×3=(9),括号里的数都是3的倍数。这样我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乘法就可以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了,它们是:3、6、9、12、15、18。能把3的倍数全部说完吗? 说不完,那应该怎样表示问题的答案呢? 因为3 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写的时候要借助省略号来完整地表示出结果。

  流程4:完成“试一试”,总结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分别写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注意要有顺序地思考,并且规范地表示出结果。(学生活动)

  师:老师和同学们核对一下答案,如果出错了,一定要分析原因,再订正。(核对答案)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并用这样的方法分别求出3、2、5的倍数,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例子,你们能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大胆地说出你们的想法。(学生活动)

  师小结:仔细观察,同学们会发现: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流程5: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那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同学们愿意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吗?面对新问题,看看谁能挑战成功。

  师: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什么样的数是36的因数。如果有两个数相乘的积是36,那么这两个数都是36的因数。例如,1×36=36,那么1和36都是36的因数。

  师:怎样才能有条理地找出36的因数呢?能把36的因数全部写出来吗?请同学们试着在作业本上写一写。(学生活动)

  师:从1开始,想哪两个数相乘得36,我们就可以成对地写出36的因数,一直找到两个乘数最接近为止。

  师:刚才是利用乘法算式找因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呢?

  师:在除法算式36÷1=36中,我们可以找到36的两个因数1、36。同学们能接着有顺序地往下写吗?小组里讨论后,完成课本71页上这道例题的填空。(学生活动)

  师:看看老师的填法和你一样吗?

  师:求一个数的因数,可以想乘法算式,也可以想除法算式,但都要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流程6:完成“试一试”,总结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或熟悉的方法分别写出15的因数和16的'因数。(学生活动)

  师:你的答案和屏幕上的一样吗?

  师:我们又找到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并分别求出了36、15、16的因数。(出示)观察这几个例子,关于因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

  师小结: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第四段:深化认识,巩固方法

  流程7: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师:下面我们运用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解决两个实际问题。首先请看课本72页上的想想做做第2题。

  师:填表后再讨论回答这样几个问题:表中每栏的“应付元数”各是怎样算出来的?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还能说出哪些4的倍数?能把4的倍数全部说完吗?(学生活动)

  师:表中“应付元数”都是4的倍数,4的倍数还有12、16、20等等,有无数个。

  流程8: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师:请看想想做做第3题。先填表,再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表中每栏的“每排人数”各是怎样算出来的?“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什么数?在填表的过程中你还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活动)

  师: 24÷3=8,÷4=6,÷6=4,÷8=3,÷12=2,÷24=1,表中“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因数。在填表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对一对地找一个数的因数比较方便。

  第五段:数学游戏

  流程9:数学游戏

  师:请同学们拿出写有自己学号的卡片,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看一看,想一想,你卡片上的数是否符合下面的条件,符合的请举起卡片,挥一挥。(出示)我是5,我找我的倍数;(学生活动)我是18,我找我的因数;(学生活动)我是9,我找我的倍数;(学生活动)我是56,我找我的因数。(学生活动)

  第六段:全课总结 拓展延伸

  流程 10: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探索了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根据乘法算式,用这一个数分别乘1、乘2、乘3……可以有顺序地找到它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想乘法算式,把一个数写成两个数相乘的积,乘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也可以想除法算式,用一个数依次去除以1、2、3……,能得到整数商的,除数和商就是它的因数。写因数时根据算式有顺序的一对一对地写比较方便,不容易遗漏或重复。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流程11:教学“你知道吗?”

  师:最后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和因数有关的数学小知识——完美数。

  师:什么是完美数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任何一个自然数的因数中都有1和它本身,人们把小于它本身的因数叫做这个自然数的真因数。例如6的所有真因数是1、2、3, 1+2+3=6。像这样,一个数所有真因数的和正好等于这个数,数学家就把这个数叫做完美数。

  师:在1—400的自然数中,还有一个完美数,它比20大,比30小,同学们有兴趣分小组找一找吗?(学生活动)

  师:找到了吗?这个数是28,28的真因数有1、2、4、7、14,1+2+4+7+14=28。最早发现完美数的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之后人们就开始了对完美数的研究,又找出了496、8128、33550336、8589869056……这样一些数。 仔细观察同学们会发现,完美数还有一些有趣的性质,例如:(1)至今发现的完美数,末位数字都是6或者8,而且当末位数字是8时,它的前一位数字一定是2。另外完美数都可以写成连续的自然数的和: 例如 6=1+2+3;28=1+2+3+4+5+6+7 ……

  师:数学家们至今才发现了29个完美数。关于完美数的研究还没有到此为止,新的探索等待着同学们一起去参与。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07-21

(精选)设计方案11-04

设计方案(精选)09-26

经典设计方案12-05

装修设计方案精选04-08

概念设计方案05-02

网吧设计方案05-02

设计方案【推荐】01-20

(合集)设计方案01-17

【合集】设计方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