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2-04-22 11:22:5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利用假期我认真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理论专著,这个阅读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位和蔼的老人亲切地对话,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一、“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二、由于自己也属于需要“回去看半年书、甚至更长时间”类型的,因此今天捧起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其中第25条“思索是件快乐的事”讲的就是写论文,读完颇受启发,不知对您是否合适。摘取部分内容与大家,权当分享:“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写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

  三、“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四、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永不放弃》,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教师还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员工,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不要总是在自己的脑袋上方罩上飘渺虚无的神秘的光环,我们得像一般单位的员工那样,先学会做一个称职的员工,这是使自己事业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

  可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因此,接下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必须成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做大、做强。

  我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要成为一种“自由职业”,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因为“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你才能成为教育职场的“稀缺资源”;教师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告诉我们:“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未来的人生,还有孩子们现实的人生”;“学校教育不仅为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样为着每位教师,他们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着幸福的每一天”……

  读着著作中每一条建议,你对自己的职业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你会因此从容地走好未来的职业之路。正像作者所说:“祝愿我们的老师都成为唯一的”,“成为名师,为什么不?”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到热爱自己的工作,从事业中追求幸福感?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读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郑杰校长一百条建议的四个部分正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一、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教育不是让学生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概念简单的复制到学生的大脑中。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难懂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我们所教的学科。

  二、作一名理性的教育者

  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学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

  三、继续学习,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的理由很多,教师要继续学习,不但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素养进一步发展,更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而言,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我认为继续学习可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学会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

  只有教师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在课堂上的教学才不会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驾驭,才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所有这些皆来源于教师平日里的学习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闪耀出魅人的光彩来。

  四、学会赞扬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有天才的一面。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反之,你只会看到无数的缺点。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必对他们进行严加管教,他们也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学困生时,一旦出了点问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教育指导。其实一味的处罚和说理未必能触及后进生的心灵,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类似的说服教育,也就不能起到我们预想的效果了。

  作者告诉我们每一位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把那些我们已经用了好多年的训词换成赞美和幽默吧,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多给后进生一点关爱,他们就会感到教师真正地关心他,爱护他,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的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在这个学期中,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著作。读完以后觉得这真是一本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要用心去品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而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如何转化“后进生”问题的深入剖析。众所周知,“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所以在教学中,对后进生的教学工作无非是教学中最难又最重要的一块,就好比苏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最难啃的硬骨头”。这部分学生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但,而且这样的孩子识字量几乎为零,根本不能正常阅读,因此学习上就会越落越远。

  说起后进生,我真的是深有感触。今年我接任了新一年级的班主任,班级中就有四、五名同学像书中所写的这样,不但所学的知识不能掌握,就连最常用的汉字都不认识几个。而且这几个孩子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爱与同学交流,比较自闭,性格十分内向。在与家长沟通后,发现他们从小就是在老人身边长大,由于老人没有什么文化,又不经常接触外人,孩子们每天就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久而久之,养成了内向的性格。于是我开始耐心地去引导他们,想与他们多多沟通,可是每次交流都是我一个人在唱双簧,这几个孩子根本不会与人正常交流。后来我又想办法,让班级里优秀的同学利用课下时间来辅导他们,帮助他们多读,多记,但到最后,还是一点用没有。前一节课教他们识的几个字,转眼间下节课就又不认识了,所以就更不用提正确地书写这些字了。所以在学习上,真是十分吃力,甚至有时自己都认为,在他们的身上是不会见到光明了,为此我真是十分苦恼,究竟如何才能充分调动这部分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愉快地进行学习,正常地与人交流呢?

  带着疑问,我又继续品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中所有关于改变后进生的部分,读着读着,自己便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书中的每一条建议仿佛都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一般,让我如饥似渴,深受启发。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读到这里,我突然想到班里的一个孩子,在语文课上,所有要学习的知识他几乎是听不懂的,但是在一次数学课上,他出奇地回答上了一道计算题,当时我心里也为之一震,这个孩子虽然在语文学习上比较吃力,但在数学方面还是有一定发展的,于是便大大地表扬了他,自那以后,每节数学课上总少不了他高举的小手,当然也会听到他准确的回答。现在回想起来,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想方设法寻找到孩子们独特的地方,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可塑造的一面。我们的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小学生伴随的智力、个性、思维、认知、知识结构、价值观等表现出幼稚、多变的特点。当他们面前出现某种使他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他们的头脑里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所以我们就要从他们的心里触发到他们真正的灵魂。

  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我们许多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如何切实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让每位孩子聪明健康的成长。更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我们将为提高自己的水平、转变自己的态度而努力!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近期,读了《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一书(美.安奈特.L.布鲁肖 著),书中作者提出了很多观点,读后感触颇深,收获也颇多。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肩负着光荣的使命,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桃李满天下,作为教师这是一种自豪。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结合个人的工作实际,现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书中建议中有这么一条建议:“要明白教学工作的艰难”。毋庸置疑教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之一,也最有回报的职业之一,所以,对于我们教师要做好这份职业,首先要明白我们工作的重要性,要明白我们的价值所在,只有明白这些,我们才知道我们所从事事业的伟大,才会更好的付出,才能一心一意的对待我们的工作,对待我们的这份事业。在明白教师这份职业的光荣和价值时,我们还要清晰的人生到我们教学工作的艰难,育人育才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同时也是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我们辛勤的耕耘和付出,需要我们用心去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艺,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

  书中建议1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于教师这份工作而言,良好的开端十分重要,作为教师,在日常的学生管理、行政事务和授课过程中,开端的重要性十分明显,我们常常会受到心情的影响,这种心情往往会影响我们很长时间,尤其是在开学的第一天,第一天的状态常常会决定着我们的这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当每学期的第一天时,我们教师若能够“停一停,缓一缓”,给自己一些时间,调整心态,保持愉悦的.心情,那么我们这学期的工作往往会事半功倍,同时,我们也能够将这种快乐的情绪传递给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同样能够得到感受,并能够深深的影响着学生,让学生也能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书中的另一条建议,精心备课,精心准备,井井有条。这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决定我们教学质量成败的重要细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个人常常会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我的老师是怎么样的一个老师,老师上课应该如何如何?答案不言而喻,肯定是和蔼可亲,生动幽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实现这一点,精心备课,精心准备,井井有条是细节基础,决定着成败关键。我教授的是非高考学科,在平时的上课实践中,我深有体会备课的重要性,一堂生动有趣,学生参与度,热情激情都很高的一节课,必然是事先通过认真准备,拥有大量的案例,虽然上课时,常常只能讲解一两个案例,但必然件件都是经典案例,这样才能活跃课程氛围,与此同时,精心备课,井井有条,除去能够赢得了课堂外,更重要的是会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尊敬,因此,对于我们,必须要把精心备课,精心准备作为我们对待自己的要求之一,认真对待每节课,只有这样教育教学才会有高质量。

  书中的建议还有很多很多,每条建议都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作为教师,我想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必须要努力的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育观对于教师而言是教师工作的指引,拥有正确的教育观,会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也会让我们的学生受益,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我想就是要以育人育才为目标,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在健康成人,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是要正确的方法。方法对于干好任何一件事情都非常重要,它不仅决定着能否节约时间、人力等,更重要的是它将直接影响到事业的成败,左右事情发展的走向;所以我们要寻找正确的方法,学会正确的方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是这样,方法很重要,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高兴、家长高兴,作为教师自己也很乐意;相反,教育教学方法不正确,纵使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会不佳,我们教育教学还会感觉到很累。

  三是态度很重要。教育教学是一项严肃的事情,这种严肃性决定着作为教师在对待教育教学每个环节的过程中,都必须要认真仔细,态度端正,要怀着一颗负责的心去对待我们的每一位学生,对待我们的每一节课,无论我们教授的高考学科,还是非高考学科,都是一样。

  四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事教师这个行业,必须要严格要求自我,古语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不仅要拥有渊博的知识学识,还需要品德端正,品质高尚,在日常的过程中,更要格外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发挥出模范表率的作用,真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学生,让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每位教师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更能够去传承和践行教师身上的那些优秀的品质,成长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人。

  教师是天下最可爱的人之一,也是天下最伟大人之一,她们用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品质言行,熏陶影响着学生,辛勤教育着学生,因此,作为教师的我,深感自豪和荣幸,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格外珍惜这份事业,更加热爱这份岗位,努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加强自我修炼,学会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用辛勤和汗水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会存在哪些不足,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激动万分。同时,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其实,在我们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总会遇到各类有差异的学生。如我班的某位同学,在学习上我用尽各种办法,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作为老师的我很是懊恼,但是一次的运动会,却让我的感受发生了改变,我觉得她不是那么讨厌,相反,我每天看见她有一中亲切感,不是她有何变化,而是我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同时也发现她的优点——我班最会扫地的学生,学习上她没有什么造就,但她将来准会是个优秀的保洁员。苏霍姆林斯基在本书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学生做出好的或者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许多领域的一个领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也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教育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出不同版本的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多读书。 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感觉整天做不完的事情总在身后追着,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是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做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 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的。教师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同行们,读此书吧!大师给我们的这100条建议,会使我们当老师的受益终身。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看了郑杰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发现这是一本给教师的精神家园指明方向的书。好像与学校题目文不对题,但我还是对这本书做如下摘录与思考。

  本书第一条谈到教师要作为一个完整的人,郑杰说到,“教师如何充实自己的精神空间,成为完整的一个人?像丰子恺、夏丏尊,以自己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谆谆教诲学子,像季羡林,以人格的无限魅力熏染学生。无限相信书的魅力,多读书以滋养身心,多经事以历练处人。”可见,教师要成为完整的人,必须“要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必须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想赚大钱,就别来当教师了。当然也不会苦于生计,衣食是无忧的。既然物质方面我们不能多求,那就往精神方面发展。

  书中讲到教师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

  物质生活的追求是教师精神追求的基础,艺术生活的追求为教师精神追求增添了色彩,教师压力确实很大,我们要学会宣泄,要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不平则鸣,鸣也要鸣得有价值,劳作中的健身总比单纯的健身来得有意义。同样,艺术的宣泄,一方面使我们的精神得以舒展,另一方面无意之中也创造了价值。说不定以后你的歌声,你的画作,你的文章,你的书法,你的所有的一切都能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这层追求让教师以工作为乐趣。幸福的第三层是独立思想,这层追求让教师将教育工作当成思想的起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太累,我们的精神才是舒展的。

  精神追求也可以说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书中有许多好的建议,我罗列一下标题:比如:让我们“现代”起来,教师要继续学习,讲演使人完美,学会倾听不容易,为自己而教,思索是一件快乐的事,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这些都是从教师工作方面、自身素质方面的自我实现来达到精神方面的追求的。再如:教师要有赤子之心,关怀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教师要有静气,要有宽容精神,要学会做减法,捧着良心教书,保存天真,这些都是从教师的修养内涵上要求教师的精神追求,给教师的精神追求指明了方向。另外,书中还将教师置于改革的潮流中,在社会、市场、改革中磨练教师的精神。如:不做改革的看客,合作是竞争的归宿,把困难当做机会,为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为自己的未来投资,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贫乏。”我们应该为此而努力。有了自我实现的目标,有了精神追求的大方向,我们才不会在商品经济社会迷失自己,丢弃我们的本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教师自己的灵魂都出了问题,那怎么去影响学生的灵魂,使其正确地对待人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郑杰讲到,要我们为沉重的负担找到良好的理由。有两种可能导致无法承受工作的负担:一是你没有从工作中找到生命的影子,二是你有可能过于追求外在价值而不是内在价值。只有我们的工作轻松,我们的灵魂空灵,我们自己才有更好的发展,学生也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我最欣赏里面的这样一段话:“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

  最后还是能得的,所以不必担心,我们得到的不是物质,我们得到的是心灵的丰富,灵魂的高贵,还有节日里,学生的祝福,课堂里,幸福的微笑。能够收获这些,我们还不知足吗?

  读完之后,总之感受颇深,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更加热爱了。让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书中讲道:“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门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想想作为一个基层一线教师始终可以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三句话: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让学生喜欢我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那么我都做到了吗,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前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前段时间读了《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数学教育》这本书,感想很多,收获很大,很多疑惑豁然开朗,一时之间,无法描述,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名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以苛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工作,永远都要牢牢记住,“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事教师这门工作,必须勤勤恳恳,不容懈怠,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时刻以这101条建议,来提醒自己。

  这学期刚好我们也对数学情境化活动进行了一定的讨论研究,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中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尤其是我们小班段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由活动的愿望强烈。他们的认知范围在扩大但此时他们心中的概念是具体的,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只有那些生动、有趣、形象的材料才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只有使幼儿形成的知识体系与情景融洽,才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主参与活动的欲望,并在主动活动中促进思维的发展。

  书中指出“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来源”。幼儿数学教育不仅要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活动,更要通过日常生活活动来进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数学教学对幼儿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确,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毫无不在,数学教学对幼儿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孩子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开展随机的'数学教育活动。比如孩子来园后,利用晨间谈话时间,引导幼儿来看看今天来了多少小朋友,男孩子有多少人,女孩子有多少人,通过统计增强了幼儿的数学运用意识;幼儿进餐时,我利用分餐活动引导他们去发现众多的一一对应关系;玩水游戏时,我为幼儿提供不同形状的器具,引导他们感知容量的守恒;幼儿整理玩具时,启发幼儿按形状、颜色、类别分类摆放等等,幼儿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既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数的概念。幼儿生活的环境中无时不存在着数学知识,无处不存在着数学内容,我们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将幼儿零碎的数学经验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的具有严密逻辑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思维完整的发展。在家里让家长朋友引导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说一说自己鞋子的号码、体重、身高,家里的电话号码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看一看日历,感知月、日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日……

  书中建议“数学教育与其它领域的渗透”。是呀,知识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对幼儿来说,对他们进行各种知识教育都是粗浅的基本知识,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领域教育对数学教育起到补充和促进作用,让幼儿不但能从其他领域中习得数学概念与技能,或从数学领域中习得其他各领域的重要概念,而且也能运用数学其他领域,或在数学中运用其他领域知识。比如:在艺术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其实在艺术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内容,使幼儿在音乐声中放松心情,以愉悦的情绪接受知识,也同时会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形状、空间位置等特征,体验到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其次在语言领域中渗透数学,在有些儿歌,故事等文学作品中就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数学的知识,让幼儿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如:“数宝宝游戏”中,让幼儿根据教师手中的文字及相对应的图画卡片,说出是什么,并用儿歌念出来,(“四”:你拍几呀,我拍四呀,四只小孩坐飞机),可以和同伴一起,边做动作边念儿歌,然后,让幼儿找出“四”相对应的图画配成一对,成为好朋友。还会念“拍手歌”及做出相应的动作。另外,还学会了1~10的数字,以及学会图文一一对应的数学知识。所以说,在语言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语言气氛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作为老师的我更应该注重幼儿每一天的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环节,让幼儿在熟悉的情景中有意无意地亲近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利用幼儿生活经验相贴近的情景去刺激幼儿的数学思维,将幼儿园数学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互为整合,使孩子从中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构建数学概念。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作为一个已经在学校教学第一战线上奋斗了三年的新人来说,伴随对自己所教课程的逐渐熟悉,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也有自己不少的困惑。在这三年中,我也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崇高,做好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也领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担和责任。而且在当下,国家大范围开展课程改革,这是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面对重重挑战,在领导的指引下,我开始阅读了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完之后,该书不愧为教育界公认的经典,所传达和表述的真知灼见,值得我细细品味,每部分蕴含的精华都给我很大的启发,感觉这本书所传达的知识可以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少走很多的弯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态度是我所极度敬佩的,这种“耕耘不息”的热情和“铁杵成针”的坚韧品质是搞好教育和教学所不可或缺的。

  打开书本,第一条建议就是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实际上,苏霍姆林斯基在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孩子没有智力差别,没有优劣之别,有的只是我们老师的教育方法的区别。这和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第一条这样提出,就是告诫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戴着有色墨镜看待孩子,学习好的,老师就喜欢;违反纪律,不太听话的,老师就没有好脸色。其实,不应该单纯第用成绩去评价孩子优劣好坏,作为个体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也造就了每个孩子能力的必然不同,发掘他们的特点,尊重他们的特点,在此基础发挥他们的特长,包容其短处。在教学模式中,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因人施教,个别对待。在备课过程中,做为老师,应尽可能地要体现孩子兴趣点的不同,多揣摩,多思考,尽可能拓展课题知识范围,让孩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领域,使其特点才能得以施展。

  对于“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的理解,我个人认为这是关于理解与记忆的思辨,从知识的学习路径和人类的认知情况来看,基础知识的储备是开启理解大门的钥匙,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谈何理解?这又使我想到关于启蒙学的知识,启蒙老师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深深感到启蒙老师身上责任的艰巨,他们引领人类的未来,然而,回到原点,启蒙老师并不是所有的小学老师,而是带领孩子夯实人生道路地基的人!

  在过年的假期中,只要有空闲,我都会翻看《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对自己工作中遇到的教学问题,希望能在其中找到合适的解答。对于班里后进生的问题,也是我一直探索试图寻找一个较好的`方法,所以关于谈谈后进生的工作,是最能吸引我的。上个学期,我所执教的是七年级三四班的数学课,七年级数学和小学阶段学生所学知识有很大转变,有学生认知没有做到相应转变,初中和小学的过度阶段的不适应也促成了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成立大家眼中的后进生。以我对后进生的观察,对于布置的作业总是拖了今天到明天习惯,而明天又有新的作业,日积月累成了作业的累赘,对于作业的恐惧,又加剧了他们对作业产生的拖延症,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我在书中求索,在书中看到“阅读能教会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所有在课堂上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让其能够充分融入课堂,多多思考,进一步激发智力刺激,督促学生改掉拖延症,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

  “所谓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快点掌握,别偷懒!这样的学生就好比没有牙齿的人:他被迫地把没有咀嚼的整块食物囫囵吞咽下去,开始时感到胃里不舒服,以后就生起病来,以至无论什么也不能吃了…”对于这段话,我有自己三点的思考,首先让学生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然后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形成自己一点的认知和判断。其次,在熟练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应该培养孩子们的书写能力,提高他们的边读边记的能力。“书写不好的人,总是那些阅读也不好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一句话很真实。每当考试,做卷子,家庭作业、课堂作业,那些学习好的孩子不但书写认真,而且作业及时完成。再次,要让学生学会搜集和加工事实的技能,培养他们边学边实际运用的能力。知识要学会“周转”才能变为能力,从而把知识学活,走进智育的道路。我觉得这是我以后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更多可能举发生在学生生变的例子,让知识的实用性能更好的体现出来,用那一部分事实放在课堂讲,布置相关问题,让他们运用相关知识去自己探讨解决?这将会是我以后努力思考的方向。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而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我坚信,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是教师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是办学成功的必由之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春夏秋冬悠然轮回,不知不觉中我们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热潮中已经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我还记得初次见到这本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我喜欢在闲暇的时候捧着它,细细揣摩,仔细研读,把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对照和反思。

  我喜欢读文学方面的书,总觉得教育方面的书不外乎是高深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但自从见到这本《给教师的建议》后,我就迷上了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激动、兴奋、震撼,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共鸣。我想,如果我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就能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那么我会少走多少弯路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人从这部书中读出了教师要读书,也有人从这本书读出了教师要快乐教育,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这本书拨动我心弦的还要数第75条建议——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他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每一个孩子,不管他来自何方,出身尊贵,也不管他的穿戴与长相千差万别,他都是怀着一颗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的美好愿望来到学校的。我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可能都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大的影响。

  课堂上那个性格内向的男孩在鼓足勇气后举起怯怯的小手,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可他一言不发,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严厉的说想好了再回答。从此他再也不敢举手。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新课改的课堂上,那个男孩在老师的亲切的鼓励下,勇敢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老师和同学都为他祝贺。我们呵护孩子的心灵正是源自与对教育事业的爱,我们没有理由不爱自己的工作,没有理由不爱我们的孩子。我们给弱小以强大,给愚昧以文明,给懦弱以力量。

  每天我们走进教室我都会对自己说:我爱教室里的每双眼睛,从调皮捣乱的宇到老实憨厚的晶,从胖乎乎的健到只得7分的超,哪个孩子都有让我喜欢的理由。古代大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深沉的爱,是学生尊敬教师的源泉,也是激发学生对教师热爱的源泉,每个教师劳动的内涵在于塑造儿童美好的心灵。就像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同样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那么作为教师必须热爱每个学生,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工作刚开始,就已结束了。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经常交流。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那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既然我已经选择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愿意永远保持与拥有一颗永远童真的心。

  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当初不过是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师、乡村初中的校长,和你我一样,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他没有取得过很高的学位,不是莫测高深的理论家,是勤奋忘我的精神、热爱教育的品质、对孩子的深深的爱,使他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同时,无论年青还是年老,教师都要拥有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你就能够更宽容,更豁达,也能够让孩子更喜欢你。做一个有心人,细心的人,孩子的知心朋友,将孩子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这是最高尚的师爱。

  正如孟子所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至乐也。"这种美妙的感觉驱使着我一直眷恋教育事业。在这里,你会生出一种无名的神圣与庄严;在这里,你会有一种摆脱世俗喧闹的踏实与坦然;在这里,你会有一种自我升华的愉悦;在这里,融进的是辛劳,是陶醉;融进的是师德,是师魂。别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就让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走进孩子们吧,就让我一如既往的呵护孩子得心灵!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以前也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凉了,又开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停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也不能唤醒我;曾几次音乐停了也没有感觉到……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得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阅读的机会。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觉得自己几十年的书教得是那么失败。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对后进生我更是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质地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侍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另外,在那么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看重,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你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我注意到这点后,对班里的同学分析了一下,还确实是这样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后马上能流利读下来的同学就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同学,其中几个,我想可能到现在为止,除了背很熟的课文和段落之外,几乎是没有一篇文章能通顺读下来的,包括课外的,不过这些同学一般也不喜欢看课外书,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以后要多布置一些阅读的作业,给同学们讲讲故事,去报刊杂志多投投稿等,以此来引导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对我自己也有启发,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其实,这里每一个我觉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给教师的建议》鼓舞着我,是我心中真正的教育领域中的偶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我喜欢读书,也爱收藏书。从教二十一年来对我教学工作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写的《给教师的建议》。

  打开目录,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给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几点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关于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这不都是我最急于知道的吗?目不暇给的我废寝忘食的读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字典里没有“差生”二字。苏霍姆林斯基用费佳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用“阅读与思考”唤醒知识“差生”的思维。

  书中讲到,有个叫费佳的`学生,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始终是最大的障碍。学了今天的,忘了昨天的。苏霍姆林斯基就给他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二百道应用题,主要都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其中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起初,费佳只是简单地读读这些习题,像读鸟兽、昆虫、植物有趣故事一样。过不久,费佳明白了,这些故事就是习题。这孩子对其中一道最简单的习题思考起来,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解答出来了。解题原来是这么普通的事,这一点使费佳感到惊奇。“这么说,这些习题中的每一道,也是可以解答出来的?”费佳问道。于是,费佳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每解出一道题,就感到是一次巨大的胜利。他把解出的习题抄在一个专门的练习本里,还在文字题旁边用了画习题的办法,画有小鸟,动物植物等。

  苏霍姆林斯基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后来又给费佳配了另一套书。

  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同学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科学发生了兴趣。费佳成“少年设计家小组”积极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他后来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语文,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

  苏霍姆林斯基评论此事在教育日记中感慨地说:“我从来没有给费佳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像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他的觉醒。”苏霍姆林斯基谆谆告诫教师们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该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看到的不懂的东西就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就越敏锐。”

  读了《给老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差生”,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平教学?是否真正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凭心而论,教师们很敬业,对待“差生”不可谓不关注:“1+1,结对子”,课堂特别巡视、特别过问,早晚补课、家长配合,大量演算道道习题。可是效果始终不佳。“差生”们严重的“精力透支”,处在被动的、机械的、麻木的状态中。多数“差生”即使通过教师的“日日清、周周清”,勉强完成作业,也“后劲儿不足”,随着年级升高,还会成为新的“差生”。我们学校的几位骨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苏霍姆林斯基通过扩大“阅读和思考”提高“差生”兴趣,改变“差生”学习方式的理论,通过每天讲个小故事,培养读书兴趣;通过每周办张英语手抄报识记单词;通过猜谜语、讲“字宝宝”故事、编儿歌等方法学习汉字。在他们的班级“差生”成绩也基本达标。

  在农村,由于经济原因,一些智力较差的学生“随班就读”;由于教师照顾不周,由于教材与进度的大一统,使这样的学生沦为“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用瓦连金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用“观察自然”的方法培植智力“差生”的情感,进而提高他们的成绩。

  有些教师对儿童大声呵斥,冷嘲热讽,甚至侮辱儿童的人格。这些不公正的做法伤害儿童的自尊心,使他们敢怒不敢言,于是他们就在内心以各种形式进行积极的和消极的反抗。苏霍姆林斯基用尤拉的故事告诉我们尊重换来尊重,伤害获得伤害。

  春来暑往二十一年,这期间,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如陈年佳酿,仍散发着幽香与魅力:“动手与智慧”,这不正是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这不正是现在提倡的“教学反思”吗?“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这不正是现在提倡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吗?“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这不正是现在的课堂教学方式吗?还有“必须教会少年阅读”、“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这不也正是我们现在大力宣传与落实的“书香校园”吗?

  歌德曾言:“一句话可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一本书可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位教育家则可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家长要读、教师要读,教育管理者也要读一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壶好茶、交一个好友会让你受益非浅。最近我读了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感触颇多:从书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接下来,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教师要做自己的主人。

  教师,首先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使教师从“圣人”的位置恢复到正常的位置上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绝不仅限于做自己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个完整的过程:一是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专长和优缺点要心知肚明。二是要自己选择,如果教师这个行当是你自己选择的,就要无怨无悔的做下去,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在守着教学的基本规范下,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大胆创造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教学,教出“自己”特点来。四是不断自己评价自己,只有善于总结、不断总结,才会去学习提高。

  二、教师要不断学习。

  以前老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大海,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同时教育改革的发展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学校的发展也体现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自己制定每日的读书时间,同时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通过学习我们会更加充实,更加更自信。

  三、思索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写作只不过是另一种说话而已,虽然写作比说话要艰苦些,但本质上都是一种表达。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写作必定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 “首先你得想表达,有一种表达的冲动,心里的话不说出来就难过,睡不着。要保护想说话的.冲动,我要做三件事。一是让自己孤独一点,不去瞎应酬。二是让自己安静而专注。三是自信,从不怀疑自己。”“一个人要有思想,不是凭空有的,而是能怀疑,能独立,有鲜明的自我,思想自然就会来眷顾你”以前总感觉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也觉得是在“折磨”我们,一再地让我们读、写、说,但经过一年,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

  四、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要成为一种“自由职业”。所以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因为“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你才能成为教育职场的“稀缺资源”;教师要善于“倾听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告诉我们:“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未来的人生,还有孩子们现实的人生”;“学校教育不仅为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样为着每位教师,他们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着幸福的每一天”……

  五、永不放弃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在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在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一味地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因为它意味着造福于自己。而且宽容也能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所以陶行知先生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会宽容,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因此我要努力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新颖的角度,独特的内涵,《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我将会继续读下去,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反思去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后,我首先对此书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有了一种崇拜之情,因为他是在不断实践、研讨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这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书,能为我们一线教师提出这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并给自己带来了对教育的一些新视点、新启发,启迪自己在现行教育环境下进行更多的思考。

  同时我还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模式等都与苏霍姆林斯基时期有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仍有其积极的领导借鉴价值。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巨大的教育理论大师,他能针对教师们的迷惑和不解,与教师交换,侃侃而谈自己的教育体验与心得。

  这本书有很多地方谈到了学习,谈得很好。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不断完美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学习,才干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期步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着,我们不仅要不断学习,还要教会学生学习,会学而且乐学。苏霍姆林斯基在第12条谈到了教师要继续学习,在第60条倡导教师要和学生共同窗习。“师生共同窗习,首先是一种姿态,一种教师将自身与学生置于平等地位的姿态。”“师生共同窗习,是一种气氛。师生共同窗习,更是一种教学方法。”他站在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学习,奇特而深入。很多教育者在认识师生关系上都存在着一种“容器观”,以为“教给孩于一杯水的知识,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知识”,然而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观点已不合时宜,杯子和桶虽然能盛水,但它们的容量究竟有限。所盛之水也是不能流动更新的无源之水。现今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来源广,在某些领域,他们的知识甚至超过老师,因此现今的教育主阵地——课堂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窗习,共同提高的场所。诚如他说的“能胜任你现在的工作,是你继续学习的惟一重要理由。”就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自己的思想流动起来,学识丰盛起来。所以我们要学习,并以此增进学生的学习,我们的课堂应当是师生都以学习者的身份涌现,一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探讨中得到知识的获取与晋升,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学生都可以而且也应当获得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样,通过对问题的共享和对话,师生在共同提高,师生在教学互动中获得相互的信赖和尊敬。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包含着关于协调的课堂的见解与建议。在《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节中谈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比较大的,书中所述:“学习上的造诣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造诣的标记,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造诣。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非常赞成这一观点。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的影响仍在继续,各式各样的教师的评价机制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显得急功近利,只看造诣不看个人修为,只关注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特殊是看待落后生常常显得急燥,忽略了应当保护和培育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使得师生关系日趋紧张。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对教师的评价更科学,才干吸引教师在教学上自觉营造协调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充分施展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格的监视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就会想建立起自己的尊严,就会坦率地面对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他不会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考试时做小动作。在学习上取得造诣,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的“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一条蹊径。对于这一点,我以为应成为育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这种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感受都是愉悦的,教师在这样的气氛里工作确是一种很大的享受。

  反思我自己的教学,我曾经有过无奈: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行,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读完后,我深入认识到,上好一堂课后,应认真地整顿自己的教学思路,检查自己的教学行动,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这样倾听到自己内心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声音。那样才干在教堂中不断地晋升自我,实现自我。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领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巧,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力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读一本好书,犹如品尝一杯美酒,让人回味无穷;犹如品尝一杯清茶,让人心旷神怡。《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便是这样一本好书。书中郑杰校长在代序中谦逊地写道:“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书中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真诚坦白地提出了100条给教师的新建议,让人觉得酣畅淋漓、神定气升。譬如他提出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懂得享受生活,学会赞美和倾听,不应该培养乖孩子,没有权力改造一切自然本性,要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等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书中有几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 “人类的伟大还在于人创造了第二自然,供人享用音乐、艺术、文学等等,对自然物进行吸纳、再造、改造、提炼、概括、渲染、提升、强化之后,人从人造的景观中获得更高层次的快乐……其实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类本能,人的感官是天生的美好事物的捕捉器,享有一切美好事物是人的天性。”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性,很多时候自己迷失在无端和无穷的忙碌之中,从来不问自己:我是谁,我该怎么活着?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日子,以至于在班队课中当学生们和着电脑的旋律高唱《菊花台》的时候,只有我在一旁发愣,学生人人会哼会唱,而我这个老师竟连听都没听说过,无异于当头棒喝!当学生们在美妙的音乐中尽情享受的时候,正是我心沉谷底的悲哀时刻:原来我只会埋头耕地,却不会抬头欣赏风景;我只会似驴拉磨,却不会让自己停留片刻思考未来。

  感谢孩子,一曲《菊花台》唤醒我这个沉睡多年的梦中人,同时为孩子们感到欣慰,依然天然地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高度的敏锐。

  记得小时侯常常唱一首歌:“幸福在哪里?朋友哇告诉你,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温室里;幸福在哪里?朋友哇告诉你,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里……”哼着幸福歌,却不知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对它的诠释也都是不一样的。书中作者认为幸福分三层: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第二层是艺术生活,第三层则是独立思想。而这三层分别代表三种教师类型:第一类将教师工作仅仅当作应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饭吃,这类教师不大可能有很大的长进,他们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类教师以教师工作为乐趣,他们觉得教书就是艺术,这类教师会把课尽量上得生动些、新颖些,他们和孩子有着影子般的感情,因为爱而无比幸福;第三类教师将教育工作当作思想的起点,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不停地追问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满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经常会有一些心得,经常会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若干年后他们会成为专家,教书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次体验,他们会很幸福和满足。

  对照这幸福的三层楼,我这位教师现在位于幸福的'第几层呢?恐怕是一层半吧,因为我还没有把教师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苦多乐少。要更上一层楼,还得把教书看成是艺术,尽心尽职,在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中充盈自己,让自己充实而快乐。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我发现,学习书本和理论,结合教学实践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人文底蕴,将教学活动和人生思索融为一体。这样我才能登上所谓幸福的二层楼。

  确实,幸福正如歌唱的那样: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里。

  现在的教师确实是难当了,个个都是独生子女,家中的掌上明珠,尤其是一些被家长宠爱过度的学生,教师变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越来越感觉到“黔驴技穷”了:严厉批评他吧,怕上了“精神摧残”榜;若是气急动了手,那绝对是体罚级别,到头来是自己吃不了兜着走。于是就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苟且偷生”。可是长此以往,“害群之马”愈加增多,极大伤害了无辜的大部分好学生。这是现在困扰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心头之痛。怎么办?如何既有效地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又保护教师自己呢?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第53条中,郑校长就深刻地分析了这个问题的原因,细致地阐述了惩戒与惩罚、体罚、管束的不同之处,指出了教师的惩戒权需要受限制,对学生的越轨行为进行裁量,选择恰当的惩戒方式,从而有效地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履行好教师的职责。郑校长指出:惩戒学生的前提是为了教育学生,实施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合理公正,并符合相关的程序。在满足这四个条件后,再裁量选择恰当的惩戒方式:言语责备、隔离措施、剥夺某种特权、没收、留校、警告、记入学生档案的处分、停学等。

  是的,作为教师不能放弃自己的教育责任,对学生不作为是不可取的。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有效地惩戒学生。此条建议既有效地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又保护教师自己,让人豁然开朗。

  总之,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如做《一名称职的服务者》,就是说教师要摆正为学生服务的位置,应该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要有好的心态。又如《谁是学校的主人》中提出,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我们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只有你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校的一切,那么你就是学校的主人。还有很多内容如《把困难当作机会》、《不要培养乖孩子》等等,让人回味,令人思索。

  最后,我想说,这不仅是一本无害的书,而且是一本对我们许多教师有益的书。当我们听惯了各种讲台上、主席台上滔滔不绝的说教之后,在难得的清闲之中,郑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犹如清风,帮我们驱散心头的阴云;犹如细雨,帮我们洗却心灵的污垢。

  请你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吧,它将点亮我们的生命之灯,在不经意间给人以许多心灵的萌动。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以前也读过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但是一直没有读完,断断续续地读了一部分。一忙,就放下了,给自己的懒惰寻了个借口……

  这次,于老师给这些骨干教师布置的作业,截止到今天下午,终于逼着自己读了一遍,有一点点囫囵吞枣的嫌疑,但总归是浏览完了,感觉应给自己一点鼓励^_^。

  经典就是经典,经历过实践的历练,这些建议在时间的长河里依然灿烂无比。建议中都是我们熟知的事情,似乎每天都会在我们身边发生,离我们那么近,好多列举的反例自己似乎就曾经也犯过类似的毛病……每一条建议,都似是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那是一种对教育和教学发自内心的热爱,阅读的过程就是我们对苏霍姆林斯基敬仰的过程,也是令我们感慨万千的过程……

  现只能采撷点滴片断,分享一下读书心得。

  一、教师的重要任务要教会儿童学习

  第四九条建议,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这种工具装有五把“刀”——即五中技能:读、写、算、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表达(自己所见、所做、所想和所观察而得到的思想)。

  联系我们的课堂教学,这五种技能中,后面两种应该属于课标中要求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范畴。平常老师们定位教学目标时大多是教会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对于这两类目标还没有被所有的老师所重视。于是同样作为数学老师,课堂也就有了千差万别。有的人能够把数学课也上得有声有色,在数学课上学生同样也能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培养,而有的老师课堂上却仅限于学会知识与技能,留给学生的就会是一个枯燥乏味的数字和加减乘除计算的课堂。

  表现在学生身上,如果对于观察和表达两项技能教师引领培养到位,我们平常所说的“学生素质”就会非常好。这样的问题在赛课等活动中会有淋漓尽致的表现——好多老师在比赛时总会打听承办学校的老师,哪个班的孩子“素质好”“会回答问题”,一般不会打听“哪个班的.成绩是第一”,这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尽管它们之间并不矛盾,“素质好”“会回答问题”的班级,成绩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但这样的班级却未必一定是第一。因为这样班级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的是全面的教育,他们的眼光不会仅仅停留在每节课的知识点上,他们会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会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观察、思考和表达,从而学会学习。现在对比这条建议,才更加明确这样的课堂其实就是在教给学生学习的“工具”。

  由此,我更加明确了自己课堂以后的努力方向,不要怕浪费时间,在课堂中要充分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实践这条建议,其实也就是在实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

  二、课堂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

  从课堂最直观的角度出发,学生是第一位的,首先能够看到学生的表现,可是这表现却直接来源于教师。课堂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节奏的快慢、氛围的营造、问题的设计、思维的进程……都是由教师一首策划和实施的,因此教师身上肩负的是策划和主持双重的责任,学生课堂的学习和体验也都会因为不同的教师而有不同的效果。

  “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真正的教学能手必有丰富的情感”。“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对方(学生)发表讨论。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问题进行思考。”

  这短短的两段话中渗透了对学生的爱和课堂教学的方式。如果不爱学生,教师的课堂上就不可能由丰富的情感。只有从学生出发,在课堂中才会跟学生建立起一种密切的交往关系。

  我们在闲谈时曾经不止一次谈论过,身边比较优秀的教师课堂。经过分析,一致感觉幼儿师范毕业的老师课堂的感觉要比普师毕业的老师更亲切、课堂氛围更好,在师生都投入的课堂中教学效果也有很大可能会更好。细想下来不无道理。幼师专业的老师应该属于“全面发展”,文化课和艺术课并重,甚至对于孩子情感教育方面有更大帮助的艺术课地位更高。好多人对孩子有着浓浓的爱和尊重,她们的情感会很丰富,在课堂上语言会更有亲和力,首先为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氛围奠定了基础。

  ——这是我们学校的环境下存在的一个现象,并不代表全部,不管是什么专业,心中只有对学生充满爱,课堂上才会情感鲜明,才会让课堂教学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这其中语言的修养也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变成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如何让我们真正成为胜任学科教学的能手呢?只有读书、读书、再读书了。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有了更深的感慨,原来我们日常的各种工作,还可以做的更细致、更科学。通过阅读,让我有了重新审视自己课堂的机会,也为日趋淡然的心再次点燃了追求的激情。现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争取做到多读书,多在课堂上实践,多思考,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27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12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6-19

教师《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03-06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8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2-13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6-15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06-22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