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时间:2017-04-08 13:48:50 好书推荐 我要投稿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以下是由阳光网小编整理关于《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一)

  甲午马年,丁丑月,己酉日,友人赵壮壮赠书《追风筝的人》于我。今日读毕,感慨万千,反复深思,下笔记之。

  自阅读本书以来,历时两个月,并不是因为读的仔细,而是没有耐着性子去读。可是每次读罢,都略有所得。

  这本书以第一视角讲述了一个阿富汗人的救赎。主人公阿米尔自幼生长在一个受人尊敬而又富裕的家庭。而他的父亲也是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人——“飓风先生”(书中未提到其父全名)。一位富有大男子气概的传奇人物,而他的一生也含沙射影出阿富汗乃至整个中东地区从和平 安定走向战争 悲惨的历史。父亲继承了家族的产业并将其发扬光大,并且在富裕的时候尽自己最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可是,灾难总是如打喷嚏一样,虽有预感却还是让你措手不及。沙俄的侵略,让这位英雄匆忙的逃往他心目中的“男子汉”“鲁莽的救世主”——美国。而当他来到美国之后,面对境遇的大变,面对生活的窘迫却是如此的无助与平凡。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王家卫执导的电影《一代宗师》里的一段独白:“我七岁学拳,四十岁之前未曾见过高山。真正遇到,才发现原来最难跨越的竟是生活。”仔细想想,生活还真是诸多不易。然而正是生活的不易拉近了主人公与父亲的关系。让父亲那一分为二的爱集中在阿米尔的身上。父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也曾犯下他认为人最大的恶行——偷窃。他偷窃了人们知道真相的权利,偷窃了一个男人的尊严。无论如何,父亲最后的生活是宁静的,祥和的,他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也见证了儿子的幸福,所有他可以安息在异乡,那个他曾经无比向往的地方——美国。

  原文这样写道:“美国是河流,奔腾前进,往事无人提起。我可以蹚进这条大川,让自己的罪恶沉在最深处,让流水把我带往远方,带往没有鬼魂,没有为往事,没有罪恶的远方。”读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句话“美国没有历史,中国没有未来。”美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山姆大叔似乎总是向前看,昨日的恩怨情仇总能淹没在时间的漩涡,他们过度的'放纵自我而不计后果,所以二战结束不久,他们可以很快与日本握手言和。似乎正应了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种超前的思维也让他们的社会不断前进不断创造新的科技。再来看看中国。历史的厚重感自幼便如同种子扎根心中。我们常常谈论过去的种种,前些日子的穿越剧总会收视爆棚。并不是说铭记历史是种病态,也许正是因为历史的厚重才让中国的家庭观念是如此的牢固。可是过多的思念过去却看不到自己的老去。人生是一场单程的旅行,即使有遗憾也无法改变,与其纠结无法改变的过去,不如向前看,人生没有如果。

  让我们再把思路拉回这本书,回到救赎这个主题上。在阿米尔斗风筝赢得冠军时,哈桑为他的小伙伴小主人去寻找掉落的风筝时,偶遇了阿塞夫这个禽兽。阿塞夫羞辱甚至是凌辱哈桑时,阿米尔因为恐惧只敢躲在巷道口。为了摆脱愧疚,他设计诬陷哈桑盗窃,逼走了阿里父子。后来,父亲的友人拉辛汗说出了一个震惊的历史;哈桑是父亲的私生子,哈桑一直守护着阿米尔的家并献出了生命。拉辛汗希望阿米尔回到那个曾经美丽的家乡如今却是贫穷与悲惨的故都,解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阿米尔重新回到客布尔,即使面对着班塔利面对着阿塞夫面对着死亡,他最终救出了索拉博,还用风筝拯救了他的灵魂。赎罪并不必然等同幸福,可是心灵能得到解放。为你千千万万遍。

  如今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从书中领悟的也只是皮毛,待十年后,如若再看此书,相信还能再有所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二)

  人的一生总有那么一件或几件我们永远无法说出口的秘密,因为那隐藏着我们最无耻的愧疚,最卑鄙的懦弱,或者最悔恨的伤害。

  《追风筝的人》里,哈桑是追风筝的人。但我感觉,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哈桑的风筝是阿米尔,用他的忠诚和正直追逐一生;阿米尔的风筝是他父亲,用勉强和谎言追逐了一生……

  总是有那么一支风筝,一个人放着,另一个去追,而这两个人的命运是想摆也摆脱不了地紧紧相连。

  刚出生时的阿米尔和哈桑都是喝同一个奶妈的奶长大的,他们的母亲一个死了,一个走了。人说这样从此两人是兄弟。哈桑死后,阿米尔知道了他们真的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这是命运吧!当阿米尔知道了他与哈桑之间这个悲剧的根据——等级差——到头来根本不存在时,是多么大的讽刺,也许作者就是想给我们一个讽刺。

  因为一个是少爷,另一个是仆人。所以尽管阿米尔整个童年都与哈桑在一起,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哈桑是他的朋友。

  因为一个是少爷,另一个是仆人。所以阿米尔可以在高兴的时候讲故事给哈桑听,不高兴时一脚踢开。

  因为一个是少爷,另一个是仆人。所以阿米尔从不在父亲的客人的小孩来时叫哈桑一起,而找各种借口。

  因为他是少爷,他是仆人。所以当阿米尔看到哈桑被羞辱甚至强暴时,逃走了。

  因为他是少爷,他是仆人。他们的感情从未对等过。

  “我打你,你会还手吗?”,“我让你吃泥,你吃吗?”,“我打你,你为什么不打我?”,“是他偷了我的东西,父亲……”

  也许他们之间的悲剧不在阿米尔,不在阿塞夫(强暴哈桑的人),因为早在阿米尔的爸爸与他仆人的老婆生下哈桑后却不公开哈桑的那天前,一个叫等级的观念已经扎根人们的脑海几千年了……

  再回到风筝,它是每一个人心中的至宝,而那最爱你的人,会穷其一生追逐你,从而你成了他手中的风筝,而他却成为另一个人去追的风筝!

  因此有了讽刺,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一样,总有一个人站在你的背后,而你却望着别人的项背。如果哪天命运的微笑让你碰巧回头看进了那双望着你的眼睛,你会幸福一生。而如果没有,或许你会毫无所知,又或许你就像阿米尔那样追悔一生。

  是否曾有人对你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三)

  大学时就听同学说过《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很好,一直都没机会看;就业后偶尔有同学提起这本书很值得一看,遂决定买来看看。今天看完了,确实很好看,很不错的一本书。

  《追风筝的人》,一本好评如潮的书。短短几年时间,该书已在全球销量超过800万,一本好书不一定畅销,一本畅销的书也不一定是好书,但《追风筝的人》绝对是一本既畅销又极具可读性的书。该书讲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饱受战争摧残的土地上,两个小伙伴的故事,确切的说是两个兄弟间的故事。对于阿富汗,或许太多的中国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为美国人来说,给那片国土上的一些人带来了一段难以遗忘的惨痛记忆,但对于阿富汗,他们也存在着诸多的疑问,虽然美国人在阿富汗的战争中取得他们所谓的胜利。而作为一名出生在阿富汗,移民到美国的作家,阿富汗的根依旧保留在他心中,血液里是割不断的阿富汗情节。写一本关于那片国土上的故事,对于作者来说,更像是在讲述他或是他身边的人,娓娓道来,让你随着故事脉络的发展,陪伴作者亲历阿富汗,去感受他们的故事。

  还是让我从阿米尔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哈桑开始吧。虽然哈桑对阿米尔有着异乎寻常的忠诚,阿米尔却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伤害他,背叛他。阿米尔的行为确实可以称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发自内心的原谅他。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阿米尔,他懦弱、胆怯、过于敏感、满心嫉妒,但也正是这个阿米尔,内心柔软,有着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对自己无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无法抗拒的诱惑和无法言喻的苦痛而对最忠诚的哈桑作恶的同时,他一生都为此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永远也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直到他历尽千难万险,了解了身世的秘密,设法收养了哈桑的遗孤,他才得到了最终的救赎。

  与性格复杂的阿米尔相比,哈桑简单得像个符号。他忠诚、勇敢、善良,他说的第一个单词“阿米尔”决定了他的命运,决定了他只为阿米尔而活。阿米尔视他为仆人,看着别人打他见死不救,嘲笑他不识字,甚至用收到的礼物诬陷他偷窃:但只要与阿米尔相关,他什么都能原谅——虽然我不确定他是否真的无怨无悔。但是,从他最后为了保护阿米尔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从来不曾后悔过。他用生命实现了他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他那种不含任何杂质的纯粹信任、忠诚和爱,让兔唇的他成为了我心中一个天使般的存在。

  看了这本书,对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欢这本书的风格,它所包含的东西很多:责任、诚实、爱情、友情、宽恕和赎罪。每个人都有可能犯下错误,但关键是承担错误的勇气,在很多时候,因为脑袋瓜里一时错误的念头,导致错误的行为,伤害到其他人, 碍于面子,碍于需要承担的责任,我们有时候选择逃避,逃避我们的错误,逃避我们对其他人的伤害。

  这本书就较深刻得写出作者为了弥补自己曾经的错误,历经千辛万苦去赎罪的过程,让人感受人格的魅力。

  风筝,这本书的主线,是亲情、是爱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诚实,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风筝,无论它意味什么,都要勇敢地去追逐。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1.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2.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4.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5.读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6.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精选

7.名著《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8.追风筝的人优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