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宋江式创业者熊晓鸽创业故事

时间:2022-11-19 20:09:22 创业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寻找宋江式创业者熊晓鸽创业故事

  编者按:毫无疑问,经济危机让风险投资行业进入了冬天,众多风险投资公司对于老项目都已不再追加投资,更不用说新项目了,捂住自己的钱袋,甚至发出“现金比母亲更重要”的感慨。 然而,现实是,很多人仍然认为这个冬天恰恰是创业的好时机。

寻找宋江式创业者熊晓鸽创业故事

  一手拉着投资人,一手拉着创业者,让我们听听熊晓鸽这个国内投资领域的传奇人物对于冬天创业与投资的看法。

  正确的投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中国经营报》:目前的经济形势,让很多风投都不再投资新的项目,而你在各种场合的观点却似乎更为乐观,觉得在冬天里播种是更好的时机,为什么持如此态度?

  熊晓鸽:也许是因为我们在中国做的时间比较久,从1992年策划搞基金,1993年6月成立第一只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中国)基金,这16年来看过了中国市场的各种起伏,我们几乎是跟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同步成长,相对其他在中国历史较短的风险投资公司,我们可能更熟悉本土市场。

  职业投资者追求的是在正确的时机找到正确的团队、投正确的项目,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你要对市场比较了解。 我们并不是盲目的乐观,我们经历过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后我们投了搜狐、腾讯、百度、携程、金蝶等公司,事实证明那时投的那一批公司是我们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公司。 从这个意义上看,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对风险投资行业未必是坏的事情,重要的是你要从失败中获得教训。 这十几年来,我们投的200个项目中,有19个是失败的项目,这19个失败的教训对我们团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而有些公司总的投资项目数都还没有我们失败的项目多,在国内投资的时间也比较短,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挫折,也没有经历过在市场低迷时期坚持投资带来甜头的经历,因此他们可能会比较悲观。

  《中国经营报》:但是这一次的经济危机不比1997年那次,基于之前的许多教训和经验,经济危机前你们是否预料到了,并做好了准备?经济危机对风投市场以及IDG产生了哪些影响,你们的投资策略又有怎样的调整?

  熊晓鸽:2005年下半年到2008年这段时间风险投资市场很热,项目多,钱也多,但是我们仍然按照我们的节奏投项目,相比其他公司我们投的比较慢,这种做法受到了基金投资人的认可。

  经济危机来临后,我们首先对已经投过的公司进行了分析,逐个和他们沟通,想办法如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是否追加投资;对于计划上市的公司,由于上市受阻,需要做两年不上市的准备,就需要帮他做相应的策略调整;接下来,我们看看自己还有多少钱,看看未来有什么新的投资机会;我们内部也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跟出资人(有限合伙人)沟通;对于无法上市的公司也在考虑采用股权转让等方式退出,上个月我们就有两个公司卖给了澳洲电讯,从中取得收益;此外,我们也采用PIPE(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 即私人股权投资已上市公司股份)的方式投资上市公司,例如对空中网的投资,在这类上市公司市盈率低及市值比较低且我们对公司、市场及团队都有很好把握的时候进入,也会获得不错的收益。

  《中国经营报》:那么在经济危机的时期,既然依然存在投资机会,那么你们更看好哪些产业呢?

  熊晓鸽:我们还是关注三大领域,TMT依然是我们最关注的领域,只要有好的项目我们一定还会投。 我们也会关注有创新且能持续快速成长的传统行业,比如我们已经投的如家酒店、汉庭酒店、首席公馆、一茶一坐等,只要是有新意和好的概念的传统项目我们也很愿意投。 我们也比较关注新能源行业,包括清洁技术,石油价格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所起的作用,使全世界都开始关注可替代能源,我们关注的也比较多。 我们最近也参与一些娱乐项目的投资,A8音乐2008年5月上市,最近我们还参与投了一部电影《高考1977》。

  寻找宋江式的创业者

  《中国经营报》: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无非是看行业、产品和团队,尤其是对团队的考察是你这么多年来最为重视的一个环节,你曾经说产品做错了都没问题,只要团队好一定还有机会,例如搜房的例子,但是如果团队不行,再好的市场和产品,项目也会失败。 对于团队的考察是最难的一件事情,你有什么比较明确的标准?

  熊晓鸽:团队的考察确实比较复杂,但多年来我总结了几点,首先要有激情与毅力,创业型的人才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有激情,但无毅力就很容易半途而废;其次是号召力,某种程度上体现为人格魅力,我以前说的一个很具体的例子就是像宋江式的人物;学习能力也很重要,一个创业者不能过于固执,要善于接受新事物和新观点,过于偏执是不行的。 身体好我也非常看重,创业是非常累的事情,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根本不能胜任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精神压力。

  《中国经营报》:如今国家鼓励大学生和农民工创业,看起来,创业似乎又将进入一个空前高涨的时期,对于投资人而言,现在是不是机会,你对创业者有什么忠告呢?

  熊晓鸽:对于投早期、成长期的风险投资公司来说,我觉得现在是比较好的时候,因为把泡沫给挤掉了,忽悠的比较少了,价格也可以谈得更低了。

  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讲,在做事业的过程中要不断摸索。 公司如何管理,如何应对市场的变化,如何与风险投资打交道,有了一定经验后再去找一个新的机会也相对容易,并且能很快成为行业的专家,这就是机会的所在。 对于创业者来说,首先一定要想明白,你在路上能不能够承受得起失败;其次,你是不是很喜欢这个事情,很有激情地去做;最后一点是你能不能吃苦,有坚持下去的毅力。

  《中国经营报》:最近这两年,很多投资公司投资了很多PE的项目,而IDG似乎还是把最多的精力放在VC和种子期的项目上,你对私募股权投资在国内的情形是怎么判断的?

  熊晓鸽:其实这完全是对我们的误解。 我们现在管理的25亿美元的基金分三类——早期、成长期和晚期。 也就是我们同时管理着VC及PE基金。 PE主要做中晚期上市前的项目,PE受关注比较多跟前几年股市热有很大关系,很多企业都排着队上市,你投进来是12倍的市盈率,一旦上市达到30多倍的市盈率,你的PE还可以有3倍,退出的又快,而且风险小。 但是如今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 相反,VC更看重早期投资项目,由于风险高,投资回报率也更高。 从美国的历史看,将所有的VC项目和PE的项目比较看,VC的投资回报率更高。 在美国也没有所谓的私募股权投资协会这样的机构,他们反而不像我们国内分的这么细。

  《中国经营报》:这几年,很多大牌的风险投资公司相继进入国内市场,也投了很多项目,他们未来会和IDG形成怎样的竞争?

  熊晓鸽:风险投资行业不像其他行业那种竞争法,而合作的机会其实更多,因为毕竟大家都有各自的圈子和信息来源,如果另外一家公司熟悉某一行业,你并不熟悉,那么你可以请他来跟你一起来判断这个项目,共同来投;另外一种情况是,如果你想投一个项目,但是自己的资金量不足,那么你可以找一家既熟悉这个行业,又有资金的公司一起来投;还有一种情况是,你想进入某个行业,但是缺乏行业经验,这样可以找一家关系不错,而又比较懂那个行业的公司一起做,这样可以减少很多风险。 但也有恶性竞争的情况,如有些新成立的基金为了尽快投到项目,会用更高的价格把你前期考察和准备投的项目抢走。 总体来说,我一直比较倡导开放的态度,鼓励基金之间合作和共赢,毕竟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还是很多。  IDG的中国样本

  这个“冬天”,就在很多风投开始收手,开始不是去休假就是去打高尔夫的时候,熊晓鸽却更忙了:融资、决策参与投资新项目、接待海外投资人、接受媒体采访,还有风险投资协会主席的工作,这些事务让熊晓鸽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

  而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IDG也开始在创业投资市场上新一轮的发力,和有些风险投资公司“弹尽粮绝”不同,刚刚成立的三只15亿美元的新基金足以保证IDG在冬天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寻找合适的项目。

  从新闻人到“三大傻”

  曾经都是同行,而熊晓鸽却是个善于捕捉机遇的人,当年在美国《电子导报》当记者的时候,因为采访的机会认识了很多风险投资家,三年的记者经历也让他看到了做记者这行的职业瓶颈,于是他主动给IDG集团总裁麦戈文写信,阐述了“电子杂志在中国大陆的未来”的想法。 就是这封信改变了熊晓鸽的命运,从一个普通的记者转变成了日后国内“风险投资第一人”。

  说熊晓鸽是“中国引入高科技产业风险基金的第一人”、“中国风险投资第一人”,也许不会有人质疑,1993年在中国还没有人知道风险投资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熊晓鸽就代表IDG集团投资2000万美元与上海科委合作,成立中国第一家合资技术风险公司,成立了国内第一只风险投资基金。

  熊晓鸽笑言当时自己和周全、阎焱被称为国内风险投资界的“三大傻”,“一些国内的创业者觉得我们好像是说话天花乱坠的骗子。 我们愿意投入资金,不控股,也不那么看重赢利,还会适时退出。 他们简直不能相信,天下还有这种掉馅饼的好事?”

  此外,很多人也根本不理解IDG是做什么的公司。 “那时我们在国内的合资公司叫太平洋创业投资公司,简称PTV,很多人还以为我们是‘太平洋电视台’,为了便于沟通,我都在自己的名片上写上‘《中国计算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美方董事’,甚至拿着这份报纸去见创业者。 ”熊晓鸽想起那时的经历就觉得很搞笑。

  做风险投资还需耐性

  在熊晓鸽眼中,做风险投资是需要有足够的经历和经验的,16年中19个失败的投资案例是IDGVC最核心的资产,熊晓鸽和他的团队很看重这些失败的教训,当记者提出希望举例分享其中的教训时,熊晓鸽坦言这是个很不错的问题,但是因为属于公司的核心商业机密,委婉的拒绝了记者的请求。

  但事实上,从熊晓鸽接受不同媒体的访谈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早期的时候,我们把产品看得太重要了,技术看得太重要了”。 最终却因为忽视了团队而导致项目投资的失败,总结投资经验,熊晓鸽觉得“我们投的最成功的公司,最重要的一点是投资团队,如果团队很厉害,最后一定能成功。 ”

  此外,做风险投资是需要有耐性的,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很难在这个行业取得成功。 熊晓鸽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在IDG目前的7个高级合伙人中,和他共事最短的也有11年了,而周全跟他共事的时间超过16年,平均都超过14年了,他开玩笑说,7个高级合伙人在投资行业的职业时间加起来已经超过100年,看过那么多的项目,分享过那么多的失败教训,更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耐性应该是风险投资人的一种重要品质,除了对自己的职业要有耐性,还要对投资的项目有足够的耐心,例如早期投资的搜房网。 1996年IDG投资100万美元,但是搜房的经营并不顺利,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商业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没有耐性的投资商中途选择了退出。 2006年IDG卖出其10%股份,拿到现金大约4500万美元。 一个项目竟然坚持了10年,IDG终于笑到最后。

  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做风险投资,从业经历非常重要,和其他风险投资公司不同的是,IDG在中国做风险投资16年,市场的高低起伏基本都经历过了,经历过的失败也足够多,因此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往往会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 很多近几年才涌现的投资机构,只看到中国当时的繁荣,盲目的乐观导致决策过快、出手过快,还没看清楚项目就投了,这样的投法注定是要遭遇挫折的。

  过去几年,IDG相对于其他公司投资项目的速度并不快,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考察项目、考察团队、做调研,其中也遭遇过项目被别的公司抢走的尴尬局面,那时熊晓鸽已经预感到市场过热,投资不理性的问题。 2007年到2008年间,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融资上,同时也在看一些项目。

  与如今很多身陷僵局的风险投资人不同,熊晓鸽先人一步,早已准备好了“过冬粮草”。 早在2007年次级债危机刚刚在美国爆发的时候,熊晓鸽就预料到即将面临的处境。 从那时开始,为了融资,他和他的团队四处奔走。 2007年12月到2008年3月,短短几个月间,他成功融得3只基金,总额高达15亿美元。 所以熊晓鸽如今才有资本放言:冬季是VC播种的最好季节。

  众说熊晓鸽

  IDG亚洲及中国区高级副总裁虞俊

  我跟熊晓鸽前后共事11年了,熊晓鸽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事物和商机的把握及判断能力,他往往可以比一般人更敏锐的发现问题,从而先人一步地做出判断和决策。

  很多人都以为风险投资家只有工作没有生活,其实熊晓鸽是个很丰富多彩的人,他不但喜欢写作,还是一个相当专业的民歌爱好者,他曾经跟著名歌唱家吴雁泽学习声乐,具有超高的音域,此外,熊晓鸽还热爱运动,乒乓球的水平相当高。

  作为《时尚》的国际版权引进者,熊晓鸽近几年逐渐成为各大时尚活动的座上嘉宾,同时还担任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节目的评委,穿梭于商业和时尚之间,成为了IDG在中国的形象代言人,由于他的努力,IDG在国内的风险投资和传媒领域几乎无人不晓,甚至比IDG在美国的影响力还大。

  IDG中国区高级副总裁

  展览公司总经理徐洲

  Hugo(熊晓鸽)在IDG是公认的高情商,他善于沟通,富有感染力,爱交朋友,走到哪里几乎都可以听到他爽朗的笑声,是个乐天派。 IDG倡导分散式管理,鼓励员工的创业精神,一般拿到项目后就会给员工比较大的空间去施展,很少过多的干涉,Hugo也很认同这种模式,鼓励大家创业;但是也不是无为而治,Hugo记忆力很好,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很多细节都不会忽略,做事很周到细心,我们有时忽略的事情他都会帮我们想到和记住,所以说表面看似无为而治,其实是尽在掌握。

【寻找宋江式创业者熊晓鸽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创业者励志故事12-09

张晓的创业励志故事12-09

年轻成功创业者故事11-25

成功创业者的感悟浅谈的创业故事12-09

不老的创业者季琦的创业故事12-09

熊伟铭创业故事12-09

白手起家创业者的故事11-25

与人分享蛋糕的创业者励志故事12-09

鼓励创业者的话09-21

创业者励志语录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