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

时间:2016-11-17 09:52:07 原创文学 我要投稿

三清山

三清山

梁孟伟

是遗世独立的一位高人?是远离红尘的一方净土?

第一次来到三清山,坐上索道穿行在云雾之间,看到峻拔的山峰若隐若现,我当时是“啊”地惊叫了一声:那是大画家留存的绝世丹青,还是神话里出现的海外仙山?

一到下榻的宾馆,只缘身在此山,只因雨雾漫漫,“丹青”难见,仙山遁形,根本看不见几十米以外的风景。那天晚上,我们偎着三清,盖着云雾,怀着期盼,耐心地等待着第二天的云开雾散。

第二天早晨起床一看,三清山依旧笼罩着厚厚的雨雾,近处仿佛隔着水汽的玻璃,远处完全是幅水墨的写意。我们有些不死心,一个方向一个方向的寻觅,一个路口一个路口的辗转,眼前的山就藏在云深不知处。纷扬扬的雨,冷飕飕的风,湿漉漉的石,隐绰绰的树,雾濛濛的山。时序中午,归程已近,三清山还是云里雾里,没有半点露脸的意思。我们带着声声长叹,怀着深深遗憾,挥一挥衣袖,没能带走一片云彩,带走的是满山的苍茫,带走的是满腔的遗憾。

三清山兼具“泰山之雄伟、黄山之奇秀、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青城之清幽”,被国际风景名家誉之为“世界精品、人类瑰宝、精神玉境”,而我们与三清山失之交臂,无缘拜瞻,当时是怎样的怅然和黯然。

神姿仙态三清山,梦萦魂绕又数年。

今年春天,荣幸再次降临,三清山再次眷顾,慷慨地向我展露了它的绝世容颜。

三清之美,正应其名。仙风道骨,超然化外。绝不起伏蜿蜒,绝不群山连绵,而是超凡脱俗、高标天际。有一种壁立的峻美,孤独的凄美。超天拔地的嶙嶙巉岩中,幻化成奇峰怪石,沐浴着响云荡雾,辉映着日出晚霞,离合成蜃景神光,滋长出虬松丽鹃。

数千米长的栈道,蜿蜒于东西海岸的悬崖峭壁之间。徜徉在如带如链的栈道,只见形态各异的山峰在云海中亦真亦幻,屈曲盘旋的松树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我们出没于云雾之间,遨游于清虚之境。随着云雾的升腾变幻,眼前就是瑶林仙境,不远就是蓬莱神山,附近就是琼台阆苑。你欲乘风归去,你想羽化登仙。一切烦恼世俗都已飘散于万丈深渊,一切功名利禄都成过眼云烟,剩下的只有闲云野鹤的超然,吉光片羽的欣然,天人合一的陶然。白云轻拭着脸颊,苍鹰盘旋于脚下,红日照耀着千山,蓝天亲近在身边。

山因雾而神秘,雾因山而飘逸。此时的西海岸已是云海一片,玉京、玉虚、玉华三峰虚无飘渺于浩瀚无际的云海之间,创造出“云漫三清”的难得境界。据介绍,三清山的云变幻莫测,仪态万千,有响云、瀑布云、烟云、蘑菇云等等,尤以响云最为奇特,云雾飘飞之时,有时会甩下一串“嘘嘘”的声响,有时会像海边的涛声。飞云涌峰,烟云绕峰,瀑云泻峰,海云托峰,都为三清山增添着无穷的诗情,描摹着无限的画意,让人难以忘怀那份无穷的魅力。

一忽儿西海云开雾散,只见一边万仞壁立,一边是万丈崖底。山色空蒙,青冥浩荡,“飞仙谷”最深处垂直切割为1000米,栈道俯看,但见岩如朝笏,谷如刀削;松吟长风,鹰翔深谷。云雾缭绕,紫气弥漫。

三清山远眺是一幅云山图,近看是一个个生命体。每一块岩石凝固成传奇故事,每一片树叶叙述着动人传说。

高峻的山势令人心惊,一尊“巨蟒出山”让人胆寒。一柱高达128米的瘦奇石峰孤独凌空、昂首云天。顶部扁平形似蟒头,颈部至腰纤细又如蛇的身段,最细处直径仅约7米左右。云飞雾绕之时,蟒头窜动,蛇身微摇,吞云吐雾,撼天动地,似要破山而出,直欲腾空而去。石峰上几道横断的裂痕,感觉随时都会断裂倒塌。可它风风雨雨经历了亿万年,照样巍然屹立,这不能不说是世界一绝。据地质学家解释,“巨蟒出山”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它的形成先是形成南北向的峰墙,之后又被东西向切割成峰柱,在冲蚀与崩塌的作用下,形成了昂首天际的.巨蟒。

“巨蟒出山”给人以惊恐的震撼,“司春女神”像又给人妩媚的美感。“巨蟒出山”上方86米高的“东方女神”,形如少女,秀丽丰满。相传姑娘本是山下一采药老人的独生女儿,为救护众乡亲,泄露了玉帝要把三清山沦为中海、把百姓变为人鱼的天机,才遭玉帝惩罚而化为石峰。女神啊女神,你身处万山之中,却脸朝茫茫人海,心系百姓疾苦。只见你微微颔首,略略颦眉,目光越过万壑千岩。身子优雅前倾成一派体恤爱怜,静静地沉思冥想着人类的未来,以一副天然造化成的优美剪影,留给世人无穷无尽的遐想。

位于南天门群峰之间的“观音赏曲”,相传晋代道士葛洪有感于民间疾苦,以琵琶对天倾诉,琴声感动天庭。观音下凡探访,大士高坐云霄,她头扎法巾,轻舒广袖,庄严慈祥,俯首垂目,合十聆听,留此法相。而端坐着的葛洪,怀抱琵琶,神情专注地拨弄着他的琴弦。

过了一线天,“玉女开怀”给人以至纯至真的美感,坚硬的石峰呈现出丰腴柔美的形态,大自然神奇造化令人惊叹,心中升腾起一种母爱的伟大、人性的博爱。此外还有“仙翁唱歌”、“狸猫待鼠”、“三龙出海”等,无不惟妙惟肖、神气活现。

?造物主为何如此垂青江西这方山水,把其打造得如此惊世骇俗神奇壮观?要知道,三清山是经过14亿年的沧桑巨变,才出落得今天这样的瑰丽多姿美轮美奂。

第一次大海浸发生于14亿年前的中元古界,这里海水浸没达4亿年,在“晋宁运动”后,地壳开始逐渐回返上升,出水为陆,三清山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阶段。距今6亿年前的震旦末期,发生第二次大海浸,海水浸没又达1?6亿年。后经奥陶纪末期的“加里东第一幕”造山运动,三清山从此完全脱离海水环境,不再接受沉积。在距今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虽发生第三次大海浸,但海水仅到达三清山东南角的边缘。

看来,一切的神奇都是来自创造,一切的壮丽都要经历磨难!

直到1?8亿年前,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三清山区域内发生异常强烈的造山运动,并伴有大规模的酸性岩浆浸入,奠定了三清山构景的地质基础。直到二三千万年前,相继发生喜马拉雅期的造山运动。由于三清山正处于造山运动既频繁又剧烈的地段,尤其是垂向的断层和节理特别发育。山体不断抬升,长期风化侵蚀,加上重力崩解作用,形成了峰插云天,谷陷深渊的地貌奇观。

或许是天生的仙风道骨,或许是共通的天人理念,三清山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三清山,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如道教所奉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其巅,故名。东晋升平年间(357-361),葛洪就在山上结庐炼丹,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教义。唐时,方士们在葛洪炼丹之处营建了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筑——老子宫观。元朝大兴土木扩建道观。明朝为三清山道教活动的鼎盛时期,至景泰年间,山上已经建起龙虎殿、方士羽化坛、九天应元府、飞仙台等建筑,使道教建筑遍布全山。

三清山各部景点建筑与自然景观巧妙交织,相互因借。就是在每一景物的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道家“有无相生”的“变易”法则。风门、逍遥路、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往往于迂回曲折处豁然开朗,于山穷水尽处柳暗花明。在造型艺术上,也渗透着道家“动与静、虚与实、巧与拙、藏与露”的朴素辩证法。

三清山,我们观赏着,我们膜拜着,我们领悟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清山】相关文章:

1.三清山云海作文

2.游三清山初中作文

3.描写三清山的作文范文

4.初识三清山散文随笔

5.三清山作文(精选7篇)

6.三清山的中文写景初中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