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自己不懂学习读书笔记

时间:2023-03-10 11:19:41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你不知道自己不懂学习读书笔记

  晚上刷简书,看到作者西达雅的一篇文章《听了田宝写作课,我不太认同的有这3点》。因为我也参加了这场分享会,就点了进去看看。

你不知道自己不懂学习读书笔记

  作者针对可以学以致用的三点干货和不太认同的三个方面,对分享会进行了复盘,并且借鉴认同的几点创作了这篇文章。可以看得出,作者没有全盘吸收分享会的观点,而是披沙拣金,形成了自己对写作的看法,并积极地输出了观点。在这里,我们并不讨论西达雅对田宝分享会的评价对不对。仅从作者自身出发,在这个输出的过程中,她的语言不断得到了整理,思维也逐渐清晰。

  反观自己,边听边记,结束了就把做好的思维导图丢到了一边,没有整理内化输出,又急急忙忙投身到下一轮的学习计划中。今天再回想当天的内容已经记忆模糊了,不记得说了什么,更不用说将学习到的新知识内化形成生产力了。

  只记得自己放弃了周五晚上的休息时间,拿着手机认真听讲的样子。这一个半小时充其量只是一种自我感动式的勤奋。

  我和西达雅的差距在哪呢?

  我只是用海绵式思维接受了这次学习,而西达雅则是用淘金式思维完成了与田宝观点的互动。

  “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开展积极的互动。”——尼尔.布朗《学会提问》。

  难道是我不懂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的区别吗?

  我在几年前就读过《学会提问》这本书,你看我仍然能侃侃而谈两者的区别:海绵式思维是被动的,我们不需要苦思冥想求得结果,就已经有了现成的材料,因此海绵式思维让人觉得轻松简单。而淘金式思维是互动式的,虽然具有淘金式思维的读者也希望能够从学习中获得知识,但是他们会质疑接收到的信息并与之互动,在客观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对啊,我能够理解啊,可是为什么我没有做到总结、输出呢?

  有效知识的形成,需要我沉淀下来进行反思,梳理,调用已有的知识储备,苦思冥想,才能透彻理解各种纷繁复杂的观点,从而作出客观的评价,直到拥有合理的观点。

  但是人是懒惰的,尤其在学习这件事上,我们宁愿让自己充斥于简单的忙碌中,比如逐字逐句的细读、用彩色的笔摘抄笔记、不时地重读划线的部分,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做那些更艰难的事,比如更复杂地思考、输出。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问题根本就不是真正的问题。

  怎么理解这段话呢?

  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学习效果不好,是因为我掌握的知识不够多、迭代的速度不够快。于是,我热衷于参加行业研讨会、浏览公众号上专家的解读、购买各色的畅销书、学习五花八门的实操技能,真是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才能让自己保持像AI一样的进化。

  直到读到成甲的《好好学习》,我才意识到学习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你不知道自己不懂学习。

  知识管理的三个维度:

  数据管理维度:数据层面技巧,例如保存文档、知识点归类、快速搜索文件、贴标签、整理文件、找到合适的书单。

  信息管理维度:理解、消化和应用知识点,读书笔记、思维导图、精读泛读、行动学习法、刻意练习

  底层规律维度:提高认知深度,在大量具体知识沉淀的基础上,形成更宏观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从而将之前学到的繁杂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在具体知识之外找到新的答案,将有形化为无形,将无形化为有形。

  ——《好好学习》自序

  原来我一直停留在知识管理的第一层数据管理纬度,很少会去涉及信息管理维度,更不用说去执行第三维度,也就是提高认知深度。

  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浏览公众号却只是吸收了现成重复的观点,仪式感地将印象笔记保存的知识点归类却在不懂的“知识梗塞”前敷衍,自我满足地为每一堂微课制作思维导图却在回忆时懒得打开电脑,摘抄了几大本的警句却很少描述读书后受到的启发,掌握了新知识却没有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你会发现你不断地学习升级,不断地遇到新问题。而很多问题都是旧药换新瓶,乍一看有种“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却怎么也没有思路。直到看到别人的文章或者方案,才恍然大悟原来解决问题的这个套路我之前就用过了啊,怎么一开始没想到呢。

  简书的热门排行里,读书方法、写作方法类的文章总是流量收割机。简书的很多大咖也都写过这类的文章,我们孜孜不倦地拜读着,希望能解锁新的技能。但是当你读了十篇二十篇以上,你会发现把这些读书的方法整理浓缩下也就是两三篇文章,很多观点都是类似的。但是大咖们却可以把这些旧知识结合自己的经历、感悟用新的方式表达出来。

  我们总是在花时间学习新的知识,也许那只是我们认为的新知识,却没有提高认知深度、掌握底层规律并融会贯通,其实我们只是在浪费时间原地打转。

  那我们怎么才能提升自己的认知深度和认知效率呢?

  03、在成甲的《好好学习》里我找到了学习的正确姿势,发现了自己一直以来存在的学习误区,总结了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三点并加以实践:

  (1)明确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因为我们所有的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我们所有的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而学习,就是不断调整改变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好好学习》P45

  所以,你是否学到了新知识,应该看你是否运用了新知识改变了你的行为模式、提高了你的决策质量。而那些学习了并没有改变行为模式或提高决策质量的“知识”,并不能称为“知识”,只能称之为“信息”。

  举个栗子。

  田宝老师在分享课上对如何写出吸引人的标题,分享了在标题内加入数字的技巧,例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年时间从100多本书里选出的书单》。作者西达雅运用这个技巧写了《听到田宝写作课,我不太认同的有这3点》并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作者也在评论区打趣道确实有用,阅读量较前一篇文章提升了。

  所以,田宝的这次分享会单就这一点来说,对有些听众确实是一次有效的学习,就不是毫无意义的信息了。

  (2)掌握临界知识。

  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我们应该主动连接旧知识,寻找记忆,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吸收。而那些能够和新知识再次连接的旧知识往往是一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到基本而重要作用的底层规律。成甲把这些底层规律定义为“临界知识”,临界知识是可以频繁地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与场景的。

  所以有些重要的底层规律会在我们的一生中反复出现,就像网上擅于美妆的博主,高超的化妆技术和360度无死角的滤镜让平凡的女生瞬间判若两人,临界知识也换了个套子重新出现。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这些临界知识,识别它们,花真功夫去掌握它们。

  遇到新知识的时候,试试问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

  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

  我还能把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比如,田宝老师总结了标题里加入数字更吸引人的观点,他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个结果。我们应该去寻找这一结果发生的原理或者说是假设。为什么数字类的标题更吸引人呢?因为数字是量化具体的,带数字的标题往往能够在短短的几个字展示文章的结构和框架,让读者减少思考的时间,这样阅读的效率更高。那些能够被广泛传播的观点,几乎都是具体的、可视的、简洁的,并不是由华丽空洞的词组堆砌的。

  明白了这个,我开始了下一步的思考,我还能把这个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呢?最近我们公司正在推广使用手机银行,原来的宣传语是类似于“智享掌上银行”这类高大上的宣传语。要形成动户的重要途径就是要让客户形成使用的习惯,在推广过程中,很多客户觉得开手机银行麻烦、不安全,不愿意尝试。再读一边原来的宣传语,客户的心里一定在想这是在说什么啊,因为这并没有体现手机银行“便捷、高效、低成本、随时随地操作”的定位。我在营销时就用了这一句话,“我们的手机银行有2种安全防护手段,3秒异地跨行到账,0手续费0风险”,果然客户的接受度就高了,教客户操作了几次后就扭转了客户的印象。

  总结一下掌握临界知识的路径: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产生连接——寻找临界知识——将临界知识运用在不同场景。

  (3)提升学习临界知识的三个方法

  A、反思、反思、反思,重要的方法讲三遍。

  怎么反思:写反思日记,从小事反思,解读生活中的案例。这将为我们的反思积累广泛的素材。

  反思日记怎么写:其实这篇文章就是我的一篇反思日记。

  今天遇到了什么问题?——相同的分享会,学习效果形成鲜明对比。

  表面问题是什么?——学习不够努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实际问题是什么?——不会学习,学习深度不够,停留在浅层导致学习效率低。

  我的错误假设是什么?——越努力,学习的知识越多,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错误归因,曲解了学习的本质。对知识管理的认识更多的是在提高搜索信息的效率、提升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行动的效率这些层面,却几乎没有关注将知识的底层结构打通。

  怎么解决,有什么启示?——明确学习的本质、提升认知深度、掌握临界知识,构建认知框架。具体以反思日记来写。

  B、以教为学,主要是写文章或者讲述给别人听。

  这虽然是一个输出知识的过程,却可以督促自己把知识学透。我们常常感觉自己懂了,讲的时候又讲不知清楚,这就是没学透的结果。为了给别人讲清楚,我们会逼着自己把问题想明白。输出的过程还能强化我们的认知,别人提出的疑问、质疑和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知。

  如果大家留心,以教为学的机会很多,比如:

  (1)尝试把讲座的内容讲给家人或朋友。

  (2)在微博或简书上写文章输出。

  (3)参加公司或者拆书帮组织的读书会。

  (4)组织一个学习微信群,定期分享。

  C、刻意练习。

  敲黑板!怎么通过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呢?

  刻意练习是大量的重复练习吗?不是。

  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就是尽管专家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有突飞猛进。所谓心理表征,是指“我们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

  很抽象是不是?

  个人在读的时候,并没有理解得很透彻,然后又翻阅了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才有所领悟。我的理解就是,刻意练习和临界知识的应用是一个提高我们思考过程的过程。

  举个例子。

  我和我的同事经常需要针对一个企业是否应该新增授信展开讨论。在大学,我们学习了完整的金融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分析、财务分析、公司金融、资产定价、金融市场。到了工作的时候,就是理论到实务操作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调用大量的知识储备。对公司的基本面的分析,我们需要研究连续三年的财务报表、调查取证公司的历史沿革、涉及并购的还要研究买/卖双方机构的尽职报告、测算项目未来的现金流、公司股价变动。

  很多时候要研究企业在行业的排名和潜力,还要对标全球市场。较好的英文水平,也可以帮助你理解全球资本市场。包括跨境并购里涉及到买/卖双方投行机构的尽职报告。还记得第一次看全英文的尽职报告,是因为一个企业要去德国并购,对方的投行机构发来了全英文的买方研究报告。第二天就要和对方的投行谈合作方案,只能半夜加班一边查字典一边研究财务数据。

  除了金融学理论,我们还需要用到什么模块的知识?比如心理学,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还是老板本人,如何从老板的行为、决策判断他的风险偏好。比如行业知识,各色行业的最新动态、前沿趋势。比如阅读英文资讯和处理英文报表的能力。

  而决策是否要给企业新增授信的过程,就是调用所有知识储备,形成一个判断企业未来价值趋势的认知框架。

  先掌握基本概念,把问题吃透,弄明白,然后形成自己分析和判断,组成能力单元,接下来就是构建能力框架把这些能力单元联系整合起来。

【你不知道自己不懂学习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你不懂01-12

其实你不懂作文10-26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12-09

《为你自己工作》读书笔记12-09

放弃只是你不懂珍惜11-17

小孩的世界你不懂作文12-03

励志文章:你没穷过你不懂12-07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爱情美文09-24

爱情你这骗子,你别说你不知道12-09

那个你不知道的梦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