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知识点

时间:2021-11-21 12:39:06 高考化学 我要投稿

高考化学知识点精选15篇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考化学知识点,欢迎大家分享。

高考化学知识点精选15篇

高考化学知识点1

  1.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复分解反应)

  Ca(OH)2+CO2=CaCO3↓+H2O

  现象: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相关知识点:这个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不用它检验,CaCO3+CO2+H2O=Ca(HCO3)2沉淀消失,可用Ba(OH)2溶液。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2Mg+O2=2MgO

  现象: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相关知识点:

  (1)这个反应中,镁元素从游离态转变成化合态;

  (2)物质的颜色由银白色转变成白色。

  (3)镁可做照明弹;

  (4)镁条的着火点高,火柴放热少,不能达到镁的着火点,不能用火柴点燃;

  (5)镁很活泼,为了保护镁,在镁表面涂上一层黑色保护膜,点燃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

  3.水通电分解(分解反应)

  2H2O=2H2↑+O2↑

  现象: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相关知识点:

  (1)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2)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

  (3)电解水时,在水中预先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增强水的导电性;

  (4)电源为直流电。

  4.生石灰和水反应(化合反应)

  CaO+H2O=Ca(OH)2

  现象:白色粉末溶解

  相关知识点:

  (1)最终所获得的溶液名称为氢氧化钙溶液,俗称澄清石灰水;

  (2)在其中滴入无色酚酞,酚酞会变成红色;

  (3)生石灰是氧化钙,熟石灰是氢氧化钙;

  (4)发出大量的热。

  5.实验室制取氧气

  ①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分解反应)

  2KClO3=MnO2(作催化剂)=2KCl+3O2↑

  相关知识点:

  (1)二氧化锰在其中作为催化剂,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度或氧气的生成速度;

  (2)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3)反应完全后,试管中的残余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是:洗净、干燥、称量。

  ②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反应)

  2KMnO4=K2MnO4+MnO2+O2↑

  相关知识点:在试管口要堵上棉花,避免高锰酸钾粉末滑落堵塞导管。

  ③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分解反应)

  2H2O2=MnO2(作催化剂)=2H2O+O2↑

  共同知识点:

  (1)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要伸到集气瓶下方,收集好后要正放在桌面上;

  (2)实验结束要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避免水槽中水倒流炸裂试管;

  (3)加热时试管要略向下倾斜,避免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4)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再收集;

  (5)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瓶口验满,伸入瓶中检验是否是氧气。

  6.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充分燃烧:C+O2=CO2

  不充分燃烧:2C+O2=2CO

  现象: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相关知识点:反应后的产物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进行检验。

  7.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S+O2=SO2

  现象:在空气中是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是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体。

  相关知识点:

  (1)应后的产物可用紫色的石蕊来检验(紫色变成红色);

  (2)在集气瓶底部事先放少量水或碱溶液(NaOH)以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8.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3Fe+2O2=Fe3O4

  现象: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相关知识点:

  (1)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在铁丝下方挂一根点燃的火柴是为了引燃铁丝;

  (3)等火柴快燃尽在伸入集气瓶中,太早,火柴消耗氧气,铁丝不能完全燃烧;太晚,不能引燃;

  (4)事先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细沙,避免灼热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9.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4P+5O2=2P2O5

  现象:产生大量白烟并放热。

  相关知识点:可用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0.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2H2+O2=2H2O

  现象: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热,有水珠生成

  相关知识点:

  (1)氢气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

  (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11.木炭还原氧化铜(置换反应)

  C+2CuO=2Cu+CO2↑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放热。

  相关知识点:

  (1)把木炭粉和氧化铜铺放进试管,使受热面积大,反应快;

  (2)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为了检验是否产生CO2;

  (3)在酒精灯上加网罩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4)先撤出导气管防止石灰水倒流炸裂试管;

  (5)试管冷却后在把粉末倒出,防止灼热的铜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CuO;

  (6)C是还原剂,CuO是氧化剂。

  12.氢气还原氧化铜(置换反应)

  H2+CuO=Cu+H2O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同时试管口有水滴生成。

  相关知识点:

  (1)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一段时间氢气,目的是赶走试管内的空气;

  (2)实验结束后,应先拿走酒精灯,后撤走氢气导管,目的是防止新生成的铜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又生成氧化铜。

  1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复分解反应)

  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现象:白色固体溶解,同时有大量气泡产生。

  相关知识点:

  (1)碳酸钙是一种白色难溶的固体,利用它能溶解在盐酸中的特性,可以用盐酸来除去某物质中混有的.碳酸钙;

  (2)不能用浓盐酸是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HCl气体混入CO2中。使CO2不纯;

  (3)不能用稀硫酸是因为碳酸钙和硫酸反映,产生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固体表面,使反应停止;

  (4)不能用碳酸钙粉末是因为反应物接触面积大,反应速度太快。

  14.工业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分解反应)

  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3=CaO+CO2↑

  相关知识点:CaO俗名为生石灰。

  15.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2CO+O2=2CO2

  现象:产生蓝色火焰。

  相关知识点:

  (1)一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

  (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16.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CO+CuO=Cu+CO2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粉末,生成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

  相关知识点:一氧化碳是还原剂,氧化铜是氧化剂。

  17.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CH4+2O2=CO2+2H2O

  现象:火焰明亮呈浅蓝色

  相关知识点:甲烷是天然气(或沼气)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很好的燃料。

  18.工业制造盐酸(化合反应)

  H2+Cl2=2HCl

  相关知识点:该反应说明了在特殊条件下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19.实验室制取氢气(置换反应)

  Zn+H2SO4=ZnSO4+H2↑

  相关知识点:

  (1)氢气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

  (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20.木炭和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化合反应)

  C+CO2=2CO

  相关知识点:

  (1)一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

  (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化学复习方法及复习误区

  科学的复习方法可以帮助同学们巩固基础、提高能力。同学们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教材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任何复习资料都代替不了教材。要注意教材上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一个选项,一个实验可能就是一道探究题。因此复习时要先通读课本,加深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梳理出清晰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注意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总复习是对整个课本内容的整合,所以复习时应当尽量将前后的知识相联系,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归类,使知识系统化,也便于各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以后,还要敢于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解决超出课本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与生产、生活、实验联系紧密的问题。这一类题的出发点都是从贴近生活的角度,要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来解决,揭示现象的内在规律。

  概括地说:一是要仔细看书,二是要利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将学过的知识向纵深延伸。

  而且,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还要注意题型及出题者意图:

  比如:化学非选择第一题,重点考查能源、材料、营养和化肥等知识,不难想到,这些知识主要分布在八年级教材第4、7单元和九年级教材的1、4、5单元,这里很多记忆性的知识必须熟记,差一点都不行;再比如实验设计题,很多同学画图经常扣分,实际上你只要把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按中考评分标准画上几遍,中考便不会丢分了。

  不仅如此,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还要注意以下两大误区:

  误区一:只重做题不重基础

  有些同学认为,复习就应该大量做题,恨不得练习册、模拟卷一本接一本,认为这样考试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其实这样的想法根本不现实。复习时的大容量,不等于完全掌握了知识,同学们还是要从基础抓起,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陷入题海战术中,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

  误区二: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在解答问题时,有的学生将答案直接写出来,忽略了解题过程的详细描述。实际上,考查一个知识点,就是要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要结果,必要的语言叙述和重要的解题步骤,在考试阅卷中占有很大分值。

  除此之外,从以往的多次考试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审题和文字叙述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因此:

  1、我们要加强审题训练。

  不在审题上下功夫,就难以做到既快又准。我们常听老师说:审题要慢,解题适当加快,一气呵成。通过审题训练,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联想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分步解决的问题,需要依次作答,才可取得较好成绩。审题是解好题的前奏,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2、要提高表达能力。

  不少学生知道解题思路,就是说不清,逻辑混乱;书写潦草、丢三漏四。要改变这些坏习惯,必须从解题规范和书写格式抓起。要求做到:字迹清晰,书写整齐,语言简练、准确、严密;计算准确,文字、符号、表达符合课本规范,养成严谨治学的好学风。

  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在未来的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化学知识点2

  常错点1错误地认为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辨析酸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是两种不同的分类方式,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Mn2O7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而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CrO3是酸性氧化物。

  常错点2错误地认为胶体带有电荷。

  辨析胶体是电中性的,只有胶体粒子即胶粒带有电荷,而且并不是所有胶体粒子都带有电荷。如淀粉胶体粒子不带电荷。

  常错点3错误地认为有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过程就是化学变化。

  辨析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从微观角度看就是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只有化学键断裂或只有化学键生成的过程不是化学变化,如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时破坏了其中的离子键,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的熔化或破碎过程破坏了其中的化学键,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过程形成了化学键,这些均是物理变化。

  常错点4错误地认为同种元素的单质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辨析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如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质,相互之间的转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常错点5错误地认为气体摩尔体积就是22.4 L·mol-1

  辨析两者是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就是1 mol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占有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22.4 L,在非标准状况下可能是22.4 L,也可能不是22.4 L

  常错点6在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时忽视物质的状态或使用条件。

  辨析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只适用于气体体系,既可以是纯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对于固体或液体不适用。气体摩尔体积在应用于气体计算时,要注意在标准状况下才能用224 L·mol-1

  常错点7在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错误地应用溶剂的体积。

  辨析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因此在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应用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常错点8在进行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时,忽视溶液体积的单位。

  辨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时,要用到溶液的密度,通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1,溶液密度的单位是g·cm-3,在进行换算时,易忽视体积单位的不一致。

  常错点9由于SO2、CO2、NH3、Cl2等溶于水时,所得溶液能够导电,因此错误地认为SO2、CO2、NH3、Cl2等属于电解质。

  辨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研究的`范畴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阴、阳离子,否则不能用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作为判断其是否是电解质的依据。如SO2、CO2、NH3等溶于水时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电解质的缘故。

  常错点10错误地认为其溶液导电能力强的电解质为强电解质。

  辨析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的导电性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导电性的强弱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电解质的强弱与其电离程度的大小有关。

  常错点11错误地认为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越多,氧化剂的氧化能力越强;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越多,还原剂的还原能力越强。

  辨析氧化性的强弱是指得电子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得电子即氧化性越强,与得电子的数目无关。同样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与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电子的数目无关。

  常错点12错误认为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一定不发生反应。

  辨析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如Na2SO3+H2SO4===Na2SO4+SO2↑+H2O,此反应中H2SO4表现强酸性。

  常错点13错误地认为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电子和中子构成的。

  辨析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质子和电子,但是不一定含有中子,如1(1)H原子中就不含有中子。

  常错点14错误地认为元素的种类数与原子的种类数相等。

  辨析

  (1)同一种元素可能由于质量数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核素(原子),因此原子的种类数要大于元素的种类数。

  (2)但是也有的元素只有一种核素,如Na、F等。

  常错点15错误地认为最外层电子数少于2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原子。

  辨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2的主族元素有H,属于非金属元素。

  常错点16错误地认为离子键的实质是阴阳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

  辨析离子键的实质是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两种作用,离子键是这两种作用综合的(平衡)结果。

  常错点17错误地认为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辨析

  (1)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能称为共价化合物;

  (2)离子化合物中也可以含有共价键,如Na2O2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NaOH中含有极性共价键。

  常错点18错误地认为增大压强一定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辨析

  (1)对于只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的反应体系,增大压强反应速率不变。

  (2)对于恒温恒容条件的气态物质之间的反应,若向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体系的压强增大,但是由于各物质的浓度没有改变,故反应速率不变。

  (3)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是引起气态物质的浓度的改变才能影响反应速率。

  常错点19错误地认为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就会增大。

  辨析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只有改变温度使平衡正向移动时,平衡常数才会增大,改变浓度和压强使平衡正向移动时,平衡常数不变。

  常错点20错误地认为放热反应或熵增反应就一定能自发进行。

  辨析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判据是ΔG=ΔH-TΔS,仅从焓变或熵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是不准确的。

  常错点21错误认为任何情况下,c(H+)和c(OH-)都可以通过KW=1×10-14进行换算。

  辨析KW与温度有关,25 ℃时KW=1×10-14,但温度变化时KW变化,c(H+)和c(OH-)不能再通过KW=1×10-14进行换算。

  常错点22错误认为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时,水电离出的c(OH-)和c(H+)也不相等。

  辨析由水的电离方程式H2O??OH-+H+可知,任何水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OH-)和c(H+)总是相等的,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

  常错点23酸、碱、盐溶液中,c(OH-)或c(H+)的来源混淆。

  辨析

  (1)酸溶液中,c(OH-)水电离=c(OH-)溶液;

  碱溶液中,c(H+)水电离=c(H+)溶液。

  (2)盐溶液中,若为强酸弱碱盐,c(H+)水电离=c(H+)溶液;

  若为强碱弱酸盐,c(OH-)水电离=c(OH-)溶液。

  常错点24错误认为只要Ksp越大,其溶解度就会越大。

  辨析Ksp和溶解度都能用来描述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能力。但是只有同种类型的难溶电解质才能直接用Ksp的大小来判断其溶解度的大小;若是不同的类型,需要计算其具体的溶解度才能比较。

  常错点25错误地认为原电池的两个电极中,相对较活泼的金属一定作负极。

  辨析判断原电池的电极要根据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的具体反应分析,发生氧化反应的是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是正极。

  如在Mg—Al—稀H2SO4组成的原电池中,Mg为负极,而在Mg—Al—NaOH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Al作负极,因为Al可与NaOH溶液反应,Mg不与NaOH溶液反应。

  常错点26在电解食盐水的装置中,错误地认为阳极区显碱性。

  辨析电解食盐水时,阴极H+放电生成H2,使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OH-浓度增大,阴极区显碱性。

  常错点27错误地认为钠在过量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2,在适量或少量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

  辨析钠与氧气的反应产物与反应条件有关,将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生成Na2O,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2

  常错点28错误地认为钝化就是不发生化学变化,铝、铁与浓硫酸、浓硝酸不发生反应。

  辨析钝化是在冷的浓硫酸、浓硝酸中铝、铁等金属的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而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如果加热氧化膜会被破坏,反应就会剧烈进行。所以钝化是因发生化学变化所致;铝、铁等金属只在冷的浓硫酸、浓硝酸中发生钝化,加热时会剧烈反应。

  常错点29错误地认为,金属的还原性与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有关。

  辨析在化学反应中,金属的还原性强弱与金属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去电子的数目无关,即与化合价无关。

  常错点30错误地认为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去除甲烷中的乙烯。

  辨析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后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达到除杂目的,必须再用碱石灰处理。

  常错点31错误地认为苯和溴水不反应,故两者混合后无明显现象。

  辨析虽然两者不反应,但苯能萃取水中的溴,故看到水层颜色变浅或褪去,而苯层变为橙红色。

  常错点32错误地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除去苯中的甲苯。

  辨析甲苯被氧化成苯甲酸,而苯甲酸易溶于苯,仍难分离。应再用氢氧化钠溶液使苯甲酸转化为易溶于水的苯甲酸钠,然后分液。

  常错点33错误地认为苯酚酸性比碳酸弱,故苯酚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辨析苯酚的电离能力虽比碳酸弱,但却比碳酸氢根离子强,所以由复分解规律可知:苯酚和碳酸钠溶液能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氢钠。

  常错点34错误地认为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在其中加入足量浓溴水,再把生成的沉淀过滤除去。

  辨析苯酚与溴水反应后,多余的溴易被萃取到苯中,而且生成的三溴苯酚虽不溶于水,却易溶于苯,所以不能达到目的。

  常错点35错误地认为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一定是醛。

  辨析葡萄糖、甲酸、甲酸某酯可发生银镜反应,但它们不是醛。

  常错点36错误地认为油脂是高分子化合物。

  辨析高分子化合物有两个特点:一是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一般几万到几百万;二是高分子化合物的各个分子的n值不同,无固定的相对分子质量。而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固定的,一般在几百范围内,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常错点37使用试管、烧瓶加热液体时,忽视对液体量的要求,所加液体过多。

  辨析用试管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用烧瓶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烧瓶容积的1/2。

  常错点38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记错药品和砝码位置,称量NaOH固体时,误将药品放在纸上。

  辨析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是左物右码。称量NaOH固体时,应将NaOH放在小烧杯内或放在称量瓶内。

  常错点39混淆量筒和滴定管的刻度设置,仰视或俯视读数时,将误差分析错误。

  辨析量筒无“0”刻度,且刻度值从下往上增大,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端,从上往下增大。观察刻度时相同的失误,误差相反。

  常错点40混淆试纸的使用要求,测pH时误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

  辨析使用石蕊试纸、淀粉KI试纸时要先用蒸馏水润湿,使用pH试纸时,不能将试纸润湿,否则等于将溶液稀释。

高考化学知识点3

  1. 区分元素、同位素、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离子、原子团、取代基的概念。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包括IA、IVA、VA、VIA、VIIA族、稀有气体元素、1~20号元素及Zn、Fe、Cu、Hg、Ag、Pt、Au等。

  2.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分子要改变。常见的物理变化:蒸馏、分馏、焰色反应、(胶体不要求)、吸附、纸上层析、蛋白质的盐析、蒸发、分离、萃取分液、溶解除杂(酒精溶解碘)等。

  常见的化学变化:化合、分解、电解质溶液导电、蛋白质变性、干馏、电解、金属的腐蚀、风化、硫化、钝化、裂化、裂解、显色反应、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碱去油污、明矾净水、结晶水合物失水、浓硫酸脱水等。(注:浓硫酸使胆矾失水是化学变化,干燥气体为物理变化)

  3. 理解原子量(相对原子量)、分子量(相对分子量)、摩尔质量、质量数的涵义及关系。 4. 纯净物有固定熔沸点,冰水混和、H2与D2混和、水与重水混和、结晶水合物为纯净物。 混合物没有固定熔沸点,如玻璃、石油、铝热剂、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高分子化合物、漂粉、漂粉精、(天然油脂是混合物)、碱石灰、王水、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O2与O3) 、同分异构体组成的物质C5H12等。

  5. 掌握化学反应分类的特征及常见反应:

  a.从物质的组成形式: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b.从有无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 c.从反应的微粒:离子反应或分子反应 d.从反应进行程度和方向:可逆反应或不可逆反应 e.从反应的`热效应: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

  6.同素异形体一定是单质,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差不多,但不能说相同。红磷和白磷、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及C60等为同素异形体,H2和D2不是同素异形体,H2O和D2O也不是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为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 同位素一定是同种元素,不同种原子,同位素之间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8. 同系物、同分异构是指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9. 强氧化性酸(浓H2SO4、浓HNO3、稀HNO3、HClO)、还原性酸(H2S、H2SO3)、两性氧化物(Al2O3)、两性氢氧化物[Al(OH)3]、过氧化物(Na2O2、H2O2)、酸式盐(NaHCO3、NaHSO4)

高考化学知识点4

  (1)、浓盐酸被二氧化锰氧化(实验室制氯气)

  (2)、盐酸、氯化钠等分别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盐酸及氯化物溶液的检验;溴化物、碘化物的检验)

  (3)、盐酸与碱反应

  (4)、盐酸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5)、盐酸与锌等活泼金属反应

  (6)、盐酸与弱酸盐如碳酸钠、硫化亚铁反应

  (7)、盐酸与苯酚钠溶液反应

  (8)、稀盐酸与漂白反应

  (9)、氯化氢与乙烯加成反应

  (10)、氯化氢与乙炔加成反应(制聚氯乙烯)

  (11)、漂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说明碳酸酸性强于HClO)

  (12)、HF、HCl、HBr、HI酸性的比较(HF为弱酸,HCl、HBr、HI为强酸,且酸性依次增强)

  (13)、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有哪些?(干冰、AgI)

高考化学知识点5

  特殊的物理性质

  1.易液化的物质

  常压下SO2(-10℃)、NH3(-33.5℃)、Cl2(-34.6℃)

  2.SO3

  熔点和沸点都很低,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晶体。

  3.H2SO4

  硫酸是一种无色透明、黏稠的油状液体,常用的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98.3%,密度为1.84g·cm-3(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1),属高沸点、难挥发性酸。

  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若浓硫酸不慎溅到衣服或皮肤上,应先用湿布擦去,然后用大量的.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4.单质溴易挥发,单质碘易升华

  5.易潮解的物质

  NaOH、MgCl2、CaCl2。

  6.气体溶解性归纳

  难溶于水:H2、N2、CO、NO、CH4、C2H4;微溶于水:O2、C2H2;较易溶于水:Cl2(1∶2)、H2S(1∶2.6)、CO2(1∶1)、SO2(1∶40);极易溶于水:HF、HCl、HBr、HI、NH3等。

  7.物质的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Cl、NH3、Cl2、SO2;

  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盐酸、浓硝酸、浓氨水、氯水、溴水。

高考化学知识点6

  1、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变多

  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

  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正价)

  一价钾钠氢与银,二价钙镁钡与锌,

  三价金属元素铝;一五七变价氯,

  二四五氮,硫四六,三五有磷,

  二四碳;一二铜,二三铁,

  二四六七锰特别。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

  "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收":收集气体

  "离":导管移离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

  "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

  "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

  "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5、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氧正氢负,氧一氢二”

  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

  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6、组成地壳的元素

  养闺女(氧、硅、铝)

  7、原子最外层与离子及化合价形成的关系

  “失阳正,得阴负,值不变"

  8、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口诀

  固体需匙或纸槽,一送二竖三弹弹;

  块固还是镊子好,一横二放三慢竖。

  液体应盛细口瓶,手贴标签再倾倒。

  读数要与切面平,仰视偏低俯视高。

  滴管滴加捏胶头,垂直悬空不玷污,

  不平不倒不乱放,用完清洗莫忘记

  托盘天平须放平,游码旋螺针对中;

  左放物来右放码,镊子夹大后夹小;

  试纸测液先剪小,玻棒沾液测。

  试纸测气先湿润,粘在棒上向气靠。

  酒灯加热用外焰,三分之二为界限。

  硫酸入水搅不停,慢慢注入防沸溅。

  实验先查气密性,隔网加热杯和瓶。

  排水集气完毕后,先撤导管后移灯。

  9、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按顺序背诵)

  10、"十字交叉法"写化学式的口诀:

  正价左负价右,十字交叉约简定个数,写右下验对错

  11、过滤操作口诀

  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

  过滤之前要静置,三靠二低莫忘记。

  12、实验中的规律

  ①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

  凡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双氧水制O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②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

  ③凡是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④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

  ⑤凡是用长颈漏斗制气体实验时,长颈漏斗的末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

  ⑥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一定先要检验它的`纯度。

  ⑦凡是使用有毒气体做实验,最后一定要处理尾气。

  ⑧凡是使用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一定是”一通、二点、三灭、四停"

  13、反应规律

  置换反应:①金属单质+酸→盐+氢气

  ②金属单质+盐(溶液)→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③金属氧化物+木炭或氢气→金属+二氧化碳或水

  14、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

  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

  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④在金属+酸→盐+H2↑反应后,溶液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15、金属+盐溶液→新金属+新盐中

  ①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②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轻,金属变重。

  16、催化剂

  一变二不变(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它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的物质是催化剂)

  17、氧化剂和还原剂

  得氧还,失氧氧(夺取氧元素的物质是还原剂,失去氧元素的物质是氧化剂)

  18、用洗气瓶除杂的连接

  用洗气瓶除杂的连接:长进短出用洗气瓶排水

  收集气体的连接:短进长出

  用洗气瓶排空气收集气体的连接:密小则短进长出,密大则长进短出

  19、实验除杂原则:

先除其它,后除水蒸气

  实验检验原则:先验水,后验其它

  20、制氧气

  二氧化锰氯酸钾;混和均匀把热加。

  制氧装置有特点;底高口低略倾斜。

  21、集气

  与水作用用排气法;根据密度定上下。

  不溶微溶排水法;所得气体纯度大。

  22、电解水

  正氧体小能助燃;负氢体大能燃烧。

  23、化合价口诀

  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氟氯溴碘负一价;正一氢银与钾钠。

  氧的负二先记清;正二镁钙钡和锌。

  正三是铝正四硅;下面再把变价归。

  全部金属是正价;一二铜来二三铁。

  锰正二四与六七;碳的二四要牢记。

  非金属负主正不齐;氯的负一正一五七。

  氮磷负三与正五;不同磷三氮二四。

  有负二正四六;边记边用就会熟。

  常见根价口诀:

  一价铵根硝酸根;氢卤酸根氢氧根。

  高锰酸根氯酸根;高氯酸根醋酸根。

  二价硫酸碳酸根;氢硫酸根锰酸根。

  暂记铵根为正价;负三有个磷酸根。

  24、化合价口诀二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铜以二价最常见。

  25、盐的溶解性: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

高考化学知识点7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2)同温同体积时,p1/p2=n1/n2=N1/N2

  (3)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1/V2=M2/M1 (4)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Pb2+与Cl-,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3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Fe2+、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Fe3+与不能大量共存。

  5、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10mol/L的溶液等。

  ②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③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④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

  ⑤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高考化学知识点8

  活泼非金属单质:X2、O2、S

  活泼金属单质:Na、Mg、Al、Zn、Fe

  某些非金属单质: C、H2、S

  高价金属离子:Fe3+、Sn4+

  不活泼金属离子:Cu2+、Ag+

  其它:[Ag(NH3)2]+、新制Cu(OH)2

  低价金属离子:Fe2+、Sn2+、非金属的'阴离子及其化合物:

  S2-、H2S、I -、HI、NH3、Cl-、HCl、Br-、HBr

  含氧化合物:

  NO2、N2O5、MnO2、Na2O2、H2O2、HClO、

  HNO3、浓H2SO4、NaClO、Ca(ClO)2、KClO3、

  KMnO4、王水、O3、

  低价含氧化合物:

  CO、SO2、H2SO3、Na2SO3、Na2S2O3、NaNO2、

  H2C2O4、含-CHO的有机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等

  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的有:

  S、SO32-、HSO3-、H2SO3、SO2、NO2-、Fe2+等,及含-CHO的有机物(还原性为主)

高考化学知识点9

  常考考点:选择题(主要是单选题)

  基本反应,包括离子反应、离子共存,氧化还原反应。

  元素化合物,包括金属(Na、Al、Cu、Mg、Fe)与非金属(Cl、S、P、N)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化学计算,包括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物质的量的计算。其中阿伏加德罗常数经常与物质结构部分联系。

  物质结构,包括元素的“位—构—性”关系、同位素的原子结构、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晶体的类型与性质。

  化学反应原理,包括热化学方程式、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盐类水解、pH及与溶液酸碱性、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移动、沉淀溶解平衡。

  有机化学基础,包括官能团的结构及性质、同分异构体、同系物。

  化学实验,离子鉴别、实验方案设计及评价。

  高频考点:推断题(无机推断和有机推断)

  无机部分

  框图题,突破口(特征反应、特殊现象、特殊颜色、重复出现的物质、特殊反应条件、特殊量的关系);

  推断题:物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晶体性质)、典型物质的化学性质等;

  方程式的书写:审题(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充分利用信息写出并配平(先氧化还原,再电荷守恒,后质量守恒)。

  有机部分

  反应类型,加成,取代(硝化、酯化、磺化、水解),氧化(加氧、去氢),还原(加氢、去氧),消去(醇、卤代烃)、加聚,缩聚等(从结构改变判断);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书写,注意题目要求(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式),生成有机物时别漏无机物,注意配平;

  有机合成:信息的使用;框图分析、官能团的改变特别要注意等。

  高频考点:实验题

  试剂存放,广口瓶、细口瓶、棕色瓶、密封等;药品的取用;温度计的使用:液面下、支管口处、水浴中、溶液中等。

  实验步骤,排序(气密性检查在装药品前)、操作书写(定量实验注意平行实验二次以上);失败原因分析:漏气、条件控制不好、气体通入速度过快、冷却时吸水、干扰等。

  实验注意事项,醛的二个典型反应(反应环境问题)、酯化反应(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苯酚与浓溴水(沉淀存在)、实验室制乙烯的温度、Fe(OH)2的生成操作(滴管在液面下)、几种仪器的读数(天平、量筒、滴定管等)、气密性检查:①常用方法、②特殊方法;喷泉实验原理;尾气吸收的方法(导管、倒置漏斗、球形干燥管、燃烧)。

  气体制备,装置连接顺序:(制备-除杂-干燥-验纯-检验-收集-性质实验-尾气处理);接口处理(强氧化剂存在时橡胶管的处理)。

  定量实验,原理、计算依据、称量(往往仪器与药品一起称)、气体收集(排液体法)、误差分析(根据表达式)。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当然,高考化学题都是非常综合的,不可能通过单一知识点解决问题,在复习中要主要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才能考出好成绩。

  氢原子能级与衰变原理

  文章摘要:氢原子光谱以及衰变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记忆性知识,首先对于氢原子光谱要能够看懂其光谱图,懂得其中物理意义。其次,要牢记三种衰变反应式,知道每一种衰变所产生的粒子。最后,是对于衰变周期有一定了解。…

  【编者按】微观物理世界极其复杂,在高中阶段接触比较少。主要以原子结构和氢原子能级、衰变和核能等方面介绍性内容,高考主要会考察氢原子能级结构,放射性原子的衰变。高考中经常会考察对a射线、 射线、 射线的理解,同时会结合在原子衰变中同时考察。

  氢原子能级

  ①能级公式:

  ②半径公式:

  氢光谱

  在氢光谱中,n=2,3,4,5,……向n=1跃迁发光形成赖曼线系;n=3,4,5,6向n=2跃进迁发光形成马尔末线系;n=4,5,6,7……向n=3跃迁发光形成帕邢线系;n=5,6,7,8……向n=4跃迁发光形成布喇开线系;其中只有马尔末线生活费的前4条谱线落在可见光区域内。

  天然放射现象

  天然放射现象中三种身线及其物质微粒的有关特性的比较。

  天然衰变中核的变化规律

  在核的天然衰变中,核变化的最基本的规律是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

  ①a衰变:随着a衰变,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向后移2位,即

  ② 衰变:随着 衰变,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向前移1位,即

  ③ 衰变:随着 衰变,变化的不是核的种类,而是核的能量状态。但一般情况下, 衰变总是伴随a衰变或衰变进行的。

  关于半衰期的几个问题

  (1)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

  (2)意义:反映了核衰变过程的统计快慢程度。

  (3)特征:只由核本身的因素所决定,而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

  (4)理解:搞清了对半衰期的如下错误认识,也就正确地理解了半衰期的真正含义。第一种错误认识是:N0个放射性元素的核,经过一个半衰期T,衰变了一半,再经过一个半衰期T,全部衰变完。第二种错误认识是:若有4个放射性元素的核,经过一个半衰期T,将衰变2个。事实上,N0个某种放射性元素的核,经过时间t后剩下的这种核的个数为

  而对于少量的核(如4个),是无法确定其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的。这实质上就是“半衰期反映了核衰变过程的统计快慢程度”的含义。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和原子核的组成

  用高速运动的粒子去轰击原子核,是揭开原子核内部奥秘的要本方法。轰击结果产生了另一种新核,其核反应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其中X是靶核的符号,x为入射粒子的符号,Y是新生核的符号,y是放射出的粒子的符号。

  1919年卢瑟福首先做了用a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在了解卢瑟福的实验装置、进行情况和得到的实验结果后,应该记住反应方程式

  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另外,对1930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实验装置、过程和结果也应有个基本的了解。值得指出的是,查德威克在对不可见粒子的判断中,运用了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科学地分析了实验结果,排除了 射线的可能性,确定了是一种粒子——中子,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

  核能

  对这部分内容,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已经确定核力的主要特性有:是一种很强的力(相比于其他的力),是一种短程力。

  (2)一定的质量m总是跟一定的能量mc2对应。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的总质量减少了,相应的总能量也要减少,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减少的这部分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它要在核子结合过程中释放出去。反过来,把原子核分裂成核子,总质量要增加,总能量也要增加,增加的这部分能量也不会凭空产生,要由外部来供给。能量总是守恒的,在原子核反应伴随有巨大的放能和吸能现象。

  (3)核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可以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差用质能关系方程来计算。

  (4)核反应中能量的吸、放,跟核力的作用有关。当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核力要做功,所以放出能量。把原子核分裂成核子时,要克服核力做功,所以要由外界提供能量。

  a粒子散射与原子结构

  文章摘要:a粒子散射实验是高中物理接触到关于原理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在很多考试中都会考察这一内容,由此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必须将a粒子散射实验的结论熟记在心,一般考试中也就是考察有关概念而已。

  【编者按】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已经有很长历史,从汤姆生到道尔顿再到卢瑟福等等,科学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原子内部的研究。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实验就是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这个实验第一次真正揭开了原子内部真是情况。在高考物理试题中对于这个实验也是百考不厌,经常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

  a粒子散射实验主要考察内容在于其揭示的现象,以及从现象中可以推断出来的结论。在考试中尤其要对描述的话语仔细品读,不能掉进出题人所设置的文字陷阱中。

  a粒子散射

  关于a粒子散射实验:

  (1)a粒子散射实验的目的、设计及设计思想。

  ①目的:通过a粒子散射的情况获取关于原子结构方面的信息。

  ②设计:在真空的环境中,使放射性元素钋放射出的a粒子轰击金箔,然后透过显微镜观察用荧光屏接收到的a粒子,通过轰击前后a粒子运动情况的对比,来了解金原子的结构情况。

  ③设计思想:与某一个金原子发生作用前后的a粒子运动情况的差异,必然带有该金原子结构特征的烙印。搞清这一设计思想,就不难理解卢瑟福为什么选择了金箔做靶子(利用金的良好的延展性,使每个a粒子在穿过金箔过程中尽可能只与某一个金原子发生作用)和为什么实验要在真空环境中进行(避免气体分子对a粒子的运动产生影响)。

  (2)a粒子散射现象

  ①绝大多数a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

  ②少数a粒子则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③极少数a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

  (3)a粒子散射的简单解释。

  首先,由于质量的悬殊便可判定,a粒子的偏转不会是因为电子的影响,而只能是因为原子中除电子外的带正电的物质的作用而引起的;其次,原子中除电子外的带正电的物质不应是均匀分布的(否则对所有的a粒子来说散射情况应该是一样的),而“绝大多数”“少数”和“极少数”a粒子的行为的差异,充分地说明这部分带正电的物质只能高度地集中在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再次,从这三部分行为不同的a粒子数量的差别的统计,不难理解卢瑟福为什么能估算出这个区域的直径约为10-14m。

  原子的核式结构:

  (1)核式结构的具体内容

  ①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

  ②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集中在核内。

  ③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2)核式结构的实验基础

  核式结构的提出,是建立在a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之上的。或者说:卢瑟福为了解释a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不得不对原子的结构问题得出核式结构的理论。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文章摘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是最小的微粒无法再变化,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理解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性的理论基础。

  课标要求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的(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种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要点精讲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

  (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He为1s2外,其余为ns2np6。He核外只有2个电子,只有1个s轨道,还未出现p轨道,所以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①分区

  ②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即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三.元素周期律

  1.电离能、电负性

  (1)电离能是指气态原子或离子失去1个电子时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是指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1个电子。在同一周期的元素中,碱金属(或第ⅠA族)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或0族)第一电离能最大,从左到右总体呈现增大趋势。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同一原子的第二电离能比第一电离能要大

  (2)元素的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以氟的电负性为4.0,锂的电负性为1.0作为相对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电负性的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的电负性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3)电负性的应用

  ①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

  ②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③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

  ④同周期自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对角线规则

  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有些性质是相似的。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总结(人教版):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

  文章摘要: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本章考点包括: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原子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化学键。…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是由原子结构决定,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由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推断其性质。下面根据考纲,总结知识点。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三节 化学键考纲要求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5)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结构

  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有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

  2、原子中的等量关系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3、熟悉1~20号元素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He、Li、Be、B、C、N、O、F、Ne、Na、Mg、Al、Si、P、S、Cl、Ar、K、Ca。

  4、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5、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文章摘要: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本章考点包括: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原子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化学键。…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3、碱金属与卤族元素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Na、K、Rb、Cs、Fr(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Cl、Br、I、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文章摘要: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本章考点包括: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原子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化学键。…

  4、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Ⅰ)同周期比较

  (Ⅱ)同主族比较

  (Ⅲ)

  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文章摘要: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本章考点包括: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原子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化学键。…

  第三节 化学键

  1、化学键

  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3、其他概念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

  共价键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2.电子式

  用“?”或“×”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做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

  (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

  (2)[ ](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以过氧化氢与过氧化钠为例,

  。

  氨气的物理性质

  文章摘要:氨气,中学化学唯一的一种碱性气体。化学式为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液化,能够发生自偶电离。

  氨气,化学式为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7,密度0.771克/升(标准状况)。熔点-77.7℃;沸点-33.5℃,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

  氨气极易溶于水,一体积水可以溶解700体积氨气。是喷泉实验的极好原料。用水吸收NH3时要用“倒放漏斗”装置以防倒吸。氨气溶于水后,氨分子跟水分子通过氢键结合成一水合氨(NH3·H2O),一水合氨能小部分电离成铵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所以氨水显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氮原子有5个价电子,其中有3个未成对,当它与氢原子化合时,每个氮原子可以和3个氢原子形成三个极性共价键。氨分子里的氮原子还有一个孤对电子。所以其空间结构是三角锥形,三个氢原子处于锥底,氮原子处在锥顶。每两个N—H键之间夹角为107°18’,因此,氨分子属于极性分子,生成氨根后结构为正四面体。

  氨气的电子式式与氨根的结构式如下:

  氨气,易液化,液氨是极性分子,似水,可发生电离:2NH3NH2-+NH4+也能溶解一些无机盐如 NH4NO3、AgI。

  1962年11月18日 科学家玻尔去世

  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1885年10月7日生于丹麦哥本哈根,是20世纪第一流的科学家之一。他首先应用量子理论,即将某一系统的能量限制在某些离散值来研究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问题。在量子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他曾是主导人物,也做出了主要贡献。1930年起,玻尔继续从事于由量子理论引起的认识论问题,同时还对核物理学这个新领域做出了贡献。他把原子核比作一个液滴,他的液滴概念是理解许多核过程的关键手段,特别是1939年在理解核裂变(一个重核分裂为两个几乎等质量的两部分,并释放巨大的能量)的实质中起了重要作用。1940年丹麦被德国人蹂躏和占领,面对纳粹的权势,玻尔尽力维护其研究所的工作和保持丹麦文化的完整性。1943年,由于他的犹太血统和从不隐蔽的反纳粹观点,他受到立即逮捕的威胁。玻尔和妻子、家人,由丹麦地下抵抗运动(组织)深夜用渔船送到瑞典。几天后,英国政府派一架没有武装的蚊式轰作机到瑞典,玻尔就这样通过戏剧性的飞行飞到英国,在飞行中他差一点丧命。在以后两年中,玻尔和他的一个儿子奥格一起参加了裂变核弹的工程。奥格以后继承父业,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主持了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在英国工作了几个月,就和英国的研究组一起搬到了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研究中心。玻尔特别关心原子武器对人类的可怕威胁。早在1944年,他就试图说服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必须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虽然这种呼吁并未成功,玻尔在1950年致联合国的一封公开信中继续努力提出一个“开放世界和合理的和平政策”。玻尔相信为了控制核武器,人民及其思想都必须自由交流。他领衔推动了1955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并协助建立了欧洲核研究委员会(CERN)。在他获得的众多奖誉中,玻尔曾于1957年获得第一届“美国和平利用原子能奖”。在他的晚年,玻尔曾试图指出,在人类生活和思想的许多方面,互补的思想可能说明一些问题。他对几代物理学家都会有重大影响,对他们的科学思想和生活观点都起着启蒙引导作用。玻尔自己不断向各方面学习,甚至对最年轻的共事者也抱着倾听学习的态度。他和同事们、妻子、儿子和兄弟的关系都很好,他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力量。他的精神富有国际性,但他也是十足的丹麦人,他深深扎根于他的丹麦文化之中。这一点可以从他负责的许多公共事务中看出来,特别是他从1939年起就是丹麦皇家科学院院长,一直负责到生命结束。

高考化学知识点10

  1. 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内壁上附着的水膜均匀,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2.试纸的使用

  常用的有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pH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和品红试纸等。

  (1)在使用试纸检验溶液的性质时,一般先把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蘸有待测溶液的玻璃棒点试纸的中部,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判断溶液的性质。

  (2)在使用试纸检验气体的性质时,一般先用蒸馏水把试纸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用玻璃棒把试纸放到盛有待测气体的导管口或集气瓶口(注意不要接触),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气体的性质。

  注意:使用pH试纸不能用蒸馏水润湿。

  3. 药品的取用和保存

  (1)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严格遵照有关规定,保证安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注意节约药品,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L,固体只需要盖满试管底部。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或交由老师处理。

  (2)固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使试管倾斜,用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3)液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很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吸取;取用较多量液体时可用直接倾注法。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瓶子(标签对着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注意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一般往大口容器或容量瓶、漏斗里倾注液体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4)几种特殊试剂的存放

  (A)钾、钙、钠在空气中极易氧化,遇水发生剧烈反应,应放在盛有煤油的广口瓶中以隔绝空气。

  (B)白磷着火点低(40℃),在空气中能缓慢氧化而自燃,通常保存在冷水中。

  (C)液溴有毒且易挥发,需盛放在磨口的细口瓶里,并加些水(水覆盖在液溴上面),起水封作用。

  (D)碘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盛放在磨口的广口瓶里。

  (E)浓硝酸、硝酸银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贮放在阴凉处。

  (P)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且易在空气中变质,应密封保存;其溶液盛放在无色细口瓶里,瓶口用橡皮塞塞紧,不能用玻璃塞。

  4. 过滤

  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

  (1)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2)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3)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尖嘴应与玻璃棒紧靠;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靠;漏斗颈的下端出口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紧靠。

  5. 蒸发和结晶

  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体或使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析出晶体。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外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NO3混合物。

  6. 蒸馏

  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1)液体混合物蒸馏时,应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2)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3)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4)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使之与被冷却物质形成逆流冷却效果才好。

  (5)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7. 升华

  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可以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解I2和SiO2的混合物。

  8. 分液和萃取

  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1)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5 O

高考化学知识点11

  吴xx老师发现,随着高考越来越近,有的考生出现了焦虑的情况,成绩好的学生担心成绩下滑,成绩不好的学生缺乏自信。吴老师表示,高考的结果虽然无法预测,但复习备考的过程却是考生可以自己把握的,因此在剩下的时间内,考生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备考,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复习效率上。化学的复习既需要像数学、物理那样拿出整块的时间来进行答题训练,又需要像英语那样利用好一切琐碎的时间来进行阅读、记忆,吴老师提醒考生,如果每天都能利用好零碎的时间背背方程式等内容,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肯定会有不小的提高。

  备考 找规律抓核心巧记知识点

  吴xx老师介绍,今年化学的考纲与去年相比基本相同,没有大的变化,考题依然以低、中、高三个难度区分档次。在复习时,吴老师建议考生要重点掌握基础题和中档题,这一部分的题目如果能答好,分数是十分可观的。她说。目前,第一轮的复习已经基本结束,在接下来的第二轮复习中,考生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再梳理,通过专题训练查漏补缺。化学需要记很多的方程式、物质性状等,对于一些不爱背书的理科生来说,这也是一大难题。对此,吴老师强调,不论是在复习还是答题当中,关键是要抓住核心,比如结构决定性质,在记忆物质的性状时,可以从该物质的结构出发,看它的分子结构、原子结构等,又比如在做有关化学方程式的题时,只要抓住得失电子总数相等或元素守恒等规律,就能梳理出一条比较明确的解题思路。

  习题 做习题时要动手写写算算

  吴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虽然不希望学生搞题海战术,但是她也认为在复习化学时,有一定量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考生在复习时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如果考生能经常做一些限时的答题训练,将会有助于提高解题速度,同时也是对知识的再巩固。比如化学反应方程式,平时写的多了,练的多了,考试的时候不用太多思考,也可以顺手写出来。

  吴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一些考生在学习化学时,喜欢拿着书看,却很少动手,对于这种方式,她并不赞同。她建议考生还是要多动手写一写,算一算,在动手写的时候,往往注意力会更加集中,而且能让手脑更协调。考生最好能够进行一些状态训练,每周可以按照考试的状态做1到2套习题。

  难题 答题的关键是寻找突破口

  吴老师在近几年的考试当中发现,考生反映在有机化学的题目中找不到基本的解题思路,对此,吴老师认为,这类题往往会给考生提供一些信息量,考查考生对这些信息现学现用的能力。在解答这类题型时,应主要注意有机反应物和反应物相应结构上的差异。此外,物质推断题也有很多考生做不出来,吴老师分析,在答题时,关键要寻找突破口,题目往往会给出一些物质性状,而这些性状通常为某一种物质所独有,只要考生能根据平时所学判断出这种物质,就可以顺藤摸瓜了。此外,考生反映比较难的题目还有设计实验题,吴老师说,在拿到题目时,首先要考虑该试验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合成某种物质?还是通过实验证明这个物质是什么?其次就要判断要用那个反应原理来进行实验,目的有了,原理有了,就可以设计实验了。

  失分 答题不规范及粗心是主因

  吴老师在往年的评卷过程中发现,答题不规范、粗心往往是造成考生丢分的.原因。此外,吴老师发现对于第二卷的简答题,考生往往容易答题不完整,她建议考生在审题过后,要认真组织答题,归纳出自己的几个论点,这些论点就是该题目的得分点。还有就是考生在答题中对实验现象描述不准确也会造成失分。吴老师说,如果对自己的判断很有把握,在描述现象的时候就一定要具体、准确,但如果自己实在不会的话,可以写得模棱两可一点,可能会争取一点分数,这也算是个答题技巧。

  技巧 第一卷尽量40分钟内答完

  吴老师表示,做选考题的时候,有些考生拿到题就做,直到做不下去了,就换一道做,这种做法要不得,在试卷刚发下来填写完名字、学号之后,有几分钟的时间是不能答题的,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先翻到后面的选考题,把几道题都看一下,提前确认好自己要做哪道,做到心里有数,尽量避免做不下去再换题。在答题时间上,吴老师建议第一卷的12道题要尽量在30到40分钟内答完,如果前面花的时间太多,会影响到后面的答题,答题卡最好做一道涂一道,如果不确定的可以在试卷上做个记号,有时间了可以返过头再看。吴老师建议考生在做第一道题的时候,尽量放慢一点解题速度,第一题往往是让考生建立信心的题目,一般情况下不会太难,考生最好能有完全的把握做对这道题,这样对于自信心的树立是有帮助的,如果第一题做得太草率,做下一题的时候很可能还惦记着前一道题,从而影响当前题目的发挥,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高考化学知识点12

  一、物质结构理论

  1、用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周期性变化比较不同元素原子或离子半径大小

  2、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规律判断具体物质的酸碱性强弱或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或对应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3、运用周期表中元素“位--构--性”间的关系推导元素。

  4、应用元素周期律、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进行相关计算或综合运用,对元素推断的框图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5、晶体结构理论

  ⑴晶体的空间结构:对代表物质的晶体结构要仔细分析、理解。在高中阶段所涉及的晶体结构就源于课本的就几种,高考在出题时,以此为蓝本,考查与这些晶体结构相似的没有学过的其它晶体的结构。

  ⑵晶体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物质的熔、沸点高低规律比较。

  ⑶晶体类型的判断及晶胞计算。

  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也是化工生产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考查主要集中在: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计算,理解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考点主要集中在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关系,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化学平衡的标志和建立途径,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及各物质的物理量的变化与物态的.关系,等效平衡等。

  1、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化学平衡的移动

  主要包括: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特征,条件改变时平衡移动知识以及移动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三、电解质理论

  电解质理论重点考查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酸碱中和反应中有关弱电解质参与的计算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原理,水的离子积常数及溶液中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的有关计算和pH的计算,溶液酸碱性的判断,不同电解质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小的比较,盐类的水解原理及应用,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电解质理论与生物学科之间的渗透等。重要知识点有: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及计算。

  2、盐类的水解及其应用,特别是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共存问题。

  四、电化学理论

  电化学理论包括原电池理论和电解理论。原电池理论的主要内容:判断某装置是否是原电池并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书写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及两极区溶液的pH的变化以及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方向;新型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特别注意的是高考关注的日常生活、新技术内容有很多与原电池相关,还要注意这部分内容的命题往往与化学实验、元素与化合物知识、氧化还原知识伴随在一起。同时原电池与生物、物理知识相互渗透如生物电、废旧电池的危害、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电池效率等都是理综命题的热点之一。电解原理包括判断电解池、电解池的阴阳极及两极工作时的电极反应式;判断电解池工作中和工作后溶液和两极区溶液的pH变化;电解原理的应用及电解的有关计算。命题特点与化学其它内容综合,电解原理与物理知识联系紧密,学科间综合问题。

高考化学知识点13

  羧酸和酯是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掌握这些知识是深化理解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延伸。主要包含乙酸的分子结构、乙酸的化学性质、乙酸的制法、羧酸的分类、羧酸的命名通式和通性、几种常见羧酸的结构和性质、甲酸的结构和性质、苯甲酸的结构和性质

  乙二酸的结构和性质、乙酸乙酯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酯类的概念、酯的分类、羧酸酯的通式、酯的命名、酯的化学性质等知识。还是要依据官能团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运用官能团理解有机物的性质。重点掌握羧酸与酯的结构与性质。

  (羧基),乙酸是无色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易溶于水和乙醇。熔点:16.6℃,沸点:117.9℃。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在室温较低时,无水乙酸就会凝结成像冰一样的晶体。

  乙酸含有的羧基官能团决定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酸性、酯化反应。

  2、羧酸:在分子里烃基跟羧基直接相连接的有机化合物叫做羧酸。一元羧酸的通式:R—COOH,饱和一元羧酸的通式:CnH2nO2。

  3、羧酸的分类:按羧基的数目:一元羧酸、二元羧酸、多元羧酸;根据分子里的烃基是否饱和:饱和羧酸、不饱和羧酸;按烃基不同:脂肪酸、芳香酸;按C原子数目:低级脂肪酸、高级脂肪酸。

  4、羧酸的同分异构现象:羧酸的同分异构现象较普遍,羧酸既存在同类的同分异构体,也存在羧酸与酯的同分异构体。

  5、羧酸的化学性质:由于羧酸的分子里都含有羧基,羧基是羧酸的官能团,它决定着羧酸的主要化学特性,所以羧酸的.主要化学性质有:酸的通性,酯化反应。

  6、酯的结构特征:酯是羧酸分子羧基中的-OH被-OR取代后的产物。酯的特征结构是-COO-,羧酸酯的一般通式为RCOOR′由饱和一元醇和饱和一元酸酯化反应得到的酯,可以用通式CmH2m+1COOCnH2n+1(或CnH2nO2)表示。与饱和一元羧酸为同分异构体。

  7、酯的物理性质:低级酯是有芳香气味的液体,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花草中,酯的密度一般比水小,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乙醚等有机溶剂。

  8、酯的同分异构现象:酯的同分异构现象一般要比其他的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同分异构现象更复杂,除酯类产生同分异构体外,酯与羧酸等物质之间也能产生同分异构体。如C4H8O2的一部分同分异构体:CH3CH2CH2COOH、HCOOCH2CH2CH3、CH3COOCH2CH3、CH3CH2COOCH3

  9、酯的化学性质:乙酸的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因此酯类的重要化学性质之一就是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高考化学知识点14

  1、选择气体发生装置考虑:

  ①反应物的状态 ②反应的条件

  2、收集装置的选用应考虑:

  ①密度和空气比较 ②该气体对水的可溶性

  3、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应伸到集气瓶的底部:

  4、制氧气的`注意事项:

  ①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并放一小团棉花

  ②氯酸钾制氧气时不能混有可燃物

  ③导气管应只伸入试管少许

  5、制二氧化碳的注意事项:

  ①应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不能用碳酸钠

  ②应用稀盐酸,不能用浓盐酸和硫酸

  ③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CO2溶于水)

  6、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放出集气瓶口,燃烧得更旺

  7、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木条熄灭

  8、鉴别氧气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9、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是: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10、鉴别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的方法是,看燃烧后的产物。一氧化碳火焰为蓝色,产物为二氧化碳。

  氢气火焰为淡蓝色,产物为水。甲烷火焰为明亮的蓝色,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高考化学知识点15

  一、氯气的化学性质

  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有7个电子,故氯原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达

  到8电子饱和结构,因此Cl2突出表现的化学性质是得电子的性质,即表现强氧化性,如

  Cl2能氧化:

  ①金属(Na、Al、Fe、Cu等);

  ②非金属(H2、P等);

  ③某些化合物(Br-、I-、SO2、Fe2+、SO32-等)。

  (1)跟金属反应

  2Na+Cl2点然2NaCl(产生白烟);Cu+Cl2点然CuCl2(产生棕黄色的烟)

  2Fe+3Cl2点然2FeCl3(产生棕色的烟,溶于水呈黄色)

  (2)跟非金属反应

  H2+Cl2点燃或光照2HCl

  点燃:发出苍白火焰,瓶口有白雾;光照:会发生爆炸

  2P+3Cl2点燃2PCl3(雾,Cl2不足);2P+5Cl2点燃2PCl5(烟,Cl2充足)

  (3)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HClO是一种不稳定的弱酸,但具有强氧化性。)

  【说明】a.氯水通常密封保存于棕色试剂瓶中(见光或受热易分解的物质均保存在棕色试剂

  瓶中)。

  b.Cl2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为白色。

  (4)与碱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漂粉精、漂白粉的漂白原理:Ca(ClO)2+2HCl=CaCl2+2HClO;

  Ca(ClO)2+H2O+CO2=CaCO3↓+2HClO

  (5)与某些还原性物质的.反应:

  Cl2+2KI=2KCl+I2(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检验Cl2)

  2FeCl2+Cl2=2FeCl3

  Cl2+Na2SO3+H2O=Na2SO4+2HCl

  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用强氧化性物质(如MnO2、KMnO4等)和浓盐酸反应。

  4HCl(浓)+MnO2△MnCl2+2H2O+Cl2↑

  2、实验装置:根据反应原理和气体净化、收集、尾气处理等实验步骤及常见仪器的性能,制备干燥、纯净的Cl2。

  必修三化学学习方法

  1.基本概念“块”。这一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线,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

  2.基础理论“块”。这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同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

  3.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块”。这一块是化学的基石,可划分为金属线和非金属线,统一在周期系中。

  4.有机物“块”。这一块的核心是烃及其衍生物线,重点是结构和化学性质,而结构又是官能团和与官能团直接相关的化学键。

  5.计算“块”。这一块纵贯化学各部分,要掌握基本类型、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6.基本实验“块”。这一块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含仪器、基本操作、制备、鉴别(定)、提纯、定量实

  必修三化学学习技巧

  1、最重要的还是要上课听讲。听课的重要性不用多介绍,道理大家都懂,只不过学霸做到了,而学渣只看到了,听讲的时候除了要集中精力,而且一定要多积极思考,随时准备向老师提问。

  2、有问题要独立思考。一直提倡不懂就问,在学习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千万不要一遇到问题马上就请教别人,先独立思考一下,真正解决不了再去问,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3、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又是老生常谈的学习方法,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反而是最有效的,前提是你能不能做到。也要承认,高中的学业任务很重,课前预习时间可能不是太多,哪怕粗略看一下课本也是很有必要,预习目的就是找到自己没有理解的问题,然后上课的时候重点听讲。课后一定要复习,对于化学这个科目复习的建议是:学习结束二十四小时、一周后、一月后、以及考前二十四小时效果最好。

【高考化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考化学知识点11-14

化学高考必考知识点11-09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11-11

高考化学有机知识点11-08

最新高考化学知识点07-30

高考化学实验知识点归纳02-13

高考化学复习的必要知识点02-13

高考化学实的知识点归纳02-13

化学高考必背知识点11-03

高考化学知识点15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