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时间:2021-11-17 08:32:29 高考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以】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高中语文经常容易写错的字

  【编者按】小学频道编辑了“高中语文经常容易写错的字”,希望对广大朋友有所帮助!

  括号内是正确的字

  1.安祥(详) 37.重迭(叠) 73.粗旷(犷) 109.蜂涌(拥)

  2.甘败(拜)下风 38.渡(度)假村 74.针贬(砭) 120.复(覆)盖

  3.三步(部)曲 39.防(妨)碍 75.震憾(撼) 121.复(覆)灭

  4.食不裹(果)腹 40.幅(辐)射 76.凑和(合) 122.松驰(弛)

  5.泊(舶)来品 41.一幅(副)对联 77.脉博(搏) 123.家俱(具)

  6.按步(部)就班 42.天翻地复(覆) 78.迫不急(及)待 124.欣尝(赏)

  7.指手划(画)脚 43.言简意骇(赅) 79.既(即)使 125.迷(谜)团

  8.一愁(筹)莫展 44.气慨(概) 80.追朔(溯) 126.精萃(粹)

  9.穿(川)流不息 45.一股(鼓)作气 81.草管(菅)人命 127.偶而(尔)

  10.哈蜜(密)瓜 46.悬梁刺骨(股) 82.娇柔(矫揉)造作 128.善(擅)长

  11.挖墙角(脚) 47.再接再励(厉) 83.萎糜(靡)不振 129.迁徒(徙)

  12.一诺千斤(金) 48.老俩(两)口 84.沉缅(湎) 130.打腊(蜡)

  13.不径(胫)而走 49.黄梁(粱)美梦 85.名(明)信片 131.蒜苔(薹)

  14.做(坐)月子 50.了(了)望 86.默(墨)守成规 132.颂(诵)读

  15.不落巢(窠)臼 51.爱(艾)滋病 87.大姆(拇)指 133.人材(才)

  16.烩(脍)炙人口 52.杀戳(戮) 88.沤(呕)心沥血 134.座(坐)落

  17.洁白无暇(瑕) 53.痉孪(挛) 89.凭(平)添 135.雾淞(凇)

  18.死皮癞(赖)脸 54.美仑(轮)美奂 90.出奇(其)不意 136.精减(简)

  19.兰(蓝)天白云 55.罗(?)唆 91.修茸(葺) 137.增殖(值)

  20.鼎立(力)相助 56.蛛丝蚂(马)迹 92.亲(青)睐 138.?(趟)水

  21.磬(罄)竹难书 57.一如继(既)往 93.弦(旋)律 139.装祯(帧)

  2016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王昭君出汉宫

  本文主要为考生提供“201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参加2013年高考的考生朋友有所帮助!

  王昭君出汉宫

  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宫人:宫女。②和:和亲。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文化常识]

  王昭君出塞。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嫱,字昭君。晋朝违避司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 ǐ)归(今湖北境内)。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入胡后称宁胡阏氏(yānzhī)。阏氏是王后的意思。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图_________②但__________③中__________

  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货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王昭君出汉宫

  1.①画②只是③中途 2.想要召哪个宫女,就翻看容

  《大堰河──我的保姆》特色鉴赏

  1.诗歌离不开意象,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在《雨巷》一诗中,“丁香”可以看做是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它是比喻意象。而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大堰河一生都在永不停息地劳动:缝补、洗衣、煮饭、喂猪、抚养孩子,酷热的夏天到禾场里晒粮,严寒的冬天到结冰的池塘里洗萝卜,没有片刻的空闲和休憩,通身闪耀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精神。她宽厚善良,忍受着生活和精神的一切苦难。虽遭地主的剥削和酗酒的丈夫的打骂,仍然“含笑”地活着。为了生活,她用乳汁养育“我”来支持她的家。在紧张的劳动之余,还要为丈夫和儿子们补衣服、包伤口、捉虱子。她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我”要回家,她竟伤心地哭。她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善良的心里只有爱和给予,她“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用巨大而深沉的爱哺育着“我”和她的儿女们。她有美丽高尚的精神世界。大堰河是童养媳,被生活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但她的内心世界十分美丽。在年节里,为了她的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她对乳儿的爱。即使在梦里,梦见的也是乳儿“有了娇美的媳妇”,并亲切地叫她“婆婆”,多么崇高、纯朴而善良的心灵,感人至深,动人肺腑。

  但是,高尚、善良的大堰河最后竟“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诉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形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悲惨地死去,一个美好的人物,一颗美好的心灵就这样地被毁灭了。她的毁灭使人产生怜悯和悲愤,激起我们对毁灭她的那个社会的无比憎恨和愤怒。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悲剧美。

  读罢本诗,令人哀凄与悲愤俱来,怀念与赞美共生,究其原因,除诗人说真话,抒真情外,便是得益于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

  2.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1)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或相近、语气一致和意义相关的词句或段落构成,用来铺陈描述、议论说明或抒发感情。它能增强语言的气势,产生节奏感和整齐美,增强文章的条理性和感染力。本诗共12节,就有七节诗运用了排比。它们或是再现大堰河善良慈祥的音容笑貌,或是突出大堰河的勤恳耐劳,或是叙述她对“我”的亲昵爱抚,或是极写她死后的悲哀和凄凉,这种排比句式的运用,有如长江大河、高瀑急流,酣畅淋漓地倾泻了作者对保姆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赞美,对旧社会的无比憎恨和愤怒,激情磅礴,一泻千里。

  (2)对比: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运用对比能突出事物的矛盾和差?,使文章观点鲜明,?服力?。本诗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如诗的第4段和第6段,诗人把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描写,虽未作任何评价,但黑暗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不能不激起人们对旧世界的愤恨与诅咒。同时,又把在家里做“新客”和在大堰河家里受到爱抚进行对比,清楚地显示出诗人的亲疏和爱憎。用大堰河生时的勤劳和死后的凄凉对比,激起人们对旧社会的憎恶,用她美好的梦境和悲惨的结局对比,抒发诗人的无比同情和悲愤。对比,使诗的意境更加深邃,再现了广阔的时代画面,极其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无比深广的同情、悲愤和怀念。

  (3)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叫反复。反复可以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这就是连续反复;反复也可以在接连使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隔有其他的词语或句子,这就是间隔反复。作者在多至九节诗里都巧妙地运用了间隔反复,这是本诗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他善于用诗节的第一句点明主旨,引领下文,诗节中间用排比句式铺叙大堰河的辛劳及对“我”的疼爱,倾诉她的悲惨遭遇和“我”对她的无限怀念,再在末尾句重复使用第一句。但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就像海浪和潮汐一样渐渐蓄势,贮满感情,然后迅疾回扑,猛烈撞击读者的心扉,一唱三叹,回肠荡气,即使铁石心肠,也经受不住这回环往复的感情潮水的冲击,读罢使人潸然泪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问题探究

  这篇文章精辟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弗罗姆提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这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因为这样的生命个体既秉承了父爱与母爱的优点,又在综合的过程中懂得这两种情感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所以,这篇文章对于我们构建健康的心灵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但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即使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文章内容,有可能仍然会感到抽象空洞,枯燥乏味,感受不到它对我们行动的指导意义。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办法就是:第一、将文中的观点与我们平时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观念联系起来对照分析;第二、联系生活实际,尽可能地将文中的抽象观念具体化。

  先说第一点。例如,当我们阅读第三段,读到“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这句话的时候,脑子里很容易想起高尔基的一句名言:“‘给’永远比‘拿’快乐。”也许我们会想起《圣经》里的一句话:“施比受更为有福。”也许还会想起一句俗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话和弗罗姆的观点是一致的,快乐在于付出,生命在于奉献。帮助别人,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爱需要付出,真正的爱是要为别人付上自己的代价,如时间、金钱、个人的参与等等。爱别人不求回报,恭敬人不带别意,一切都只因为爱。再看第八段:“一个好母亲……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了于丹的一段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如此联系起来思考,你就可以化难为易,不会觉得弗罗姆的观点艰涩难懂。

  再说第二点。弗罗姆说:“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段话启示我们,必须教会孩子“爱人”,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家长却忽视这一问题。曾看到过这样一幕情景:一位妈妈给她三岁的孩子买了饼干,孩子把饼干一把抓在手里,怎么也不肯给妈妈尝一口。妈妈故意咬了一口孩子手里的饼干,结果孩子大发脾气,非要妈妈把饼干吐出来不可。这位妈妈无比感叹地说:“你看,这孩子真没良心,我对他那么好,什么都依着他,有点好吃的都给他留着,可他一点都不会体贴大人。长大了真不知道会怎么样……”这位家长的感叹确实令人深思。为什么现在有些孩子集万千宠爱子一身,却舍不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是孩子没“良心”吗?不,“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具有潜在的善良之心,但是这种“良心”要开发,要培养。按照弗罗姆的观点,爱是一种能力,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对于他则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必须通过教育他才能学会“爱别人”,他才能“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不少家长不懂得这个道理,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并不尽如人意。有的家长认为,现在就一个孩子,只要我有能力,孩子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图的就是让孩子快乐幸福;也有家长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多学点知识技能,在聪明才智上超过别人,至于其他方面,用不着怎么教;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任性一点很正常,大起来自然会好的;更有甚者,还把孩子任性、自私、霸道的表现视为孩子的聪明、好玩,而加以纵容。总之,我们的许多父母都把孩子娇惯了,只让他们“被人爱”,而从不教育他们“爱他人”。前面的那个孩子,不愿与母亲分享他的东西,没有同情心,就是因为母亲平时“什么都依着他,有点好吃的都给他留着”,而从来不教育他“体贴人”。

  下面几个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你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1)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一天到晚在家里发脾气,摔摔打打,特别任性。有一天,他爸爸就把这孩子拉到了他家后院的篱笆旁边,说:“儿子,你以后每跟家人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过一段时间,你看看你发了多少脾气,好不好?”这孩子想,那怕什么?我就看看吧。后来,他每嚷嚷一通,就自己往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自己一看:哎呀,一堆钉子!他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他爸爸说:“你看你要克制了吧?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发一次脾气,那你就可以把原来敲上的钉子拔下来一根。”这个孩子一想,发一次脾气就钉一根钉子,一天不发脾气才能拔一根,多难啊!可是为了让钉子减少,他也只能不断地克制自己。

  一开始,男孩儿觉得真难啊,但是等到他把篱笆上所有的钉子都拔光的时候,他忽然发觉自己已经学会了克制。他非常欣喜地找到爸爸说:“爸爸快去看看,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我现在不发脾气了。”

  爸爸跟孩子来到了篱笆旁边,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看,篱笆上的钉子都已经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远留在了这里。其实,你每向你的亲人朋友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们的心上打了一个洞。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啊。”

  (2)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常见的十分独特而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打椅子”:一个小孩子不小心碰到椅子上,妈妈会很“心疼地”把孩子从地上扶起来,一边安抚孩子,一边指着椅子说:都是“这个椅子”不好,让俺宝宝摔倒了,妈妈打“这个椅子”给宝宝出气,于是妈妈就使劲地拍打“那把椅子”,一直到小孩停止哭泣。

  (3)一位旅居日本东京的中国母亲回国省亲,和国内亲人说了她在日本的见闻。这位母亲说,一个3岁的孩子在客厅走动的时候不小心被茶几碰倒,顿时大哭起来。日本妈妈听到儿子的哭声,过来把他扶起,郑重其事地说:儿子,你要再重新走一遍!于是那个哭泣的孩子就真的再走了一遍。结果儿子走第二遍时,没有碰到茶几。走完后,日本妈妈对儿子说:你为什么会碰到茶几,一般有三种可能,第一是你走得太快,第二是你走路的时候没有看着前面,第三是你走路的时候在想着别的事情。那么你刚才被茶几碰倒,是哪一种情况呢?儿子经过一番思索,把答案告诉了妈妈。

  (4)一位刚到美国定居的年轻中国母亲在给家人发的一封电子邮件里描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天上午,我从商店出来在路边等车,看见一个年轻的美国妈妈带着一个小孩走在人行横道上,孩子看起来三四岁的样子,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个小孩突然摔了一跤,年轻的美国妈妈走到孩子身边,并没有弯下身子把儿子扶起,而是大声说了一句:卢迪,男子汉,站起来!然而,那个小孩子显然是摔疼了,不但没有从地上站起来,还开始哭了起来。没有想到,那个年轻的美国妈妈又对孩子说了一声:卢迪,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妈妈相信你一定会站起来!也许是妈妈的鼓励,那个孩子真的从摔倒的地方站了起来。年轻的美国妈妈拉着孩子的手走到路边,然后蹲下身子,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又说:知道吗?卢迪,以后再摔倒,要学会自己站起来,你看你刚才的样子,像个咱们家的男子汉吗?你在家里不是说过,长大了要保护妈妈,你刚才那样子怎么保护妈妈呀?

  (5)一个年轻的妈妈给家人分吃水果,她边切水果边念儿歌:“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奶奶不在留一个。”然后让三岁的儿子把切好的水果分送给大家,儿子边送也边念儿歌。有一次吃水果,碰巧爸爸不在,儿子边分送水果边唱:“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爸爸不在留一个。”他真的给爸爸留下了水果。

  (6)爸爸下班回来了。孩子马上倒上一杯茶,递到爸爸面前:“爸爸,请喝茶!”爸爸亲切地说:“好孩子,写作业去!不用你给我倒茶,你幸福爸爸就高兴。”

  (7)有个住在山上的孩子,有一天因为做一件错事被母亲责骂后,内心十分忿怨不平,为了发泄情绪,一个人跑到屋外,坐在山腰哭了一阵,然后大声喊叫:“我恨你!”山谷远方立刻传来同样的回声,他顿时被惊吓了,以为有人很凶恶地在和他对骂,又继续哭了起来。小孩快步跑回家,气急败坏地告诉母亲方才的遭遇,母亲听了反而露出微笑,温柔地替儿子擦干眼泪,搀着他的手,又来到山崖边,要小孩大声叫:“我爱你!”对面山谷也传来同样的回声,小孩破涕为笑。母亲拥着他,说:“孩子,你给别人什么,你也会得到什么。”

  探究思路:

  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这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这个认识的规律反映在阅读上,就是要善于把具体的描写抽象化,把抽象的论述具体化,这是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举例来说: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鲁迅《呐喊·自序》)“麻木的神情”是个抽象的概念,它是怎样的具体形象呢?我们看《药》里的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文中“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看客”“神情麻木”的具体形象。再看《故乡》:“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祝福》:“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仿佛石像一般”“仿佛是木刻似的”,鲁迅同样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闰土和祥林嫂麻木的神情。“汽车是朝我这个方向停着的,停在公路的低处。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这里描写的司机是一个什么形象?为什么特别突出他高高翘起的屁股?原来作者要表现的是一个在危难关头鸵鸟式的胆小鬼形象,因为非洲大沙漠里的鸵鸟,遇到危险时, 把头埋进沙土里,却高高地翘起那个尾巴。

  从具体到抽象是理解的深化,从抽象到具体也是理解的深化。一般来说,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将具体的形象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抽象的概括,而阅读理论性的文章,则要善于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将抽象的语言具体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理论性较强,必须联系现实联系生活,才能真正领会它的深刻含意。对于上面列出的七个故事,我们可以根据弗罗姆的观点,进行如下的分析:

  (1)这个寓言的含义是,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日后的悔恨。因为我们每做一件事,说一句话,就像钉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留下的洞不会复原了。从父亲教育儿子的角度分析,则是弗罗姆所说的:“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父亲是儿女走向未来的引路人。而且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是非常科学的,完全符合弗罗姆的思想:“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2)母亲似乎没有错,但是她在安慰儿子的时候,用错了教育的方法。因为儿子不仅不会从被椅子碰倒的“疼痛”中吸取“教训”,而且很可能还会在相同地方摔倒“第二次”。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育方法还很容易培养儿子推脱责任,不能自我反省的惯性思维。因为儿子看到有错的是“椅子”,而不是他。当他慢慢长大,被人生路上的一些“沟沟坎坎”而“绊倒”的时候,他也会养成找各种客观理由而不愿意自责自省的坏习惯。弗罗姆说;“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拍椅子”的做法之所以错误,是没有“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3)这个故事与中国的母亲拍椅子的教育方式恰成对比。日本的妈妈很重视“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并且启发他总结经验教训。

  (4)这个故事正好体现了弗罗姆的这个思想:“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

  (5)弗罗姆说;“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母亲让儿子分送水果,有助于促成儿子的爱的能力的发展,使他顺利地“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

  (6)这个爸爸对儿子的教育与上面妈妈对儿子的教育恰成对比,这样的教育只会使儿子变得非常自私,只知道“被人爱”,而不懂得“爱别人”。

  (7)这故事含义深远:爱和恨都是相对的,如果你是以爱去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爱你。这个妈妈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学会“爱别人”。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两用成语经典例子

  【摘要】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是学好高中语文学科最为基本的奠定,是为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做准备的工作。所以小编在此为您收集了此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两用成语经典例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本文题目: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两用成语经典例子

  高考两用成语40例高考中成语是 语文试卷必考内容之一。有些成语在褒义、贬义中都可用,考生往往容易错误理解。现收集一些两用成语供大家参考。 1.按图索骥:既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2.暗送秋波:既指献媚取宠,暗中勾结,也指有情人暗中

  高考两用成语40例高考中成语是语文试卷必考内容之一。有些成语在褒义、贬义中都可用,考生往往容易错误理解。现收集一些两用成语供大家参考。 1.按图索骥:既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2.暗送秋波:既指献媚取宠,暗中勾结,也指有情人暗中眉目传情。 3.不绝如缕:既形容声音细微,也形容形势危急。 4.灯红酒绿:既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5.独善其身:既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也指人要搞好自身修养。 6.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7.粉墨登场:既指化装上台演戏,也讽刺某些人登上政治舞台。 8.高山流水:既比喻知音或者知己,也比喻乐曲高妙。 9.顾影自怜:既指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10.规行矩步:既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也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不苟且。 11.呼风唤雨:既比喻进行煽动性活动,也比喻人能够支配自然。 12.昏天黑地:既形容人生活荒唐颓废,也形容人神志不清。 13.老气横秋: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也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 14.冷若冰霜:既形容人不热情,不温和,也形容人态度严肃。 15.冷眼旁观:既指用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不愿参加,也指用冷静的态度从旁审视。 16.例行公事:既指只重形式,不讲实效的工作,也指按照惯例处理的公事。 17.另起炉灶:既比喻脱离集体另搞一套,也比喻重新做起。 18.绵里藏针:既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也形容柔中有刚。 19.难分难解:既指双方争吵,打斗相持不下,难以开交,也形容双方关系异常亲密,难于分离。 20.奇文共赏:既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也指把新奇的文章拿出来共同欣赏。 21.谦谦君子:既指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也指谦虚,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22.穷形尽相:既指丑态毕露,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 23.如虎添翼:既比喻凶恶的势力得到帮助后更加凶恶,也比喻强大的力量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 24.沙里淘金:既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小,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精华。 25.四平八稳:既形容说话、做事情、写文章稳当,也指做事情只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神。 26.舞文弄墨:既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指玩弄文字技巧。 27.想入非非:既指思想进入虚幻的境界,完全脱离实际(中性),也指胡思乱想(贬义)。 28.形若无事:既指在紧急关头态度镇定自若,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29.淋漓尽致:既形容说话或文章表达的充分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30.引火烧身:既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毁灭,也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争取批评帮助。 31.瞻前顾后:既形容做事情以前考虑周密细致,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32.金玉满堂:既指占有很多财富,也比喻人很有才学,学识丰富。 33.春风得意:既可以指进土及第后的得意心情,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洋洋得意的样子。 34.平易近人:既比喻态度和蔼,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35.洋洋洒洒:既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才思充沛,连绵不断,也形容规模盛大,气势磅礴。 36.秀色可餐:既可形容女性容貌漂亮,也可形容景色优美,让人迷忘饥。

  【总结】2013年为小编在此为您收集了此文章“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两用成语经典例子”,今后还会发布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您在学习愉快!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总结

  【编者按】高中频道为广大朋友编辑了“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总结”,希望对广大朋友有所帮助!

  每年许多高考生的语文成绩都不高,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一套做题方法,下面的这套方法将是你语文水平大提高!为高考做准备

  总原则:一分钟拿一分,150分钟150分。因人而异,宏观把握。

  一、进入考场,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具体做法是: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不要着急,按时交卷就行了”。“相信自己,决不轻易留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原则。

  二、开考铃声响前有5分钟时间让你浏览试卷。此时不可用笔答题,否则违反考纪。你可以一边深呼吸,一边看试卷,但切记不可看作文题,以免影响答题情绪。

  三、开考铃声响后允许答题。答题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心态:1、偏急心态,为了抢时间,没有审清题目条件,慌忙答题,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匆忙做题,做了也白做”。2、固执心态,久攻不下的试题,又不愿意放弃,徒然浪费时间,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我攻不下,别人也攻不下,暂时先搁着,做了其它题目后或许会有灵感”。

  四、时间安排策略

  分配时间要服从于考试成功的目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在具体操作上,要求考生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实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第二梯队完成;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后攻关。

  时间安排大致可以是这样的:Ⅰ卷35分钟左右,最多不要超过40分钟;11—20题50分钟左右,作文原则上保证60分钟。

  (一)基础知识(1—4题,12分)

  1、字音辨析题:

  答题技巧:(1)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2)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3)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4)审清题干,用排除法较好。

  2.字形辨析题

  答题技巧: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是重点,生僻子一般不会错。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

  3.词语运用题

  答题技巧:(1)语素分析: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2)语境分析:在原句中划出关键词作为区别的参考。(3)善用排除: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同时也要做记号。(4)语感判断:如果确实拿不准,就要凭语言感觉去选择。年百微吨度年个

  4.成语辨析题

  答题技巧:(1)根据成语意思判断,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2)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3)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5)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如,想入非非,灯红酒绿。

  5.病句辨析题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歧义)、不合逻辑。

  答题技巧: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回忆以前做的常见病句的标志。

  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是否搭配→→推敲词语有否重复→→关联词位置是否正确→→并列短语或句子语序是否合理→→个别短语有否歧义→→句子是否符合逻辑。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2)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3)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4)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5)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6.标点符号题

  标点符号题答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错误类型:(1)该用句号的却用了逗号;(2)非疑问句却用了问号;(3)选择问句中用了两个问号;(4)倒装句中问号前置;(5)感叹号的位置出现在句中;(6)分句之间误用了顿号;(7)表示约数的数词间用了顿号;(8)习惯上作为一个词使用的并列词语间用了顿号;(9)二、三层次的并列间用顿号(只限第一层次并列用);(10)引号之间用了顿号;(11)没有提示和总括作用的地方用了冒号;(12)冒号的通领范围不清;(13)引语中间“某某说”后用冒号;(14)是间接引语却用了引号;(15)引语中句末点号位置不当;(16)括号位置不当;(17)该用括号而未用;(18)冒号和破折号互相混淆;(19)破折号和“是”重复;(20)省略号和“等”重复等。

  7语言连贯题

  答题技巧:先从语句形式入手,再从语句内容考究。

  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是否一致→话题是否一致→前后句式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吻合→音节是否和谐等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5-7题)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何的用法及其举例03-01

有关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03-03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与的用法03-01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总结02-27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乎字的用法02-26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的用法02-27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02-28

高考语文必背答题中常见文言虚词以字的用法02-26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乎的用法02-19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之常见虚词用法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