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册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课后习题答案

时间:2022-12-02 13:22:41 课后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三下册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课后习题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三下册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课后习题答案,欢迎阅览。

初三下册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课后习题答案

  一、基础题(16分)

  1.给下列字注音。(4分)

  胥( ) 卤( ) 谤( ) 晤( )

  2.解释加粗词义。(4分)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③而天下之理得矣

  ④辟邪说

  3.辨识一词多义。(8分)

  二、整体感悟(7分)

  1.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3分)

  2.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4分)

  三、课文阅读题(27分)

  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词。(8分)

  特: 悔:

  膏泽: 事事:

  2.翻译句子。(6分)

  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3.文中提到的盘庚,是 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 。(3分)

  4.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 态度。(2分)

  5.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他的一篇诗作。(8分)

  四、中考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一石。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饮,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面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2.为文中标序号的“食”的读音和意义归类,把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2分)

  参考答案:

  一、1.xū lǔ bàng wù 点拨:对字音要准确掌握,第一个字不读“xù”。

  2.①持 ②优厚 ③明白 ④排除,驳斥

  3.点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要善于积累。

  二、1.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点拨: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

  2.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三、1.只是 后悔 给以好处 做事情 点拨:第一个“事”为动词,第二个“事”为名词。

  2.①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 ②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呢?

  3.商 摆脱自然灾害 点拨:对书下有关内容要加强记忆。

  4.坚决

  5.如: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四、1.A 2.①④/②③ 或:②③/①④

  3.想要它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拓展:《答司马谏议书》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情感与价值目标:

  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2、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二、文题解说: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三、、诵读感受

  (1)教师范读课文。

  朗读时语速稍慢,注意突出句子内部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能对照修正自己预习时揣测不当的停顿。

  (2)认读下音。

  怨谤(bàng) 难壬人(nán) 胥怨(xù) 盘庚(gēng) 会晤(wù)

  (3)同座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要求:能认真、大声、准确、清晰地诵读;能指出对方诵读中的失误和不足。)

  (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

  (可从声音是否响亮、读音是否准确、停顿是否合理、语调是否恰当等方面入手。)

  (5)识记词语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

  特,只是。

  度(dù):计划,主张。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

  知,领教,接受。

  由:机缘,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6)集体诵读,把握文脉,体味文情。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四、诵读回味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巩固课上文言字词的积累。

  2、用正楷或行楷字书面翻译第1-2段。

【初三下册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课后习题答案】相关文章:

《答司马谏议书》课后习题答案12-09

五下语文课后习题答案12-08

《晨读》课后习题及答案12-09

《故乡》课后习题答案04-25

渔翁的课后习题及答案12-09

雷雨的课后习题答案12-09

童趣课后习题及答案12-09

《童趣》课后习题及答案12-09

《雷雨》课后习题答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