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分析论文

时间:2022-12-09 09:42:22 城镇创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分析论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目的就是全面保障与实现人的发展。同时,也只有依靠人和人才方能使新型城镇化健康持续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代表力量,更是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大学生创业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需求,也是大学生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一种责任与担当。但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却未能够跟上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脚步,很多大学生在离开校园时,尚不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与条件,往往在经历了数次就业挫折之后,方在无奈之中选择自主创业,而这种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自主创业往往也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因此,本文则就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分析论文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相比传统城镇化而言,新型城镇化更侧重城乡统筹,其既是我国未来的经济引擎,也可以为保障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因此,在加强新型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接受消化更多的“新市民”、“新人才”。创业也是创新型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作为创新型人才的大学生,他们也应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创业心理品质等。而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也要培养更多的创业型人才,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基础。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是迫于就业压力,更是应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创业型经济发展对创业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也是当代大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开发的根本范式的一种体现。因此,高校应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在继续发挥教育的“造血”功能前提下,通过创业教育来启发、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品质,通过创业教育,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更具较强实践能力的创业型人才,进而也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还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输送更多的创业型人才。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培养、鼓励大学生勇于创业、积极创业,对于开阔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全面调动、优化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德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业已趋向成熟,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备,涵盖了创业、融资以及管理等多领域的教学。同时,创业教学所属部门不仅仅是就业指导机构而是科研机构。德国高校将创业教育作为科研机构为创业教育提供专兼职的师资队伍来为大学生进行创业服务,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对其欲进行创业的项目进行评估、指导,使之能够在毕业后具备更多的创业能力。但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尚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进而导致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尚落后于西方国家。首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很多高校仍在沿袭传统的就业型教育理念,存在着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对创业教育只是理解为引导、培养大学生如何去创办自己的企业,甚至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相混淆。其次,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就是就业指导教师或一些商学院专业教师兼职,仅有少部分高校聘请了具备创业经历、创业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来完成创业教学课程。这也导致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实战经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真正作用甚微。第三,创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在创业课程设置方面不尽合理,多将其作为选修课进行教学,仅有少部分高校将其设置为必修课。另外,一些高校在开展创业教学活动的方式上也相对单一,多以创业知识讲座、观看教学视频、自主讨论为主,缺乏创业实践的经历,也未对学生实际创业能力进行有效评价。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1、构建科学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与内涵,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是指导、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后能够创办自己的公司、企业,而是切实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以及创业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并具备良好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并将这种精神与能力能够迁移到其未来的人生发展之中,实现其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的培养,使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更具远见、魅力以及创新意识。因此,高校应立足于创业教育的核心,构建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该体系应涵盖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创业人才素质结构以及创业教学计划、科学的课程设置以及高质量的创业实践性教学活动等的一体化综合教育模式。高校应在结合自身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创业型教学模式,既将创业课程设置为必修的基础学科,强化创业课程与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相结合,使学科之间形成一种交叉融合,在不断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同时,也实现了创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同时,高校还需要有机地利用自身现有的第三产业或与相关企业进行横向合作,遵循市场的运行规律,结合相关创业实践活动来完成创业教育,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财务基础知识、市场调研能力以及商务沟通能力,使之具备更多的创业基本技能,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另外,在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过程中,高校还应侧重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有机地融入更多的实践性课程,进而帮助大学生了解、掌握更多的创业知识以及能力结构,使之在未来的自主创业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创业综合能力。

  2、打造高校与企业共同施教的“双师型”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在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缺乏理论、教学和具有成功创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很多高校创业课程的教师多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或教学能力,却因缺乏成功的创业实践而导致其教学实效性不强,进而也成为了制约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高校应在提升学校创业教学师资队伍的理论与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应借鉴德国的“双师”培养模式,让更多的创业教学教师走进成功创业的企业之中,与企业高层交流、学习更多的创业实战经验,在全面熟悉企业创业、运营、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学习、了解更多的创业过程以及所需具备的技能等,进而可以全面提升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理论与实践水平。这样的“双师”同台教学模式,既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创业教学的师资不足问题,也可以全面破解企业教育教学缺乏实践的难题,同时还可以促进教师和成功创业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在提高创业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创业兴趣的同时,也会全面提升大学生参与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3、构建“融入式”创业教育模式。“融入式”创业教育模式是指在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思想的指导下,按特定的培养方向与目标,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管理制度相结合,实施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因此,“融入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内涵就是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之中,使之具备创新精神以及创业素质。其培养模式应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业教育,以此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同时,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还应准确定位,构筑良好的“融入式”创业教育平台。首先,构筑基础性教育平台。高校在构筑基础性教育平台的基础之上,还要拓宽对大学生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使之在学科专业基础性教学基础之上能够更好的实现创业教育。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习以及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进行创业教育,使创业教学能够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有机融合,进而提升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其次,构筑孵化性教育平台。高校在全面提升自身创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可以指导、帮助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创业实践活动,还可以为具备较强创业实践能力,且具备较高可行性创业项目的学生或是团队提供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也可以与相应的企业横向联合,让学生进入到企业去了解、学习更多的运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第三,完善实践性教育平台。高校在进一步明确“融入式”创业教学模式后,还可以通过完善创业实习、实训以及社会实践等多个教学环节,将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纳入到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考核之中,使大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目的,让大学生通过创业课程设计、创业实践等活动真正提升其自主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进而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4、构建“个体化”创业教育模式。客观而言,大学生因其个体及环境的差异,其自主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的学习上必然会存在着较大差异。如文科类的大学生其创业意识往往不强,通常将智力与学习集中于理论研究上。而理工科大学生往往拥有一技之长,通常会将其智力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其创业意识也较强烈,当其在具备了一定的创业技能与创业竞争力后,其创业意识与创业欲望也极易被激发。因此,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也应采取横向扩展的创业教育模式。如通过校内的问卷调查来进一步了解、掌握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的思想动态,将创业意识强、创业欲望高的大学生组织到一起,进行更为专业、更具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进而实现“个体化”创业教育模式。高校在满足有创业意愿且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创业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组织相应的经济学专家来校进行经济讨论,也可以举行大学生创业沙龙、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由相关的教师、企业家等解答大学生创业的相关问题,并将一些成功的创业理论、经验、实践技巧传授给大学生,使之在交流与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业技能,提升其创业成功率。另外,高校还可以发挥创业孵化器的作用,在校内外建设创业基地,为条件基本成熟且可行性较高的创业方案提供必要的创业基础设施和空间,帮助、指导他们进行创业实践,在全面降低大学生的创业风险与成本的前提下,真正实现“个体化”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活动。综上所述,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模式也要随之不断地完善、加快,进而才能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相接轨,才能真正促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因此,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以及教育内涵,通过构建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打造教师与企业共同施教的“双师”教学模式,积极构建“融入式”创业教育模式以及“个体化”创业教育模式,真正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创业教育,从而能够真正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主创业的教育目的,让更多的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并将这种精神与能力能够迁移到其未来的发展之中,实现其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的培养,使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更具远见、魅力以及创新意识,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智力与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和洁.创新型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4)

  [2]敬阳.德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聚焦[J].教育与职业,2014(4)

  [3]朱燕空,初汉芳.创业教育慕课平台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

  [4]孙露娟.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双轨模式”的实证研究[J].大学教育,2015(6)

  [5]张华.如何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四维联动”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4(8)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探析新课改背景下高考数学的发展动向论文05-12

工程教育认证下毕业设计质量评价分析论文05-12

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模式分析论文04-03

关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钢琴备考策略论文03-29

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论文04-0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论文04-01

自媒体环境下网络创业SWOT分析论文05-12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对策性研究论文04-02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历史复习的有效教学方法论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