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与大学生社会实践

时间:2022-05-07 10:59:34 大学社会实践 我要投稿

关于实践育人与大学生社会实践

  关于实践育人与大学生社会实践

关于实践育人与大学生社会实践

  1 实践育人的理念相关问题

  加强实践育人工作首先要厘清实践育人的概念,以往关于实践育人特别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如今放在实践育人的整体视野下,我们对于实践育人本身的认识还有待提升。“实践育人”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我们传统的“教书育人”相对。二者具有目的的一致性,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应该说实践育人是教育观的丰富和完善。

  首先,实践育人“是指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课外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热情和兴趣,开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促进他们形成高尚品格,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新型育人方式。”

  ②我们以往的教育实践更多的将教育主体与客体进行严格区分,而要真正实现理论灌输与理论引导、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封闭教育与开放教育相结合,就离不开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交互转换。

  ③除了教育主客体问题外,我们进一步分析,实践育人理念与参与式教育理论有着很大程度的契合。体验式教育观应包括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的观、客观知识让位于生命发展的课程观、以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几个方面。

  ④而这些无疑也都是实践育人理念的题中之义。

  其次,黑格尔曾说过“现代世界是以主体性的自由为其原则的”,⑤而当代大学生更是有着强烈的主体性和多样的个性化需求。结合多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我们将当代大学生的看法、需求与实践育人所包含的若干理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实践育人理念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当代大学生自主性强,崇尚多元化的追求和平等交流,而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和学习的方式则更倾向于单一标准(分数与标准答案)和单向灌输。实践育人教育模式的参与方式则打破了传统,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平等沟通的机会,他们完全成为课程的主体,可以以合作的姿态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其他课程参与者互动,这也是他们更乐于接受的新型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相对来说较为欠缺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往往以个人为中心。实践育人模式能在这一方面给予大学生提升和帮助,实践育人教育中的课程主体是学生,学生本身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很高,也要求组织者与学生、学生之间有紧密的合作与交流,丰富的实践育人课程将在网络媒介之外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中的交流合作平台。可以说,以学生为本,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与发展需求是实践育人工作推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目前课堂教学也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过于直接和刻板,忽视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现实需求等问题。而身处知识大爆炸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获取途径多样化,学会学习比学会具体知识更加重要,这应该也是推动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客观背景。

  2 实践育人体系再认识

  鉴于实践育人教育观的要求,我们需要对目前的大学生实践育人体系进行再认识。就目前来看,高校实践育人环节主要分为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业实习等几种形式。根据主导部门和活动形式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我们结合大部分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在实践育人体系中,军事训练、教学实践和就业实习等几个方面相当较为稳定,主导部门指导和监督力度较大,成果评价指标相对固定、可量化,是实践育人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需要进一步加强,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领域实际上属于“半课堂”性质,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最大的发挥。而有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自主实践(如创业)两类活动则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对大学生的锻炼价值巨大。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的日趋发达,校内外交流渠道日益增多,学生自主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的机会越来越越多,新时期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具有自主性,这两类的学生实践活动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对于学生自主实践,我们认为,高校要做的主要是进行监督和引导,适当的提供相应的平台,确保安全。而有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也是实践育人体系中体现大学生自主性、体验性的最主要环节。我们应该站在实践育人教育理念指导下,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面的规划。

  我们知道,新时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近三十年,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模日益扩大,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依靠学校和社会力量,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基层,了解国情社情,社会实践是学校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由于主客观多种因素制约,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缺乏稳定性、缺乏深度等一系列问题,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不断扩大,而活动质量提升确实相对滞后,社会实践活动在参与度和实践质量上离学生和高校、社会三方期望还有很大差距。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形势的变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上各有探索、各有特色,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我们认为结合实践育人理念的要求,集合实践育人中自主性、体验式的要求,也为了能让社会实践活动长期稳定有效的开展,真正发挥其育人效果,我们应该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推进课程化与选课、评价指标分类量化、活动常态化基地化等举措。

  课程化意在借鉴现有第一课堂的成功管理和运作经验,借助现代化的课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范化,提升其地位;评价指标分类量化旨在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克服以往粗放式评比,实践活动虎头蛇尾的弊端,针对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分类指导和评价,实现管理评价的科学化;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和基地化也是很多高校真正探索的办法,有助于打破社会实践仅限于寒暑假的局限,推进全时段的育人,而基地化建设则能够加强与实践单位的联系,提升实践活动的质量,克服以往“打游击”和不断简单重复的问题。

【实践育人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文章:

独立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现状及对策探究论文05-12

2014大学生社会实践范文-大学社会实践心得-社会实践报告11-16

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10-19

大学生社会实践小结05-12

大学生暑假的社会实践05-11

大学生社会实践感悟05-11

大学生医院社会实践05-11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感想05-12

大学生兼职的社会实践11-23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