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理科差生创造的高考奇迹

时间:2022-04-28 18:08:52 高考经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个理科差生创造的高考奇迹

  理科差生的你,还在为紧张的高考复习慌忙失措吗?还在为自己高一、高二没复习而懊悔不已么?还在羡慕那些考上重点大学的学霸们吗?快来看看下面的这个故事吧!绝对励志!绝对传奇!差生逆转成学霸,高考的成功逆袭!

一个理科差生创造的高考奇迹

 

  理科差生创造的高考奇迹

  自述

  我高一高二完全没学,高二无事请假在家十几二十天,高一高二上课也是爪机,作业更不做,那时就是专科的水平。高三开始读书,一点都不努力,高三学习时间是普通学生的80%,只是运用了些特殊方法。我是今年广东高考理科生,高考成绩611分,重本线574分,高之37分。我虽然智商已经达到了天才的标准,但高三,并没有用天才标准的智商去学习。我觉得普通人的智商就可以应对高考了。我的逆袭,归功于我自创的特殊方法。我不认为我自己有多了不起,智商高不代表成功就相随。比我了不起的人,多的'是了,他们低调罢了。

  策略

  高三,8月补课。语文英语在普通班里数中下水平了,数学、理科三科有上高中的人知道的知识都比我多。语文英语是两年没有学,语感大跌,想速度找回来已不太可能,故这两科暂时搁边。理四科的超低分,就不是能力问题了,把知识学会去就可以恐怖地提升分数。然而数学又难又坑爹,所以我选择了强攻理综。

  题永远做不完,思维方法技巧灵感才是王道

  我一直都很欣赏一句话:相信就有,不相信就没有。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别人能不能走过来,没人知道。但我只知道,我的学习策略,很舒服。高三一年,我完全没有感到沉重和压力,反而很轻松很愉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信不信,就要看自己了。 关于智商和高考,我说说吧。分析自身情况,设下战略计划,是要靠一定的智商的。但单纯的学习能力,与智商的关系实在不大,我认为“智商”不怎么影响“学商”。中国人的平均智商,一百零几,应对高考,是没问题的,都可以获得满意的成绩的。我在学习上不是强在即时战斗,而是我的谋略。所以,忽略智商吧,不要失败了就归咎于自己的智商不够,这是在找借口。

  学霸分享:教你怎样让数学突破130分

  解析近年高考数学卷压轴题

  高考数学压轴题的命题有些来自于课本例题和习题的改编,有些来自于某些高等数学内容的简单化结论,有些来自于竞赛试题等。作为准备在高考中拿高分的应试者,不可能去研究高等数学或竞赛试题,最好的素材就是过去高考的压轴题。但是要全面地看,并且做分类,包括题型的分类和解法的分类。当然,还要重点研究本地区高考数学命题的趋势和方向,尤其是自主命题的地区,往往本地的命题特色比较突出。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全国卷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我们也要与时俱进,研究全国卷新的变化趋势,这就是学霸分享的数学突破130分的技巧之一。

  培养逻辑思维

  学霸分享的数学突破130分的技巧之二,是要严格遵守思维规律,所写出来的步骤和推理必须要有步骤,这就是逻辑思维的核心。对平时考试中或者做练习时产生的一些错误点,一定要正视起来,一定要严格对待,不能马虎,才能有效的培养出自己严谨求实的思维习惯。我们还要对如何使用概念、定义和定理、公式有一个了解,对知识的获取过程要重视起来,能够培养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证明的能力,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的话,相当于失去了一次从中吸取经验、锻炼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机会。

  认真的态度

  学霸分享的数学突破130分的技巧之三,数学是一门治学严谨的学科,所以学生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仔细分析的好习惯,要看听题,看懂题,不要因为自己的粗心而丢失了本来应该得到的分数。高考数学复习大多都是已经学过的知识,所以难免会有些枯燥乏味,学生们一定要提高思想觉悟,主动的进行复习,提高复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查缺补漏

  学霸分享的数学突破130分的技巧之四,针对自身不足,客观地进行分析。要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因为距离高考的时间有限,要坚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这样便要求考生们要抓紧时间,多补薄弱的基础知识,在高考中拿到理想成绩。同学们可以根据作业或复习中的练习暴露的问题查漏补缺,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教一下老师或同学,及时改正,不要长时间堆积问题。

  以上就是小编总结的学霸数学突破130分经验,,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数学成绩


【一个理科差生创造的高考奇迹】相关文章:

理科差生高考的励志故事11-13

高考励志文章:冲刺创造奇迹05-02

理科差生高考励志故事3篇05-11

奇迹是这样创造的作文02-18

奇迹是这样创造的作文03-15

创造奇迹励志名言05-12

创造奇迹的励志名言11-25

蜂鸟创造的奇迹人生感悟11-16

励志故事:奇迹是怎样创造的05-11

爱情能创造奇迹句子摘抄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