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7 09:11:40 高考地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1

  “审慎设问,读清题意;根据图文,提取信息;使用术语,准确表达;调用知识,建立模式”——地理考试怎么拿高分?掌握熟练的答题技巧是必需的,在高考名师大讲堂的讲座上,地理名师梁良?将阐释这八个点的内涵,来给考生支招。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分值是命题人依据答案的要点设置的,一个要点一般为2-4分,故题目的分值也是考生答题的.一个参考。”梁良?给考生支招了一个小诀窍。他强调考生在回答每个要点时,要注意文字简洁,不要过多发挥和阐述。“有的考生答题时惟恐答不全,于是把许多有关联的答案都‘堆’到试卷上,不仅无益于得分,反而浪费了宝贵的答题时间。”

  梁良?建议考生,一个方面答一段,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答题要注意分段、分要素、分方面,最好标注番号。千万不要自始至终只有一个段落,让评卷老师看不清到底答了几点,这样很容易造成有些要点答到了却得不到分。

  “使用术语,准确表达”,梁良?表示,在很多情况下,简答题的答案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类似的内容,这时,要尽量用课本中的话语去回答,得分率往往就比较高。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2

  比例尺的计算

  ① 已知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求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②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X比例尺

  ③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比例尺的大小

  大比例尺: 大于或等于1:100000

  小比例尺: 小于或等于1:1000000

  中间的`称为中比例尺.

  比例尺大小与范围、表示内容详略关系

  a、当图幅大小相同时

  b、实地范围相同时

  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

  比例尺的缩放

  ①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__原比例尺×n;

  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②原比例尺缩小到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原比例尺缩小1/n ,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

  *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

  比例尺大小与地形坡度、风力大小的关系

  (1)若等高距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比例尺越小,坡度越缓;

  (2)若等压差和等压线疏密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风力越小。

  (3)若等高(压)线疏密、比例尺、图幅相同时:等高距(或等压线)越大,坡度越大(风力越大);等高距(等压差)越小,坡度越小(风力越小)。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3

  1、时间、时刻、时段、时区、区时和地方时:时间即时段又叫时间间隔,指时间的久暂,通常是用开始和终了的时刻来表示;时刻是指时间的迟早即时段图像中的某一点,时刻因适用经度的不同分地方时和标准时(区时);地方时是地球自转的效应,为克服其在使用中的诸多不便,人类建立了时区和区时的概念,前者指空间,后者指时刻。

  2、断流、季节河和时令河:断流是河流缺水最明显的标志,有自然原因如塔里木河一二月份断流,也有人为原因如黄河从断流到续流;季节性积水的河流叫季节河,也叫时令河。好比时令病就是指一定季节流行的病。

  3、理论时区和现实时区:某一种标准时适用的地区范围叫时区,分理论时区和现实时区,理论时区是按经度把全球分成24区,每区跨经度15度,各区中央经线都是15的整倍数分别为各区统一使用的时间,每一个时区的空间范围很严格;现实时区指某标准时适用的范围突破了理论时区的局限,如中国统一使用东八区的区时。

  4、径流、径流量和流量:径流指大气降水除去损耗后沿地面或地下运动的水流,按径流途径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按形成的水源条件可分为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径流量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有年径流量、月径流量、日径流量等;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流体积,单位为每秒立方米,是反映径流资源和****水库水量变化的基本指标。

  5、降水、降雨和降水量: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主要有雨、雪、冰雹等,其中的雨水部分叫降雨;降水量指一定时段内,降入到平地上未经渗漏、蒸发、流失的降水所积成的水层深度(固态降水折合成液态水计算)单位为毫米。

  6、阵风、盛行风和焚风:阵风指短时间内风向变动不定,风速强弱变化剧烈的风;盛行风即某一时期广泛流行某一种风向的风如季风,也叫主导风;焚风指沿山坡向下吹的热而干的风,空气比较干燥,受其影响易发生森林火灾。

  7、冲积平原、三角洲和冲积扇:冲积平原指河流携带泥沙进入低平地区堆积而成的平原;由三角洲发展而成的平原叫三角洲平原,常位于河流注入海洋或大湖地区;山地河流出口处的扇形堆积地貌为冲积扇。

  8、地形、地势和地质构造:地形指地表形态,一般看作地貌的同义词,表现为五种不同的地形种类;地势为地表起伏大势,如我国地势大致西高东低;地质构造指地壳及组成它的地质体(岩层、岩体)的空间展布和形态特征,如褶皱、断层。

  9、汛期和凌讯:汛期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川积雪融化引起定时性水位上涨的现象,因发生时期及原因不同,可分为春汛、伏讯、秋讯、凌讯等。凌讯比较特殊,一般出现在化冻期,河道里的冰凌对水流的阻力作用而引起的涨水现象,常发生在温带从纬度较低流向较高的河段上。

  10、阴历、阳历和阴阳历:阴历是根据朔望月的长度安排历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阳历根据回归年的长度安排历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原则上大月31天,小月30天,平均历月为回归年的十二分之一,其季节含义较明显;阴阳历其性质介于阴历和阳历之间,我国的农历(夏历)是一种阴阳历。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4

  1.解读材料,科学审题

  读题干-读图名-读图例、注记、经纬度-分析地图-题干与图表结合分析-分析设问。 ①题干,一般包括材料、数字、图表等。

  ②审问题,包括问题的设问角度、限制性条件、所属的知识范围等。

  ③题目不同,审题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有些题目较简单,可从关键词上突破题意;有些题目的材料较为复杂,需要从材料的内容上来把握题意;有时只有将上述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还有些题目需从问题入手,进行逆向推断。高考题目的总要求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在审题时应以题意为中心,联想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区域案例,要全面、准确阅读所给材料,把握问题指向和设问角度,揣摩命题意图与考查要求。

  2.信息获取与机智解读

  提取信息要全:穷尽一切图文信息,确保信息无遗漏,特别是图表材料要通过思维加工将图形、数据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

  解读信息要准:要注意区域图的准确定位,如经纬度定位、海陆轮廓定位、地理事物特征定位;从题干、图表中提取解题信息;找出题干和设问的关键词和限定词,辨析信息的重要程度,找出关键信息并进行合理判断与推理,挖掘隐含信息。

  运用信息要活:运用直接信息及隐含信息对问题进行分析,思维要畅通、敏捷。

  3.解答技巧,实现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间的内在转化

  将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建立联系,运用地理思维将知识重新组合、迁移转化。一般解答思路为: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准确定位→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及其地域联系)。其作用是通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条承接式思维链条,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时由于题目条件隐蔽,层层设障,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在此基础上要理清头绪,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并找出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善于迁移知识,活学活用。课本上的案例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典范,因此,注意案例的迁移,做到活学活用,才能赢得高考。如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可联系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农业;鲁尔区的综合整治措施可迁移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措施;美国"硅谷"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可迁移到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中关村、新加坡电子工业。内蒙古畜牧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就可"迁移"阿根廷发展畜牧业所采取的.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4.解答问题,草拟答案

  ①遵循已形成的思维模式和探究思路,根据试题的设问指向阐释事物、探讨问题,做出正确解答。如以区域为信息载体的题目要牢牢把握区域环境特征,与区域环境特征相背离的词语要慎用。②解答问题一定要有大局观,要清楚从哪些方面、哪些层次作答,而且根据要点与原理的逻辑关系,确定哪个要点需重点分析,哪个简略阐述即可。③答题中要注意辩证分析问题,如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资源问题(开源、节流)、评价与影响(利与弊)、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地理规律(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等。

  5.书写答案

  答案的表述要规范、合理,要正确使用地理术语(特别是关键词),要讲究层次性、逻辑性,卷面要整洁、清晰。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相关文章: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11-12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05-11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的攻略11-19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的窍门11-17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的方法05-12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技巧11-13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的备考11-13

高考数学第一轮的复习要点11-16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攻略05-11

高考英语第一轮复习指导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