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淳厚润芝兰竞秀

时间:2022-12-09 12:08:50 文章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家风淳厚润芝兰竞秀

唐河冯氏一门人才辈出,名动天下,这是世人皆知的事,但冯氏在唐河的艰难发轫却是鲜为人知。高文军、赵志敏两位先生编著的《冯友兰的先辈与后人们》一书,为我们清晰的梳理出了冯氏一门在唐河的发展脉络。探索冯氏家族在唐河从一个“上无片瓦遮雨,下无寸土立足”的外来户,历经数代,发展成为蜚声中外的文化家族的历程,对于作为冯友兰故里的唐河,传承和发扬冯友兰精神,塑造文化大县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冯氏家族能创造出一个文化奇迹,在于他们能形成并传承良好的家风。

唐河冯氏始祖冯泰在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携子冯珽玙来唐河谋生,但树立起艰苦创业家风,真正在这儿扎下根,却是在第二代冯珽玙的努力下实现的。第三代冯耀南书中一笔带过,应该算是守成的一代。发展到第四代时冯氏家庭经历了一次严重危机,原因在于冯殿吉尚武,没有能够继承祖上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优良作风,“结交广泛乐善好施却又不事生产,不善经营”,造成家道中落,自己也英年早逝,留下了孤儿寡母和风雨飘摇的家。第五代冯玉文在冯家的历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不但能继承祖上艰苦创业的家风,中兴冯家,同时又开启了冯家的耕读家风,使冯家在经济上跻身于当地富人之列。他又制定了通过读书科举、入仕当官来提升冯家在当地地位的目标,这个目标很贴近现实,且具有相当大的可行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从他朦朦胧胧地延师教子,再到冯台异力主‘打好中文底子’,冯氏教育的方向越来越明确,方针越来越科学。” 一个简单的理想,因为形成了有清晰内涵的家族风范,和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从冯友兰幼时开始冯氏家族从半农半商嬗变为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再到后来出人意料地人才井喷,冯氏家族从此走出了唐河,走向了世界,成为一个不世出的文化家族。冯玉文开辟了一条通向文化家族的大道,这不仅是冯氏之幸,也是民族之幸。

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家族的软实力。《孟子》、《韩非子》等专著中,都有古人关于庭训家教经验的记载与论述,还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都是家庭文化建设的典范。很多平民百姓虽然没有专门的家训,但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的家风。随着现代文明的崛起,家庭向小型化和核心化的趋势发展,宗族、家族意识不断消减弱化,在急剧变奏的时代面前,家风家训这种颇具特色的家教文化日渐式微,传统文化也遭遇了传承危机,整个社会亦陷入功利化泥淖。厚聚财薄修德的人性弱点日益彰显,对金钱物质的追求似乎没有满足的时候,浅薄与张狂,拜金与暴戾成了很多家庭的主导文化。鸡毛蒜皮的口舌之争会演变成刑事案件,普通的交通意外都有可能点燃权斗钱斗的战火,这是传统文明的退化和失落。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后来演变为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冯氏家族的成功,不仅仅因为有力挽狂澜开创基业和树立优良家风的雄主,最难能可贵的是代代人能够坚定不移地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不断增强着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促进家族成员的优化,饱受优良家风侵染的家族成员又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家风,培养出更优秀的家族成员。这种传承精神挟裹着强大的马太效应,是驱散社会雾霾的疾风,更是一种穿透历史的力量,代代不息。

冯氏家族能创造出一个文化奇迹,还和茹太夫人以及冯友兰之母吴清芝的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书中对茹太夫人着墨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这位茹太夫人在危急关头,接过家业,含辛茹苦支撑着风雨飘摇的大家庭,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冯玉文中兴。而冯友兰的母亲吴清芝是除了冯友兰外,冯家最具知名度的一个人,也正是在她的直接培养下,冯氏出了冯友兰三兄妹,夯实了冯氏文化家族的基础。( )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眼下我们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一边关于教育孩子的典籍汗牛充栋,一边是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束手无策。那么多的问题孩子以及围绕学区房转的当代孟母,都在证明着我们的家庭教育不缺少对孩子的爱,也不缺少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殷殷期盼,缺少的是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缺少的是系统专业丰富的教子知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都有一把打开他通向天才之门的钥匙,只是做父母的找不到这把钥匙,没有破译这个教育密码而已。这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非常遗憾的事情。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特殊的作用。我们一直受古人“养不教,父之过”的影响,似乎父亲是教育孩子的主角,而事实上生物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母子感通”,它是母亲与子女之间一种天然感应,是大自然赋予女性的一种特质,是父亲和其他家庭成员所不具备的,也是母亲对孩子施加教育的最好条件。农村有俗语说: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娶错一门亲,染坏三辈人等,都是从优生优育的角度说明母亲对孩子的一生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著名的母教典范,如周室三母,三迁孟母、刺字岳母等。在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的和谐局面就是男主外,女主内,还有一个衡量妇女是不是贤妻良母的关键标准,就是能否“相夫教子”,只是到了近代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为了追求所谓的男女平等,女性才开始抛家弃子,投入到物质生产的大潮中去。中国第一个母亲研究所创办人王东华在《发现母亲》中说: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的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人口的再生产高于物质再生产,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她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是一个大错误。我理解王华东先生人口再生产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是人口数量的增长,另外一层是质量上的,指优秀的高素质人口数量的增长。而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日韩虽有着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地位,但仍延续着中国的古典家庭教育特色,女性结婚后大多以家庭为主,以教育为子女为本。更有启示意义的就是犹太妇女的就业率,是所有民族中最低的,因为她们有更伟大的事业,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成长。

我不是男性沙文主义者,但教育却是个浩大的系统工程。既然男女存在生理心理上的诸多差异,孩子的一生一般又是由母亲的素质决定,从百年树人的教育角度出发,教育应该成为一门必修课,从学生时代就抓起,贯穿于人的一生。教育儿子就是在教育公民,培养女儿,就是在培养整个民族,尤其是让女性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系统专业的教育知识,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窃以为比起让女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上打拼要有意义的多。

【家风淳厚润芝兰竞秀】相关文章:

一株芝兰的高中作文05-04

一株芝兰高中作文范文05-04

朝晖润处06-28

润物无声作文03-29

书香润了华年作文12-14

善,润了华年作文11-26

善润了华年作文01-23

雨丝动情润江南的经典美文04-06

在润华教育的个人总结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