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谈吃》读后感

时间:2022-05-03 09:25: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雅舍谈吃》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雅舍谈吃》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雅舍谈吃》读后感

《雅舍谈吃》读后感1

  作为一个喜欢研究美食,发现美味的人,流连于一方书架中,瞥见一本谈吃的书,便忍不住伸出手拿下来一探究竟。翻开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停不下来了。目录里,西施舌、火腿、醋溜鱼各色菜式,最后竟然连味精、麦当劳诸类也不避讳地写,让人不禁感慨真是实实在在的可爱。

  梁先生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巨匠之林的一位著名学者,学贯中西,见多识广,于笔尖书写他游历四方所见所闻的美食珍馐,将自己的学识融入到一道道美味佳肴的描绘中,读起来每一行文字都似乎带了喷香的气息,令人食指大动。

  他笔下描绘的菜品,各色各样,没有贫贱之分,只要味道可人,便能成为他的笔下墨,得以在纸上留下一行名姓。他写过粥,小时候生病时就只能吃稀饭,也写过以前的慈善粥厂,施舍给饥寒交迫的人一种寒冬里的慰藉,甜浆粥、菜粥、以及旧俗中雍和宫的腊八粥,左邻右舍之间相互送粥的情谊。他亦是写过让他幼时魂牵梦萦的炸丸子,是幼年时在母亲膝下与弟妹一起吃小炸丸子的乐趣,不到十个丸子,他七十年来也未曾忘记。

  除却这些充满着故土回忆的闲来之笔,他也记述了许多坊间关于美食的故事。北平吃螃蟹的唯一好去处是前门外肉市的正阳楼,于并不产蟹的北平能独占鳌头,是因为出了大价钱给蟹贩,能够在车站就开包选货,取最上等的味道。讲到天津的包子,便提过这样一个故事:“相传的一个笑话:两个不相识的人据一张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汤汁直飙过去,把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肇事的这一位并未察觉,低头猛吃。对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赶快拧了个热手巾把送了过去,客徐曰:‘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哩。’”三言两语间,将汤汁鲜美的天津包子写的活灵活现,让人食指大动。实话说,这样的书,我是不建议晚上拿来当作睡前读物的,缤纷的味觉视觉嗅觉多感官的刺激,是一场文字的盛宴,看完之后,多半会感觉饥肠辘辘,不自觉的想着这些美食,七上八下地难以入眠。

  生活在北平多年,梁先生有着北平老道的“馋”,深谙北平的街头巷尾五花八门的隐藏菜单。北平城里的零食小贩走街串巷的脚印里,一声声熟悉的`吆喝,“豆汁儿”“灌肠”“面筋”“老豆腐”“烧羊肉”……哪怕已经是像许多年前的零星回忆,也是让他时时惦念。如他所说,“人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间。”在他笔下的这些零食,或因战火消亡,或因技法失传,许多已经不再见于世间,于他言,“北平是在向新颖而庸俗的方面变”,不免令人长叹唏嘘。那样的北平,或许只能在记忆中了。

  时代变化,虽然我们现在的物质条件已经远远超越了当时那个物质不发达的时代,寻常人家也可以享受到各色瓜果蔬菜、肉蛋禽奶,但是属于过去那种风味已经不复存在。大批量的生产,超越了土地产出的体量;大棚种植,忤逆了正常季节的变化。似乎一切,都能顺从人类的心意,去无止尽地满足口腹之欲。在谈及友人送来的熊掌时,梁先生也曾写道:“上天虽然待人不薄,口腹之欲究竟有个限度,天下之口有同嗜,真正的美食不过是一般色香味的享受,不必邪魔外道的去搜求珍异。”真正的美味不是在于食材的华美,而是烹饪的技巧和烹饪的心意。超越自然或是带了血腥暴力的口腹之欲,对于人来说,未必有福气消受这一番山珍海味。不如吃着家常的味道,品味小街巷里尘世的幸福。

  《雅舍谈吃》,文字雅致,带着几分文人的戏谑和多情,谈论盘中佳肴,多了几分漂泊多年老饕的自信与思念。读过这样一本书,方有些领悟梁先生在晚年说过一生中有四个遗憾: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前也有同感。这些酸甜苦辣咸的菜肴里,不仅是一篇文坛老人的闲坐随笔,更是一份远离故土的游子情深。

《雅舍谈吃》读后感2

  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里,有多少人拜倒在‘美食’的裙下。文人墨客更是甘之如饴。

  《雅舍谈吃》一书中收录的大多是,梁先生在老北京各家吃过的招牌菜以及小吃,文风自然亲切,仿佛都是信手拈来,毫无矫揉造作,不似散文倒有点像是杂文了。他虽不是像美食家对于美食如数家珍,但他多的是一份文人对于生活的感悟。

  他写的大多数也都是老北京的家常菜,例如:窝头、火腿、咖喱鸡、醋溜鱼、鱼丸,也写饮酒、喝茶、康乃馨牛奶,亲切的就像是老一辈在对你唠嗑。看着目录就像看着一份份丰富大餐,就忍不住食指大动。

  读着“芙蓉鸡片”你就会被饭馆跑堂的剥蒜、剥葱、剥虾仁的麻溜劲给吸引住,读到说山东腔的堂倌说:“二爷!甭起虾夷儿了,虾夷儿不信香”,堂倌与食客的画面感给吸引住。然后开始挽起袖角也想试试放了掐菜、黄瓜丝、萝卜缨、芹菜末四色面码的绝味杂酱面。一口下去,是不是也会吃得满面红光,酣畅淋漓?

  梁实秋先生说:“虽然饮食是人之大欲,天下之口有同嗜,但烹调而能达到艺术境界,则必须有充裕的经济状况。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谈不到什么食谱。只有在贫富悬殊而社会安定、生活闲适的状态之下,烹饪术才能有特殊发展。”因此朱赢椿与梁先生不同之处在于,《肥肉》一书中更多的讲述一代人,在那个满是饥饿的时代里,吃都实属不易,更不要说是肉。而透过一块现代人大多舍弃的油腻的食物,穿越历史,当或悲或喜的记忆纷至沓来,该是何等矛盾的情感?听如今文坛上的才子们讲起那段与饥饿的共同记忆,不禁会有所触动。两本书虽然同是讲吃食,但是《肥肉》多了份历史版的沉痛,《雅舍谈吃》更多的是对日常美食的惦念。有些过处尽管不精细,难得的是一位老人对故土的浓浓情意。

  远去的吆喝、飘香的'美味、挥之不去的袖口淡淡的清香。早已经幻化成风,悄然入梦。书中写道:“烹饪的技巧可以传授,但真正独得之秘也不是尽人而能的。当厨子从学徒做起,从剥葱剥蒜起以至于掌勺,在厨房里耳濡目染若千年,照理也应该精于此道,然而神而通之蔚为大家者究不可多得。盖饮食虽为小道,也要有赖于才。名厨难得,犹之乎戏剧的名角,一旦凋谢,其作品便成《广陵散》矣。”

  精湛的绝活凸显的事老北京的生活轶事。老一辈人对于生活真实的态度,仿佛瞥见一位白胡子老爷爷立于身侧,念道:“世上之事,唯有美味与理想不可抛。”

  老北京里的某些地点、风俗,虽然已经随时代的变迁黯然不见了,但是再走过那些旧时的寻常巷陌,熟悉的记忆又会在怵然间奔涌而来,将你淹没。梁先生更是一位性情中人,对于喜欢的吃的更是写道:“每个混沌都包得非常俏式,薄薄的皮子挺拔舒翘,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又对于不喜的日本生鱼片又嫌它软趴趴的,黏糊糊的,不是滋味,却对西湖楼外楼的“鱼生”赞不绝口。这样一个真性情的老先生让我们怀恋,怀恋他对喜爱的事物“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被有时欣喜,有时爱唠叨,有时情到深处又感伤的文字倾倒。

  个中缘由,我觉得用张爱玲的话,再合适不过。()她说:“做成的蛋糕远不及制造中的蛋糕,蛋糕的精华全在烘焙时期的焦香。不停地追忆,不停地烘焙,带着记忆和乡愁的香,是吃的精华。”

  北京的前尘往事,混在食物的馨香中犹有风味。他也曾自嘲一生未能忘情于诗酒,文字飘逸洒脱莫不是诗性使然?

  张爱玲怀恋的炉膛里冒起的青烟;朱赢椿所记录的是饥饿时代里一群人的故事;而梁秋实写的不过是对于故土的深深眷恋。而《雅舍》文字的动人之处,正是对似水年华的追溯。懂得生活的人才懂食之味。

【《雅舍谈吃》读后感】相关文章:

谈吃读后感范文05-07

致恩雅11-18

题菏泽雅居05-11

「清水煮墨,随心而雅」11-14

千年之雅05-11

舍与不舍的心情说说11-19

舍与得_350字01-31

巫峡之什山水[诗经雅]05-12

巫峡之什云烟[诗经雅]05-12

大学恋爱:该谈,但不要为了谈而谈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