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时间:2022-12-07 04:08:19 设计方案 我要投稿

【精华】设计方案范文汇编七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设计方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设计方案范文汇编七篇

设计方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无论是绚丽多彩的春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蝴蝶忙碌的身影:在美丽的花丛中,在茂密的树林里---大人们对蝴蝶或许会不屑一顾,而孩子们却会欢呼雀跃,用充满好奇的眼睛去观望,用充满灵性的耳朵去聆听,还会迈开活泼好动的小脚去追逐,美丽的蝴蝶引发了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因此,我便设计了这一活动,通过活动去了解蝴蝶成长的过程,与此同时培养孩子发现美、表达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说说初步了解蝴蝶成长的过程。

  2、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能大胆的表达表现。

  三、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美美和丑丑》、多媒体教学设施、音乐

  四、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主角美美和丑丑

  师: 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只昆虫朋友,一只叫:美美、一只叫:丑丑。(点击出现蝴蝶和毛毛虫)

  你们猜猜它们中谁是美美?谁是丑丑?为什么呢?

  (二)、设疑导出故事<<美美和丑丑>>

  1、师: 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它们的故事。(播放动画)

  (动画内容:一天,蝴蝶美美在花园里飞来飞去,非常的快乐。突然,花上有一条毛毛虫丑丑向她爬来。丑丑对美美说:“美丽的蝴蝶姐姐,我们一起来玩游戏好吗?”美美看了看丑丑说:“啊,是毛毛虫呀,你怎么长得这么丑,走起路来还一扭一扭的,多难看呀。我才不跟你做游戏呢!”刚说完话,蝴蝶美美就飞走了,只剩下丑丑留在那里。)

  2、师:毛毛虫丑丑听了蝴蝶美美的话,心情会这样?

  3、师:毛毛虫丑丑到底是怎么想的呢?(继续播放动画)

  (动画内容:毛毛虫丑丑听了蝴蝶美美的话,心里很难过,伤心的掉下了眼泪。毛毛虫丑丑在心里想:我多想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呀。这样,大家就都愿意和我做游戏了。)

  (三)、丑丑变美美

  1、讨论:毛毛虫丑丑能变成美丽的蝴蝶吗?

  (1)师:你觉得毛毛虫能变成蝴蝶吗?你为什么觉得不会(会)呢?

  (分组讨论,教师注意倾听,并适时参与讨论)

  (2)师:我们看看毛毛虫到最后是否会变成蝴蝶呢?(继续播放动画)

  (动画内容:丑丑正在伤心难过的时候,一只蜜蜂飞来了。蜜蜂对它说:“别难过了,我听大人说毛毛虫长大后是会变成蝴蝶的。”毛毛虫丑丑说:“你说的是真的吗?我真的会变成蝴蝶吗?”蜜蜂说:“我也是听大人们说的,你还是去问问你的妈妈吧。”毛毛虫丑丑说:“可是我没有妈妈呀,我从来就没有见过妈妈,到底谁是我的妈妈呢?”)

  2、讨论:毛毛虫丑丑的妈妈是谁?

  (1)、师:你们觉得谁是毛毛虫的妈妈呢?

  (2)、师:毛毛虫的妈妈到底是谁呢?我们来看一看。(继续播放动画)

  动画内容:毛毛虫很想见到自己的妈妈,瞧,它去找自己的妈妈了。走在路上,它碰到了一只大青虫。毛毛虫问大青虫:“我和你长的这么像,你是我的妈妈吗?”

  大青虫笑着说:“不是,我的宝宝是小青虫,不是毛毛虫,你的妈妈是美丽的蝴蝶,等你长大后也会变成蝴蝶的。”这时一只蝴蝶妈妈飞来了,丑丑赶紧问:“你是我的妈妈吗?”蝴蝶妈妈说:“是的,孩子,我就是你的妈妈,等你长大后会和我样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

  小结:毛毛虫的妈妈到底是谁啊?(蝴蝶),毛毛虫丑丑长大以后能不能变成蝴蝶呢?(能)

  3、探索中了解蝴蝶成长的奥秘

  (1)师:(边出示图片边讲:蝴蝶妈妈把一个圆圆的、软软的小东西生在花芯、树干或叶子上,这就是蝶卵,跟老师说说看。)

  (2) (边出示图片边讲:卵里的小东西一天天长大他要出来活动了,就从卵里爬出一只小虫子,这就是毛毛虫)

  (3)师:(边出示图片边讲:毛毛虫像我们小朋友一样要长大,就每天吃很多的东西,这样啊就慢慢长大了,长大以后就盖了间小房子住在里面休息,这盖好的小房子也有个名字叫蛹。

  (4)师:(边出示图片边讲:一天天过去了它觉的寂寞了,还是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它就从蛹的一端敲了一个小洞飞了出来,飞出来一看自己真的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了,飞到天空中,飞来飞去,去找朋友玩。)

  (四)、长大的秘密

  1、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师:丑丑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了。它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你们开心吗?丑丑也很开心,现在小龚老师要考考你们,说说看丑丑是怎么变成蝴蝶的?先是什么?再是什么?然后呢?

  (幼儿描述动画的情景,教师请个别幼儿上来排排队逐步出现蝶卵、毛毛虫、蛹、蝴蝶等图。帮助幼儿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2、小结:教师描述毛毛虫生长过程。

  (五)、演一演

  1、小朋友,咱们一起听着音乐来玩一个毛毛虫变蝴蝶的游戏吧。

  2、幼儿扮演毛毛虫,尝试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蝴蝶的生长过程

  3、变成蝴蝶后,带领幼儿到户外花丛中去,飞到室外,活动自然结束。

  儿歌:我想变成一只蝴蝶

  我想变成一只蝴蝶, (一边念一边抖动翅膀)

  因为蝴蝶好美!

  刚开始,我是卵, (把身体誊成圃球状)

  后来,我变成毛毛虫, (把身体摇旗着伸开)

  再后来,我又变成了蛹, (蹲地抱头)

  现在,我成了一只漂亮妇蝴蝶。 (抖动翅膀四处飞翔)

设计方案 篇2

  第一课《春天》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杜鹃圆舞曲》。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情绪。

  教材分析: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约纳森(1886~1956),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国学习音乐,他写过一些音乐作品,但以这首《杜鹃圆舞曲》流传最广,也使得约纳森名传于世。

  《杜鹃圆舞曲》在曲调和节奏上,具有挪威民间舞曲的风格。全曲采用三拍子圆舞曲体裁,C大调,中板。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律动:

  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杜鹃圆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全曲。

  提示: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或用彩色笔画在白纸上,听后,展示给大家看。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敲击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4.简介作者——约纳森。

  5.用声音模仿杜鹃的叫声。

  6.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演唱《春晓》。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情绪。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春天在哪里》。

  2、古诗文化

  二、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春晓》,感受歌曲情绪。

  2、教师示范演唱。

  3、教师逐句教唱。

  4、教师唱旋律,学生唱歌词。

  5、解决难点。

  6、分组演唱。

  7、歌曲处理,教师分别用慢速、中速、快速作示范。

  8、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演唱《布谷》。

  教学目标

  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教学重难点

  把握好四分休止符。

  教材分析:

  《布谷》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3/4拍,大调式,歌曲以模仿布谷鸟叫声的音调开始,其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交替的节奏,显得格外从容,带出了以级进为主的流畅旋律,有着三拍子舞曲的特点,给人以愉快、优美的感受。歌词以孩子般的童心,歌唱了勇敢报春的布谷鸟,抒发了孩子们对春天到来充满欢乐的喜悦之情。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表演《布谷》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可提示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然后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2.听歌曲的录音,分小组拉起手,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注意:歌曲《布谷》借用布谷鸟歌唱的方式出示歌词。课本上仍以□为四分音符的时值,表示旋律的高低、长短,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教师可按照小黑板提供的乐谱进行教学。

  二、编创与活动

  教师启发学生对风、雨的感受,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积累自己的生活常识。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编创其他声音,表现给大家听,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还可以分小组设计更多的像声词,使这组多层次节奏练习更加生动、形象,千万不要生硬地读,要有感情地朗读,可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风雨声更形象、生动、有趣。

  三、课堂评价活动:

  四、教师小结,下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演唱《小雨沙沙》。

  教学目标

  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情绪。

  教材分析

  《小雨沙沙》是一首由五声音阶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2/4拍,宫调式。旋律采用了级进、同音反复及变化重复等手法,在有规律的节奏紧密配合下,生动地描绘了小雨沙沙的声音。拟人化的歌词天真而又稚气,充满了儿童情趣。歌曲既向孩子们介绍了种子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又提示孩子们学会细心观察事物。启迪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歌曲符合语言的规律,朗朗上口,是一首孩子们喜爱的`好歌。可启发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

  教学准备

  录音机、钢琴。

  教学过程

  一、表演《小雨沙沙》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范唱歌曲,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提示:注意听,是谁在说话,使学生集中精力听歌曲。

  2.再听范唱。提示:雨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可指导学生模仿小雨的声音,歌曲中怎样说的?视学生能力可将学生的创作组合成两个部。

  3.尽快用听唱法学会歌曲。再试着将“沙沙沙”轻轻配入歌曲演唱,使歌曲更有意境。

  4.分小组编创动作,边唱边表演。

  二、复习歌曲《布谷》: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三、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四、教学后记

  第五课《放牧》

  教学内容

  演唱《牧童谣》。

  教学目标

  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理解歌词。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律动:

  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教学基本要求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到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

  歌中唱出了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三、表演《牧童谣》教学基本要求

  1.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羊)轻轻地跟唱。

  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编创与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小组在音乐实践中探索敲击三角铁的方法。

  提示:怎样敲击出长音?怎样敲击出短音?答案可有多种,教师应对积极探索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有问题,提出建议,如:这样是否更好?

  三角铁及演奏方法简介

  三角铁是打击乐器的一种,由一根弯成三角形的钢条制成,用小金属棒敲击发音,音色尖锐、清脆、透明、响亮。不宜弱奏和演奏快速复杂的节奏,可单敲或滚奏,其音响可穿过整个乐队而赋于乐曲以特殊的色彩。常用于军乐队和管乐队。演奏时,将三角

设计方案 篇3

  一、课程改革与教学设计有什么关系?

  二、按照《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树立哪些新理念?应探索哪些新方法和新策略?

  三、当前课堂教学上存在大量高耗低效的教学浪费现象,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优化教学设计角度去思考,应该怎样加以克服和解决?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课堂上是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教学设计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多数教学水平高,课上得比较好总是有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而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差,水平低,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他们不会做课堂教学设计。因此,教学设计在教师教学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既是教师的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创新能力,因为设计教学的过程,既可体现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又涉及教师驾驭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它反映的是教师的创新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教学才能上层次、上水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研究表明,今天的教学设计和以往的备课(教案)是不相同的。

  首先从着眼点上看,以往备课教师关注的是“课”,忽略的是“人”。教师为如何“讲”而做准备。而教学设计则不同,它关注的是“学”的研究,探究的是“以学定教”问题,这是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的。

  其次,从发挥教师作用看,以往备课教师是在执行贯彻教学大纲,教师研究如何去原封不动地传授好教材的知识。我们的教师无异成了二传手。因此教师的个人的教学创造性,教学个性无法得到发挥。而教学设计则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需要教师具有优化组合教材的能力,要求教师高了。

  俗话说得好,凡是预测立,不预则废。

  什么是教学设计?所谓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课前为完成教学目标,预测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学生行为、教师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并筹划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的总体构想。

  那么教学设计与课改有何关系哪?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预示着基础教育改革是一次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内容,从教学组织形式到教学评价的深刻的变革。这是一次带有文化转变意义并改变教师角色整体系统的深刻的改革。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整体设计上加以突破。没有整体教学设计上的.转变和突破,就不可能贯彻精神,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例如:传统教学模式六步法-师生问好-发生训练-复习歌曲-新授课-歌曲处理-综合表现。可以看出来这样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封闭在教师划定的圈子里,与新课改相违背。按新课程理念我们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活动体验-师生探索-拓展延伸。这样才能真正给学生更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空间,使他们积极主动发展。

  课改实施以来,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已用新教学设计替代传统的“教案”有的教师把教学设计分为“设计理念”“设计特点”“教学过程中设计意图”后附“课后反思”。

  有的教师教师教学设计含有“分析教材”“分析学生”“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后附有“教学手记”。各人有各人的特色和写法。可以看出课改后教学设计从浅层次的编写教案进入深层次的教学设计。

  但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严重存在高耗低效的教学浪费现象.表现如下:

  1、教学目标意识不强

  教师备课时间不充分.弄不清教学目标,上课抓不住重点,难点,课堂随意性大,东扯葫芦西扯瓢,教学完全处于盲目状态.

  2.教材处理不当

  由于教师不做总体设计。教材没能很好处理。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由于不善于教学设计,内容不连接,缺乏整体感,没有教学主线,缺乏条理性。

  3.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教师讲的多,不给学生思考、交流时间。更没有活动自由的空间。造成学生没有兴趣,失去学习的欲望。

  4.追求形式,不重实效

  不重实效,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学生自由放任,轻轻点水,缺乏内涵。导致教学时间精力上的浪费。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必须靠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教师在新的教学设计中应转变六种意识。

  —.树立课程意识。

  传统教学教师有的是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缺少的是课程意识。按照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也就是我们要树立大的课程观。

  那么树立课程意识,意味着什么?

  首先,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教学过程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五种因素整合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只有孤立的每个因素都集中整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课程功能。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组织形式、环境五个因素的整合。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课程不再只是载体,而是教师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其次,教学组织形式由接受式向探究式转变。

  传统式课程观,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以“讲授法”为主的单项信息交流。新课程课堂上教师变“讲师”为“导师”师生信息反馈,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向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多功能协调”、“立体化”渗透。

  第三、教师要由被动地执行和施授课程,变为主动开发创新课程。

  以往的教学理念中,课程是国家的事,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都是专家编织出来的,与教师没有什么关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是被动的执行课程者而是课程创造者,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维持生成和转化的过程。

  二、树立过程意识

  传统教学的教师缺少过程意识,重结果、轻过程。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增加过程意识,不仅要重教学结果更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本身价值。

  案例

  增强过程意识,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过去是清一色答案。没有问题。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它为问题而存在。可见我们的过去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问题”清一色的标准答案,相同的回答,相同的动作,整齐划一,而新课程强调的是给学生留下问题,让学生达到课虽尽,余味却无穷。

  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教师带着一个问题走进课堂,学生带着无数问题走出课堂。

  三、树立导学意识

  所谓导学意识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动力、方法、交往方式、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评估的关注、组织和指导。

  树立导学意识首先教师要有“以学定教”的思想。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关注和挖掘学习者的内部潜能、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与快乐。

  其次,树立导学意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陶行知说:世界上的先生有三种。第一种是只会教书,把学生当成书架子字纸篓。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他注意的重心从书上移到学生身上了,不象从前拿学生配书本、而是拿书本来配学生了。而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地位。第三种先生是好的先生,他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生学。把教与学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一辈子负责,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任务。

  影响学生学习活动有两大系统:即动力系统和操作系统,但作用不同。

  四、树立开放意识

  传统教学设计一般把学生封闭在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里。新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突破这三个中心,实行开放式教学。

  如何去突破三个中心?首先,突破课本为中心,改变过去讲“课本课本、

  一课之本”,提倡开发课程资源,即在学好用好教材基础上,还要超越教材,教材只不过是例子。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突破教师为中心,课堂不在是由教师垄断的一统天下。教师角色和责任,在于引领和点化,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最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突破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用大量静态化转变为大量的动态分解分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创设各种情景。)

  再次,突破课堂为中心,可以在教室内还可以到室外。(看剧、听音乐会、专业教师训练、网络)

  五、把握整合意识

  传统强调学科独立,学科本位,科目过多,课改整合基础教育把各种知识分成若干的学科来进行教学。许多分解的知识本身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联系十分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资源时,必须具有整合意识,以本教学知识为主。尽可能去吸收各学科知识的素材和营养。(城四 整合教研组)

  六、树立创新意识

  课改突出特点是为教材的编写,为教师开发处理教材,为教师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为学生评价学习有一定的空间。奥托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都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苦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宝。”希望每位教师做一个创造型的教师。不断的挖掘自身的创造力,从而去发现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优化教学设计,形成“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一级一级的登上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设计方案 篇4

  1. 创设实验环境,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借此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课件等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可以使教学变得有声有色。针对一些抽象概念、规律的剖析,

  可利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因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向学生展示当时当地无法直接看到的事物形态、发生的现象和过程,有利于学生全面、整体地认识客观世界,建立表象这样不仅可以创造实验环境,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参考网。

  2. 创新演示实验和教学方式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论是基本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导出,还是重点、难点的突破,有经验的教师总是通过演示实验来完成。但传统的演示实验基本上是教师在讲台上表演和讲解,主要作用只是作为提高感性认识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上以视听为主,缺乏动手练习和主动探索的机会,因而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深。如果我们能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思维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和所设计实验的不同目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创新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效果就不同了。

  2.1 对学生易形成片面认识的物理概念或规律,要设计对比性实验,采用“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分析、论证,形成概念,导出规律。

  例如,初中生对“二力的平衡”条件往往存在片面的认识。为了引导学生获得科学的结论,可按下面程序设计对比性实验:教师先从日常生活中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放在桌上的墨水瓶等静止状态实例出发,提出“什么是二力平衡”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二力平衡现象中寻找二力平衡条件,进而做“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读出小车静止时两边砝码的重量,并向学生提出探索性的问题:“二力在什么条件下会平衡?”学生的回答开始往往不全面,甚至轻率地作出如下片面的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去纠正它,而应该引导他们再仔细观察,并设计下面两个对比性实验:实验一,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即用两个小车拼合在一起代替前面实验中的小车)进行实验;实验二,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小车)上,但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否定了原先片面的论断,接着他们又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在第二个实验中,物体转到两个力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时,它才保持静止状态。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静止的物体用手扭转一个角度,使两个力又不同在同一直线上,一松手,物体又发生转动,失去平衡,直到两个力的作用线在同一线上时,物体又处于静止状态。参考网。学生通过这几个实验的对比分析。自己“发

  现”了规律,高兴地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从而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参考网。这样学生完成了自己的“发现”,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2.2 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要通过设计多个趣味性、启发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实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采用“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的教学方法,运用“实验——分析——结论——再实验——再分析——再结论”。不断深化的程序和做法逐步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最终形成概念。

  例如,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要做好如下四个逐步引深的实验:①首先让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观察覆杯厚纸片的演示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大气压存在,讲课时先让学生思考:放手后,厚纸片会掉下来吗?然后教师演示这个实验,当学生看到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接着教师提出:“这时厚纸片受到哪些向下力的作用?为什么它不会掉下来?”这样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纸片不

  会掉下来的原因。他们很自然地会悟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这个压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此可见大气能对厚纸片产生压强。②接着增加一个“漏斗——橡皮薄膜”的演示实验,将漏斗口用橡皮薄膜扎好,然后用抽气筒将漏斗内空气抽掉,引导学生观察到橡皮膜下凹改变橡皮膜所对方向,橡皮膜下凹不变。这个实验表明了各个方向都存在着大气压强。③进而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大气压和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很大(让两个学生现场演示)。④教师再进一步进行托里拆利实验,目的是测出大气压数值。上述四个实验和分析一环扣一环,把教学内容逐步引深。

  3. 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地补充一些课内外的实验活动,增加手脑并用机会

  为了加深学生对物理内容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着眼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可有目的地增加一些学生实验。例如,用阿基米德定律测铁密度,学生总以为测密度必须用天平量筒才能测出,而用阿基米德定律测密度既不需要天平,也不需要量筒,只需一个弹簧称即可。增加这个学生实验,可使学生把密度知识和浮力知识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学生既对浮力这一知识难点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又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的运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相当一部分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教师都应积极地让学生动手去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实验原理,设计和讨论实验方案,选取实验器材。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仪器,还应检验学生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特别是对学生实验方案中涉及安全的错误进行纠正。对学生合理的建议及新颖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和支持,尽可能地提供学生的实验方案中所需的仪器并指导他们使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参与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不仅学习了物理知识,而且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的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和发展。

  5. 结束语

  总之,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实验、多动脑思考、多分析讨论,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增加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

设计方案 篇5

___________小姐/先生:

  仰首是春、俯首成秋,××公司又迎来了她的第×个新年。我们深知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您的合作与支持,我们取得的成绩中有您的辛勤工作。久久联合、岁岁相长。作为一家成熟、专业的××公司,我们珍惜您的.选择,我们愿意与您一起分享对新年的期盼。故在此邀请您参加×××公司举办的新年酒会,与您共话友情、展望将来。如蒙应允,不胜欣喜。

  地点:×××

  时间:××年×月×日

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2.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

  教学重难点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初入草原,作者就非常强烈地感受到那里景色的迷人,把你喜欢的景物描写背给大家听,也可用自己的话来介绍。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情美

  看来,草原风光的确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让老舍先生感动的,不仅仅是草原风光,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也给老舍先生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1、请快速浏览课文的2---5段,思考:每一段分别描写了什么场面?试着用最简短的话总结出来。(相机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2、从这些场面的描写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蒙古人的热情好客、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3、请同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面,划出表现蒙古人热情好客的语句。仔细品读,说说你从中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热情好客?

  4交流:

  A、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1),你交流的是远迎这个场面,具体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男女老少:说明人多,还从哪个词语看出人多?(群马)穿着各色衣裳:作者怎样描写“各色衣裳”?(像一条彩虹)我们什么时候能穿上各色的衣裳?(过节)蒙古人民把客人到来当成节日一般,的确是非常热情。像一阵风吹来:速度快,表示非常急切地想见到客人。

  作者从欢迎的人多、盛装、心情的急切,写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2)此时,你就和老舍先生一起,见到了这感人的一幕,想像着当时的情景,读出你的感受。(抽生读,齐读)

  过渡:关于远迎这个场面,你还从哪些语句的描写中感受到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B、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1)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草原的情景,你认为是哪个词?(热闹)

  2)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热闹景象?(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3)人欢马叫,真是一幅欢迎远客的热闹情景,谁能把这种把热闹读出来?(抽一生读,齐读)

  4)如果说此时的草原是热闹的,那原先的草原是---(静寂的)

  在这一段中,哪句话描写了草原的静寂?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此时草原的热闹与先前的静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过渡:你还想交流哪个场面?

  C、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1)握手,表示什么?(友好、亲热)

  在这里,蒙古人民和客人是怎样握手?(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边握边说边笑)

  2)他们都可能说些什么呢?小组合作演一演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对呀,就像作者说的那样:语言不同,心却是相通的,大家都有一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民族团结互助。

  D、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们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举杯……

  1)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总是用好酒好肉、载歌载舞招待最尊贵的客人。作为客人的老舍和他同行的人,也都热情的回敬。

  2)这样热闹的场面,让你想到了你见过的哪些场面?(过节,一家团圆)

  是啊,此时,蒙汉两族人民多像一个合睦的大家庭啊!

  三、拓展延伸

  1、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此时此刻,他们还沉浸在这快乐的气氛中,谁也舍不得离去。分别在即,在夕阳的余晖里,主人和客人依依不舍,有说不完的话。正像作者说的那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同桌互相说一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

  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2、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感受到你们的热情,我非常感动,临别之际,站在高速路口,我由衷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高速路口话斜阳。

  3、其实,不仅蒙古族与汉族两族人民感情深厚,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也一样团结互助,感情深厚。让我们一起齐唱《爱我中华》。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跟随着老舍先生,我们一起领略了草原的迷人景色,感受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课后同学们可以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和语句积累下来。

设计方案 篇7

  1建筑方案设计中平面图的基本设计方法

  1.1项目的场地环境分析

  建筑项目的场地环境是方案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排除建筑场地环境的不利因素,巧妙利用环境的有利因素,是方案设计完善、充分、合理的重要前提,也是设计师的专业设计能力的一个体现。建筑环境的场地分析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建筑场地内部环境:此处的内部环境要求涉及到建筑场地内是否有需要保护的植被、文物、建筑等,主要是指建筑场地的用地范围,包含城市规划的红线及退线要求、场地地形高程等。对建筑场地内部环境的充分考虑将直接影响到方案设计与平面图生成的质量。

  2)地理环境的分析:建筑场地的地理环境与方案设计过程中的通风采光、日照间距、平面关系、结构形式等设计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某项目地理环境的主导风向为北偏西,那么建筑项目设计的主要通风区域应该是西北方向通风,若设计成垂直与主导风向,则在建筑项目的完工后,其通风问题就会成为影响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3)区位环境分析:为了全面考虑到方案设计的合理性,需要对场地的区位环境进行综合的分析。对场地区位环境的分析应当考虑到建筑场地周边房地建筑的分布情况和城市设施安排以及城市地区规划因素等。

  4)建筑场地交通环境:交通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重要基础,为了建筑项目于外界的交流,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合理的组织周边的人流、车流情况,安排好动静分区,根据实际的集散情况与建筑的性质,有针对性进行的合理的总平面图布局,以保证建筑的合理交通要求。

  1.2项目功能分析与功能分区

  建筑项目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功能要求,其方案设计的平面图生成应当充分考虑到项目的功能并根据其功能和结构进行功能分区。根据使用者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活动情况和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以及各区使用的频繁程度,可以对建筑项目先做出初步的功能判断,然后根据做出的初步判断进行图面操作,以形成在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气泡图。气泡图是一种对建筑功能关系的简化,是一种通行的使用手段。明确建筑项目的功能性质后,要实现进一步的方案设计与平面图生成,需要根据建筑项目的空间属性以及功能关系,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功能分区的主要目的是对建筑项目的各种空间进行有效的功能设计,使各空间之间合理联系又不会产生互相的干扰,以促进建筑项目使用的人性化和方便性。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根据建筑空间的主辅、内外等性质进行合理分类,并结合它们的各种功能及其功能联系进行初步的功能分区,完成意识中的大概平面图设计。

  1.3项目的交通流线组织

  在人流与使用量比较大的公共建筑中,其内部功能多而复杂,为了避免建筑内各部分之间的互相干扰,交通流线组织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平面图设计手段。比如,在某大型酒店的前台接待区的设计中,如若忽略了水平交通与垂直交通交汇作用下的流线组织,则会导致在酒店建筑使用时,已入住客人常与等候电梯的顾客产生交通流线的互相,影响酒店的使用形象。为了避免交通流线在投入使用时产生的相互干扰,在具体的设计中我们应当注意到对不同性质与功能的交通流线进行合理的区分,针对建筑的功能特点,把项目的交通流线进行合理组织规划,为使用者创造一个方便舒适的交通环境。同时在设计时应当注意要分区设置人流与物流,将流量较大的区域设计在建筑的主要出入口附近,流量较小的区域则要远离其主要出入口,这样就能形成较为合理的交通流行组织,达到方便交通与流通便利的目的。平面图中交通流线的设计应该符合建筑项目功能对其使用程序的要求,尽量缩短交通流线长度与方便性吗,力求流线设计的简洁明快。另外,在建筑平面图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室内外交通流线的相互联系以及城市宏观交通与建筑项目内部交通的合理联系问题。建筑的方案设计与平面图设计中,若没有保证与城市交通的有效联系,该设计无疑是低质量的。

  2面向方案设计的建筑平面图的'生成

  建筑设计中最有意蕴和最有活力的阶段是方案设计,进行方案设计的过程亦是一种对建筑平面图问题的求解过程。把方案设计的过程进行不同性质的抽象分层,是实现建筑平面图设计中的进行问题求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建筑方案设计中,SAR理论可作为这一种抽象分层的理论依据。在SAR理论的指导下,建筑方案设计的层次性实现了设计表达的层次性。这种分层理论下的方案设计表达,方便了设计者在不同阶段能够参与不同的设计活动,以更好的实现建筑平面图的生成。最后,面向方案设计的平面图生成应当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平面图的生成符合设计师的设计和描述习惯;第二,其设计支持设计者对设计方案进行不同层次的半自动修改,对各抽象层次进行约束或维护。面向方案设计的建筑项目的平面图生成,是在对项目的功能需要和场地环境要求充分掌握后,建立初步的设计方案与大概的平面图;再根据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交通流线的合理组织;在最后生成完善的建筑平面图时,结合SAR理论中的抽象分层思想,完成高技术含量的设计。另外,在建筑设计中,方案设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生成良好的平面设计图。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经典设计方案12-05

设计方案07-21

设计方案(精选)09-26

(精选)设计方案11-04

消防设计方案02-02

活动设计方案11-24

设计方案格式11-03

设计方案模板02-03

网络设计方案01-26

【精华】设计方案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