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气球之旅》观后感

时间:2022-11-19 04:18:3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红气球之旅》观后感十篇

  《红气球之旅》观后感(一):气球飘飘

  穿红棉袄,穿红皮鞋,带红花,一定要买最大的那个红气球。

《红气球之旅》观后感十篇

  阳的小时侯。

  片子开始没多久,就开始担心那个红气球什么时候会爆掉。

  儿时每次得到一个红气球就开始同样的焦虑,最严重一次,由于在路上一直仰头盯着气球,牵错了大人的衣摆,走失了。。。(幸好没遇见人贩子)

  那时一直觉得每个红气球都有个小小的灵魂,它们也会高兴或生气,会跑掉,会死掉。。。也跟它们说过好多话,唱歌给它们听,讲故事哄它们睡觉。。。。

  老版本配的音乐现在听来夸张了点,也许最适合随风陪气球漫游的音乐,还是似有还无的钢琴吧。。。。

  最近不经意的看了多部比诺什的`片子,伊近来颇多产,且多是编织平凡人物的各色片段,淡淡的从容,如洗了三道的普洱茶,微微的尘香,醇畅温润。

  《红气球之旅》观后感(二):他的镜头不介入

  看「红气球的旅行」,续续地断成了3天,其间不明原因的,脑海中一直浮现出台湾艺人白冰冰女儿的绑架案。依稀记得是在哪篇报道中读过,自女儿由绑票到撕票后,白冰冰面对无能的警察和无良的狗仔,说过大致这样一句话:我们孤儿寡母,你们不能这样欺负我们! 而此刻,这句话叠着朱丽叶·比诺什那张憔悴的脸,声嘶力竭地在我的脑海中盘旋。

  美人迟暮,Binoche真是老了。那个在布拉格小城端着相机的,怯怯如小鹿的Terasa到哪里去了?尘世不染的明眸奕奕。尽管,从来不缺美女的法国影坛后生辈出,旧一代尤物褪去,新一代甜姐到来,但Binoche却还在那里,像一枝亭亭的莲花,有一种无可替代的哀伤的文艺气息。

  uzanne风风火火,像所有真正可爱的.女人一样:不够精明。她是那种女人——会粗心迷糊到找不到房契合同,但对于祖父留下的8毫米胶卷,自己少女时收藏的明信片,却珍藏完好无损。不论是什么,我们的内心真正看重的,只能被简化为一样东西。对Simon是陪伴,对Song是经历,对Suzanne是一个永远在追逐的梦。

  还得American Beauty吗。邻家男孩给Jenny展示的那卷录像,他的作品。是一面墙前一只飞扬不止的塑料袋,男孩说:那里有一种任意的,无序的,偶然的美。

  这是一个想象之外的巴黎,在侯孝贤不动声色的镜头下,匆匆而清冷。灰蓝色的色调,衬出红气球的明艳,更衬出家的温暖。作为外乡人的导演,侯眼中的巴黎缩小到一个家的大小,一间逼仄的公寓里,一个孤独的男孩,一个忍气吞声的母亲,一个始终在观察的学电影的学生。

  大部分镜头都是一景一镜,一气呵成,从艺术上还原了生活。调音师出现的那场戏功力最深,全景镜头的每个人,都是实在的、安静的存在。互不干扰,如此和谐。

  那张明信片,是多年前,Suzanne做姑娘的时候,去英国做互惠生,住在为当地的家庭,为他们带孩子,每天去大英博物馆的收获。就像影片中此刻的Song Fang,带着Simon,在异乡追逐着她的梦。

  我一直很好奇,没有了朱天文的侯孝贤,会变成什么样子。“它看起来像一幅快乐的画,但又有一点忧伤。就像一面在阴影中,一面照射着太阳。”

  自由流浪的红气球,是苍天俯瞰人间的一双眼睛。

  《红气球之旅》观后感(三):那飘浮的红色圆润 ------记电影《红气球的旅行》

  在法国交通拥挤的大街上,金发小男孩扒在停满自行车的地铁入口处的铁栏杆上,对一个飘在半空中的红气球,十分热衷手舞足蹈地说着话:

  嗨 气球!

  过这边来

  快点啦

  如果你过来...

  我给你一百颗糖果

  两百万根糖条

  要是你过来,可以得到任何你想要的

  气球 你听见我说的话了吗?

  你跟我来吗?

  最后一次

  你来还是不来?

  没回应

  看来是不肯

  你真是个大傻瓜!

  那个大大的十分圆润又飘飘忽忽的红气球,越过城市建筑的楼顶,穿过城市的地

  铁线与公交线,竟然真的一路尾随着那金发小男孩。

  以上是侯孝贤电影《红气球的旅行》最开头的一个镜头。镜头里,讲述了法国五十年代的一个短片故事。那时候,小男孩的童年里,自由的玩乐极少。按规定,气球不能带进学校,不能带进公车,也带不进家门,只能一路尾随着小男孩儿。电影镜头里,小男孩儿牵着红气球一步一步晃晃悠悠上天桥的背影也十分动人。

  这个电影故事里嵌套着的小故事,是通过来法国学电影的中国姑娘宋芳的视角拍摄的。宋是小男孩西蒙的保姆,喜欢法国的一个纪实短片《红气球》。通过手中的DV,以西蒙为主角,就尝试着拍出了电影开头那个五十年代时小男孩儿与红气球的故事。

  现代的'法国,西蒙有更多的娱乐与玩具可供挑选。西蒙一两岁时父母就离异了,妈妈在大学里教戏剧,也兼着编剧本与拍木偶戏,十分忙碌,请来宋芳照顾他。西蒙喜欢打弹子球的电玩,对此种在没学会走路时就会打着玩的游戏,西蒙玩起来特别专注与入迷。他还喜欢每天放学后买一种小蛋糕回家吃。西蒙的记忆里,除了一岁时爸爸打弹球戏时带着他顺便也教会他的记忆,还有小姐姐Luise每年暑假带他玩时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爸爸一个人住在蒙特利尔写小说,姐姐却和祖父住在布鲁塞尔。姐姐带着他打弹球,带着他在点歌机上输入号码听歌,那94号的男歌手在音乐盒子里唱着一曲“带我离开”,画外音里两个孩子阳光下玻璃窗下两张欢愉玩弹球戏的脸,十分动人。

  妈妈苏珊娜排木偶戏时艺术才华横溢激情四射,在家里处理日常琐事与纠纷时却总是又忙又乱。但是妈妈总记得,西蒙喜欢每天放学后要去同一个糕点房带一个小圆面包回家吃。回家后面对西蒙也是一副怜爱甚切的样子:“你今天开心吗?”

  影片里只有保姆宋芳一直以一种特别舒缓安静的节奏对西蒙说话。妈妈在家里找东西特别杂乱落不下脚时,宋安顿西蒙在桌边坐下吃东西。宋陪西蒙放学回家,特别安静地陪西蒙聊天,放学路上与他一起拍那个小男孩与红气球的短片。在那种安静的絮语中,是西蒙记忆的片断与他那张梦幻样光圈交织的孩童脸,和小姐姐一起幸福欢愉地玩乐模样。侯导在电影中刻意找寻的道具也别具意味。那台店面里的点歌柜,那种投射光影后用来做蒙版画的画板,还有弹球游戏。西蒙玩弹球时的脸总是隔着一层玻璃窗,光线穿透玻璃窗,西蒙孩子气专注灵动的模样总在不经意地与观众遭遇。它在片刻点滴的光线与片刻的光景处会让人记起童年的美好与纯粹。

  不只童年没有国界,中国昆曲“切切--切--”的节奏伴随奇怪的法语音调,“张生煮海求妻”故事的木偶戏与朱莉叶比诺什木偶戏的结合,也让人产生艺术没有国界的感慨,木偶戏如此,电影也一样。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宋芳喜欢法国导演1956年拍摄的《红气球》,苏姗娜喜欢中国的木偶戏。苏姗娜与宋芳个性上两个完全背离相反,一个安静内敛,一个激情直率,她们都同样热爱艺术,热爱感伤与美丽物事,也都同样的美丽纯粹。

  侯孝贤导演的电影一向以“闷片”知名,那是因为他的电影叙述一贯以一种很日常化的镜头,没什么情节与故事起伏。《红气球的旅行》也是这样。电影镜头总是以一种十分自然日常的方式表现出来,西蒙在家里、在放学路上,那种镜头看起来是非常自然与生活化的,你会感觉非常亲切与安静。你想起你每日必经的那些个行道树,你每日在家里忙碌时身边的物事。但是这些身边的东西,你拍出来时,它却不是电影。侯导的电影特色就是这样吧。它有一种特别温暖安静的色泽。它是艺术的讲述与叙事,它的故事运作与道具,经过了巧妙的筛选与组合。

  喜欢电影中那抹特别明亮温暖的红色,它始终代表红气球柔软的色泽。它最初出现在苏姗娜排演木偶戏处的那扇道具似的洋红色木门,后来,你能在苏姗娜身穿的红色衣裙上看到,在房间里作装饰点缀置放的亮红漆女式拎包上见到。客厅房间里那两扇洋红色的窗帘,在阳光穿透后有一种特别亮丽柔媚的色泽,还有一盏洋红色面料灯罩的台灯,也是那种光圈与色泽。我以为这亮丽像红气球若有若无的飘浮一样,有一种特别的隐含意味。侯导说红气球若一个古老的灵魂。那温暖亮丽的色泽,恰如一个超越时空的老者,一直在关注与注视着每一个时代和我们每一个人,譬如我们的童年,那种逝去的记忆,譬如纯真与梦幻,艺术和美感,譬如现实与纯粹......。木偶戏“张生煮海求妻”的掌故,有一种非比寻常的固执与执著在里头。电影片尾曲,引用了蔡琴红遍大街小巷的《被遗忘的时光》的旋律,它的法文版题名叫“亲亲” (Tchin tchin),是一种向人生干杯的意境,仍有一种侯导惯有的细腻与美感。

  是谁在敲打我窗

  是谁在撩动琴弦

  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红气球之旅》观后感(四):中国人眼中的法国人

  看之前甚至没注意导演是谁,只是冲着比诺什就看了,不过看了10分钟以后我就断定这一定是一部中国人导演的电影。中西差异,尤其是中法差异在片中表现的太明显了,逗得我动不动就想笑,片中的宋芳总是一袭黑装,平和沉稳,在狭小的空间内小心翼翼的闪转腾挪,而可爱的法兰西人民出出进进,吵吵闹闹,简直像是在她身边扑腾扑腾的一群鸽子。

  别的寓意(如果有的话)我没有看出来,也不知道之前那部红气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里,红气球就像是一个来自中国的'观察者(红色,不管怎么说,也还是代表着中国的颜色)。以自己的视觉来观察着法国人的言行,以人为镜,以异国人为镜而已。正如电影没法代替旅行一样,旅行也一样无法代替电影。能够这样深入的观察一个法国家庭的机会是不多见的。老婆去巴黎的时候,便惊叹于那边一个已经彻底法国化了的中国女孩的随性。在顶层冰冷的阁楼里,小小的空间、杂乱充斥着各种物品。而那个女孩的样子就好象拥有着全世界。自由飘逸、浪漫不羁,我们其实并不容易理解这些精神如果民族化、全民化,生活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艾米莉》之类也没法回答我们,但是本片可以,而且回答的很好。

  《红气球之旅》观后感(五):《红气球之旅》

  影片是从安娜教西蒙钢琴那段开始吸引我的,整个节奏、人物出入镜都非常自然。

  侯导现在真的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因为影片好像什么都没讲,又好像讲了很多。

  剧情略为单调,也没有多少和自己契合的东西,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总结,但却是让我非常喜欢,可能是人在生活中的真实的美感,就如同自然,没有美丑之分,存在即美。

  当然这和看电影的.心情有关,奥运刚结束好像有点失落,但刚好在凤凰卫视的《文化大讲坛》看了台湾美学家蒋勳关于生活美的讲座。然后再看这部影片,油然而生回归自我的感受。

  宋芳 Fang Song的表演是亮点,因为她似乎没有任何存在感,但是却是影片真正的主调,就像法国菜中的主料,而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就如同之上的汁料。入口第一感觉是汁的浓郁,而咀嚼后才体味到食材的绵密。

  2008-08-28

  《红气球之旅》观后感(六):被赋予某种性格的红气球

  看了候孝贤了红气球之旅

  一部很多人都会说闷的片子

  一部属于导演走出台湾,去观察其他文化探索的影片

  之所以去看,因为主演之一是朱丽叶.比诺什

  这个魅力不会随着岁月衰退的女人

  片子的开头就算小男孩对红气球几乎自问自答的对话

  寂寞的孩子,独自去某个地方

  似乎希望能在路途上寻找个旅伴

  那个停在树丛中的'红气球就也许会是个很好的倾听对象

  一段对话未果,孩子独自上路

  但是他也许没有想到的是

  他意想的红气球,看似因此被赋予了人的性格

  一路追随着他,关注着他

  此后有他的地方,总会看的那个飘忽的红气球

  最有趣的一段是红气球早早得在小男孩会经过的车站等着

  差点就要冲到轨道上

  当人们匆匆得上车下车的时候

  它也在寻找小男孩似的

  当找到小男孩时

  隔着还未关的车门

  向两个孩子捉迷藏一样

  忽左忽右的相互躲藏着

  看得时候真的很好奇,候孝贤是怎么控制这个气球来着的

  之后的内容虽然看了

  但都没有什么大的感觉

  很多评论都说了是两种文化的区别

  宋芳就一直像个旁观者一样看着法国人的生活

  那个机位似乎一直在那边,主方向从来没有改变过

  偶尔有几个近景

  就像存在于这个空间

  但其他的一切都与你无关一样

  可能理解这个还是需要文化的

  《红气球之旅》观后感(七):只有平静

  吸引的总是很表面的东西。

  电影的海报 名字 CD封面......

  所以,只是喜欢它名字的读音,看上了他

  开头的`小男孩与红气球的谈话可以成为整部片子的一个亮点 我这么认为

  法国电影里的音乐总是给我很强的感触

  琐碎的事物串联起来 没有什么主题 更没有什么可以的情节

  只是在这在平常不过的生活中总能感觉到点什么

  悲伤 无奈 喜悦 一目了然 无需解释

  而音乐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红气球里 那一直环绕的背景音乐 却让悲伤更加平静 喜悦也那么的淡然

  这种淡淡的情感也许就是它的魅力

  就像那只偶然出现的红气球 点燃整个画面 吸引着每刻的视线

  《红气球之旅》观后感(八):是 红色的呢 还是 蓝色的呢

  在 喷泉广场的 旁边

  会看到 拿着 一大束 气球的人

  有星星形状的 有心形的 还有海绵宝宝 维尼小熊

  那些人的表情 好像也不是 那么 幸福

  他们没有被气球带上天空

  在喷泉旁边 贩卖着 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 永远飞不到 天空的 气球

  坐公交的时候

  有时候 会看到 街上的人 用长长的绳子 牵引着的气球

  也会看到挂在树上没有了气的气球

  也看到过 骑着单车 车位是一大束气球 快速驶过的' 少年

  在某一天

  夜晚

  寝室门口

  我也捡到了 一个 银色的 月亮气球

  不知道哪里破了

  现在 它挂在我的床头

  每天 一睁眼 就可以看到它

  我不知道

  它 亦或是 我

  可以 陪彼此多久

  如果在未来的一天

  你出现了

  一定要记得 给我买一个气球

  因为 这个世界上 还没有人给我买过气球

  到时候 选什么颜色的呢

  《红气球之旅》观后感(九):法国的侯孝贤--观《红气球》

  有那么几个导演,每部电影我都是必看的,比如日本的北野武,韩国的许秦豪,香港的许鞍华,台湾的侯孝贤。只是这些导演的拍片速度总是那么缓慢,让人等的心焦。曾经有一个导演让我等了许久,结果去年发现我再也等不到他的新作,伤心不已,那就是杨德昌。所以,每次遇到我喜欢的导演的新作,我心里都会默念一声:阿弥陀佛,阿门,上帝保佑。

  这次见到侯孝贤的新作,却是一部法语片,让我一下子有点纳闷。侯的转变真快,拍完乡愁电影,拍现代街头生活,在日本喝完咖啡,又来到法国放红气球。只不过这样的海外辗转,不知是不是因为台湾电影不景气的不得已。但不管是不得已还是墙花花香,即使银幕上讲的是一口鸟语,依旧有着浓郁的侯孝贤风格。只是,日语与侯孝贤的搭配似乎比法语与侯氏风格的搭配更为协调。

  此部电影的`女主角是我最爱的朱丽叶比诺什,因为她往日的形象总是那么果断坚强。此部电影里的朱丽叶却没了往日电影里顾盼飞扬的雍容自信,变得家常女人般神经质且郁躁。她总是跟人说,我很好,我没事。其实,她很少有快乐的时候。她没有男人可以依靠,她想念自己的远在她方的女儿,所以她总是很忙碌,忙碌且无秩序,因为这样也许会让她充实一些,不会去想那些快乐或不快乐的问题。朱丽叶的这个角色诠释的很好,把一个中年妇女无法言说的抑郁表达的很彻底。这部电影的拍摄有点类似王家卫的手法,没有具体台词的,侯只给朱一个范围,让她自己发挥,于是朱丽叶就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情绪,也许这样的自主和创作性的角色,让她更有乐发挥的余地。这几年,她的戏路有不少拓宽,常常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她不再有《蓝色》时的清丽优雅,《浓情巧克力》里的风情妩媚,但却让人觉得,她是一个真正成功的好演员。

  电影里另一个主角是红气球,象一个引子,在电影里穿针引线。红气球在我的理解里,该是属于美好回忆或者希望之类人们想去追寻却总也抓不住的东西,似乎很近,却永远也够不着。但它却总是在那里,让你回想或者向往,即使仅仅是想法,却也让生活变得生动,有意义。片尾处,那个小孩在追一个红色气球,彷佛也在追寻失去的心爱之物般急迫,这也许正是侯导想说的,当然,也可能是我的臆测。

  看电影,能看出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收获。

  电影虽然没有激烈的剧情转折或者冲突,一切都像流水一般缓缓潜行,长镜头表现着生活的真实感,不枯燥,也不刺激;不激烈,却有韵味。

  《红气球之旅》观后感(十):流动中的色彩

  《红气球的旅行》也可称为朱红色的旅行,本文一开始,地下通道门口,西蒙,一个背着灰色双肩包的男孩对着红气球说话。红气球没有靠近,而是越飘越远,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至此偶尔会在影片中探出它的脑袋,虽然红气球的旅行像是与影片脱钩,但其一直像个旁观者般,以一种流动的状态来配合影片的进度。

  我猜侯孝贤应该很喜欢黑白灰三色调,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包括苏珊娜、宋芳和西蒙,他们的服装基调似乎在营造一种与朱红对比的氛围,孤独中一抹亮丽,但朱红其色彩又带有一些低调,伴随着缓缓的钢琴声,刻画出苏珊娜那种不为人知的心理过程,一个整日忙碌的女人,与丈夫离婚,有一个拖欠房租的“朋友”,而皮偶戏就是她的精神依靠。

  朱红,不仅仅是红气球的颜色,而是偷偷地藏匿在导演的若干个镜头中,需一些小聪明才可以留意到,如在西蒙回家那条街,墙上的那幅涂鸦,一顶雨伞,上方则是一个红气球,有时候,真正的气球会碰撞它,如同找到同类,如苏珊娜的连衣裙,领口是一条黑白相间,带有一些纽扣的带子。

  即使是哪一张固定着的桌子,在两个搬运工人进屋时,突然桌上多了一个朱红的`台灯,旁边的挂衣架也多了一个拎包,及窗帘的偶尔行人会背着一个背包,他们的外套或是背包,无不精心地 铺陈这种亮丽的色彩。

  影片中比诺什是一个金发女人,刚开始便以一种夸张的口气进行着布偶戏的配音,一个黑色bra外加一件大外套,下面是一条中裙,但脚穿帆布鞋。这样的打扮的确是很出人意料,及她后来与律师见面时的穿着的三件套,拖了一个棕色皮外套,露出红色系腰带上衣,再脱则是一件豹纹无袖贴身内衣。想起上周看过一篇关于她的报道,用了一个理性的形容词,突然脑中浮现她那张骨感的脸,微笑的双眼,紧闭的嘴,再加上她先锋的画,现代的舞姿,这个女人除了优雅,似乎一切都像知性般的理性。

【《红气球之旅》观后感】相关文章:

寻找红气球的睡前故事12-09

红气球不见了睡前故事12-09

红气球不见了的儿童故事11-30

红气球观后感两篇12-07

气球的作文12-25

气球大赛作文12-30

夹气球作文12-18

气球飞了作文12-16

气球的故事作文05-20

踩气球作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