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3-03-08 08:16: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汇编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汇编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

  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呼兰河传》讲了萧红小时候和祖父的故事,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动人。

  萧红的童年是愉悦的,正因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祖父带着他在菜园里,摘黄瓜、浇水,给她点灯笼,让萧红玩得不亦乐乎。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祖父给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祖父却有着惊人的耐心和宽容。首先,萧红翻箱倒柜,家里必须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其次,萧红找到了一个破旧的灯笼,一般的家长必须没有耐心擦干净,点上蜡烛给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臭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正正因有了这样一位慈祥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愉悦的童年。

  萧红的童年是愉悦的,正因有了一个不平凡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大泥坑,这泥坑经常弄翻马车,淹死人、牲畜,还阻挡了许多人的前进道路。有了这个泥坑,村里里顿时热闹非凡,翻了马车抬马车,人掉下去了救人,挡住了人从旁边的墙上方爬过去。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更没有一个人要把这个“无恶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这个坑,村子就恢复了冷清,变得寂寞,大家没事可干,失去了抬车的乐趣……当然了,这个泥坑也给村里人带来了“福利”,当牲畜淹死的时候,许多人都去抢猪肉吃,杀猪的捡了回去,就会以半价卖出去。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辉。

  萧红的童年是愉悦的,正因有了许多人陪她玩耍。冯歪嘴子啊,她们家的厨师啊,都是她的“寻乐工具”,团圆媳妇只有十几岁,她很乐意陪着萧红玩,乐此不疲,但她最终命运多舛。

  咱们再也体验不到萧红的童年生活了,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人性的至纯至美,仍然使我的内心暖暖的。

  读了《呼兰河传》,读了一个凄美的故事,读出了童年的珍重。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呼兰河传》这本书,我早就看过了,现在借着学校的要求,我又读了一遍。

  《呼兰河传》由第一称讲述,像是有一个淘气可爱,却还不懂世事的小女孩在和你说话,所以全书几乎没有什么特别难懂的词语,语言十分质朴。而这个讲故事的小女孩,就是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

  为什么特别喜欢小女孩“我”?因为《呼兰河传》整本书,讲得几乎都是“我”的生活。而且,因为“我”不懂事,常常闹出一些好玩的事情。譬如,“我”把几十朵花扎到祖父的草帽上,引得全家哄堂大笑;“我”把狗尾巴草认做麦子,还不承认自己错了;祖父教“我”读诗,而“我”却“喊”诗……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谁会不喜欢呢?

  《呼兰河传》书中还有许多像“我”一样,个性鲜明的人物。譬如很慈祥,也十分“溺爱”我的祖父;不要脸,爱偷东西,又贪生怕死的二伯;爱管闲事,爱开玩笑的老厨子;还有对我十分严厉,总黑着脸的祖母,以及十分冷漠的父母……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读出了北方人的迷信和小气,也读出了他们的善良和大度,要是没有他们,《呼兰河传》可能就不会成为经典了。

  《呼兰河传》中,还有许多生动的细节。譬如小说中“我”和祖父在后园的一段对话。“我”问祖父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祖父回答说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我”再问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祖父开起玩笑说,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我”似乎很生气,祖父却哈哈一笑,后来“我”也大笑起来,笑声“搅乱”了整个后院。我从祖孙这段对话里,读出了“我”的天真可爱,也读出了浓浓的'祖孙之间的亲情。

  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塑造了许多个性独特的人物,主题更是鲜明。作家萧红,可谓写尽了人情冷暖、世俗丑恶。在她笔下,有嘴脸丑恶的两面派,有贪生怕死而又愚昧迷信的亲人们,还有一个让人心生怜悯但痛苦绝望的乡村少女……也许正是这些人情世故,才是《呼兰河传》能吸引一代又一代读者去阅读的魅力所在。

  读完《呼兰河传》,我还沉醉于小说之中。真是难以想象,作家萧红所在的那个时代和那个地方,竟然有这么多难以想象又不可思议的事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3

  放假了,我开始迷上了阅读;这不仅是在读别人的故事,而是在体会、欣赏。

  最使我记忆犹新的莫过于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镇单调的美丽,也介绍了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它透彻体现着作者巨大的文化,含量与生命的厚度。

  打开书卷,默默的欣赏作者赋予着小镇的情感。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灰白的画面将我带到那暗淡无味并不繁华的小城。在那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到处都是寂寞。没有色彩的绚丽,没有活力的人生,整个村庄都笼罩在灰暗中。在这里,因为人们的`无知愚昧,发生着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都在等待幸运的光临。同时也有死亡的号召,我读后与作者相同,不知该对他们是同情还是憎恨……

  看完第一章,其中有一个情景令我感到悲愤,在那个小镇的一个大泥坑,七尺来深,就因为它。淹死过猪,闷死过猫,将很多家畜给害死,人们说拆墙、种树,但为什么不把大坑填上,是因为天意如此,让这里有一个大坑我们就该顺应天意!

  最使我难以接受的是那个美丽的团圆媳妇小姑娘,可爱、善良的小姑娘,十二岁就卖到别人家的家里做童养媳。她受尽欺凌!婆婆的打骂,外人的误会,只是认为婆婆对媳妇的管教。刚刚开始活泼、开朗、健康的花季少年,没多久就匆匆去世了。而让亲人伤心的并不是她的去世,而是他们做了一个赔本的买卖。

  在旧社会中,有多少像团圆媳妇那样,等待接受生命中的折磨。就因为旧观念,旧思想,我庆幸现代的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睿智,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未来,也没有了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与祖父在那座大花园里充满快乐。而我忆起我的童年,是温馨的,童年在每个人心里,如诗、如酒、如画,我们可以自由玩耍,没有烦恼,没有争论,相比之下我们是幸福的。所以我更可以体会出萧红在离开香港后对故乡的深刻怀念,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自己童年的过往,这里没有优美的故事,而处处是令人心动的故事。

呼兰河传读后感4

  或因懒惰、或因拖沓成性,总之借口总是容易找的,时至今日,终于断断续续的读完了《呼兰河传》。诚然,为人物、为国家、为公司立碑立传者比比皆是,而为地方、甚至一个偏远小城立传者罕有。萧红以散漫、随意而又诗化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副多彩的风土画卷,那是一个平静、寂寥而又美丽的小城,一群平实、健忘、鲜活的平头百姓过着清贫而满足、亘古不变,周而复始的原生态生活。一个时代、一座小城、一群人仿佛是中国大地在那个时代,甚至更久远时间中的一个缩影,一个写真。可以说,《呼兰河传》是一个多棱镜,不同人读它,不同的感悟。

  虽为南方人,不尽可能理解“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的妙处,读着它,却一股脑儿的.勾起儿时的回忆,儿时的一幕幕以蒙太奇般的手法呈现在我的脑海,记忆弥漫,尤为温暖,那燃着火烧云的傍晚,袅袅炊烟,那看戏的热闹,那甜腻腻的叫卖声,那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稚气,串串童年符号永久的融进了故乡的云,故乡的水,开始怀旧、开始恋乡,我已老矣?但很享受这份温情,这份美妙。

  遭遇苦难而悲剧的团圆媳妇儿、有些阿Q而忠诚的有二伯、勇敢坚韧的冯外嘴子……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艺术源于生活,不需要多余的装潢和深奥的道理,接地气,这就最容易引起共鸣与同感,而现实的生活,又有多少类似角色?

  《呼兰河传》描写的诸多人与事是中国文化和历史沉淀的缩影,甭提那个大水泡子意义和经典的吃瘟猪肉的演绎,就拿“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类似的“精彩”一直在生活中不断的上演,而大家帮忙抬出陷入水泡子里的马,多半是为了热闹……呵呵,充分彰显了我们民族特性和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历久弥坚,又是多少文学评论家、社会学家不断深究、分析的课题,我们难道不也应该常反省吗?

  《呼兰河传》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懒惰如我的读者,懒于探究,而是随躺随卧,随翻随看,时任思绪飞扬,无限遐想,或悲或喜,信马由缰,无拘无束,享受读之乐趣而已。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在我的知识的海洋里,有一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就《呼兰河传》这本书。每当我经过书店门口的时候,我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呼兰河传》这本书。然而,此时此刻书中的每一个情节都驻足在我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文章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觉得人怎么可以无情到这种地步?节选主要讲的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她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却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还被她的婆婆说她有病,说她不能受凉,还用棉袄把她蒙起来,蒙的没头没脑的连脸也不露出来,明明是想憋死她,表面上还说怕她受凉。真是太虚伪了,如果将心比心,如果有人这么对待她的女儿,她会怎么样。

  真是不知道她被折磨过多少次,“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这句话竟然是小团圆媳妇自己对“我”说得,可想而知她一定是不止一次被这样折磨了,接下来真如她所说的该“洗澡”了,但此“洗澡”非彼“洗澡”,她的.洗澡是被她婆婆在众人面前把衣服扒光扔进滚热的热水中,还被人按着头,从头上浇水,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洗澡是非常享受、舒服、惬意的,而小团圆媳妇却洗的吱哇乱叫的,可想而知这是怎样的折磨!

  她最后被烫昏过去了,就这样连续洗了三次才肯罢休还说是为了驱邪;就这样被折磨了六七天里,她都是不饮不食的昏睡;就这样她家里的人还说“她这种不饮不食,似睡非睡的状态不但不用引以为忧,反而觉得应该庆幸”。她昏睡四五天她的家人就快乐四五天,她睡了六七天她的家人就快乐六七天,这不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吗?如果我当时在场,我一定会问他们还有没有人性,这样对待一个小姑娘,他们的良心被狗吃了吗?

  更可恨的是在小团圆媳妇死的那天,埋葬她的那天去帮忙埋葬的人却好像是过年回来的,而不是出丧回来的,读到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萧红说的话:“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是呀,人性愚昧到如此地步,人情冷漠到如此地步,怎能让人忘却呢?

  这就是我对《呼兰河传》的读后感,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呼兰河传》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于1940年12月20日在香港完稿。

  萧红从小就经受家庭的暴力,唯有祖父怜爱她,从不打她,因此让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也是她作品写得好的因素之一。

  文学巨匠茅盾评价这本书:“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品中的“呼兰河”是作者的家乡,也是她童年最深刻最美好的记忆所在。其中蕴含了作者全部的生活与岁月的延伸。在1940年孤单寂寞的她转去香港,进入她最怀念自己故乡和童年的时候。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不仅包含着萧红真挚的情感,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是一部纯粹的乡土小说。

  《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是散文的作品结构,打破了对人物、情节、结构的处理方式。描写“大泥坑”时,完全没有按照“讲故事”的形式,更没有明显的情节发展,而是通过各种人物作对比,体现了小城人们的麻木不仁。小说从第三章起,采用了儿童(作者儿时)的视角对后花园进行了一系列的描写。那里是作者小时的乐园,印记着作者儿时的.回忆。在作者的眼中,一切植物、动物都是有生命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不禁让我感受到:没有严格的管控,没有父母的催促,孩子们也能变成仙境里的鸟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于自己地蓝天中。小城的人们一个个都有着迷信,土神用奇怪的方法给人治病,小团圆婆婆将媳妇折磨至死,有二伯遭受欺辱去跳井上吊,反而成了众人眼中的笑料。

  萧红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成就了这篇佳作。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杨义说得一样:“整部小说可以说是扔弃了传统小说的框架,写出了一幅幅惟妙惟肖、有声有色的世俗画和风俗志。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呼兰河传》,文题简简单单,只不过是地名加个“传”字,说明是发生在呼兰河的事。如此简单的题目,却饱含萧红对家乡深深的怀念,那儿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本书第三章主要写了童年的欢乐与无限的回忆,而第四章讲述了家里院子的荒凉。此时的一切在萧红的眼中都无比的凄惨、落寞。正应了《呼兰河传》结尾那句“以上我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童年的.家乡不一定是温馨、和谐、欢乐的,但一定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让人怀恋,给人启迪的。这些便是促使萧红有感而发写下《呼兰河传》的主要因素!

  而文中简练、明了的文字,却给予了读者发自内心的感触,仿佛亲眼所见。这样白描的方法,给人真实的感受,而不同于那些写得令人一知半解让读者觉得深奥却枯燥乏味的手法!

  本书第五章开始讲述萧红记忆中的一些人物以及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比如性格古怪的有二伯“他戏弄一个耍猴不像耍猴的,讨饭不像讨饭的,可是他一走起路来,却是端庄、沉静,两个脚走路非常有力,打得地面咚咚地响,而且是慢吞吞地前进,好像一位大将军似的。”动作、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还有那可怜、穷苦的冯歪嘴子,自打他成家搬了房之后,把一个好端端的王大姐给糟蹋了。一个个探员围在他家门口看热闹,看见绳子就说他要上吊;看见菜刀就说他要自刎。但也正是经了这么一折腾,把呼兰河的热闹气氛和人间烟火味又加深了几分!

  这章最后以冯歪嘴的二儿子的笑话直接插入收尾,显得很文章连贯。萧红用她那诗化的语言结尾,显得无比凄凉,正应了矛盾评论中的那句“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给读者启迪、想象,去自己感受在那院中曾经的景象,曾经的故事!

呼兰河传读后感8

  最近,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读完《呼兰河传》,小说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悲剧。小说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是团圆媳妇,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令人触目惊心。

  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她拼命的干活,却经常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甚至在她生病时,将她在热水里烫了三次,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这样夭折了。

  看完这本书我真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感到痛心疾首,我仿佛看到了小团圆媳妇在热水中的挣扎,仿佛看到了婆婆抽贴时的满脸心疼,又看到了云游真人拿着那些所谓的驱魔道具在那儿折腾。在那个年代里,团圆媳妇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无知残害了小团圆媳妇,与其说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那个时候的社会完全都是灰色的,那时的人可能真的很善良,但小说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残忍、麻木、愚昧和无知,是对生命的冷漠。他们只是因为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悲剧。

  合上小说,我的心绪回到现实,环顾四周,十分庆幸,我们已经远离那个生命被蔑视、被践踏的旧社会。汶川、玉树抗震救灾的整个过程集中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关怀和尊重生命的价值理性。温总理站在地震废墟上振臂高呼:“当前最重要的是救人!”的声音,至今还回荡在我们心中。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愈发强烈地追求自身社会权利,追求正义,平等与公正,愈来愈懂得尊重生命,努力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呼兰河传读后感9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唯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我也一样喜欢读书,书带给了我许多乐趣,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最近我找到了一本我爱的书《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惋的歌谣,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开出一株美而艳的奇葩。”此书带我走进了二十世纪初那个离我很遥远的世界,让我领略到了那时的'东北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又生动地将老百姓落后、平凡的生活状况呈现在我面前,让我感受到一种平庸又愚昧的精神状态。不过,在那里有着充满生机的园子,有和蔼可亲的祖父,也有着作者度过的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胡同里卖麻花的小贩,粉坊里挂粉条的工人,这一幕幕都被作者用诙谐幽默但又不乏童趣文字,描绘的淋漓精致。每个人物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也有不同的故事,时而让人发笑,时而引人深思。这些个文字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让我回忆起更稚嫩年岁时自由玩耍的往事。

  在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写于小团圆媳妇的那一章节,那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正直天正烂漫的年龄,本应该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她,却被千里迢迢送来这里童养媳。我不太喜欢这段文字,可能我还不够了解那时候的风土人情。因为活泼,她常常遭到婆婆的打骂,不管白天黑夜,一天八回,有几回,被吊在大梁上,被鞭子抽打,被烙铁烫坏脚心……。就这样,美丽的姑娘永远停止了她的活泼。多么愚昧、可悲的故事啊!

  平凡的生活里有许多平凡的事情,但每件事对于某个人来说都是不平凡的,我也正是因为享受着平凡的生活,才会对这本书如此的喜爱。安稳、平淡却那么深入人心,偶尔一页读完了仍会被这里的文字“拴”住,它们是如此的有魅力。书的字里行间有一种朴素的流畅,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空,听着作者将小时候的童年故事娓娓道来,尽管凄婉,但依旧动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平淡得如秋水的文字,却描绘出一片多彩的风土画,吟诵出一串凄婉的歌谣。这,就是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

  寒假里,这本使我深有感触,回味无穷。

  书中,萧红通过一个四五岁女孩的视角,写下了她的童年。一个个故事独立而又浑然一体。其中,我最记忆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的故事。

  小团圆媳妇有个婆婆,这婆婆待她一直很不好,经常打她,掐她,骂她……。后来,小团圆媳妇生了场大病,脸色苍白,奄奄一息。她婆婆不是去请大夫,而是帮小团圆媳妇举行了驱鬼活动。跳大神,热水洗澡驱鬼,扎彩人……最后活生生的一个人,就被他们折磨死了。

  看完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我的心情像大海一般波涛凶涌,久久不能平息。也许,小团圆媳妇的'病,只要多吃点药,就能解决。也许,那些所谓的跳大神,热水洗澡驱鬼,扎彩人……,不做反而会好。可是再多的“也许”也换不回小团圆媳妇的命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时封建迷信制度惹的祸。我陷入了沉思,再看看当今的社会,虽然比那时好多了,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有一次,我好朋友小芳说:“大年初一,她自己不小心摔碎了一个玻璃杯,正想扫掉,她奶奶连忙挡住她的手,然后说岁岁(碎碎)平安。扫了就不好了,不许扫!”后来那些碎玻璃还扎伤了一个客人的脚。我听后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尽我的力量驱逐这种现象!

  小团圆媳妇的故事,使我很同情她,同时又很愤怒!然而再读读作者与她的祖父的故事,我不禁又哈哈大笑。祖父最关心作者萧红,祖父就像是萧红的知心小伙伴,和她嬉戏玩耍。萧红与祖父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成了她童年的快乐音符。想想萧红无忧无虑的童年,再想想身处童年的自己突然很高兴。是呀,时光如水,逝去如飞,让我们珍惜童年时光吧!

  读完了《呼兰河传》,我要谢谢萧红作者,她让我懂得了要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东西,好好生活,好好学习!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今天,我读完了女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民国是一个非常棒的时代:大步前进,人才济济。但是读了《呼兰河传》我才发现,民国时期的人们原来如此愚昧,不思进取。

  首先,书中用了很大笔墨来写了民国时期的人们。我总结了几个关键词:不思进取,爱占小便宜,爱管闲事。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不思进取的。每天傍晚,小城呼兰河都会有卖豆腐的人在街上叫卖。因为豆腐在当时有点贵,所以穷人吃不起。但是吃不起就更想吃,馋了很久。但是等卖豆腐的人走了后又忘记了,不想着怎么努力挣钱买豆腐。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愚昧的。在娘娘庙前有很多卖“带”的人。妇女们都争着买“带”。因为据说“带”可以“带”出一个儿子。这些妇女不想着调养身体,而是去买“带”,非常无知,迷信。而且每当有人病了,人们就请“跳大神”的。但其实“大神”也是一个普通人。为了吃鸡,大口破骂请神人家的病人,把请跳神人家的鸡拿回家吃。这些人是多么无知啊。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爱占便宜的。冬天路很滑,一个卖馒头的老人打翻了几个馒头,人也摔在地上。有路人在他还没站起来之前就把馒头吃了。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爱管闲事的。一个普通下等人冯歪嘴子,他每天在磨坊里打梆子、磨面。在他的妻子王大姑娘生下第二个孩子去世后,很多人开始传言小孩会夭折,他会上吊,自刎~~~~~~~

  《呼兰河传》写出了民国时代人们的无知、麻木,但这就是那个时代真正的模样。

  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有一个人给了幼年的萧红很大的欢乐,这个人就是祖父。祖父给了“我”很多欢乐:在后园里我和祖父捣乱;我把小白菜种子踢飞、铲地留下一片狗尾草、浇菜时往天空泼水、和祖父学诗把玫瑰花插在祖父帽子上~~~~~~这些事情成了“我”童年最重要的暖色与爱。

  《呼兰河传》揭示了当年真正的呼兰河,一个让作者爱的深沉、爱的热烈的呼兰河;一个让作者恨的无奈的呼兰河。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读完《呼兰河传》,让我不禁心生感慨。

  西二道街、东二道街的比较,及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让人感觉那个泥坑里是有魔力的,吸走了那么多的人,牲畜及马车,但无任何人修补他,是讽刺还是人性的固然冷漠而这种现象在现代礼貌的都市依旧存在,只要不危及自家人的性命,便无任何关心的立场,只是作为莫名的、陌生的、堆满笑脸的无情看客,他们从中感受到的是陌生、冷漠麻木自我精神的偶尔笑料和刺激。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来就任其自然生长,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看似如同感受到老子般的潇洒,痛苦,但其隐含其中的淡然、不关心,像个活死人,更让人心痛,没有灵魂的活着,似乎从出生只是为了完成生老病死的过程一样。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跳大神的利用人们对神鬼的敬畏,骗取人们的血汗钱和食物,装大仙的人乐此不疲,进入其中被骗的也是从未怀疑过,任凭哀伤的鼓声勾起内心深处最为难过悲痛的回忆。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娘娘庙与老爷庙的区别和差异对待,显现出的是男尊女卑。自古相传下来的老规矩,对娘娘庙的不尊,对老爷庙的心悦诚服不都是这般体现的吗?很多节日都是为鬼准备的`。例如,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灯,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的祭鬼。鬼神成了第一位,那么人性应当放在何处呢?这个问题引人深思,也必须要重视起来。

  呼兰河城里住着“我”的祖父,一段欢乐的时光,只属于我,“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仅有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和祖父共同拥有的后园及玩乐的日子,是祖父慈祥的爱温暖着我,很令人羡慕和感动,祖孙之间纯朴的友谊和爱的传递。除了后园的乐土之外,还有两个小黑屋子的宝贝,任我随意翻看。

  “家里边多少年前放的东西,没有动过,他们过得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就算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进取地期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尤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他们对他们之外的人麻木,连同自我也忘了,也麻木,冷漠的对待自我的过去和未来。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这部小说是她的代表作。著名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副多彩的风景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全书共七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的“回忆式”小说,里面的人物描写非常鲜活、灵动。虽然每一章都独立成篇,并无太多联系,但让人感觉浑然一体,用孩子的视角把这座小城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读的津津有味,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妙处所在吧。

  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描写作者在祖父身边生活的场景,尤其是祖父那美妙的.菜园子。这里用了许多拟人手法,把动物、植物描写的栩栩如生,一切都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看着“祖父种菜,我就种菜……”“玉米想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到天上去,也没人管……”等句子,就仿佛“看”到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我不禁羡慕起萧红来了。童年永远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岁月,即使是萧红后来有不幸的人生,但这些美好的回忆依然温暖着她、支撑着她!

  相比之下,而那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萧红那么好了,他十二岁就送到在呼兰河这座城市里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可谁知才十二岁的小姑娘,刚一送过来就天天拉车,晚上还得遭受婆婆的严刑打骂,不知身上有多少伤痕,最终年纪轻轻便去世了。我看后觉得好可怕,毕竟一个人被活生生地折磨而死,是多么的可伶、可悲!封建社会真是害死人啊!

  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爸爸妈妈呵护着,老师教导着,同学帮助着,和《呼兰河传》里的孩子们比较,我们的生活真是幸福无比、丰富多彩。即便是疫情期间在家中隔离,我们也是有吃有喝,可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这一美好的时光,反而,动不动就抱怨学习压力大、家长管的紧,殊不知在旧社会的孩子们过的都是怎样悲惨的生活,我想读完这本书大家应该会有所感悟。

  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正拥有的东西,快乐幸福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之前,读书漂流发了《呼兰河传》这本书,一听书名,我的兴趣顿时全无,可仔细一看,呀!是萧红的作品,我那兴趣又"跑"了回来。因为我觉得萧红的作品都很生动。

  书中,有很多人物形象,比如:胡家媳妇:聪明能干、温顺;有二伯:忠实勤恳;冯歪嘴子:勤恳忠厚;小团圆媳妇:孤独无助……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五章——团圆媳妇。这一章里讲:团圆媳妇才12岁就嫁到了别人家,她的婆婆为了给她一个下马威,就天天打她,用皮鞭子抽、用烧过的烙铁烙团圆媳妇的脚心,最后把她打出病来,天天跳大神,真是一种迷信啊!何必呢?不仅如此,最让人愤怒的是她婆婆要给团圆媳妇用滚烫的开水洗澡,而且还是当众!有几个人舀起热水就往她头上浇,不一会儿,她便昏了过去。大神一看,又是往团圆媳妇脸上喷水,又是给她扎手指头尖,所以她醒了。就这样,烫昏弄醒了三回。这样折腾团圆媳妇,她能不死吗?

  这些人真是迷信,好好的.一个大活人,硬是被折腾死了,还花了不少的钱,真是"一举两得"呀!不仅当时迷信,就是现在还有不少人迷信。

  有一次,我突然发现一元钱上印着字,便问了邻居姐姐,她说那是"法*功",都是些骗人的迷信。为此,邻居姐姐还给我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学习特别特别好的姐姐,以很高的高考分数被一所著名大学录取,但她妈妈却信封"法*功",一直坚信人死后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去,那里不愁吃、不愁穿、不愁没有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一个世界。于是,她拉着他的女儿在天安门广场前自焚了,女儿被烧死了,而她却烧成了重伤!

  读完这本书我想到:大家千万不要迷信,否则是害人又害己呀!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呼兰河传》是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山水画和一串悲伤的歌谣。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和暗淡的画面.带我去了呼兰河——号的一个小镇。

  作者萧红向我们展示了小城市的人们屈服于传统、迷信、无知、麻木甚至残忍。作者无情地鞭打他们,但也同情他们。

  书的开头解释道,东二道街的大泥坑是戏剧的舞台。汽车翻倒了,马卡住了,猪窒息了。所以人们忙着抬车和马。有人说要拆墙,有人说要种树,但没人说要填坑。也可以看出这些人是多么无知和固执。他们不知道如何顺应社会和命运。这是小城镇人民的悲哀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作者抨击他们没有改变现状,同情他们有限的思想。

  书中有一个孩子曾经掉进泥坑,是学校校长的.儿子。人们认为是因为学校建在龙王庙里,与龙王相撞,才惩罚了人们。所以即使有些人也不希望他们的孩子去上学。可以看出,当人们最需要接受教育、最需要敞开心扉的时候,却过分迷信、不重视教育,这说明人们屈从于传统,愚昧无知。他们也写下了他们可怜和悲伤的想法。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胡夫家族的重聚媳妇。她只是一个12岁的女孩,应该是最活泼的,但在一个无辜的年龄,她已经是一个妻子,被婆婆虐待,挂了三个月,只是为了让她服从。可以说,生不如死,就像一个囚犯。甚至在她生病后,人们用各种民间疗法和伟大的神来虐待她,甚至让她在沸水中洗澡和晕倒一次。尽管她很穷,但没有人愿意帮助她。最后,他悲惨地死去了。但是她的婆婆只爱她自己的钱。作者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人们的迷信、无知、麻木和残忍。他还对媳妇团聚表示同情,并批评当时的社会风气极其恶劣。

  事实上,小城市的生活并不糟糕,但它们只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创造出来的。

  团圆媳妇、王小姐、冯伟最的悲剧都是封建迷信和冷漠造成的。呼兰河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呼兰河传》以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和暗淡的画面描绘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它以通俗的故事来批判封建伦理、社会风气、麻木不仁的人性。它让人一口气又一口气,这种情绪久久不能抑制。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的好词好句12-02

呼兰河传读后感-读呼兰河传有感11-22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3-11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3-11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摘抄12-07

呼兰河传好句好段11-17

呼兰河传的好句好段大全12-07

《呼兰河传》600字读书笔记12-09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二篇12-07

呼兰河作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