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的文章

时间:2020-05-15 08:06:23 文章 我要投稿

有关中外文化交流的五篇文章

  不可放低自己

  几年前,我在美国大使馆被自己的同胞结结实实恶心了一把。

  那次我因公务赴美,去办签证。签证处大厅里人头攒动,几个身着美国大使馆保安制服的中国年轻人在里面来回走动。办完签证,我拿着护照准备离开,看到其中一个保安正冲着一对老人厉声讲话,或者可说是“训斥”,因为老人“说话声音太大”。看老人的穿着打扮,像是来自偏远地区,要去美国看望孩子。说话声音大,的确不妥,保安应该维持秩序,但他的态度未免太恶劣。

  我走过去提醒他:“请注意尊重老人。”没想到这个保安勃然大怒,觉得我挑战了他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保安的赫赫权威,冲过来用他并没有被赋予的权利把护照从我手中拿走,然后强行要把我轰出去。

  他说:“你给我出去,这里是美国领土!”

  我告诉他:“我知道这里被理解成是美国领土,但你没有这个权利。美国使馆的规则我非常清楚,美国大使我也认识。”

  但他依然咆哮,威胁我说:“如果你不出去,我就不让其他的中国人进来办签证。”

  我们在门口僵持着。因为我的缘故,中国人都被拦在门外。为了不影响他们,我选择暂时让步,走了出去。但我对那一群中国保安说:“我在门口等你们解决问题,否则一切后果由你们承担。你们真不应该这样,你们是中国人吗?”

  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其中一个从北京本地招来的年轻保安竟然狐假虎威大言不惭道:“我们都是美国公民,你赶快给我们从美国领土上出去!”

  是年少无知,还是别的什么?在这样的时刻听到这样的话从自己同胞的嘴里说出来,心痛。

  我在门口站了许久,这群保安的领班才走出来。也许感觉到我不是那么好欺负吧,他开始跟我诚恳地谈条件,给我两个选择:要么走正常投诉程序——路漫漫其修远兮,不知何时才能取回护照,我会因此无法按时赴美;要么,他替我取回护照,叫出那个保安,说两句好话一笔勾销,还要我向他保证不通过其他渠道找他们算账。

  我着急走,答应了他的条件,拿走了护照。

  后来听说不少朋友在美国大使馆都有过类似被自己的同胞欺负的经历。我始终觉得故事并没有结束,只不过忙起来,也就渐渐淡忘了。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我在耶鲁校园里偶遇熟人——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雷德。他也毕业于耶鲁。这位历史上任期最长的美国大使依然和蔼可亲,我们海阔天空地聊了一阵子。我一边和他聊,一边在心里斟酌是否单方面撕毁和保安领班达成的口头协议。想到那些因去办签证而遭到蔑视的中国父母和学生,我到底还是将那件不愉快的事告诉了他,并真诚地说:“我们不希望这些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中国人,破坏了我们对美国的印象。”雷德说:“是的,我们也不喜欢那样。”

  又过了几个月,回到北京,雷德大使和夫人邀请我共进午餐。当我拿着请柬经过大使官邸安检时,一位中国保安走过来对我说:“上次和您过不去的那个保安已经被开除了。”我看了看他,似曾相识,也许是当时那一群保安中的一位,眼睛里有一丝歉意。

  我笑了笑,点点头走进去。

  再后来,又去美国大使馆签证处,看到了不少新面孔的保安,也听到他们用“您”来称呼办签证的人们,态度好了许多。我也依然会去排队办签证,依然会在人群中敏锐地观察不合理现象,并时刻准备着……

  值得反思的是,在上海,今天仍然延续着一种“前殖民地文化”。一次我和外国朋友在上海见面,问他住在哪里,他很自然地告诉我:“French Concession!(法租界)”我立刻半开玩笑地阻止他:“去你的法租界,说什么呢?”

  过去,老师告诉我们,走在街上遇到外宾,要主动用英语问好:“Hello!”“How are you?”那时候老外来中国都是旅游,为了不给中国人丢脸,我们都苦练口语。现在时代已经变了,很多老外来中国是为了找工作。我是这样做的,在北京遇见外国人,首先说的一定是中文——在自己的国家说自己的语言,天经地义。如果他表示中文水平不够,我们再用英语。

  WTO体制讲求“国民待遇”原则,意即一国以对待本国国民的方式对待外国国民,外国人与本国人享有同等的待遇。这一方面意味着我们不能歧视外国人,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意味着我们也要调整心态,不能过于“高看”外国人而放低自己。

  哪国护照最好用

  公民享有的国际旅行自由度,不但是国力强弱的一种体现,也显现了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拥有所谓“优等”护照的公民,出行期间省时又省钱;而持有所谓“垃圾”护照的公民,出行则处处受限。

  本榜单根据亨氏签证受限指数排名而得。Henley&Partners顾问公司分析研究了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签证规定之后,按照不同国家的公民前往海外所享有的免签证国家数而创建了这一指数。香港护照排名第11;中国护照的指数为41(对41个国家或地区免签),排名为并列第92名,仅领先于一些贫穷、战乱动荡的国家。以下为前10名的国家或地区:

  丹麦护照

  芬兰、瑞典、德国护照

  英国、荷兰、法国、比利时护照

  卢森堡、意大利、美国护照

  西班牙、日本、挪威、葡萄牙、爱尔兰、新西兰护照

  奥地利、澳大利亚、加拿大护照

  瑞士、希腊护照

  新加坡护照

  韩国护照

  冰岛护照

  护照颜色有说道

  我因为想去印度旅行,生平第一次拥有了护照,其暗红色的封皮引起了我的注意。

  欧洲共同体的9个成员国花了数年时间才决定了现在使用的护照封面的颜色。1976年,也就是欧共体首次提议统一护照的一年之后,英国表示对丁香紫色护照不敢恭维;然后英国外交官花了4年时间淘汰掉了褐红色,因为他们觉得褐红色太过平凡;接着否决了紫色;终于在1981年,欧共体达成共识,敲定了勃艮第酒红色为其护照颜色。

  这个颜色英国人只是勉强接受,他们抱怨法国在选择勃艮第酒红色提议上的影响力,很多英国人怀念他们的海军蓝色的护照。1920年的国际联盟会议上制定了护照标准之后,英国就选择了海军蓝为其护照颜色。在1926年召开的国际联盟会议上,英国护照被誉为“最完美的”护照。

  英国护照在颜色上的始终如一算是特例。美国1918年发行的第一本护照封皮是米色的,3年后被改为绿色。到了1926年,美国人又尝试了不同深浅红色的护照,之后在1941年变回为绿色。直到1976年为庆祝美国独立200周年,美国护照的颜色才变成了蓝色,以呼应美国国旗上的颜色。

  欧盟统一护照颜色是为了让自己的护照更容易识别。但护照颜色不能申请专利,欧盟也就不能阻止其他国家用相同的颜色。那些希望加入欧盟的国家,很快就通过改护照为酒红色的方式表明了自己国家的立场。南美洲的安第斯共同体,也有建立与欧盟类似联盟的愿望,所以它们选择的护照颜色也是酒红色。其他两个区域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加勒比共同体,则偏爱美国式的深蓝色。

  在选择护照颜色时,每个国家都希望通过颜色反映他们的文化或宗教信仰。伊斯兰国家往往偏爱绿色,德国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成员的护照以前也是绿色的。

  据一些专家估计,较暗的颜色会更受欢迎,因为它们耐脏,并能突出纹章,而且看起来更加正式。因为同样的理由,很多国家警察的制服也是深色的。国际刑警组织是一个极少数有签发护照权力的国际组织,它新发行的旅行护照是黑色的。联合国的护照颜色,和其维和部队的头盔颜色一样,都是太平洋蓝色。

  也有颜色搞笑的护照存在。在瑞典和荷兰,如果有人丢失了自己的护照,那么紧急签署的旅行护照是粉红色的。这大概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处罚措施。

  当他低谷时

  宁佳长得不够沉鱼落雁,智商也泯然众人,婚姻路却走得可圈可点。去了几次清华园,就轻松拿下高材生老史同学。老史赴美深造,她也远赴彼岸,陪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按照两口子的安排,等老史博士一毕业,宁佳就辞掉工作,安心相夫教子。她是巨蟹座,说好听,是把家庭排在生活的第一位;说难听,那就是懒,懒得出去上班看人脸色。可人算不如天算,眼瞅着老史就快毕业了,金融危机却来势汹汹,求职路立刻艰难起来,屡屡碰壁是常事,私下里老史自嘲:想不到在国外也有当“面霸”的一天。曾经的清华才俊,如今的美国博士,大名都刻进家乡的祠堂了,这让他情何以堪!

  经济形势影响感情生活的质量。原本老史就是个“闷骚男”,经过几轮高不成低不就的打击,光剩下“闷”了。每每宁佳下班回家,总见老公发散如草,北漂艺术家似的盯着电脑。被女儿请到美国当免费保姆的丈母娘,曾经当过妇女干部,最看不起外面一受挫回家就颓废的男人,忍不住就要给女儿发牢骚:“他一大老爷们儿,天天泡电脑,能泡出美元来啊?”

  确实,光泡网不是办法。可他正处于情绪低谷,自信心严重受挫,宁佳怎么说服心高气傲的他走出去,即便走出去了,又该走到哪里去,向谁展示自我?

  内忧也罢了,工作也不让宁佳省心。她那个美国上司,一贯用有色眼镜看待黄皮肤下属,金融危机让他更有恃无恐。但凡有脏活累活,总想到宁佳这个中国女员工,话里话外还藏着这样的潜台词:不好好干,随时走人!

  内忧外扰的当口,隔壁那对老夫妻给了宁佳电光石火的启示。那是一个周五的黄昏,她下班回家,远远看到迎面走来的保罗和露丝,一个拿鱼竿,一个拎鱼桶,一副打靶归来的神气。走近了,老两口热切地向她展示他们的垂钓成果。宁佳突然就起了一个念头:老史打小在山区长大,摸鱼捞虾是拿手好戏,酸菜鱼也做得不赖……他的消沉和颓废,他和自己老妈日益紧张的关系,这些问题,垂钓也许可以帮上忙。

  从此,钓鱼就成了宁佳家的周末必修课。湖边的老史与电脑前的颓废客判若两人。鱼儿钓上来,宁佳和孩子每每大呼小叫,一来二去,就把老史叫成了垂钓高手。

  湖边认识的、不认识的,一律对他心服口服。不仅老史,连宁佳都被人艳羡:“听说你家先生做的酸菜鱼有专业水平。你真有口福!”丈母娘也不再投诉老史的斑斑劣迹,还一个劲儿夸他的厨艺。更让她惊喜的,是老史眉间的山峰逐渐瓦解,阳光再现,王者归来。

  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宁佳不再认为老史找到工作是她家拨云见日的唯一出路时,机会不请自来了。那是一个供职于美国名企的钓友,说他们的凤凰城分部正招聘一名工程师,老史的专业刚好对口。

  宁佳永远记得老史从凤凰城打来的那个电话,他语无伦次个没完没了:“老婆,我面试成功啦!下周来上班,年薪是你现在的三倍!我,你,哦,不,我们终于实现梦想啦,这段日子苦了你了。老婆是我的救星、福星、幸运星!没有你,没有我今天……”

  有了“骚”的资本,老史这个闷骚男终于恢复如初了。

  漫漫人生路,哪个家庭会一帆风顺呢?面对另一半的难关,要帮他重振信心并非不可完成的任务,但也不是靠一味的安慰和忍让。善于逮住机会的女人会把甘苦与共的日子经营得妙趣横生,让婚姻惺惺相惜,牢不可破。

  马克和他的中国邻居们

  在北京东城区北新桥附近的九道湾胡同,经常会上演这样有趣的一幕:一旦胡同中出现老外,胡同里的大爷大妈便不由分说地将他们带到“胡同儿”学校。见到马克,老外们无奈地笑:“我们只是随便逛逛,不是到这里的。”

  刚开始打算在九道湾胡同开办自己的学校时,马克和邻居们的关系可不是这样的。九道湾一直是—个安静的小胡同,住户都是老北京人,大家不希望自己住的地方也变成南锣鼓巷、烟袋斜街那样的商业胡同,所以当马克在这里租下一问小小的四合院,打算开一家教老外学习中國文化的“胡同儿”学校时,邻居们不干了。

  马克是澳大利亚人,16岁时因为中医治好了他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他对中國产生了感情,也充满了好奇。2002年,马克来到中國,做过健身教练,当过导游,后来发现老外来中國跟随旅行团走马观花很难真正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于是产生了自己办学校的想法。

  邻居们找居委会,甚至来小四合院里找马克抗议。来中國几年,马克深谙中國人讲究“人情味”和中國老百姓的待客之道。他留邻居们在自己的小院吃饭,亲自去厨房为大家做饭。吃着马克做的宫保鸡丁和糟熘鱼片,邻居们有些犹豫了:“这老外会做中國菜,味道还不错,人看着也老实厚道,咱也不能为难人家一个外國人吧。”每次做了比萨和小饼干,马克都挨家挨户地给邻居们送去。就这样,凭着“糖衣炮弹”,马克初步赢得了邻居们的信任。

  学校开张了,三三两两的老外们来到这里,哪个國家的人都有。在小院里,马克找了能说英语的厨师教大家做中國菜,包饺子,下面条。他自己教授中國的茶道在他看来,茶叶是中國最好的东西。他让客人们闻茶叶和泡过的茶叶的香味,告诉他们这和他们在國外喝的立顿茶包是两个概念,这才是真正的茶文化。他带着老外们去马连道逛茶城,骑自行车去北京的小胡同寻宝,带他们去看中医、分辨中药材。

  邻居们也在细细观察,他们发现,“胡同儿”学校的老外们进出九道湾时都安安静静的,连孩子都不大声喧哗;碰到街坊邻居,大家礼貌地打招呼;想拍老宅子,会事先征得主人的允许;学校一到晚上早早关门,绝不影响邻居们休息。大家伙儿挺感动,马克说话还真算数,这小子靠谱。

  老北京人厚道,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人家老外这么考虑咱们的感受,连大公司来租小院晚上办聚会都推掉了,咱也得帮人家把学校办好。这么一想,大爷大妈们便忙活开了:看到老外,没说的,给拉到学校去;学校办活动缺人手,没问题,能帮啥忙帮啥忙;家里炸了丸子、蒸了包子、腌了酸菜,拿过去给老外们尝尝。马克喜欢逛菜市场,在菜市场碰到马克,邻居们便教他怎么挑菜,最后还不忘叮嘱一句:“过几天西红柿就便宜了,现在别买。”

  老外们不是喜欢中國文化吗?咱九道湾胡同虽然不出名,但这里有古老的四合院,有能把四合院讲出些“道道”来的老人,再说了,人家老外都在帮着传播中國文化,咱自己不也该做点什么?于是在老人们的讲解下,老外们便知道了这小小的四合院可不简单,不同方位的房子代表的地位不一样,房子的高矮也有细微的差别:主人住北房,是最高的;东厢房比西厢房高,因为西属金,东属木,怕金克了小;古代中國人重男轻女,男孩子要住东厢房,因为太阳从东边升起,住东边意味着“栋梁之材”。此外,老北京人最喜欢在院子里种海棠、玉兰、石榴、葡萄、枣树,这些树种都有吉祥之意,海棠象征荣华富贵,取其意“满堂富贵”;玉兰暗喻“金玉满堂”;石榴子多,象征子孙满堂,日子红红火火。

  马克说,他喜欢中國文化,更喜欢中國的老百姓。他又和房东签了10年合同,希望和这些可爱的邻居们一直住下去。

  中国驾照考题让老外“惊恐”

  “如果你要突然从翻转的车里跳出,应该往哪个方向跳?”

  “你碰到地面后,用什么方式翻滚最好?”

  “当你的车子突然往水里坠落时,最好的逃生方式是什么?立即打开车窗跳出?等到车子接触到水面再打开车窗?待在车里求救?还是用脚踹破挡风玻璃?……”

  这些不是申请特技替身演员的考题,也不是被派往某冲突地区之前,接受恶劣环境训练的期终评估。这是来自中国驾照书面考试的问题。

  在中国,驾照书面考试是计算机化的,总共有100个问题,全部从一份貌似无穷无尽的题库中随机产生。考试语言还设英语、阿拉伯语、法语和其他几种外语,专供那些想要考取中国驾照的外国人选择。内容包括罕见的交通标志、警察手势信号、各种罚款和处罚条例。考生要通过考试,至少要在100个题中答对90个。

  尽管驾照考试似乎不容易,但在中国一些最拥挤的城市,这只是上路的第一步。它们打开了一扇奇异的窗口,让人惊恐的同时,一窥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汽车热。

  在刚刚富裕起来的中国,近年来有车族大幅增加。越来越多新车和新手司机,在新修的公路和高速上,与更传统的交通工具争夺空间。驾照考试提醒即将上路的司机,他们在路上绝不是一个人。比如,考题提到驾车路见老人骑自行车、骑车者从对面过来、盲人或醉汉走路怎么办的问题。比如,遇到一群羊怎么办(“慢行,用车子吓跑羊群”),有人牧放牲畜(减速,保持安全距离)又该怎么办。不过,如果发现动物“横穿道路”,正确的做法是“主动减速,或停车避让”。

  如今,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一。另据中国媒体报道,去年中国发生20多万起有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至少62387人死于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该国所有意外死亡人数超过80%。

  因此中国驾照考试总是设想驾车者可能遭遇很多此类问题,比如正面相撞、车胎爆裂及在车祸现场救治受伤和流血乘客等问题。还有不少问题是关于对各种交通违法行为的严厉惩罚,比如逃离肇事现场——暗示公安局交管部门大都已目击,对全过程记录在案。

【有关中外文化交流的五篇文章】相关文章:

1.有关励志的短篇文章

2.有关青春的中外名言

3.有关读书的中外名言

4.有关于诚信的两篇文章

5.有关公益活动的短篇文章

6.有关秋殇的一篇文章

7.有关努力读书的中外名言

8.有关于时间的中外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