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粮转载」北师大出版社,又欠寺庄顶小学郭学志老师一个回复

时间:2023-03-09 18:24:01 文章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观粮转载」北师大出版社,又欠寺庄顶小学郭学志老师一个回复

【观粮转载】北师大出版社,又欠寺庄顶小学郭学志老师一个回复

「观粮转载」北师大出版社,又欠寺庄顶小学郭学志老师一个回复

观粮转载原文原标题:北师大出版社,又欠郭老师一个回复

转载按语:

寺庄顶小学真有一个名叫郭学志的老师,并且是观粮的一个良师益友。

寺庄顶学校是观粮的母校和早年工作起步之地,学校不大但不乏人才。

藏龙卧虎的寺庄顶村的寺庄顶小学现有三大奇才,郭学志是其中之一。 ( )

另一个是“黑旋风”赵志检,其体育教学成绩非常突出已经声名远播。

再就是校长路莉莉,创新机制把个200师生之校,打造成近郊特色名校。

郭老师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知识渊博、头脑灵活,属于学者型人才。

实践中,他对管理、新闻、法律、教育、历史颇有研究并有奇特成就。

闻省报再次大幅报道他发现教材有错力纠之事,今天特地拜访以证实。

杨观粮

2016.9.14日

↑ 郭学志老师让观粮看了2016.9.12日《河南日报》第10版有关他的大幅图文报道之后,又打开电脑搜索出电子版,同时将相关报道整个过程娓娓道来。↓

以上图片 均系牧野大地天仙真人空名君观粮 手机拍摄

[ 河南日报 ] 作者: 李虎成 代 娟

2016-09-:58:55 | 我要分享:

郭学志寄给北师大出版社的信件。

2014年11月10日《河南日报》关于郭学志纠错教科书的报道。

小学教师郭学志

2014年11月10日,本报曾报道新乡市牧野区寺庄顶小学语文教师郭学志,发现并纠正了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处错误(见下图)。时隔近两年,近日,郭学志再次联系上记者,说他又发现了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师指导用书上的一处错误,且北师大出版社的处理方式与上次惊人相似:“静悄悄”地对教材作了改正,却未对纠错者予以任何回复或说明。

自己两次提意见,出版社都采纳并作了改正,这让58岁的小学教师郭学志很欣慰,甚至很自豪。但郭老师同时又感觉有点不爽,甚至如鲠在喉:既然采纳了我的意见,即使不表示感谢,是否也应该给我一个回复呢?

郭老师的纠结

8月26日下午,在新乡市新华书店新版教材发行现场堆积如山的教材中,郭学志急切地翻找北师大版今年6月新版的六年级语文教参书。当他翻到该书第42页时,发现北师大教材编辑部已删除了整句“《东施效颦》中的最后一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新教参中的错误表述终于被删除,那一刻,郭学志长舒一口气,久悬的心也终于落地。

不过,他转念又想,当初寄给出版社的信有没有收到?出版社删除此处不当表述的行为跟自己提出的建议有关系吗?

纠结10天之后,郭老师终于还是鼓足勇气,拨了北师大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编辑部的电话。

输完号码再一个一个删去,然后再输……9月6日,上午课少,因为一个该不该拨打的电话,郭学志就这么一遍遍纠结着,难以自拔。

在他看来,打电话这个行为本身,怎么说都有点“索夸”的嫌疑。终于,电话接通了。那一刻,郭学志有些尴尬,竟然还夹杂着一丝羞愧。

“张老师,你好,我是河南的一名小学教师,今年上半年给您寄过一封用毛笔写的信,内容是建议修改或删除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教师指导用书上关于《东施效颦》中的断句问题。有印象吗?”郭学志轻声问。

对方很热情,说记得,今年6月份新印刷的版本正是采用了郭老师的建议而修改的。郭学志得到了他想要的回答。可是,这份“求表扬”得到的微弱自豪感过后,更大的失落感也油然而生。

自从寄走那封“纠错”信件起,到新版本错误改正,这前后近半年时间,郭学志没有收到北师大出版社任何部门任何人的任何回复。

“如此断句不妥”

2014年9月起,郭学志担任寺庄顶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老师。

学期开始不久,郭学志在为第二单元《寓言二则》中的《东施效颦》一文备课时,发现与学校使用教材配套的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参(语文教师教学用书、2011年7月第四版、2014年7月第4次印刷)第42页的“教学建议”第2条中赫然写着:“《东施效颦》中的最后一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郭学志认为不妥,按照古代汉语通行语法规则,这句古文的正确断句应是: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因为,“颦之所以美”是作为宾语的一个句子成分,不宜再分。本句话是一个复合句,由连词“而”连接起两个结构相同的分句,谓语动词皆是“知”字。后一分句中的“颦之所以美”与前一句中的“颦美”一样,都是以主谓结构出现的名词性短语,作为前后两个谓语动词“知”的宾语存在,是一个句子成分,词与词之间结构紧密,不宜再分。

为此,郭学志还先后与十多位语文教师探讨过这一问题,他的观点得到大家的肯定。他甚至专门请教了区进修学校的一名老师,得到的回复称,应该是“印刷错误”。

本想写信给编辑部反映问题,可想起之前自己曾为教材纠错的经历,郭学志便有点打退堂鼓。他想,既然是“印刷错误”,就别太过计较。但郭学志坚持一点:坚决不向学生传授错误知识。于是,他在教学过程中对这段内容做了“冷处理”,并没有按“教参”要求,而是以自己的理解来指导学生“断句”。

不料,郭老师因此惹出了麻烦。

不按“教参标准”讲授,他指导的学生全被扣了分

2015年2月,“新乡市牧野区小学六年级上期期末测试卷”中,这道“断句”题赫然出现在考卷上。看来,出卷者并没有将此看做“印刷错误”,而是将其视为“权威指导”,郑重其事地将其列入期末试卷中。

郭学志所教的全班学生面对这道5分的题目“全军覆没”,这件事引起不少家长和学生非议。

2015年10月,郭学志在参加由区教研人员主持的一次教学观摩会时,专门在会后请教出卷部门——区教研室的教研员杨老师,讨论这道断句题的断法是否合适。慎重查看后,杨老师表示,这种断法是有些不妥,但出卷时主要考虑的是与教材要求保持一致……

听杨老师这么一说,郭学志坐不住了。他所在的牧野区尚如此,那么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使用该版教材和教材指导的区域又当如何?

出于教师本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郭学志无法继续保持沉默。

2016年1月,在寒假的最后一天,他把自己关在家里,提笔给出版社写了一封《如此断句不妥》的信件——工工整整的毛笔小楷,足足写了5页。

信写好了,却没有立刻寄出去。想起自己之前屡次提出教材修改意见时,不仅没得到各级教育部门和教材编写组的肯定,还被一些人嘲笑为爱出风头,郭学志默默地把信件放进抽屉里。

“教育无小事,如果错误的内容不改正过来,不知还要贻误多少孩子?”直到3月份,想到各大出版社又在准备印刷下学期的教材,郭学志犹豫再三,终于把早已写好的那封信寄了出去。

寄出的信件石沉大海

在向北师大出版社寄出纠错信后,郭学志还于4月份向区教研员杨老师报送了一份该信件的复印件。信件发出后,郭学志几乎天天都在等回音。但遗憾的是,从发出信件直到秋季开学的近半年内,郭学志并未收到任何回复。

事实上,这并不是郭学志第一次纠正权威教材错误。担任小学教师5年来,郭学志已经向国家语文教材编辑部门先后提交过4篇纠错文章。

郭学志曾在新乡市一所厂办学校当过多年校长,2011年调到寺庄顶小学,担任语文教师。

2013年9月,郭学志第一次接触到北京师范大学版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这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已经沿用10年之久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备课时,他发现古文《楚王好细腰》中有一句“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被教材翻译成“所以朝中一班大臣,把一日三餐减为只吃一餐”。郭学志认为,此处译文错误有两二:一是在战国时期,人们吃饭普遍是“一日两餐”,还没有进入“一日三餐”时代;二是原文中没有涉及一日几餐的表述,“一日三餐”即便是正确,在这里也有“画蛇添足”之嫌。

2014年2月17日,郭学志将他发现的这处错误分析及改动意见写成《“一日三餐”不能这样使用》一文,寄给北师大出版社编辑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的责任编辑张洪玲,并谈了自己对此句翻译的看法。张洪玲很快回信,表示收到来信,会考虑他的建议。

新学期开始后,郭学志发现教材将翻译改为“所以朝中一班大臣都节制饮食,每天只吃一餐”。然而,出版社并未在教材后面注明修改原因,至今也未给郭老师任何回复。

责任编辑:xwzb

【「观粮转载」北师大出版社,又欠寺庄顶小学郭学志老师一个回复】相关文章:

「观粮摄」新乡市火车站之夜景寺庄顶法海寺宝葫芦12-09

欠我一个拥抱美文摘抄12-09

你欠我一个微笑的爱情美文03-10

转载-这个社会12-09

你还欠我一个梦心情随笔11-23

我顶,顶,顶作文03-30

高情商回复老师的话语08-15

给小学郭老师的一封信11-18

岳庄小学教师文体活动总结12-01

小学世界粮食日爱粮节粮宣传活动总结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