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故事

时间:2022-12-09 19:40:29 创业故事 我要投稿

大学生创业故事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创业已经屡见不鲜了,有好多的大学生都能成功的创业,那么你想知道他们创业成功的故事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创业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大学生创业故事

  (一)大学生创水果连锁店的创业故事

  这两年,武汉街头涌现了一大批精品水果店,亲亲果园就是来自武汉本土的一支生力军,2010年成立,目前已有22个门店,去年销售额2800万元。令人意外的是,它的创始人是从华农毕业的大学生。

  创业初期每天只睡两小时

  胡勇出生于1988年。2010年,在华农农林经济管理学院读大二的胡勇遇到了创业启蒙导师——以69岁高龄承包了江夏300亩荒地的汤立和。他们决定开荒种瓜,拔树桩、翻地,瓜倒是艰难地种起来了,但还没成熟就被野猪啃了。

  大二暑假,胡勇和几个同学在学校摆了个地摊卖瓜,起名“亲亲果园”。从华农到江夏,一车西瓜约500斤,胡勇顶着烈日每天骑电动三轮车来回跑。

  大三那年,胡勇和团队成员筹了4万元钱,在华农门口开了第一家店。他们凌晨3点去水果市场进西瓜,运回店里一般是上午8点甚至10点,有时还要上课。晚上打烊回出租房已经是半夜12点,清点完货物和账目通常是凌晨1点,睡两个小时后又骑电动车到江夏买瓜。就这样熬过了大半个夏天。

  用大数据思维卖水果

  华农的这家店位置太偏僻,胡勇和团队成员想了很多促销方法,但还是亏本。胡勇说,他对每天的经营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只要活跃会员数达到800人就能盈利。果然,在连续亏本3个月后,生意迎来转机,“最厉害的一天卖了3000多单,一天的流水收入达到2.8万元。”

  他有意识地对售出的水果做数据统计,和团队一起搭建了自己的数据分析模型,得出“库存管理办法”和“毛利率运算法则”。

  华农店获得成功后,他们在江夏各个高校开设了分店,并走出校园把店开到了社区。2013年,亲亲果园第一个标准店开业,2014年继续开了5个直营店和十多个加盟店。现在,他们运用“互联网+”开拓网络销售渠道,拥有实体店22家,直营店扩张到了随州、黄石等城市。

  寻求运营模式新突破

  2013年,亲亲果园开了第一家精品店,武汉本土精品水果店天香果园也在这个时候成立。2014年,深圳水果精品店巨头百果园进驻武汉,门店遍布武汉三镇。2015年,武汉水果业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光精品店就有200多家。

  “武汉的水果行业经历了导入期,现在正处于成长期,还没进入成熟期。”胡勇说,这些年来他见证并参与武汉水果行业的变革,丝毫不敢懈怠。“想发展必须在运营模式上有突破。”

  他家里的书桌上摆满了经济学、管理学书籍,每天下班后都会翻一翻。他还鼓励员工一起读书:“我们每个月开一次‘亲亲果园’读书会,大家把读书笔记做成PPT,一起交流。”“从产品到模式,再到资本,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才让我觉得还有些意思,也更有动力。”胡勇在朋友圈鼓励自己。

  创业故事网点评

  水果是一个竞争很激烈的行业,而且有一定专业度。胡勇之所以能成功,取决于他比一般的'经营者更愿意动脑筋,把握了经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并对策略进行及时调整。比如,开第一家水果店时,虽然刚开始赔本,但他知道扭转局势的关键点在会员数量上,知道自己赔多久能赚钱,把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这种风险意识又来自之前摆地摊失败的经验,他经历的那些挫折是他创业的无形资本。

  目前他们的发展也面临十字路口。选择在更多城市开店只能作为一种策略,而不是战略,因为他们与同行的竞争是无可避免的。更应该做的是明确自己的业务属性、整合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在校大学生创业做跨境电商创业的故事

  从对电子商务的懵懂无知到做校园跨境电商先行者,他将电子产品和汽车配件出售到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收入10余万元。近日,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电子商务1301班的刘欢被学院评为“每月一星”的创业之星。他的创业经历,让老师和同学们纷纷称赞。

  高考失利走向社会学经验

  发现不足重返校园学知识

  刘欢出生于1992年,湖北黄冈人,2011年,他高考失利,考上一个不满意的大学,就产生了放弃学业、外出闯荡一番的念头。在几经思考之后,他毅然的选择了离开校园,去社会闯荡,准备在公司上班积累经验和资金后,再开始自己的创业路。

  当时,国内的电子商务已逐渐兴起,刘欢在京东底下的拍拍网工作了一年,在工作中他发现自己很多专业的东西都不会,依旧需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刘欢谈道:“在拍拍网工作的一年中由于专业的知识吃了很多苦头,即使每天加班还是赶不上别人的进度。那段时间让我觉得很累并且也意识到没有专业的知识是很难有发展的空间的,所以我有了返回学校继续学习的念头。”

  作出决定的刘欢又重返了学校,复读了一年,最终考上了武昌理工学院。进入大学的他目标明确,选择了自己想要发展的方向,2013年9月,他走进武昌理工学院,成为了该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

  学以致用选择创业

  做校园跨境电商先行者

  进入大学后的刘欢在自己的专业课上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在学校组织的有关电子商务专业的讲座和研讨会中,得到了很多新的感悟和体会。大一下学期,刘欢在学校举行的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的创业项目中产生了再次创业的冲动。他说,“我要学以致用,在创业中将理论运用到实践。”

  2013年,国内电子商务已经很热门,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网店。而在拍拍网工作了一年的刘欢,发现国内电子商务存在很多弊病,就决定做跨境电商,将国内的商品出售给国外。当时,跨境电商在国内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学校也还没有开设跨境电商这门学科,也没有比较专业的人士可以指引他,刘欢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功,怀着试一试的心态,用自己工作一年的积蓄作为资金,开启了他的跨境电商创业之路。

  创业之路并没有那么顺利,在开始创业的几个月里,一笔业务也没有的状况让刘欢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依旧坚持了下来。出现了问题就需要去解决问题,而当时他只有一个人,没有人可以给他意见,也没有人告诉他该怎么做。他说道:“在创业初期的那段时间,实际上我是比较迷茫的,没有人可以指导我,只能通过自己的摸索去一步步尝试。”

  刘欢一个人从产品质量、物流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一个一个去思考为什么没有销量,最终他发现物流服务对于跨境电商是很重要的。刘欢说:“由于是将商品邮寄到国外,所以物流的速度不能太慢。如果物流速度慢了就没有竞争力了。”意识到问题后的刘欢在与物流公司的协商中一步步解决了物流问题,而他的创业之路在开始半年后终于迎来了第一笔订单。随着第一笔订单的开始,他的创业之路也越来越顺利。在2015年一年中,他的销售量达到了35万元,取得了30%的净利润。

  产品通过网络售往四十多个国家

  年收入10余万元

  现在已经大三的刘欢,创业之路已逐步走上了正轨,而他又增加了两个帮手,成为了他继续创业路上的合伙人。现在他的.工作目标比之前更稳定一些,主要将电子产品和汽车配件出售到国外,出口范围正在一步步扩大,包括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四五十个国家和地区。现年收入已达到十多万元,而这个数字正在逐渐增长。如今,他早已可以自己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并且还能时常往家里寄钱贴补家用。刘欢说,“我准备买车,并将创业项目入驻汉口北,希望以后可以将这个项目做得更大。”

  在创业上获得成功的刘欢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在校学生,虽然创业花费了他很多的时间,但是对于学业他也从来没有松懈过。在学校他一直都是认认真真学习专业课的知识,没有因为自己的创业时间而耽误了学校的课业。他的素质导师秦静老师评价道:“他为人低调沉稳,对自己的创业道路规划也很明确。尽管自己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在创业这块,但平常基本上很少缺课。即使有事情也会及时请假报备,严格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

  回想自己的创业之路,刘欢感触最深的就是需要坚持。他认为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取得成效,正是他的坚持让他取得了创业的初步成功。“我希望有了创业念头的学弟学妹们都坚持下去,对于在学校的创业大赛,创新比赛中产生的一些好的想法,比赛后也应该继续下去,而不是在比赛获奖后就把它们放在一边。要相信自己,坚持就会有收获。”刘欢对学弟学妹们建议道。

  (三)广州19大学生创业开理发店的创业故事

  来自广州4所高校的19名在校大学生,边读书边开理发店,豪言要颠覆高校及周边的传统理发体验,打造中国高校第一个互联网理发体验平台。这个通过众筹打造的“发学院”创业项目,在短短半年时间筹集到了超过100万元的资金。

  他们自主开发了网上预约平台,尝到了高校“互联网+理发”的头啖汤,一口气开了3家理发店,目前粉丝达到了3万多人,理发店已经实现了盈利。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在今年7月完成广州五山、大学城、龙洞3个高校区的店面布局,完成发学院平台的第一个创业项目的孵化并公司化运营。

  然而这个项目的创新点或者核心竞争力在哪?不管是创业者本身还是创业导师,对项目容易复制都心存担忧。这就意味着,店面快速扩张后的管理可能是个大问题。

  高校理发店:边喝咖啡边读书,还有驻场歌手

  手机连接免费Wi-Fi,坐在“书吧”安静地读一本书,也可以在“水吧”点一杯咖啡度过难得的悠闲时光,耳边还有驻场歌手的表演……这里并不是咖啡馆,也不是休闲书店,而是一间开在高校里的理发店。

  最近,广州天河的五山高校区,接连出现了3家名为“发学院”的理发店,顾客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理发时间,并进行在线支付,主打社区友好环境体验,受到高校学生的热捧。

  23岁的杨伟杰是“发学院”的联合创始人和CEO,他同时还是华南农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大三的学生。杨伟杰告诉南都记者,“发学院”创业项目的想法来自于女同学吕永青的一次抱怨。吕永青是华南农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大三的学生,“发学院”的首席运营官。

  “吕永青是一名典型的工科女,平时也有美美哒的需求,但是学校里的理发店比较简陋,满足不了需求,外面的理发店又远又贵,于是我们就想,如果开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理发店会怎么样。”杨伟杰这样告诉南都记者。

  经过调研走访,杨伟杰发现,同学们对高校周边的理发店普遍“吐槽”很多,很多同学都不满意校门口的理发环境、态度、技术,也不满意昂贵、质量不高的洗护用品,“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业努力,革新同学们的理发体验。”

  Crazy的目标:中国高校首个互联网理发体验平台

  大学生开理发店,并不是高大上的创业选择,“我们开始也遇到了很多不理解的声音”,杨伟杰回忆说,但最让他意外的是,他们的众筹项目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成为在校大学生“双创”的明星项目。

  “我们100万的启动资金,完全没有去任何网络平台运作,全部来自身边的朋友、同学。几乎所有的众筹人都是身边认识的朋友,要么线上要么线下,都认识的。”

  学校的鼓励和支持,让杨伟杰和吕永青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2015年10月底,第一家“发学院”理发店在华南农业大学正式营业。吕永青建议,就用英文crazy作为理发店的LOGO。

  很快,理发店就盈利了,尝到创业甜头的团队一口气就开了3家连锁店。“我们的目标是改变高校及周边的传统理发体验,建设最受高校学生喜爱的美发中心,打造中国高校第一个互联网理发体验平台,进而成为引领高校潮流的风向标。”吕永青说。

  美发业“小白”:请来的发型师7天就走人了

  不过,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虽然有着不错的点子,可对于美容美发行业而言,杨伟杰、吕永青等学生无疑还是一群“小白”。

  “我们去招聘发型师,很多发型师都看不上我们,因为觉得我们不懂行,有些则是糊弄我们,我们自己一路摸索过来,也吃了很多亏。”杨伟杰说,隔行如隔山,再加上学生创业,给出的待遇标准不可能跟市场上的理发店相比,发型师队伍极其不稳定。

  “最初,发型师队伍极其不稳定,有个发型师呆了7天就走了,很尴尬。”杨伟杰说,直到最近,发型师的队伍才算得上真正稳定了下来。“现在我们一共有17位发型师,最长的工作资历有15年。”

  逐渐稳定的不仅仅是发型师的队伍,短短半年时间,“发学院”的联合创始团队就达到了19人,他们分别就读于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吕永青说,大家都是90后,年龄最小的生于1996年,年龄最大的就是CEO杨伟杰,今年23岁。

  项目目前也已经实现了学生公司化自主运营。2015年12月,他们还成立了美发公司,由学生担任公司法人代表,公司还设立了董事会、经营管理委员会、股东代表、各门店店长以及员工等机构以及人员,建立健全了风险与财务监控机制。“我们现在采用的是轮值CEO的制度,让有能力者都有机会得到锻炼”,联合创始人杨伟杰介绍说。

  未来的“生意经”:高校美发市场的潜力巨大

  杨伟杰告诉记者,团队自行开发了理发店网上预约平台,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粉丝就达到了3万多人。通过网上预约平台,实现了“互联网+理发”的运营模式,同学们可以通过线上进行预约和支付,减少了剪发所需的等待时间。

  吕永青对“发学院”的未来发展有着清晰的思路,“我们的理发店不仅仅是理发服务,还提供了免费W i-Fi、书吧、产品展示区、水吧、驻场歌手等多种大学生喜欢的服务内容,社区型良好的理发环境是我们追求发展的方向。”

  目前,这三家理发店都已经开始盈利。杨伟杰认为,高校美发市场的潜力巨大,“我们计划在今年7月完成广州五山、大学城、龙洞3个高校区的店面布局,预约平台的用户突破5万,完成发学院平台的第一个创业项目的孵化并公司化运营。”

  虽然当下的路走得很顺,但这样的理发店模式担不担心被人复制?对此杨伟杰坦言,说不担心是假的。“从我们来说,只能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门店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客观察

  核心竞争力是问题,容易被复制要警惕

  最近采访的一个已经算得上是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提及自己的创业经历,他总结了一句话,“创业就是一个坑,创业经历就是一路坑过来。”再看“发学院”CEO杨伟杰说起,最初被发型师“瞧不上”,心有戚戚焉。

  “发学院”谈不上是技术型创业,行业也是瞄准身边的理发,似乎也与高大上无缘。但成立仅半年时间,就开了三家店,甚至开始盈利,不能不佩服杨伟杰等人市场定位抓得准,点子足够新,做事有魄力。

  也有人要说了,几个大学生开个理发店,这也算得上是创业吗?其实,归根究底,无论是哪种创业,商业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杨伟杰在挑选一个合心又优秀的发型师时所耗费的'心血与努力,与一个程序员面对电脑日以继夜时的吐血奋进,从本质上看其实是一样的。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发学院”的创业其实才刚刚开始,他们克服了起点的一个坑,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坑可能还有很多个。

  项目的创新点或者核心竞争力在哪?广州大学生创业研究院创业导师詹茜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提出疑问,“要实现O2O其实也不难,这样的话只要其他理发店也实现了O2O,这个项目看起来的一大亮点也就轻易被复制了。”当然,她也肯定了从学生角度出发来看,项目还是很成功的。

  “以理发作为创业项目,站在市场的角度上来说,有可行性,考虑到了市场的刚性需求。”詹茜表示,杨伟杰等人抓住了同行在该市场领域中存在明显不足的问题所在,质量低,环境差,价格高,顾客满意度低。首先建立了O2O平台,实现线上消费,线下体验,同时,节省理发前的等待时间,“可以说解决了顾客群体消费时的一个痛点,过长的等待时间是理发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詹茜认为,“发学院”项目通过完善的配套设施,优于同行的店面环境,如店里配套书吧等多种设施,环境舒适,在解决理发需求的同时,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务,“而且这些服务较切合学生的喜好,能够起到一定的粘性作业。这些都是这个项目非常可取的地方。”

  资金方面,詹茜表示,现在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其实比较容易。既有政策的鼓励,也有学校的支持,学生可以通过贷款、众筹等获取项目启动资金,难度已经比之前有所降低。团队及时建立了完善的运营、管理机制。制度的确立确保项目有效持续的运转,实现了运营的可行性。

  但她同时也注意到,“发学院”要扩张,将来须主要考虑发艺师傅和店面快速扩张后的管理。此外,她对发学院团队的轮值CEO制度也提出了疑问。“虽然可以让每个团队成员得到锻炼,但是给人员架构带来的不稳定性会对管理造成风险,而且该如何确保每个轮值的成员有足够能力也是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大学生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大学生创业故事05-10

大学生创业故事05-10

大学生创业故事05-10

大学生好的创业点子创业故事05-12

大学生励志创业故事05-10

大学生创业故事大全05-10

大学生创业励志故事11-04

大学生真实创业故事02-17

大学生MM的创业故事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