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的意义

时间:2022-11-23 12:21:42 高考热门专题 我要投稿

高考改革的意义

  高考改革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基于教育部最近批准的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分析,从高考改革应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应与新课程改革同步;应反映新的教育评价理念等方面阐明了高考改革如何 破冰 。快来看看吧,下面是阳光网小编为你整理的高考改革的意义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改革的意义

  高考改革的意义

  随着高考改革的方案逐渐的推出,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开始关注高考改革的一系列的措施以及高考改革对同学们带来的影响,可以说这一场改革汇聚了我们整个国家的眼球,每一位家长对于这一场改革都是丝毫不漏的解读,同样的作为教育界的先锋,上海精锐一对一的老师始终站在这场改革的更前沿,所以这里就来为各位家长解读一下,高考改革背后的真实意义。

  卓绝,更好的选拨人才。我们国家一直都在向着一个方向去努力,那就是把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才大国,这场高考的改革就是转变的开始,高考改革中,开始出现了对口高考,也就是同学们可以先学自己喜欢的专业然后按照专业去参加考试,上海精锐一对一的老师指出,这样能够更好造就人才,有利于国家更好的选拔人才。

  第二,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可以说从建国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就一直在偏离学习的道路,应试教育在同学们的学习中起到了主导地位,这种教育方式追求的只是同学们的高分成绩,分数决定一切,上海精锐一对一的老师指出,这种分数决定一切的教育教学只是在造就一群只会学习的人,而不是让同学们为了知识而学习,改革就很好的打破了这样的教学,打破了应试教育的桎梏。

  第三,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不公平。高考,只是一场考试而已,它更大的作用就是检验同学们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而不能够去决定谁是更好的人才,没有成绩就不是人才,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不是真正的教育,上海精锐一对一的老师指出,高考改革很好的打破了这种一考定终身的不公平现象。

  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人才,但是绝不是塑造一群只知道学习理论知识的人才,我们需要的是技术和理论相结合的人才,社会一直需要综合性的复合人才,但是教育体制不改变就不会有这样的人才出现,上海精锐一对一的老师指出,这次高考改革则很好的打破了这种现象,更有利于我们的教育发展。

  高考改革的内容

  在高考改革方案中,文理不分科已成各地高考改革趋势,高考科目“3+3”也成众多省份未来高考的新模式。下面YJBYS小编整理了2017奶奶高考改革方案内容及时间表,欢迎阅览!

  1page

  “3+3”模式是指,报考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其高考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学生不再分文理科,可以自主选择选考科目。

  2page

  就3门选考科目而言,各地多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绝大多数省份明确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每科满分150分,学生自选3门科目每门满分100分,总分合计750分。

  3page

  与高考科目变化相对应的一项措施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少省份也公布了改革时间表。比如,北京将从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从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起,年级开始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

  高考录取机制优化

  多地表示,录取批次合并有利于消除社会对三本录取的高校毕业生的偏见,推动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发展,有利于今后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

  1page

  改革考生录取机制,逐步合并减少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弱化社会和考生简单用录取批次划分和评价不同类型高校的倾向,探索“专业(类)+学校”的志愿填报方式,引导从学生兴趣和特长出发,选择合适的专业和学校,不再单纯跟着学校“档次”走,成为此次多地改革方案的重点。

  2page

  在志愿填报方式上,浙江、山东、西藏把原来的“学校+专业”方式改为“专业(类)+学校”形式。采用“学校+专业”的方式,学生首先被学校录取,最终可能进入的不是自己选中的专业,而采用“专业+学校”的方式后,某个专业对应的可能不是一所学校而是多所高校。

  这也就意味着,在“专业(类)+学校”模式下,考生既可以报考同一个高校中的不同专业(类),也可以是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类),还可以是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类),拥有了选择权。

【高考改革的意义】相关文章:

高考改革的积极意义04-03

高考改革方案改革04-03

高考2017改革04-03

高考改革的对策04-03

高考改革的好处04-03

高考改革的看法04-03

高考改革的内容04-03

高考改革的影响04-03

高考改革地理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