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时间:2022-12-09 11:31: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3篇

  篇一: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900字

  这是一本龙应台与儿子的书信集,母亲带着八分的认真与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诚.我本是抱着不情愿去看这本书,当看到1/4时,忽然间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彻悟,书中对孩子与父母的描写,那种无比新奇而又见解独到的教育方式,让我耳目一新.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3篇

  书中的安德烈对生活充满乐趣,几乎天天听歌、开派对、旅行等等这些我们中国孩子想也不敢想的生活方式.再来看看我们的一天,早晨早早起床、没完没了的课内与课外作业等等等等.另一方面,小安每次遇到了挫折,妈妈来安慰他,成功时,亲朋好友都为他送去衷心祝贺;但我们取得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甚至与家长的期望还相差许多,这就是东西方教育的差距.

  这本书中随处可见中西方文化的冲突.www.duhougan.com安德烈是土生土长的德国青年,除了出生在台湾,其他方面已经很难同中国扯上关系.在这样一个德国青年的眼里,台湾是这样的:“我不关心台湾的过去,不关心淡水河的鱼虾是如何灭绝的,不关心在一个不民主的地区人们如何为争取民主而努力,我也不关心德国的未来将走向何方,我自己又将以什么为以后生活的凭依,我只关心自己每天是不是开心,是不是活得有想法有创意.”我想这样的孩子如果活在中国,不用问一定会被父母一通斥责然后令其痛改前非.如果他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也就算了,但是这就是龙应台的儿子?台北文化局局长、国际知名教授的儿子?我原以为龙应台会像平常家长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但她却说:“他是一个自由的人,是我生命中相遇的‘另一个人’,我无权强令他做什么,只能和他朋友似的交谈.www.330011.com”这种话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我们的父母的口中说出.我觉得安德烈的语气不像总统也像首相了,竟然这样和自己的母亲说话,而龙应台只是倾听,只是思考,与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们这种火星撞地球的.交流让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从书中我还看到了要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虽然我们有自己五千年的悠久的文化,但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只是世界上2000多个独立的国家之一,所谓外国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而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n个国家的统称,它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我们要学会放眼世界,学会认识我们大家共同的地球.

  篇二: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900字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由36封电子家书所组成,新颖别致地构建出了一个两代人沟通、了解的平台.父母与孩子应是如何沟通的?本书给予了无数被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父子、母子启示与感动.两代人的思想差异和与时代相应的价值观又是怎么样的?在这本书中集结了你想要的所有答案。

  在那一封封家书中,我看到东西方孩子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书中的安德烈拥有他所崇尚的青年人应有的生活.他爱喝酒,经常与朋友开party聊天;他爱踢球,每周有三个下午踢球,周末还会去当一帮小鬼的教练;他爱旅行,享受自己的'毕业旅行......读书在他们而言只占一小部分,但他们不是放任无止境地玩,只是爱玩并懂得玩.他也会思考类似"华氏.9.11"的问题,但他轻松地承认自己与朋友的看法终究是肤浅的.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一个月又会有多少时间深入思考那些富含哲理的问题?我想,如果能有五分钟就不错了.在他年轻却并不轻狂的青春态度上,我对他是十分崇拜的.虽然我们更看重学习,但我们的生活也并不枯燥.我们依然可以专注于我们的兴趣,拥有可以令我们全心投入,尽情燃烧的东西.

  我看到了东西方人对待孩子的不同观念.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这样的结论,被龙应台吃惊地得以证实了.其实,孩子也需要肯定与尊重,他们渴望像大人一样,得到平等的对待.孩子的“独立宣言”是值得父母批准的,这样的家庭政策无疑是拉近父母与子女的最好方式.

  让我们试着与父母沟通,也许在饭桌上、在回家的路上抑或是一起看电视的时候,这不仅仅是心情的叙述,更是心灵的慰藉.

  篇三: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

  喜欢读龙应台,喜欢她文字的平淡,喜欢通过它去开掘那些令自己感同身受的一直潜伏在自身周遭却没有被自己发现的东西,喜欢随它而来的那些总能引起我强烈共鸣的“平淡无奇”的小惊喜.而《亲爱的安德烈》,满满的都是这些好灵感.

  正如书名,贯穿书本的始终是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早在初中时就读过《目送》中的一小篇,说的是龙与儿子在机场告别,她久久目送孩子远去,可儿子没有回头的背影仿佛在告诉她“不必追”.每每回想到这一节我总会感慨颇多,在每个父母心中,子女是永远都长不大的,永远都需要被呵护的.安德烈面对唠叨的母亲也曾说过:“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读到此处的时,心中莫名的一处酸楚,第一次那么强烈的觉得到一个人的成长带给父母的喜悦,其实是夹杂着伤痛的.

  当安德烈问龙应台想要孩子怎样记得她时,她把自己比作柴火,她对安德烈说:“你带着走的、永不磨灭的,是心中的热度和光,去面对前头的冰霜路.谁需要记得柴火呢?柴火本身,有何尝在乎你们怎么记得它呢?”突然想到某一天父母是会离我们远去的.想到当我们一个人去走自己的人生路时,我总觉得我们心中必定会有悔,紧随而来的却是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苦苦寻觅,却终究找不到那一双影子的痛.

  而安德烈,他也像我们,有着少年们一样的爱好,有着我们这个季节同样拥有的有别于“轻狂”的清狂.但中德混血的他与我们又太不同了,德国式的教育和生活、思考方式让他与我们之间有着巨大的“隔阂”.但或许正是这样的'“隔阂”让我喜欢读安德烈,喜欢他有别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更佩服他看到问题后做出的思考.

  时间是05年,在香港游行现场中年人、老年人、孩子占了多数,而大学生却少得可怜.安德烈对游行的人中大学生的稀少感到疑惑,他问母亲:“香港人不是为自己的城市、为自己的问题、为自己的孩子的未来而来的吗?那大学生去哪里了?许多惊天的运动不都是以大学生为主力吗?”而在文章的最后安写到:期末考比什么的重要.……一大堆人根本不在乎他们生活在什么政治下(只要有钱就行),大学生对政治——众人之事——毫无关切,大学只管知识运输,但表示不管人格的培养和思想的建立.读到这里,我不禁有些心寒,一个大多数大陆孩子认为思想先进、民主先进、教育体制先进的香港让安德烈疑惑、失望.纵然我并不能肯定安说的一切都对,但在当今的中国,谁又能说孩子们不是在为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生活着?看到此情此景,又有多少个中国少年会停下脚步去反思,有多少个中国少年会看到问题背后的本质呢?又或许在很多人眼里,游行者是谁、游行的人数有多少都是于己无关、无利罢了.

  读《亲爱的安德烈》,是试着在思想上参悟爱的一种过程,这种过程是在当下生活中也一样需要有心去延续和发展的.读《亲爱的安德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许又会引导我们一个方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同龄人中,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差异这么简单,还有的是国家.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相关文章: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经典句子大全05-11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6-09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5-11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4-15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9-27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04-18

《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范文04-17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04-13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04-03

《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6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