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励志文章

时间:2022-04-08 13:56:18 励志文章 我要投稿

有关创业的励志文章

  下面就让阳光网小编和你分享有关有关创业的励志文章的内容,欢迎阅读哦!

有关创业的励志文章

  有关创业的励志文章篇(一)

  世界只有三件事:做事、做式、做局!

  世界的上的人,其实只分为三种:做事的人、做式的人、做局的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三种人,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

  先看做事的人。

  把一件事情最好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它遵循的是“事道”,讲究的是“技术”。

  这是社会上最多的人,他们往往是工薪阶层、自由职业者、零工、兼职人员等等,他们依靠出卖劳动力和技能生存,比如司机、农民、会计、律师、工人、医生、老师,首先需要自己拥有某项技能,当然越厉害越好,然后乘以自己投入的时间,这就是自己可以获得的财富。

  他们往往需要找到一家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公司或平台,然后将自己特长发挥出来,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的时间、体力都是相差无几的,没有人一天有25个小时,所以大家只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练水平。

  但是,这种性质的人有一种方式可以变的强大,那就是:成名。比如同样是靠演戏赚钱,明星和群众演员的报酬就是天壤之别;同样是靠设计赚钱,有名的设计师身价远远高于普通设计师,同样是靠帮别人打官司赚钱,大律师身价远远高于普通律师;同样是靠治病赚钱,名医就是要花大钱才能请到。

  所以,“做事”的人在初级阶段靠“技术”,到了一定程度是靠“名声”,但成名靠的是运气和机遇,它并不只是技能高超到某种程度的结果,这是他们最纠结的事。

  再看“做式”的人。

  这种人往往并不在意一件事如何做好,他们考虑的是设计出一个什么样的“模式”,能让那些喜欢做事的人更好的去做事,它遵循的是“世道”。

  我们要记住:“式”永远都在“术”之上。

  这种人除了懂技术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眼光、魄力、创新意识,需要对新产品、新渠道、新工具、组织变革有深刻的洞察。创业者、企业家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人。在懂管理和善于梳理的基础上,他们更关注一个团队、一家公司的模式创新,因为有了模式就可以成全无数个做事的人。

  “做式”的人必须要懂三样东西:一是看懂社会大势,趋势如滔滔江水,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二是看懂新工具,比如互联网,三是读懂新政策,配合国家行动。

  创业的本质,其实就是从“做事”努力升级到“做式”,这就意味着一个人不用再靠“技术”去挣钱,而是站在更高的位置上靠设计“模式”去赚钱,同时自己的经济、人身、人格都实现了自由。

  做式的社会价值在于促进社会的运作效率,也因此“做式”是有风险的,如果模式并没有真正的帮助那些埋头“做事”的人,或者对他们起到了误导作用,这说明你的模式是不成立的,这就是很多创业失败的根本原因。

  最后是“做局”的人。

  为了使社会更好的运转,他们默默的在幕后布置一个大局(系统)。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叫做局,它遵循的是“天道”。

  “式”在“术”之上,“局”在“式”之上。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简单问题数量化,把数量问题程序化,把程序问题体系化,这就是做局的基本逻辑。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列国征伐不断,人们生活不得安宁。躲在深山老林里的鬼谷子,起心动念:谋划一个局结束这乱世。

  一阴一阳谓之道。他教了文和武两种徒弟,然后文有苏秦、张仪,武有庞涓和孙膑,让他们相生相克。

  鬼谷子下了一盘很大的棋,先让庞涓下山,他帮助魏国傲视群雄,这叫起盘;然后孙膑出任齐国军师,把魏国控制在一定范围。这时齐国成了传统强国,和后起之秀的秦国形成东西对峙,这叫对局。

  然后,苏秦身佩六国相印,联络其它国家从南向北对秦国成包围之势,称为“合纵”。使强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最后张仪出山,他采取了“连横”策略:逐个沟通许诺,远交近攻,孤立各国,然后各个击破,最终一统了中国!

  鬼谷子独坐深山老林,却可以遥控天下,弟子们纵横驰骋,如同一步步落下的棋子,这就叫布局。

  做局的人永远不在局中,甚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们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做局的人,都是胸怀天下的.人。他们心系天下苍生,有一种大爱藏于胸前。做局的最高境界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大我无我。

  这就是这三种不同的人,从做事的人,到做式的人,再到做局的人,其实就是技术——模式——格局的升级,也是事道——世道——天道的升级。归根结底是一个人格局的升级。

  我最终可以发现:人与人的区别,最终是格局的区别。格局大的人永远都能操控格局小的人。

  所以,如果一定要给社会分层的话,我认为应该这样划分:下层人做事、中层人做式、上层人做局。

  做事的往往是工薪阶层,做式的往往是创业者和企业家,而做局的往往是背后的资本集团、投资家,他们永远都静坐在幕后,操控着社会的运转。

  这是一个社会阶层不断固化的时代,但也是一个逆袭随时可能发生的时代。

  有关创业的励志文章篇(二)

  先做好专业,再谈玩跨界

  前几天看到个段子。有个网友抱怨,说去医院复诊,让医生看一眼自己的骨折恢复如何了,医生看完后只说了几句话,就收了80块门诊费,他顿时骨头不疼了,只觉得肉疼。

  没想到回复的人在下面自觉排起了队形:嫌贵,你倒是自己看一眼啊!

  我感觉这是不少人的一个观念误区,对有形的实物产品热烈追逐,对无形的专业服务却不够尊重。其实他们没有看到的是,这个市场上,能提供产品的人很多,能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人太少。他们没看到的是,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会为自己节省多少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1、专业性加持过的话 更有分量

  听医生讲几句话就付了几十块钱,贵吗?我觉得未必。医生这几句话听起来简单,背后却是他沉淀多年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你得到的,是他的专业服务。

  如果你觉得看医生贵,那你一定更难接受的是,一小时的同声传译可以收几千,一句精炼的文案可以报价几万,罗永浩的一场演讲可以卖到一百万,我有个朋友的公司,请了一个高大上的咨询公司做了份报告,最后拿到手的就一个PPT,花了五百多万。

  这些人的话能这么值钱,无非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到了专业的极致。从这个角度,我们甚至可以重新去定义专业:专业不是指你在学校学的学科,而是你在社会中提供的最有交换价值的`事情。

  能让别人重视自己说的话,甚至心甘情愿为此买单,除了权力的影响,也就是专业的加持了。而后者对于普通人,更容易通过努力来达成。

  很多看上去很牛逼的人,无非是能做好自己专业的人,这些人用自己的专业性去换取高额的价值,再去支付其他人提供的专业服务。

  所以每当你觉得自己离头等舱、高级酒店和米其林餐厅尚有距离时,也不妨问问自己,我和消费得起这些专业服务的专业人士之间,究竟还有着什么样的距离?

  2、专业 帮你在时间战场上避开黑洞

  有一次,团队的人跟我一起出去吃饭,装修挺精致的一个餐馆,服务员却倦怠得发指。坐下来叫点单等了好久没人理,走的时候叫结账又等了好久没人理,这时候我的忍耐度就变得很低。

  助理笑我说S你这是被香港的餐饮服务“惯坏”了,我说,其实与是否受到了热情的招待相比,我更在意的是不专业的服务在谋杀我的时间。

  对于我来说,现在最贵的,一是人才,二是时间。大多能帮我节省时间的服务,我都觉得太超值了。

  我认为,在各种产品迭代升级之后,接下来的一波强劲持久的浪潮一定是服务的升级。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一样,对专业细分的服务极度渴求和依赖。我们需要让自己的体力和脑力解放出来,去干自己更专业的事儿。

  很多细分领域的优质服务,都在围绕着如何帮用户优化时间做文章。就像罗胖曾经说过的,未来的争夺都在时间战场。好的产品和服务,要么能帮你有品质的消磨时间,要么能帮你高效率的节省时间。不管是哪种,核心都是帮你优化时间的价值,躲开时间的黑洞。

  3、自己的世界没形成 如何谈跨界

  互联网的影响之一,就是让专业更加得细分了。

  产能过剩的年代里,我们很多人面对海量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痛点:既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又不愿意花时间去比较。

  这时候“严选”模式就逐渐成为大家消费的主流甚至首选。既节约时间,又避免踩坑。

  比如网易就推出了网易严选,比如很多金融平台就推出了一站式的私人订制解决方案,还有小雨伞这种专业保险平台,创始人光耀放弃腾讯百万年薪去创业,就是希望为用户精选、订制高优势和性价比的保险产品。

  其实你看小米公司现在做的事儿很多,除了卖手机之外,还在构建生态,卖各种电子产品,但它的营销手法很一致,就是通过跟同类产品的参数对比,让你轻松判断它的性价比。它要给消费者植入的认知始终就是:“当你不知道选什么的时候,就选小米好了。”

  这些产品、平台或服务,能够在帮消费者“挑选东西”这一件事上做的很专业,这就是他们的价值。

  这种不容置疑,就是专业的承诺和态度。

  有的人会说,我不专业,但我懂资源整合,我懂跨界合作呀。

  要我说,先守好专长,再来谈跨界。

  有太多人喜欢津津乐道某某某品牌营销做的好,跨界玩得溜,却没看到人家起家产品的专业性才是一切的基础。

  为什么叫“玩”跨界?因为你在一个行业中做到了顶尖,自然就能吸引其他行业的资源来跟你一起玩。

  跨界,并不是说漫无目的四处投机,而是借助一个专业的方法、思维或资源去做好另一个专业领域的事情。

  跨界,是具有互联精神的专业型人才的强强联合,而不是没有专业精神的投机型人士相互取巧。

  当有一天,你也能像专家那样,用霸气侧漏的口吻说一句“我是行家,这事听我的就好。”就这一句话,就会让你很值钱,也会让你轻而易举获得各种跨界合作的资源。因为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在提供着独一无二的价值。

  有关创业的励志文章篇(三)

  你要把自己活成一个创业公司

  上周我去广州出差,和阿灿一起吃了顿饭。

  她是我以前的同事,一个能力强性子倔的姑娘。许久未见,她已经离开广告公司和朋友出来一起创业。

  比起以前做广告的时候没日没夜的加班,创业更加辛苦。没离开广告公司的阿灿每天都要吃四顿饭,三餐加夜宵。现在她一天能准时吃一顿就谢天谢地。

  和我说起创业时的艰辛,她付之一笑。曾经被供应商坑,她连夜驱车赶到几十公里外的工厂去撕逼;迭代的新产品刚上线就Bug 不断,她一个从未做过技术的人和程序员坐下来一个个排查原因;后台用户反映使用体验不佳,她一条条看留言然后再逐一回复;产品投放初期市场宣传没钱,她带着团队小伙伴每个周末跑到居民小区搭展台做推广。

  “以前我只用管好自己手上的客户,协调不同团队的成员就行。现在我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学。” 她感慨道。

  我和她同事的时候,她可是威风八面。多年坚实的客户管理和服务经验,让她在公司里如鱼得水。客户买她帐,老板听她话,合作的团队都听她指挥。如果呆在原来的岗位上,再过几年稳步晋升为高管,也能成为人生赢家。“焦虑”这个词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会从她的嘴里说出来。可她和我说,一眼望得到头的事业和偏安一隅的知识技能让她越来越感到不安。

  “每次开会时看到刚毕业的小鲜肉实习生冒出来一个又一个鬼点子,说出一个又一个我从没听过的名词,我就感到自己正和外面的世界慢慢脱节。”

  阿灿不仅一次和我说到这一点。这不仅是简单的新老交替的问题。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颠覆了各个行业的认知结构。外部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让传统的广告公司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业务模式,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可船大难掉头,过去几十年形成的思维和习惯岂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过来的。

  这让我想到最近越来越多的广告行业高管跳出来自己创业。比如WPP(全球最大的广告传播集团) 中国区的CEO 李倩玲女士最近就正式离开了服务多年的集团,投身于自己的创投公司运营。她在一篇采访里说道:

  “如果我再做一家广告公司的话,其实比不过WPP旗下的广告公司,也不会比市场上其他的广告公司做得更好。现在中国已经有几十万家广告公司了,说实话不缺我这一个。我更应该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做一些和营销技术相关的投资、管理咨询工作。”

  在这样的理念下,她和伙伴们一同涉足了移动广告、大数据分析、社交媒体、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对于一个传统广告人而言,这些都是崭新的知识疆土,学习成本很高。但如果不逼着自己去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新知识,被时代抛弃只是时间问题。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凯文凯利认为,未来不管你在什么行业,所有的生意都是数据生意。这句话延伸来看,未来任何一个行业的岗位和职业,都要懂得解读数据。从数据中发现机会,挖掘蓝海。这给到我们的启示是未来不能再用名片上的头衔来限制自己。现如今跨行业跨领域的思维和技能越来越受到青睐:

  产品经理也要懂得市场营销,你要从产品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未来市场推广的卖点在哪里;

  IT技术也要懂得受众分析,你要用拿手的代码为用户写出最人性化的使用体验;

  市场研究也要懂得程序开发,当你面对成千上万的调研样本时需要机器帮你处理;

  Boy 的好友孙圈圈在《未来,你将不属于任何一个公司》一文中提到:

  “未来公司层级之间的界限、岗位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被打破。这种“无界”的`趋势,使得个人有更多机会选择自己愿意做的事,进而会有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

  我非常同意。每个人在未来都不会属于任何公司,我们要把自己活成一个公司。这意味着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要了解和学习。我们要从“做一颗螺丝钉”的思维,转变为“做一艘航空母舰”。这也是为什么“终身学习者”,“U盘化生存”的概念越来越被推崇。因为它们才适应了这个时代的发展脉络。

  就像阿灿说她选择创业,不仅是为了迎接更多的挑战,更是为了重塑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跨领域技能。假如她依然选择呆在传统的广告公司,拍着内容形式几十年不变的电视广告,未来她只能在这个逐渐萎缩的行业里混吃等死。

  因为与之对应的现实是,如今的市场年轻人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他们越来越不喜欢看平铺直叙的品牌广告。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喜欢在社交媒体上跟随意见领袖,崇尚娱乐至死,讨厌严肃说教,难有品牌忠诚。在这里机遇和挑战并存,越快适应变化,越早享受红利。

  很多人觉得如今阶级固化,上升通道越来越狭窄。这是因为思维首先已经固化。如果你把自己活成一个公司,就不会这么想。

  从“螺丝钉”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当然上升通道变窄。顺着“普通员工-经理-总监-高管” 的单向路径去看,你只是把自己变成一个越来越高级的螺丝钉。你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永远都是,我为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老板应该付给我多少钱。然而这是有上限的,因为市场对每一个岗位都有一个范围定价。并且还有一个事实是,你为之服务的公司说不定哪一天都会被淘汰。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但如果你站在更高维度去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一个公司,情形就完全不同。你首先会考虑的问题是,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帮助解决哪些领域的哪些问题,或者说能够满足哪些市场的哪些需求?把自己当做一个创业产品去设计,从个体的角度去审视整个大盘的机会。就像 Boy 之前文章里提到的,尽量避免充分竞争的市场,而是寻求拥有差异化的、未被满足的市场。这个时候衡量你价值的就不叫工资,而叫估值。

  拿我所在的广告行业为例,很多成功转型的广告人,都是把自己在这个领域的专业技能灵活嫁接到顺应时代变化的风口之上。比如前面提到的营销科技领域的创业投资;再比如最近火热的《吐槽大会》的总策划李诞,之前就是奥美广告的员工。他把在广告公司学到的文案经验和专业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娱乐节目制作中。这些人都是敏锐地抓住了市场变化的趋势,然后将自己的经验、技能和资源投入到更高回报的赛道中去。

  所以很多朋友在后台问我,如何打开自己的职业生涯机会。我的回答都是,首先从职业生涯转变成创业生涯,把你自己活成一个公司。

  因为你才是自己最好的创业产品。
 

【创业的励志文章】相关文章:

回乡创业合理的励志文章04-22

以创业的心态去打工励志文章05-11

以色列的成功秘诀的励志创业文章05-11

创业家们出海吧励志创业文章11-24

励志文章:创业不可急功近利05-02

励志文章:义乌商人用智慧创业05-11

创业英雄季琦的财富密码的励志文章11-24

体育生创业办花卉市场励志文章11-24

在校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的励志文章11-17

励志文章:创业者,请放弃你的梦想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