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

时间:2021-11-13 15:59:09 高考语文 我要投稿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15篇)

  在平日的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15篇)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1

  荆轲刺秦王

  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 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一)指出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燕王拜送于庭

  5.秦王还柱而走

  6.卒起不意

  7.日以尽矣

  8.图穷而匕首见

  (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3.持千金之资币物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6.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8.北蛮夷之鄙人

  9.图穷而匕首见

  10.秦王还柱而走

  11.诸郎中执兵

  12.左右既前

  (三)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1.进兵北略地

  2.秦兵旦暮渡易水

  3.丹不忍以己之私

  4.樊龄期乃前曰

  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6.其人居远未来

  7.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8.皆白衣冠以送之

  9.发尽上冠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12.(秦王)乃朝服

  13.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14.群臣怪之

  15.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16.非有诏不得上

  17.箕踞以骂曰

  18.乃欲以生劫之

  (四)一词多义:

  1、实词

  兵

  ①不得持尺兵

  ②不及召下兵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

  穷

  ①图穷而匕首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陈

  ①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②恐惧不敢自陈

  私

  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②乃遂私见樊於期

  还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秦王还柱而走

  ③计日以还 ——《黄生借书说》

  ④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周亚夫军细柳营》

  振

  ①诚振怖大王之威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 ——《过秦论》

  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④迁我如振落叶

  ⑤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过秦论》

  奉

  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

  ②轲既取图奉之

  顾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

  ④顾恋慈母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为学》

  亲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图

  ①乃骇而图之

  ②图穷匕首见

  ③不图子自归

  被

  ①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②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五人墓碑记》

  ③被明月兮佩宝璐 ——《离骚》

  请

  ①乃请荆卿曰

  ②请辞决矣

  ③乃置酒请之

  ④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

  信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听其言而信其行 ——《论语》

  ③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⑤信可乐也

  ⑥低眉信手续续弹 ——《琵琶行》

  ⑦欲信大义于天下

  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

  遇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②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论语》

  ④斯固百世之遇也

  辞

  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

  ④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遗

  ①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③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 ——《石钟山记》

  ④使人遗赵王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

  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之战》

  ⑥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

  卒

  ①鲁肃闻刘表卒 ——《赤壁之战》

  ②卒成帝业 ——《出师表》

  ③卒起不意

  就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②轲自知事不就

  2、虚词

  岂

  ①将军岂有意乎

  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③岂可得哉

  以

  ①何以言之

  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⑤日以尽矣

  ⑥皆白衣冠以送之

  ⑦以次进

  ⑧以故荆轲逐秦王

  乃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③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④乃今得闻教

  ⑤而今乃以手共搏之

  之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

  ③为之奈何

  ④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

  ⑤顷之未发

  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五)指出句式特征

  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⑵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⑶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⑷常痛于骨髓

  ⑸燕王拜送于庭

  ⑹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⑻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⑼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⑽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⑾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六)、固定句式积累

  (1)将奈何

  (“奈何”,可译为“怎么办”)

  (2)岂可得哉

  (“岂……哉”,表反问,“怎么……呢”)

  (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有……用来)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没有……用来)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2

  1、“以字行”,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举办成年礼,弱冠和及笄,不然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以字行”是指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的源头。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另有“赋比兴”三种手法。赋:直抒胸臆,比:比喻,兴:气氛渲染,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歌咏之物。例如: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本来是想讲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但是先讲孔雀东南飞,为了引出下文。

  3、四书五经,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四书指《大学》--曾子、《中庸》--子思、《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4、“大理寺卿”-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正三品,位于九卿之列,其副官为“大理寺少卿”,从四品。光禄寺:卿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

  5、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因此后世诗文常以五陵为富豪人家聚居长安之地。唐·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6、六艺:多指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科目。但在《师说》中的“六艺”指的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经》的“六艺”指“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比:类比,比喻。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如今的象征。

  7、《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8、《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汇编。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9、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10、童生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可分为县试、府试、院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应考者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合格后取得“秀才”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备注】进身:指被录用或提升。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wéi)”。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11、会试,又称“春闱”或“春试”或“礼闱”,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在乡试次年三月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由礼部主持,在京师贡院举行考试。会试的主考官称“总裁”。

  12、殿试:是科举制级别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明清开始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前三名分别为状元(鼎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13、《离骚》:《楚辞》的代表作,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的含义,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还有的说是楚地的古乐曲名。《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备注:《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我国古代最长的爱情抒情诗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14、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千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韵—没有《离骚》拥有的韵律,因为《史记》是散文,不需要押韵。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3

  1.作助词

  ⑴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或不译。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②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③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⑵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⑶定语后直的标志。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石之啌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用在句中表示判断,常与一也呼应,构成者也的判断句式,一般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作语气助词

  ⑴用于句中表提顿或判断。不必译出。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⑵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可译的或不译。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⑶用于陈述句末表陈述结束。 译为的或不译。

  ①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4

  《鸿门宴》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

  5.令将军与臣有?(?通“隙”,隔阂,嫌怨)

  6.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7.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使……进入)

  二、古今异义

  1.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变故;今:很,十分

  4.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 今:河北省

  5.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 今:河南省

  6.沛公居山东时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7.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个 )

  1.军

  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 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 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

  急击勿失: 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 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 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名词,碰撞。

  3.内

  毋内诸候: 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 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 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 名词,内心,心里。

  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 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 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 动词,及、比得上

  5.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 副词,愈加。

  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

  7.意

  然不自意: 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 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名词,神态,神情。

  8.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 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 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 介词,因为。

  9.举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 动词,列举、举出。

  10.胜

  沛公不胜杯杓: 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 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 动词,胜过、超过。

  11.斗

  玉斗一双,献与亚父: 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 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动词,争斗。

  12.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动词,放弃、丢下。

  置之坐上: 动词,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会宾客: 动词,摆、设。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5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

  5、举:举以予人(拿)

  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9、得:此言得之(对)

  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

  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

  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

  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

  二、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

  三、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3、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②此得之(正确)

  ③诚不得已(办法)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6

  虚词

  【之】

  ①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结构助词,的/不译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连词,表转折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和而歌 连词,表并列

  ③伏尸而哭/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连词,表修饰

  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连词,表承接

  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连词,表递进

  【以】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介词,因

  ②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介词,用

  ③以次进 介词,按照

  ④日以尽矣 已经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⑥箕踞以骂曰 连词,表修饰

  【为】

  ①乃为装遣荆轲 动词,做,整治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介词,被

  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介词,替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重要词义

  【略】掠夺,夺取 进兵北略地

  【至】到,到达 至燕南界/至易水上

  【乃】于是、就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岂】①表反问,怎么、难道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②表揣度,是否、大概 将军岂有意乎

  【微】表示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如果/即使)没有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得】①能够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非有诏不得上

  ②得到 诚能得樊将军首 /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谒】请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信】信物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诚】①果真,如果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②的确,确实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说】同悦,喜欢,高兴 秦王必说见臣

  【更】改变 愿足下更虑之

  【遇】对待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涕】眼泪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顾】①不过、只是 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回头看 终已不顾 / 荆轲顾笑武阳

  【就】①靠近,登上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②成功 轲自知事不就

  【去】离开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遗】赠送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唯大王命之

  【次】顺序 以次进

  【陛】殿前的台阶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色】脸色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谢】谢罪、道歉 前为谢曰

  【少】稍微 愿大王少假借之

  【发】打开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见】①通现,显现 图穷而匕首见

  ②介词,被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还】通环,绕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走】跑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卒】通猝,突然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惶急不知所为

  【意】意料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陈】排列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方】正、正当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秦王方还柱走

  【被】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7

  一、文学常识:

  李密(224-287 )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西晋 文学家。初仕蜀汉,后仕西晋。李密有《陈情表》流传于后世,被传颂为孝道的典范。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忧愁 )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 的样 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六(有,通“又”,多)

  三、解释加点词语

  1、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慈父 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舅夺母志(改变)

  4、门衰祚薄(福分)

  5、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9、寻蒙国恩(不久)

  10、则刘病日笃(病重)

  11、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

  1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四、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自夸)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 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5、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6、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7、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8、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9、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0、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11、之: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助词,的。)

  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五、 词类活用

  1、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

  2、日:则病日笃(名 作状,一天天地)

  3、闵凶:夙遭闵凶(形作名,忧患凶丧这事)

  4、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贱的身份)

  5、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形作名,诚心)

  6、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7、卒: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

  8、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动,远行)

  9、进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作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10、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六、古今异义的词

  1、至于成立(①古义:到。②今义:程度副词)

  2、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

  3、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

  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5、则告诉不许(①古义:申诉。 ②今义:让别人知道)

  6、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 ②今义:身心劳苦)

  七、 句式

  1、急于星火(介词结构后置)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判断句)

  3、谨拜表以闻(陛下)(省略句)

  4、且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8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

  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种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9

  1、文体知识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2、作家作品

  王安石(10xx——10xx),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3、课文解读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游褒禅山记》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

  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答案略)

  慧褒( ) 庐冢( , ) 仆道( ) 谬( ) 穴( ) 瑰怪( ) 窈然(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而卒葬之 死后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因为

  3、有碑仆道 倒下

  4、其文漫灭 模糊,磨灭

  5、盖音谬也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谬:错误。

  6、有穴窈然 深远幽暗的样子

  7、有怠而欲出者 懈怠

  8、不出,火且近 将要

  9、盖余所至 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

  10、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11、则或咎其欲出者 责怪

  1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平;近

  1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寻常

  14、而人之所罕至焉 稀少

  15、无物以相之 帮助

  16、其孰能讥之 乎 难道,表反问

  17、何可胜道 尽

  (四)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 ,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词作动词,命名

  3、有泉侧出 侧:名-状 从旁边

  4、由山以上五六里 名词作动词,上行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进:动—名,前进的情况;

  见:动—名,见到的景致

  7、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名 ,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动 照明

  9、极夫游之乐 极:副—动 尽情享受(穷尽)

  10、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名,险远的地方

  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形—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动—名,流传的文字;

  名:名—动,指识其本名

  (五)翻译下面句子,有特殊句式的请指出特殊句式:

  1、唐浮屠始舍于其址(介宾短语后置句),而卒葬(于)之(省略句)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4、有碑仆(于)道 (省略句)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无特殊句式)

  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因而不能够极尽游玩的乐趣。

  6、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无)

  对于这种情况,我又感慨了。古人观察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以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无)

  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无)

  后代的人使流传的文字弄错,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的尽呢?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10

  1、抓关键词语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赏析】一个动词“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例句2:“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赏析】“疯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2、抓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1:“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例句2:“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赏析】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句3:“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赏析】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的几种情态。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比喻海浪声的轻柔;用“情人的蜜语”来比喻海浪声的甜美;用“落花飘零在水上”来比喻海浪声渐闻渐远,直至杳然无声的情态。这种多角度的设喻,将落潮时大海的轻柔、静谧刻画得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

  3、抓句式特点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例句1:“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例句2: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

  【赏析】作者用两个反问一个设问表达了对阳光不公的,“莫非”一词更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怨恨之情。

  例句3:《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文章最后写道:“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赏析】“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例句4:《鼓神》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赏析】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4、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1:“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赏析】小草比树木高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势;而树木凭的是自身的优势,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欣赏之情。

  例句2:“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例句3:“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抓结构作用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句1:“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度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例句2:“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赏析】文章首尾照应,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使文章结构谨严。

  6.抓思想内容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1:“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赏析】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种景象,字虽不多,形象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同时也交代了峡谷的来源。

  例句2:“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赏析】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发感情,强烈表达了自己对峡谷的关切、同情、抱不平以及无限的敬意。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11

  1、课文预习六步法:查注生词,扫清三字;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把握背景;标明段序,分清结构;画关键句,体会作用;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赏诗三步法:知人论世、译析字面、阐明主旨。

  3、划分文章结构四法:依据表达方式、找寻明暗线索、依据时空顺序、依据逻辑顺序。

  4、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明中心,亮出主旨;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承上启下,自然衔接;前后照应,和谐统一;侧面烘托,间接映衬;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增强语言,突出特征。

  5、辨别七类文章写法:对比写法、象征写法、烘托写法、以小见大写法、先扬后抑写法、虚实结合写法、夹叙夹议写法。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12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掌握下列文言词

  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

  4、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二、出自本文的成语

  完璧归赵 怒发冲冠 负荆请罪 刎颈之交

  三、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四、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连词,连接行为和目的`,解为"用来,用以")

  4、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5、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6、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7、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不过)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8.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③则幸得脱(侥幸)

  9、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五、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

  17、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

  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13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一样)

  2、蒙: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承接)

  3、因: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4、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5、敲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6、却: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

  7、隳:隳名城,杀豪杰(毁坏)

  8、蹑足:蹑足于行伍之间(用脚踏地)

  9、揭:揭竿为旗(举)

  10、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高,强)

  11、度、絜:试使山东之国与陕西省涉度长絜大(用尺量,衡量)

  12、爱: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珍惜)

  13、殊俗: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

  14、谪戍: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被征发戍守边疆)

  15、余烈: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1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状,用鞭子、竹板打)

  17、作难: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起事,起义)

  二、通假字

  1、合从帝交,相与为一(通纵)

  2、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

  3、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

  三、一词多义

  1、制:

  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指挥)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用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④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缝制)

  2、亡: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3、利: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

  ③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锋利)

  4、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

  5、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丢失)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留下来的东西)

  ③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④是以先帝拔以遗陛下(wi给予)

  6、度: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制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计算,量)

  ③万里赴戎机,并山度若飞(越过)

  ④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du揣度)

  四、词类活用

  1、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

  2、席、包:有度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

  3、斗: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使斗)

  4、南、西: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名作状,向南,向西)

  5、约:于是从散约败(动作名,条约)

  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动,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

  7、却: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使退却)

  8、弯: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形容词使动,使弯)

  9、愚: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作动,愚弄)

  10、弱:以弱天下民(形容词使动,使削弱)

  11、固:自以为关中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

  12、瓮、绳: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作动,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13、贤: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形作名,贤能的人)

  14、云、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作状,像云一样,像影子一样)

  15、序、朝: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动,引,招致;朝:名词使动,使来朝见)

  五、难句翻译

  1、振长策而御海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译:高举长长的鞭子,用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东西二周,灭亡各个诸侯。

  2、然后践华山为城,因河为池。

  译:这样以后,凭着华山当做城,就着黄河当做护城河。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响应,(许多人)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不施行仁政,攻和守的形势变了。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14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12、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

  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二、通假字

  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冯:浩浩乎如冯(png)虚御风(通凭,乘)

  3、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

  三、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15

  一、一词多义

  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见面,动词)

  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副词)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我,代词)

  2、相: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名词)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复指你,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动词)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副词)

  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辅助,动词)

  ⑧胜不敢复相士(观察,审察,动词)

  ⑨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3、迎: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②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迎娶,动词)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迎娶,动词)

  ④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迎接,动词)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投降,动词)

  ⑥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动词)

  ⑦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迎接,动词)

  二、古今异义的词

  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

  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让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①古义:自作主张。

  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相关文章: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11-10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02-21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15篇11-12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01-27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7篇01-27

高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六国论07-17

高考语文常用文言文典故07-19

高考语文《孔雀东南飞》复习文言文知识点07-17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