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

时间:2020-12-02 16:03:18 读书手抄报 我要投稿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

  书籍乃世人积累智慧之长明灯.以下是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欢迎阅读。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1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2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3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4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5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6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7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8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9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10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11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12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13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14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15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16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17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18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19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20

  如何读书才能做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昧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我希望读者肯花点时间去读一读,对于怎样进入中国旧学间的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迳。

  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我曾经比较过朱子读书法和今天西方所谓“诠释学”的异同,发现彼此相通之处甚多。“诠释学”所分析的各种层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语类》和《文集》中找得到。

  读书不外乎“专精”与“博览”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

  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覆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遏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经典作品大致都已经过古人和今人的一再整理,我们早已比古人占许多便宜了。

  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从前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GreatBooks)的课程,也是要学生精熟若干经典。近来虽稍松弛,但仍有人提倡精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之类的作品。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

  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这里需要训练自己的判断能力:哪些学科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在相关各科之中,我们又怎样建立一个循序发展的计划?各相关学科之中又有哪些书是属于“必读”的一类?这些问题我们可请教师友,也可以从现代人的著作中找到线索。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给我们的特殊便利。

  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虚心”乃读书之不二法门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

  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

  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

  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那又何必读书呢?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

  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这是邓实在1904年说的话),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他们不是读书,而是像高高在上的法宫,把中国书籍当作囚犯一样来审问、逼供。

  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缺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缺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

  “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读书要摆脱“殖民地”心态

  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的经、史、子、集的旧分类(可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标准)早已为新的(也就是西方的)学科分类所取代。

  人类的文化和思想在大端上本多相通的地方(否则文化之间的互相了解便不可能了),因此有些西方概念可以很自然地引入中国学术传统之中,化旧成新。但有些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概念,在中国找不到相当的东西;更有许多中国文化中的特殊的观念,在西方也完全不见踪迹。

  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

  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即使你同时读《论语》和柏拉图的对话,也只能分别去了解其在原有文化系统中的相传旧义,不能马上想、“合二为一”。

  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学术的著作,其最有价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如果治中国史者先有外国框框,则势必不能细心体会中国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当报纸一样的翻检,从字面上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你们千万不要误信有些浅人的话,以为“本意”是找不到的,理由在此无法详说)。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

  中国自唐代韩愈以来,便主张“读书必先识字”。中国文字表面上古今不异,但两三千年演变下来,同一名词已有各时代的不同涵义,所以没有训话的基础知识,是看不懂古书的。西方书也是一样。不精通德文、法文而从第二手的英文著作中得来的有关欧洲大陆的思想观念,是完全不可靠的。

  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甚至“反西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如“依赖理论”、如“批判学说”、如“解构”之类。

  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主要还是从美国转贩的),便有一批中国知识份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被人牵着线的傀儡一样,青年朋友们如果不幸而入此魔道,则从此便断送了自己的学问前途。

  美国是一个市场取向的社会,不变点新花样、新产品,便没有销路。学术界受此影响,因此也往往在旧东西上动点手脚,当作新创造品来推销,尤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然。不过大体而言,美国学术界还能维持一种实学的传统,不为新推销术所动。

  今年5月底,我到哈佛大学参加了一次审查中国现代史长期聘任的专案会议。其中有一位候选者首先被历史系除名,不加考虑。因为据昕过演讲的教授报告,这位候选者在一小时之内用了一百二十次以上“discourse”这个流行名词。

  哈佛历史系的人断定这位学人太过浅薄,是不能指导研究生作切实的文献研究的。我昕了这番话,感触很深,觉得西方史学界毕竟还有严格的水准。他们还是要求研究生平平实实地去读书的。

  这其实也是中国自古相传的读书传统,一直到30年代都保持未变。据我所知,日本汉学界大致也还维持着这一朴实的作风。我在美国三十多年中,曾看见了无数次所谓“新思潮”的兴起和衰灭,真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我希望中国知识界至少有少数“读书种子”,能维持着认真读中国书的传统,彻底克服殖民地的心理。至于大多数人将为时代风气席卷而去,大概已是无可奈何的事。

  但是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名人读书的格言

  NO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NO2、“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凯勒

  NO3、书虫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像。 ——哈兹里特

  NO4、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罗廖夫

  NO5、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NO6、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NO7、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NO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NO9、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NO10、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NO11、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巴甫连柯

  NO1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NO13、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NO1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NO15、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 ——科尔顿

  NO16、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NO17、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NO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NO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NO2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NO2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NO2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NO23、“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NO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NO25、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富兰克林

  NO26、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NO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NO28、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NO29、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NO30、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NO31、“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坎耶里

  NO32、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NO33、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NO3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NO35、书是良药——刘向(我国汉代大学者)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NO36、书是顾问——凯勃斯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NO3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NO38、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NO39、书是遗训、忠告和命令——赫尔岑说:“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NO40、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NO41、书是社会——皮罗果夫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NO42、“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NO43、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弥尔顿

  NO44、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要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NO45、书读得多而不去思考,你会觉得你知道的很多,书读得多又思考,你会觉得你不知道的很多。——伏尔泰

  NO4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NO4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NO4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NO49、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NO5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NO51、“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赫尔岑

  NO52、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NO5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NO54、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NO55、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NO56、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NO57、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迪生

  NO58、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NO59、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NO60、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NO61、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NO62、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设计】相关文章:

1.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内容

2.读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

3.关于读书节手抄报初中

4.读书节的手抄报

5.读书节手抄报

6.读书节的手抄报素材

7.读书节的手抄报初中

8.读书节的手抄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