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作的个人总结

时间:2022-12-07 13:35:43 教师总结 我要投稿

关于教师工作的个人总结

  摘要:教师的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工程,教师工作是爱的教育,没有了爱便没有了教育。新时期青少年学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力军,要学会感恩。而学校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要有针对性,要通过一系列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寓教于乐,以期达到校园全面和谐发展。

关于教师工作的个人总结

  关健词:教师;爱心教育;感恩教育

  我们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城关小学是全国九千多所小学之一。作为边区小学,全校师生沐浴着来自各地的浓浓关爱。因此,我们从学生个性成长需要、学校特色形成的价值追求出发,根据小学独特的建设模式和发展状况,以“爱”为核心,形成“受爱—自爱—施爱”的教育系列,以“感恩”为主线,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环境创设等过程中,加强爱心教育,促进教师主动献爱心、加大感恩教育使得学生学会并且懂得感恩,以期达到校园全面和谐发展。

  开展“爱心教育”是新时期道德教育的需要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根本问题已归结到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的问题,对人富有爱心、学会关爱是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对自己充满爱心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但是,目前的社会现实让我们不容乐观。当代学生思想敏锐,勇于进取,却缺乏实干精神;他们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缺乏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他们享受来自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的厚爱,却不懂付出因此,“爱心教育”是深化德育改革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政府的努力下,新教学大楼和行政办公楼,几百名山里娃第一次拥有了一个环境幽雅、设施先进的校园。“爱”是人性的根本,是世间的永恒,如何让孩子们在享受爱的同时懂得感恩、学会施爱,让“爱心”之花在这样的边区小学这块“真善美的圣地”上尽情开放,成了我们时刻萦绕心头的念头。因此,开展“爱心教育”,打造“爱心乐园”,从小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爱、学会做人,具有爱心意识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体现时代要求和学校特色、深化德育改革的有益实践模式。

  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及观念转变是新课改的途径

  1、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对教师的认识是教学中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说课堂教学教师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转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者,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促进学生开发课程的引导者,不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样的定位就是把学生看成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教师角色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过程意义上的真正改革,那么现代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呢?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往、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到全面的发展。

  2、教学方式的转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提出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僵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主体,是“教学之本”。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师就必须彻底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放下“架子”,放弃权威,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共同交流。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生活的独特体验。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猫》,学生发言踊跃。

  学生甲说:我知道猫会抓老鼠,我喜欢它。

  学生乙说:我看见猫的毛黑白相间,摸起来很光滑,也很好看,我喜欢它。

  学生丙说:我喜欢吃鱼,猫也喜欢吃鱼。吃饭时,我把碗里的鱼给猫吃,它仰着头“喵喵”地叫,好像说,谢谢你!我和猫是好朋友。

  第一个学生是从猫的作用来谈的,他喜欢猫是基于“好诉”获得的知识。

  第二个学生是从猫的外形来谈的,他喜欢猫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

  第三个学生是从“我”和“猫”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上谈的,他喜欢猫,是一种情感的自我体验。应该说,第一个学生讲的,不足为奇,通过“告诉”即可获得;第二个学生讲的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真切可信但缺乏独特的视角;只有第三个学生讲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值得珍惜。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连接之处,以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不会合作的人是不会把事做好的。让学生学会合作,教师要尽可能的尊重学生,尽可能的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现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施教学目标。总之要创设有效的合作学习情境,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构建,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3、课程观念的转变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此次课改的重点之一。过去我们对语文的理解偏重于工具性和思想性,忽视了人文性这一特点。语文是母语的教学,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处没有语文的存在,一个人不是等学了语文才会用语文,从社会的环境之中对语文早以有了沉淀和积累,所以语文有其它的特殊性,语文是一个大课程。强调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从语文的自身的特点来考虑的。

  实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首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课程的所有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应当在教材中体现对选择、利用其他语文课程资源的引导。语文的教学场所不仅仅是课堂,语文的教学形式不仅仅是读书、答问。在课堂上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开辟除了教室以外的语文教学、语文教育渠道。应当在教材中体现对丰富教学形式、拓宽教学途径的引导。

  其次,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校内的,如校园景观、图书馆、广播站、校园网;当地的,如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课程资源;当时的,如节日、纪念日、刚刚发生鲜活的重要事件和有价值的社会现

  开展“感恩教育”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小学生缺乏感恩教育的主要表现:

  一是骄气铺张,荣辱倒置。现在的青少年,自从来到人世间,接受父母家人的百般呵护,接受老师学业上的指导。他们对世界未有一丝贡献,却牢骚满怀,抱怨不已,看这不对,看那不好,不能勇于承担错误;流行穿名牌、吃馆子、出门三步打的士,生日送礼开派对,相互攀比没节制,不懂生活的艰辛,只会索取,不懂付出。

  二是好逸恶劳,情感淡漠。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不愿值日逃避劳动;在父母面前是小皇帝骄横任性,在同学面前互不谦让,对父母和老师

  的关爱只知道冷漠的接受,丝毫不知感激与回报。爱心是一切优秀品德的基石,没有爱心的人是不会有优秀品德的。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一定是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私的人、一个任性的人、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没有合作精神的人。没有爱心和感恩之心的人,不会关心家人,不会关心他人,不会助人,于是不会有真心朋友,得不到真爱的回报。这样的人,是没有幸福可言的。没有责任心的人,没有合作精神的人,是无法在这样一个既有激烈竞争又需要合作的社会里有所作为的。这样的学生,成不了大事,最终也是没有快乐的,成不了有用的人。进行感恩教育,必须将它与爱心教育、礼貌教育结合起来,三者水乳交融,缺一不可。从孩子情感的角度来看,礼貌教育和爱心教育是前提和基础,感恩教育是两者的深化和升华。而对孩子进行教育,必须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空洞的说教没有任何意义。从其主要交往对象入手,由近及远,即由亲人到老师、同伴、再到亲人的同事、陌生人等,进行有针对的具体的引导教育。

  家庭是实施感恩教育的第一课堂:

  其一,努力营造充满爱心、感恩之心的亲情关系。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持久、深远。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最真切、最具说服力,孩子的感受也是最深刻的。因此,家长的身体力行胜过一切言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自然而然地的建立积极向上的亲情关系。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宽容而不纵容、关爱而不溺爱、平等民主、严慈相济的亲子关系;晚辈对老人充满尊敬、关爱与感恩之情。这些情感关系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用实际行动体现出来的。在一般的家庭中,尤其是家长对待老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爱心、感恩之心的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

  其二,以生日为依托,进行感恩教育。在家庭中,老人、父母、孩子,每个人的生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论是对家长而言,还是对孩子而言,以生日为依托,让孩子懂得回报,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机会。

  其三,以节日为依托,进行感恩教育。父亲节、妇女节、儿童节、老人节、老师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都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契机,而且,这些节日活动,能潜移默化地让孩子由关爱单独的个人扩展到关爱个人所属的团体或集体乃至社会。

  其四,以生活事件为依托,随机进行礼貌教育和感恩教育。日常生活中,同事、亲戚朋友及其子女、甚至陌生人也是孩子交往的对象。家长在待人接物时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孩子。家长要鼓励孩子有礼貌地与人交往,对其友好、帮助、关爱表示感谢,给别人添了麻烦时,要学会道歉等,并让孩子学会运用礼貌用语,对于孩子不礼貌的行为,家长应及时纠正。爱心与感恩

  摘要:教师的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工程,教师工作是爱的教育,没有了爱便没有了教育。新时期青少年学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力军,要学会感恩。而学校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要有针对性,要通过一系列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寓教于乐,以期达到校园全面和谐发展。

  关健词:教师;爱心教育;感恩教育

  我们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城关小学是全国九千多所小学之一。作为边区小学,全校师生沐浴着来自各地的浓浓关爱。因此,我们从学生个性成长需要、学校特色形成的价值追求出发,根据小学独特的建设模式和发展状况,以“爱”为核心,形成“受爱—自爱—施爱”的教育系列,以“感恩”为主线,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环境创设等过程中,加强爱心教育,促进教师主动献爱心、加大感恩教育使得学生学会并且懂得感恩,以期达到校园全面和谐发展。

  开展“爱心教育”是新时期道德教育的需要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根本问题已归结到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的问题,对人富有爱心、学会关爱是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对自己充满爱心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但是,目前的社会现实让我们不容乐观。当代学生思想敏锐,勇于进取,却缺乏实干精神;他们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缺乏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他们享受来自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的厚爱,却不懂付出因此,“爱心教育”是深化德育改革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政府的努力下,新教学大楼和行政办公楼,几百名山里娃第一次拥有了一个环境幽雅、设施先进的校园。“爱”是人性的根本,是世间的永恒,如何让孩子们在享受爱的同时懂得感恩、学会施爱,让“爱心”之花在这样的边区小学这块“真善美的圣地”上尽情开放,成了我们时刻萦绕心头的念头。因此,开展“爱心教育”,打造“爱心乐园”,从小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爱、学会做人,具有爱心意识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体现时代要求和学校特色、深化德育改革的有益实践模式。

  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及观念转变是新课改的途径

  1、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对教师的认识是教学中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说课堂教学教师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转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者,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促进学生开发课程的引导者,不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样的定位就是把学生看成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教师角色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过程意义上的真正改革,那么现代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呢?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往、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到全面的发展。

  2、教学方式的转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提出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僵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主体,是“教学之本”。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师就必须彻底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放下“架子”,放弃权威,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共同交流。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生活的独特体验。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猫》,学生发言踊跃。

  学生甲说:我知道猫会抓老鼠,我喜欢它。

  学生乙说:我看见猫的毛黑白相间,摸起来很光滑,也很好看,我喜欢它。

  学生丙说:我喜欢吃鱼,猫也喜欢吃鱼。吃饭时,我把碗里的鱼给猫吃,它仰着头“喵喵”地叫,好像说,谢谢你!我和猫是好朋友。

  第一个学生是从猫的作用来谈的,他喜欢猫是基于“好诉”获得的知识。

  第二个学生是从猫的外形来谈的,他喜欢猫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

  第三个学生是从“我”和“猫”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上谈的,他喜欢猫,是一种情感的自我体验。应该说,第一个学生讲的,不足为奇,通过“告诉”即可获得;第二个学生讲的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真切可信但缺乏独特的视角;只有第三个学生讲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值得珍惜。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连接之处,以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不会合作的人是不会把事做好的。让学生学会合作,教师要尽可能的尊重学生,尽可能的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现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施教学目标。总之要创设有效的合作学习情境,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构建,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3、课程观念的转变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此次课改的重点之一。过去我们对语文的理解偏重于工具性和思想性,忽视了人文性这一特点。语文是母语的教学,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处没有语文的存在,一个人不是等学了语文才会用语文,从社会的环境之中对语文早以有了沉淀和积累,所以语文有其它的特殊性,语文是一个大课程。强调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从语文的自身的特点来考虑的。

  实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首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课程的所有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应当在教材中体现对选择、利用其他语文课程资源的引导。语文的教学场所不仅仅是课堂,语文的教学形式不仅仅是读书、答问。在课堂上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开辟除了教室以外的语文教学、语文教育渠道。应当在教材中体现对丰富教学形式、拓宽教学途径的引导。

  其次,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校内的,如校园景观、图书馆、广播站、校园网;当地的,如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课程资源;当时的,如节日、纪念日、刚刚发生鲜活的重要事件和有价值的社会现

  开展“感恩教育”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中小学生缺乏感恩教育的主要表现:

  一是骄气铺张,荣辱倒置。现在的青少年,自从来到人世间,接受父母家人的百般呵护,接受老师学业上的指导。他们对世界未有一丝贡献,却牢骚满怀,抱怨不已,看这不对,看那不好,不能勇于承担错误;流行穿名牌、吃馆子、出门三步打的士,生日送礼开派对,相互攀比没节制,不懂生活的艰辛,只会索取,不懂付出。

  二是好逸恶劳,情感淡漠。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不愿值日逃避劳动;在父母面前是小皇帝骄横任性,在同学面前互不谦让,对父母和老师

  的关爱只知道冷漠的接受,丝毫不知感激与回报。爱心是一切优秀品德的基石,没有爱心的人是不会有优秀品德的。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一定是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私的人、一个任性的人、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没有合作精神的人。没有爱心和感恩之心的人,不会关心家人,不会关心他人,不会助人,于是不会有真心朋友,得不到真爱的回报。这样的人,是没有幸福可言的。没有责任心的人,没有合作精神的人,是无法在这样一个既有激烈竞争又需要合作的社会里有所作为的。这样的学生,成不了大事,最终也是没有快乐的,成不了有用的人。进行感恩教育,必须将它与爱心教育、礼貌教育结合起来,三者水乳交融,缺一不可。从孩子情感的角度来看,礼貌教育和爱心教育是前提和基础,感恩教育是两者的深化和升华。而对孩子进行教育,必须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空洞的说教没有任何意义。从其主要交往对象入手,由近及远,即由亲人到老师、同伴、再到亲人的同事、陌生人等,进行有针对的具体的引导教育。

  家庭是实施感恩教育的第一课堂:

  其一,努力营造充满爱心、感恩之心的亲情关系。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持久、深远。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最真切、最具说服力,孩子的感受也是最深刻的。因此,家长的身体力行胜过一切言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自然而然地的建立积极向上的亲情关系。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宽容而不纵容、关爱而不溺爱、平等民主、严慈相济的亲子关系;晚辈对老人充满尊敬、关爱与感恩之情。这些情感关系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用实际行动体现出来的。在一般的家庭中,尤其是家长对待老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爱心、感恩之心的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

  其二,以生日为依托,进行感恩教育。在家庭中,老人、父母、孩子,每个人的生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论是对家长而言,还是对孩子而言,以生日为依托,让孩子懂得回报,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机会。

  其三,以节日为依托,进行感恩教育。父亲节、妇女节、儿童节、老人节、老师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都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契机,而且,这些节日活动,能潜移默化地让孩子由关爱单独的个人扩展到关爱个人所属的团体或集体乃至社会。

  其四,以生活事件为依托,随机进行礼貌教育和感恩教育。日常生活中,同事、亲戚朋友及其子女、甚至陌生人也是孩子交往的对象。家长在待人接物时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孩子。家长要鼓励孩子有礼貌地与人交往,对其友好、帮助、关爱表示感谢,给别人添了麻烦时,要学会道歉等,并让孩子学会运用礼貌用语,对于孩子不礼貌的行为,家长应及时纠正。

【教师工作的个人总结】相关文章:

教师工作个人总结11-11

教师工作个人总结04-25

教师的工作总结 教师的个人工作总结11-18

教师个人的工作总结07-17

教师工作个人总结范文11-11

教师期末工作个人总结06-28

教师实习工作个人总结03-13

中班教师工作个人总结05-13

高中教师工作个人总结04-25

教师个人的工作总结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