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穷困一世节俭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3-03-10 11:08:09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半生穷困一世节俭的读书笔记

  公孙弘在四十岁时,还在海边放猪,不知面对群猪的他,都想了什么。《平津侯主父列传》里,没写他的放猪技术好不好,只写他在不惑之年后,才开始学习——想必是一边放猪,一边学习的——学的是《春秋》。

半生穷困一世节俭的读书笔记

  四十岁之前的公孙弘家里是贫穷的。生于贫穷之中的人,内心难免有自卑之感,甚至形成不健康的心态。这种心态,公孙弘大抵也是有的,表现就是,畏惧威权,睚眦必报,钓名沽誉,以司马迁的话说,“为人意忌,外宽内深”。与其有郤者,“虽佯与善,阴报其祸”。

  简单说来,公孙弘就是一个伪君子。

  公孙弘在六十岁,“征以贤良为博士”。此时,他为学已二十年,想必已学有所成,否则也不会被郡国推荐。而另一原因,想必来自他昭明的德行,在二十年的苦读的同时,他还赡养着后母——他的亲生父母或已早亡,起码,公孙弘没有得到完整的母爱。

  放猪的老年男子时来运转,不想入职头一脚没有踢响,其因出使匈奴表现没有达到令皇帝满意的程度,竟以病免。

  六十岁的公孙弘在想什么?他会不会哀叹命运的多舛?会不会就此湮灭了出仕之心,好好放他的猪?还是继续积蓄学识以及好的名声,以待梅开二度?

  命运在跟公孙弘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之后,开始给予他真正的荣光。十年之后,七十岁的公孙弘居然又被国人推荐应征。这一次,公孙弘敏锐地把握住了机会,其对策本被太常令认为末等,不想竟对武帝的脾气,被列为第一。

  十年前不合圣意的公孙弘,用十年的忍耐终于悟出一个道理:当官稳固的基础就是,揣度圣意,投其所好。

  这大概是公孙弘十年思考的最大收获。在接下来的十年仕途,公孙弘秉承这一宗旨,“不肯面折庭争”,“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一句话,以皇帝马首是瞻,凡是皇帝说的都是对的,凡是皇帝的指令,都要不余遗力地执行。

  这样的官,无疑是皇帝所喜欢的,然而也就容易被同僚鄙视。第一个跳出来指责他的,就是汲黯。有一次汲黯被气得在朝廷上骂他“齐人多诈而无情实”。然而,面对同僚的责问,公孙弘完全不反驳,面对皇帝询问,他也以退为进,以“谦让”之语化解。同僚对其贬损越多,皇帝对其越加器重,以至公孙弘做到丞相之位,被封平津侯。

  《平津侯主父列传》里没写公孙弘在政治上有正面的作为,有的只是失败的记录:六十岁出使匈奴没办好事被皇帝责备,七十岁后二次出山只知道迎合皇帝,在西南夷的处理问题上也表现出浅薄的见识。这样的官员被武帝重用,也可见武帝的眼光和胸怀是有一定问题的。

  公孙弘年轻时没过过好日子,晚年虽得富贵,但在生活上并未有放纵的恶习,其常称“人臣病不节俭”,“为布被,食不重肉”,“食一肉脱粟之饭”。其节俭若此,乃至成为被同僚攻击的借口,例如汲黯对皇帝说:“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而面对皇帝的责问,公孙弘竟完全承认,又不无智慧地引晏子自况,“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并说汲黯比自己对皇帝忠诚,所以才会向皇帝进言。

  公孙弘真是滴水不漏。这样的人,怎么会不被皇帝看重呢?以至公孙弘因病而自认无功,想要告老时,也被武帝安抚。公孙弘“竟以丞相终”。

  公孙弘的一生,也算颇负神奇色彩,半生穷困,四十岁之前海上牧猪,四十岁后苦读《春秋》杂说,六十岁进入官场,第一件事就办砸了,后“免归”,又隐忍十年,七十岁复入官场,人生最后十年位极人臣。这样一份人生履历,可以说是可以给人无限启思了。

  最后要说的,就是公孙弘此人,做官虽不善长,做人则颇有一手,“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再加上其“养后母孝谨”,所以,如果说公孙弘是伪君子,他也是极难得的一位伪君子——伪了一辈子的君子。

【半生穷困一世节俭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有关形容生活穷困的成语12-07

半生有我半生有你的经典美文12-09

一问一世界的读书笔记11-30

半生缘之再见12-09

半生之旅的感慨短文11-23

谈节俭作文02-05

节俭励志语录11-06

节俭叙事作文12-01

关于节俭的经典名句12-09

半生微凉高中作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