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

时间:2018-05-04 20:14:48 大学计算机基础 我要投稿

论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

  导语:计算机基础已经成为高校培养目标的必修课之一。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目前的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正是在对本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以期充分发挥其实效。

论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深刻影响并改变着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生产与学习方式,影响并不断提升社会对高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作为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便应运而生,并在社会需求的调整下逐步确立了它在高校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自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6年6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的意见”后,计算机基础教育便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广泛开展,加之社会对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始终定位于“扫盲、打基础”的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便显得有些苍白,于是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呼声和实践活动便是成为大学的热点研究课题。

  1.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

  伴随当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的不断普及,以及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广泛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

  1.1大学新生计算机基础差异大,课时安排不合理

  由于许多高校都是面向全国招生,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均衡,导致学生刚入校时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水平之间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较大。一般来说,城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得比农村的好,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开展得比欠发达地区的好,相应地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然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却常采用统一的计算机理论教材,统一上机实践指导,在理论课和上机实践的时间比例上也划分为1∶1。如此一来,个体需求的差异,接受程度的不同,上机实践时间不充分,导致学生实际操作水平薄弱,最终给教学的组织与实践带来了较大的困扰。于是在实践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两种极端: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万有引力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枯燥、无聊、毫无实用,从而没有学习的动力;而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却会反映教学进度太快、内容零乱且艰涩难性。

  1.2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现有教材内容滞后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第一个层次的计算机教育,是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的根本,而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当今这个信息化程度极高的社会的一门工具性学科。无论是从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来看,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都将作为专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失的基本工具。而在我国高校中,计算机基础教育仍不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相应的计算机课程,而是仍继续强调“三个层次”的教育,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导致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无用。而由于计算机发展、更新速度空前快,而教材受到从编写到出版这个必然的周期限制,导致教学所采用的教材总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加之传统教学方式,理是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3教学环境较为简陋,教学模式较为单调

  虽然现在各大高校都较重视对在校生的计算机能力教育,普遍采用了大屏幕投影,但由于高校资金仍相对较为紧张,而计算机教学环境改善的投入需求较大,教学环境仍相对较为简陋。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虽然可以突出教学信息的形象性及感染力,以形象生动和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也相应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取以教师为中心,采用课堂按班级的“集中上课+上机实验”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统一的集体化上课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和方式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也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1.4学生面广人数多,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基础课,而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多不完善,于是高校多采取大班上课的形式组织教学,这势必造成每次教学过程中,上课学生人数多且涉及专业较多,学生的学习背景相去甚远、计算机基础也是高低不平,这无疑增加了教师制定教学大纲、备课、实施教学、辅导实验的难度,还无形中加大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最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再加上每位教师所教的学生数量较多,无法过细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更不用谈“因材施教”,最终影响了整个教学效果,教师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1.5教学评价模式单一,学生的学习目标错位

  目前,大多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仍以考试为主要的评价方式。这种以考试为导向的评价与测量模式,使得分数成为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志,妨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大大消减了学习效果。加上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更是只为了“考证”而学习,于是很多人为了拼足找工作的资本而奔波于各种培训班之间,尤其是各种的计算机培训,错位的学习目标造就了一批批的“速成人才”,然而其实际的操作能力却相当有限,反过来又给社会的教育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虽然电脑已广泛深入到寻常百姓家,多数大学生们在入校之前就较多地接触过电脑,然而他们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多局限在网络聊天、浏览网页、玩游戏、简单的office办公操作等,缺乏深入地认知与学习。而在上述内容中,已经探讨了目前中国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谈及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的原理和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会运用计算机解决各种问题。 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要确立以下几个目标:

  2.1完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取向方面,不能只限于学习一些常用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要充分研究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选取教材与参考资料、设置课时,改革并完善当前的课程设置,建立相对完善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2调整教学目标

  以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原理和必要的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目标,调整为要求学生具备以下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

  2.2.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既是一门工具性质的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由于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同期不断地缩短,不可能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就让学生了解所有的现有知识,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最关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敢于创新。

  2.2.2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处于信息时代,信息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资源之一,每个人,特别是大学生都应该具备利用计算机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应具备信息素养有:

  ①能够有效地、充分地获取信息。

  ②能够正确地、高效地筛选信息。

  ③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④独立学习,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⑤独立学习,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2.2.3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充分运用所学的软件功能和操作技能,如能够熟练地应用搜索引擎快速在Internet中查询信息,应用Word等软件写作和编辑日常文稿、论文、书稿等电子文档,应用Excel等电子表格软件进行计算分析,能够正确应用多媒体素材制作演示文稿。

  2.3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应对当前计算机课程师生比过大、学生个体需求难以满足、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的关键所在。 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师应具备相应的基本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养与教学能力,及师资培训等方面。

  2.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如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但是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使得考试这个教学评价手段变成目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为了取得良好成绩或是取得相应的证书。而教学评价体系是对整个教学环节的监督与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建立灵活多样的、合理的教学体系也应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3.1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由于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关系着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在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应在保证适当的理论教学学时的同时,要尤其强调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突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倡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考虑计算机发展的现状、特点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更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3.2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针对目前大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不同,采用分层次、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所谓的分层次教学模式就是通过一定的筛选方式先确定不同需求层次的学生数量,再有针对性地对不同需求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适当变换授课方式,使学生可以各取所需,从而达到计算机基础开设的最终目标。

  3.3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本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实践、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理念,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形式”,具体如下:

  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探究”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互动”教学形式,如组织小组的专题讨论、案例教学法、导入法等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积极性;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基于“目标导向”的“基于网络的课堂内外结合”的能力实训教学形式。

  3.4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设有一支专业素质强、业务水平过硬、团结合作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议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一项教学基础工程来建设,由专业教师组建成教研室,除了相应的日常教学工作之外,还担负本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教学资源选取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还负责申报精品课程。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师资培训。

  3.5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

  为科学评价学生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监督和控制本课程的教学成效,需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要注意平时综合成绩的考核评价与绩效性评价相结合。

  4.结语

  未来的大学将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成为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要阵地,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融的桥梁。而计算机基础教育正是实现这一蓝图的基石,它将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成当务之急。

【论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关文章:

1.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

2.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题

3.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要点

4.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5.计算机基础知识面试题

6.有关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7.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要点

8.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