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故事

时间:2023-04-28 11:14:08 故事大全 我要投稿

历史的故事18篇

历史的故事1

  三门峡是黄河进入平原以前最后一段峡谷中最险要的一座山峡。这里地势险峻,水流湍急,两岸石壁陡峭,河中两座石岛把急流分为三股。人们把这三股水路分别叫做“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的名称由此而来。鬼门、神门中水势险恶,似乎只有鬼神才能通过;人门水势稍缓,但也是水深流急,舟船难行。

历史的故事18篇

  如今,“三门天险”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横亘峡谷的大坝,像一条银色的`缎条把山西、河南两省连接起来,这就是1957年动工兴建的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

历史的故事2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历史的故事3

  虞姬是一个美得不可方物的女子,她钟情西楚霸王项羽。不管是在项羽顺境还是逆境,虞姬都生死相随,“霸王别姬”谱写出了一出荡气回肠的爱情,虞姬不忍看乌江自刎的霸王,因此在诀别的时候,才会如此愁肠百结。

  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此景非你莫有,此貌非你莫属。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由张国荣饰演的蝶衣,表演的就是霸王与虞姬的爱情故事,故事里的虞姬,一笑倾城,每一个回眸都是一幅明媚的风景。此景此貌只有虞姬才拥有,可见虞姬之美,是一种惊艳的绽放,是一种极致的张扬。

  虞姬,她是西楚霸王的女人,是楚汉争霸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妾,名虞,也有一种说法是姓虞,生卒年、出生地、结局等均不详,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身处逆境对霸王不离不弃,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项羽为其作《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楚人闻之,无不怆然涕下。史书上对虞姬的记载并不多,在史记里,也只是一笔带过。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仅记载道:“有美人名虞。”由此展开了后世人对虞姬姓名的猜想,有的人认为虞姬的“虞”是美人的名;另一种说法则是“虞”是美人的姓,而“姬”呢,也被人认为或许是这位倾世美女的姓,在古代姬字又有美女的意思,姬也很可能在这里表示为美女。

  我们后世人通常喜欢称呼其为“虞姬”,是对她的一种美称。不管是哪一种说法,虞姬都成为了一个符号,是一个美的象征,也是一种美好爱情的象征。

  历史上的虞姬就是一个谜,关于她的一切就像是浓雾般,弥漫在历史的舞台上,美人已逝,消散不开是都美人的哀思和她身后留下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由于年代悠久我们并不知道更多关于虞姬的细节,相传其容颜倾国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一个是出身高贵的公子,一个是魅力十足的美女,两人是如何认识的?

  有人大胆猜测,这两个人都是楚国的望族,虞姬和项羽从小青梅竹马,长大以后暗生情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项羽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一直将虞姬带在身边。在楚国灭亡之后,两人一起逃到了今天的江苏省;另一种说法是,虞姬是吴国一个名门望族,出身高贵的大小姐,在项羽的'楚国被灭之后,逃到吴国并且借住在她家,由此两人相识,虞姬见到项羽立刻被项羽的英雄气概所吸引,就当即决定嫁给项羽

  也有人推测说,虞姬的哥哥和项羽是生死之交,虞姬和项羽相识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还有的人说项羽是在征战的过程中,偶然遇到虞姬的,被虞姬的美貌和精湛的舞艺经验,由此项羽有幸得识虞姬,得此佳人,共谱华章。

  不管是虞姬慕名项羽的名声,主动找到的项羽,还是项羽因为偶然的机会邂逅了虞姬,项羽、虞姬最后是相爱了,《史记》上记载:“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可见,虞姬此人是真实存在的,后世人有感于虞姬和霸王的爱情故事,乌江自刎,使得这个爱情故事多了几分悲壮,两人的故事也在后世被改编为各式各样的剧本、小说,而两个人各种各样的传说,现以仍旧难以考证。

  战火纷飞,霸王一去,空余美人,各路豪杰为争夺天下而奔波,无人顾暇乌江边的美人。自军帐中一别,霸王引兵东去,虞姬知道这是最后的诀别,便引剑自杀。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殒。

历史的故事4

  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

  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平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

  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从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

历史的故事5

  薛公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曾在齐国当宰相。他有个儿子叫田文,是农历五月初五生的,田婴认为这个出生日子是不吉利的,就对田文的母亲说:“扔了!不要养他!”但田文的母亲偷偷地将他哺养。

  一天,田婴看见田文,就大骂妻子道:“谁让你养大他的?”

  田文的妈妈吓得不敢讲话。

  田文向父亲叩头后问:“父亲大人,您为什么不让养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

  田婴说:“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会长到大门那么高,将来对我们父母不利。”

  田文问父亲:“人的命运是由天支配的呢,还是由大门支配的?”

  “这……这……”父亲被问住了。

  田文又接着说:“人的命运,如果由天支配的话,父亲何必忧愁呢?如果由大门支配的话,可以把大门开高些,谁能长得那么高呢?”

  过了些日子,田文问父亲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

  田婴答:“孙子。”

  “孙子的孙子叫什么?”

  “玄孙。

  田文追问:“玄孙的孙子又叫什么?”

  田婴答:“这我就不知道了。”

  田文紧接着说:“您在齐国受重视,当了宰相,历经三位君王,齐国的疆域并没变大,但是,您私人的财富却积累了万金,幕僚之中一个贤人都没有。您后宫的人身穿绉纱细绫,可是一般才士,连粗服也穿不上;您的`仆妾有剩余的饭粱肉食,而一般才士,竟连糟糠都吃不饱。现在您还尽力地积蓄贮藏,想把它留给您方才所说的那不知道的孙子、玄孙和玄孙的孙子,却忘掉国家的政事一天比一天地败坏了,我真觉得好奇怪呢。”

  田婴听了,觉得儿子十分明事理,将来一定是有用之才。从此之后,开始喜欢他了。后来,田婴派他主持家事,接待宾客,田文的名声也逐渐传开了。田婴死后,田文继承父亲做了薛公,他就是孟尝君。

历史的故事6

  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翻译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历史的故事7

  天衣无缝的故事【释义】说明处理事情没有漏洞,考虑周到全面。

  【出处】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

  从前,有位才子郭翰,在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在灯下读书,因为太热了,他就走到院子里,躺在竹椅上乘凉。

  那是一个晴朗的夜晚,长空如碧,明月高悬,星空中飘着几朵白云。

  郭翰正看得入神,忽见一朵白云飘然而至,停在他的面前。

  郭翰吃了一惊,忙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美丽无比的少女,正微笑着站在那里。

  郭翰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姑娘,赶紧站起来施礼,那位美少女倒是很大方,自然和郭翰聊了起来。

  郭翰问道:“请问姑娘从哪里来?”那位姑娘笑着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在天上呆久了,有点寂寞,听说你是一位才子,就下来找你聊聊。

  郭翰一听,面前这位姑娘原来是位仙女,就觉得更是惊奇,心想,难怪她这么漂亮!就又仔细地打量了她一遍。

  仙女身上穿的'衣服也非常好看,是人间从来没有见过的,而且,奇怪的是衣服上却没有一条缝子。

  郭翰就问仙女:“你的衣服上怎么没有缝子呢?”仙女笑了笑,说:“我穿的是天衣,天衣不是用针线缝制的,当然没有缝。

  他们在一起愉快地交谈着,不知不觉到了半夜。

  到鸡叫头遍的时候,仙女说:“我该回去了!”说完,就乘上白云,飘然而去。

历史的故事8

  战国末年,秦王嬴政不断地向其他国家进攻,企图一统天下。燕国实力较弱,不是秦国的对手,燕国太子丹就找到了刺客荆轲假装投降秦国,实际上是想趁机刺杀嬴政。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的地图来到秦国。秦王嬴政见到燕国主动前来投降,非常高兴,并没有想到来的使者竟然是来刺杀自己的刺客。秦王召见了荆轲,荆轲把燕国地图拿到嬴政面前,打开地图,当地图展到最后时,出现一把匕首。嬴政一见匕首,大惊。说时迟,那时快,荆轲左手拉着秦王的衣袖,右手拿起匕首就向秦王刺去。按道理说荆轲是专业的刺客,力气很大,秦王很难从他手中逃脱,他应该会一击而中的。

  可是这时发生了第一个转折。可能是嬴政的求生欲望太强烈了,他挣扎着站起来,竟然扯断了袖子,从荆轲的手中逃脱了出去,导致荆轲一击未中。荆轲一击未中,只好追逐秦王。

  可是这时又出现了第二个转折。当时殿上有个医官,危急之下,他拿着药包就朝荆轲扔去,刚好击中荆轲的'头部。与此同时,大臣们突然意识到大王身上佩戴着长剑,就赶紧提醒秦王拔剑反击。秦王嬴政恍然大悟,赶紧拔出身上的宝剑,朝荆轲砍去。此时荆轲刚好被药袋击中,秦王的宝剑又长,秦王一下子就砍在了荆轲的大腿上。荆轲受伤了,就把匕首朝秦王掷去,却没有击中秦王,他反而又被秦王狠狠地砍了七八下,最后被前来救驾的侍卫杀死。

  本来荆轲离秦王咫尺之遥,周边又没有侍卫,刺杀秦王本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由于这一系列的转折,最后使荆轲刺秦失败,命丧秦宫。

历史的故事9

  南朝宋废帝刘子业昏庸无道,他担心他的叔叔们在外地反对他,便把他们全都召到京城,拘禁在皇宫里。

  闲来无事,刘子业以戏弄叔父们为乐。湘东王刘或、建安王刘休仁、山阳王刘休佑三人体格肥胖,又都年长,刘子业十分怕他们三人篡权,总想找机会杀了他们。他给刘或起名叫“猪王”,并把刘或的'衣服扒光,用木槽子盛饭,让“猪王”去舔食,自己拿着棍子“牧猪”。

  刘或当“猪”,心里害怕,说不定哪天要被刘子业杀掉。亏得刘休仁多智,替他打圆场,才免去一死。

  一天,刘子业让人把刘或手脚绑了起来,中间穿上木杠,叫人抬向厨房,说:“今天要杀猪了。”

  刘或一听大惊失色。刘休仁在一边却笑着对刘子业说:“这口猪还不能杀。”

  刘子业问:“为什么?”

  刘休仁说:“等皇太子生日时,杀猪取心肝,那有多好。”原来,刘子业的一个妃子刚生过太子不久。

  刘子业一听,觉得有理,便笑道:“也好,且把猪押到廷尉那里关起来,以后再杀。”

  过了几天,刘休仁对刘子业说:“把‘猪’长期关在廷尉的监狱里,一定会掉膘的。俗话说,猪应豢养,不宜久拘。”刘子业觉得此话在理,就把刘或放了出来,终于使刘或保住了一条命,后来还当了皇帝。

历史的故事10

  无意接镖

  明末年间世道纷乱,替人保镖送货的镖局生意大好,其中又以四方镖局最为出名,因为四方镖局里有个白四方,他是镖局的顶台柱,在他手上从没有失过一趟镖。

  这天,镖局里来了一位特殊的顾客:前任知府周大人居然亲自前来托镖!

  周大人进镖局后使个眼色,示意跟来的家丁退下,白四方会意:对方有要事相告了!于是也叫手下散去,周大人这才低声讲出缘由:他想请四方镖局走一趟镖。

  白四方听了周大人要托镖的物件,不由皱皱眉,拒绝了:“这不合规矩!这趟镖您还是另请高明吧!”说着大手一挥,正想叫“送客”,周大人看准时机,“啪”的把一个牛皮信封硬塞进白四方手里,深深一拜,说:“请先生就当是为了天下苍生吧!”说完,拔出匕首就朝心窝捅去!

  以白四方的身手,要躲开牛皮信封、夺掉匕首本不在话下,只因为周大人好歹是前任知府,不好太下他的面子,再者被他说的话分了神,他自尽又是拼尽全力的,又快又狠,因此一下没拦住,周大人就一命呜呼了。

  这么一来,周大人的镖就成了“生死镖”!

  原来镖局有一个规矩,只要手里接过了托镖人的东西,托镖人又就地自尽,那镖局就无论如何也要办好事情,保住这一趟镖。不然的话,不仅镖局老大要偿还性命,镖局也不能再办下去。一趟镖就已经赌上生死,故称为生死镖。

  白四方掂掂手中的信封,无奈地摇摇头:看来,这趟镖是不得不接了!

  初次交锋

  第二天,白四方挑出了镖局里最精壮的武师,远远打出旗帜:左边“四方镖局”苍劲有力,右边“生死镖”浑厚深沉。这个气势明摆着:我们这趟镖是要拼命啦!这也是在警告绿林好汉,别打这趟镖的主意。

  不知不觉,镖队已经来到黑风岭的势力范围。说起这黑风岭也是大有来头的,寨主周铁胆艺高人胆大,不仅洗劫来往镖队,前段日子还把朝廷的税银都抢去了!

  镖队行进到山路的一个转弯处,一个农夫打扮的汉子骑着毛驴就要抢在镖队前头转弯。“慢着!”白四方吆喝一声,几下雀跃就把在前面几丈远的汉子扯了下来,冷冷道:“好一位驴夫啊!奔得这么快,要去报信做埋伏吗?”那汉子跟着镖队有大半天了,正欢喜没人察觉,哪料被白四方一语道破,惊得脸色苍白,不敢应答。

  “回去告诉你们周寨主,还是别打这趟镖的主意了,看看,是生死镖!滚吧!”白四方说完,双手一用力,把汉子向空中扔去。这一下动了真功夫,那汉子就算不断条腿,也要废一只手了。

  这时,只见远处飞来一条黑影,轻轻托住汉子,平稳着地。众镖师这才看清楚,那人顶多也就三十出头,一副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模样。

  白四方微微一笑,朗声道:“兄弟可是周铁胆周寨主?好俊的功夫!”

  “废话!既然知道是我的.地盘,还敢伤我的弟兄?”周铁胆一句话气得在场十几位老镖师牙关咬紧。白四方远远看去,周铁胆身后的人数和自己一方差不多,不知道还有无后援,万一打起来,不知多少兄弟的性命要丢在这里!他略微沉思,道:“那好极了!周寨主这么爱护兄弟,必定不愿有人流血,那双方都别动手!就我们俩来过过招,周寨主赢了,这镖自然双手奉上,要是……”

  “要是输了我就是乌龟王八蛋!”周铁胆果然浑身是胆,见面三句不到,也不等白四方讲完,挥舞一柄铁锤就奋身杀来。白四方也不含糊,提起胡刀招呼着。你砍我抡,两人就这么动起手来。

  白四方的招数熟练深沉,周铁胆则刚猛迅疾,可谓平分秋色。两人从中午战到半夜,又从半夜打到中午,一天一夜都没停歇。

  白四方毕竟年纪大了,渐渐有些吃不住,动作也迟缓起来。周铁胆看准时机,使出生平绝技一击,“哐啷”一声,白四方胡刀脱手!

  “白四方,果然厉害!”周铁胆得意洋洋道,“还没有人和我交手那么久呢!哈哈,这镖我是吃定了!”

  “等等!”白四方脸色苍白,缓缓说,“今天我身体不适,十五天后,再来领教!到时你未必能赢我!”

  周铁胆讥笑道:“那刚才定的规矩岂不是……”

历史的故事11

  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奉诏入京,晋谒慈禧太后,因未能得到回任的命令,一时不敢离京。谁料这一待便是一年。

  张之洞生性旷达,在京城赋闲无所事事,闷得发慌,便经常带着仆人去古玩街琉璃厂闲逛,从东口走到西口,凡古董店必进去看一看。时间久了,琉璃厂的店主没有不认识他的。

  一天,张之洞来到一家古董店,见店内朱栏上放着一口八角形的缸,这缸的八面有字,篆、隶、草俱备,似是古人题跋。张之洞虽有心辨认,但缸体上碧苔紫藓,斑驳陆离,字迹模糊,难以句读。缸口边有一块缺损,露出极细红丝,看起来,此缸是用一整块巨石凿成。缸内有几条五颜六色的金鱼,在浮萍、水藻之间得意地游动。

  张之洞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石缸,便问店主这缸是什么年代制成的。店主答:“不瞒老爷,我小时候听祖父讲,先祖曾与人,对方输了一万两银子无力支付,便以此缸作抵押。据传,此缸乃是明代宫中古物。闯王李白成人京后,将金银珠宝尽数用车载走,而对此缸弃之不顾,于是此缸便流落民间。至于何代所制,何人所制,小的学识浅陋,实无可考。”张之洞听了店主的一番话,不由地心里发痒,便问石缸的价钱。店主答:“先祖遗言,凡皇亲国戚、八旗阔佬前来购买,须纹银一万两以上,若遇上清正廉明而又嗜好古玩的士大夫,价可略减。依小的看,老爷似无力购得此缸。”张之洞听罢,哈哈大笑,说此缸他买定了。随后,离开了古玩店。

  回到住处,张之洞因身边一时没有这么多银子,便向几个老友借了5000两白银。第二天早上,张之洞来到琉璃厂,想以5000两银子将缸买下,然而店主说什么也不愿卖。张之洞道:“此缸幸好遇上我这识货的主,所以才愿出5000两纹银,京中富有人家虽多,但未必有人肯重金购买此物。”店主答:“老爷是识货大家,固然不错。然古玩一行,一向也就讲究个货卖识家。今日遇上老爷这识货大家,岂可降价出售?”张之洞笑了笑,让店主先收下这5000两银子,说他数日之后,定当补给。店主这才勉强同意。

  不久,张之洞回任的谕旨颁发,他让手下人用厚毡将石缸裹起来,抬到回程的车上。

  回到湖北武昌总督府后,张之洞将石缸放在后院书房外,并仿照京城店家的`做法,特意做了一个朱栏放置石缸,然后,邀请省城学识渊博的官员,前来考证石缸究竟是何年、何人所制。

  前来的官员中有按察使梁星海等几名嗜古好学的博物大家。众人仔细看过石缸后,均不知石缸的制作年代,更说不上是何人所制,但一致认为石缸的确为一件稀世宝物,且赞叹不绝。张之洞听了众人的品评,不禁眉飞色舞,抚髯大笑。

  一天夜里,忽然雷雨骤至。暴风挟带冰雹,势如万箭齐发,倾河倒海。早晨,雨过天晴,张之洞来到院中,只见石缸已变成了一堆烂泥,几条金鱼正在水中扑腾。张之洞恍然大悟,这才知道石缸原是赝品,自己上了古董店老板的当。

  正当张之洞懊恼之际,门人忽传梁星海来见。梁星海一见张之洞便问:“昨夜石缸无恙否?”张之洞笑着将结果告诉了梁星海。梁星海为张之洞惋惜,张之洞抚髯大笑:“所幸,当日只借得纹银5000两,若是果真借得万两纹银,只怕也都付给店家了。这世上之人与物看起来貌似高古,实则未必如此哟。”

历史的故事12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文为职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如同中国其它读书人一般,韩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负与长才。

  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文中叙述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因曾十载之间,浮沉于国子博士之职)训诲他的学生说:“你们要勤奋努力的学习,才能有成就。

  学问和品德都好,未来也不怕被埋没。

  ”话都还没说完,就有一位学生质疑的说:“老师,您不要骗我们了!这么久以来,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艺,每天仍是手不释卷,连夜晚都点灯接着白天来读书。

  结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当政者,便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

  您自己有这样的遭遇,居然还要我们专心做学问!”韩愈藉老师与学生之口,一方面讥讽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

  “焚膏继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夜以继日地勤读不怠。

  后亦用来形容不眠不休地工作或活动。

历史的故事13

  陶侃(259年~334年),是东晋名将,曾任八州都督,征西大将军,封长沙郡公。他有一个非常贤惠又深明大义的妈妈。陶侃的先辈,史书上记载不详。其父陶丹,是吴国的边将,官至扬武将军。扬武,系杂号,地位不高。陶侃先世无显赫仕宦可以溯记,年轻时又当过寻阳的“鱼梁吏”,说明其家属于“寒门”这类社会地位很低的阶层。晋灭吴后,中原人称江南人为“亡国之余”,江东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抑。像陶侃这样“望非世族、俗异诸华”的人,处境就更为艰难了。

  陶侃少年时丧父,家境清贫,与妈妈湛氏相依为命。湛氏是位很坚强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在这种环境下,对陶侃管教很严,并通过自己纺织资助儿子去结交朋友。后来,陶侃在县功曹周访的荐引下当上县主簿,才开始摆脱充当贱役的地位。

  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正值大雪。陶侃因家贫,担心没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急。妈妈看在眼里,安慰他说,你只管留客吧,我会设法招待好的。于是,她把头上的长发剪下,换成酒菜,又卷起铺床的干草切细,陶侃“斫诸屋柱”为薪柴,喂饱范逵的马。范逵事后得知,感慨地说:“非此母不生此子”!即使是跟随范逵而来的奴仆也觉得大过所望。

  等范逵离开时,陶侃又追送百余里。范逵很感动,临别时问陶侃:“卿欲仕郡乎?”陶侃赶忙回答:“欲之,困于无津耳”。范逵遂向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有能名,迁主簿”。这时恰逢州部从事来到郡里,他想借视察之名勒索赂贿,陶侃便让手下诸吏安心办公,自己出面对从事说:“若鄙郡有违,自当明宪直绳,不宜相逼。若不以礼,吾能御之。”从事听了便退了出去。陶侃也未忘报答张夔的知遇之恩。“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众僚属皆面有难色。唯陶侃说:“资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犹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尽心乎”!于是请行,众咸服其义。后长沙太守万嗣路过庐江,见到陶侃,陶侃对他特别虚心谦恭,使得太守大为惊讶,临别时对他说“君终当有大名”。令其子和他结交朋友,而后才离去。

  有了这样的关系,陶侃即被张夔举为孝廉。靠这种身分,陶侃可以进入洛阳与上层名流结识,去实现他的大志。

  不久,陶侃做了渔梁吏,食用官府的鱼(腌鱼)。他念起贫寒中的妈妈,就用陶罐盛了一点鱼送给妈妈。不料妈妈不但不受,还将陶罐封上退回,并附信责备说:“汝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此事给陶侃以极大的教育,为陶侃后来做官的廉洁奉公打下了基础。

  大约在元康六年(296年),陶侃到了洛阳。当时的洛阳,经过几十年的修复、重建,又变得十分繁华、热闹起来。但是,京城的繁华却没有给陶侃带来什么锦绣前程。实行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已使西晋在选官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世族子弟凭借自己的父、祖余荫即可身居要津,并不为今后升迁而费神。

  陶侃也深知像他这种身分的人,没有权门当靠山,是根本不可能在洛阳官场上站住脚的。因此,他去求见“性好人物”的司空张华。但张华却“初以远人,不甚接遇”。陶侃对张华的轻视并不灰心。多次求见,“每往,神无忤色”。张华在和陶侃谈话时,大吃一惊,认为他不同常人,陶侃很快便在张华的推荐下作了郎中。郎中有资格入选各类官职,但像陶侃这样的穷贱之士是根本挤不进那些显要的`官位。

  陶侃在洛阳呆了五、六年,但前途依然渺茫得很。在这期间,西晋的内乱愈演愈烈。永康元年(300年),赵王伦废贾后。第二年又废惠帝自己称帝。动乱就由宫廷内发展到宫廷外。洛阳内外已成为诸王部队冲突、争夺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寓居洛阳的江东士族纷纷返家避乱。此时陶侃已经认识到,在洛阳的这种门阀政治下,他是难于出人头地的。又因受到江东士族纷纷返回家乡气氛的影响,他也准备南下了。

  时黄庆已经作了吏部令吏,举荐陶侃补任武冈县令。武冈是荆州南部的一个县。这时的陶侃已经四十多岁。陶侃到任后,与太守吕岳的关系很紧张。他遂弃官回家。以后又当过郡小中正。如果不是晋末江南的动乱给他以侪身戎旅的机会,恐怕他终生也只能当个县令之类的小官。八王之乱引起江南动荡不安的局势,为陶侃施展才干提供了机遇。就在这个时候,对陶侃一生影响巨大的妈妈病故了,终年75岁。陶侃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时刻牢记妈妈的教诲,坚持每天早上把一百块砖搬到屋子外面去,晚上又如数搬回来。部下问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的志向是领兵横扫强虏,恢复中原,如果不锻炼一个好身体怎么可以呢!

历史的故事14

  元朝末年,元顺帝昏庸无道。他整天只知道自己玩乐,军国大事,一概不管。他还听不进贤相脱脱的话,反而将他害死,于是金国盗贼蜂起,叛乱相继,各地人民也纷纷起义。

  这时,濠州(今安徽风阳)出了一个豪杰朱元璋。朱元璋出身牧童,17岁时曾在皇觉寺当过和尚。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他投奔了濠州起义军郭子兴。

  朱元璋长得个儿高大,下巴向前翘,满脸麻点,虽其貌不扬,但他骁勇多智。郭子兴很器重他,还将义女马氏许配他为妻。

  已说这天元军来攻城,朱元璋正带了一小队人马在城头巡逻,忽见一个仆人迎面跑来气喘吁吁道:“朱公子快,快,张夫人有急事相商!”

  朱元璋心里一怔,立即去见郭子兴的夫人。进入内室,只见张夫人已哭得泪人儿一般,他的妻子马氏也在一旁流泪。朱元璋连问三声什么事,张夫人呜呜咽咽,连话也说不清楚。倒是马氏帮她回答道:“义父已被孙德崖骗去,生死不明,你快想想办法,去救他回来!”

  孙德崖原是与郭子兴一道起义的人,现在却勾结了赵均用,将他骗去,企图害他,夺他的主帅位置。

  朱元璋不及问明底细,一个转身跑出后室,大叫道:“快跟我来,郭帅有难!——卢大勇,你骑马去报告彭将军,让他迅速带兵到孙家去!”

  朱元璋带了随身一小队亲兵,飞马赶到了孙德崖家。但门卒挡住了不让进。朱元璋也不与他们多罗嗦,嘴巴一努,众士卒一齐上前,挥拳振臂,三拳两脚将这伙门卒打散了。

  朱元璋抢先进屋去,一脚踏进客厅,只见孙德崖与赵均用正在咬着耳朵商量往后咋办。

  他们见朱元璋风风火火闯进来,知道是来救郭子兴的',忙不迭站起,故意问道:“朱公子有何贵干?”

  朱元璋厉声道:“眼下元军兵临城下,连日在攻城。两位将军不去打仗杀敌,反而将主帅骗来,意欲何为?”

  孙德崖道:“我们正邀请主帅商议军计大事,不敢劳你费心。你还是守城去吧!”

  朱元璋道:“那么请问,主帅在哪里?”

  孙德崖道:“主帅在哪里干你什么事?你是下属,应该懂点规矩才是。”

  朱元璋大怒,正要动手,只听见背后脚步声响,彭大带了一大队兵卒冲进门来,大叫道:“赵均用,你这小子,如何敢谋害主帅?”

  孙德崖见自己手头人少,怕吃了眼前亏,忙说:“两位将军闹什么?主帅早已回府去了!”

  朱元璋道:“你能让我在尊府搜上一搜吗?”

  彭大接口道:“为什么搜不得?左右,与我里里外外全搜仔细了!”

  哗的一声,众人一哄进内室去了。

  未元璋一手挺一只盾牌,一手提刀,雄赳赳地撞进内室,四处寻觅,忽听见厅后有呻吟声。他循声走去,只见一间矮屋关得严严实实的。他一脚踢开木门,见屋里有一个人被铁链锁着在哭泣,仔细地一看,认得是郭子兴。

  他跨步上前,砍断铁链,命士卒将他背了出来。

  孙德崖和赵均用见他救了郭子兴,无话可说,只好眼睁睁看他出去。

  朱元璋边走边回过头说:“两位与元帅一起举事,为什么听信流言蜚语,自相残害?”

  自此以后,郭子兴更加重用朱元璋了。

  这时正遇上元军统帅贾鲁生病死了,元军退了回去。

  朱元璋请示了郭子兴,到家乡去招兵买马,居然一口气被他招到700名,其中24人都是英材,包括徐达、汤和、花云、吴桢、费聚、华云龙、耿再成等人,以后都成了明朝的开国元勋。

  再说自从出了上次孙德崖与赵均用私下拘留郭子兴的事后,他们三人内心不和,常常勾心斗角。彭大是个粗鲁的人,也经常要与他们发生争吵,朱元璋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徐达建议他远走高飞,另谋出路。朱元璋怕多带兵马出走引起别人的猜疑。徐达建议他只将这24人带走就可。朱元璋请示郭子兴,说要去打定远(今安徽定远),打算边招兵边进兵。郭子兴不怀疑他,欣然应诺,让他独自带了24人走了。

  定远附近有一个叫驴牌寨的地方,也驻扎着一伙起义军。朱元璋先叫费聚去刺探消息,回报说寨中缺粮,难以为继,正想投降元朝。

  朱元璋大喜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咱们动手要快。”

  他派费聚为先导,只挑了几个人在身边,上马急行。

  费聚心里不踏实,忙劝道:“朱公子,敌众我寡,要打是打不赢的,不如先去招了兵马来再与他们议论。”

  朱元璋笑道:“人多了有什么用?人一多反而引起他们的怀疑。”

  朱元璋来到寨前,寨主出来相迎。

  朱元璋道:“郭元帅与足下是老朋友了,听说足下寨中缺乏军粮,恐吃元军的亏,所以派我们来邀请各位合伙,若是足下单独行动,免不了要有危险。”

  寨主犹豫不决,说先让朱元璋留下一件信物,朱元璋就慨然摘下自己的箭囊给了他。

  寨主大喜,请他们喝了一顿酒,然后约定3天后去降。朱元璋留下费聚在那里,自己就回来了。

历史的故事15

  项羽是楚国人,少年习武,能将百斤鼎高举过头。长大后跟随叔父参加推翻秦朝的起义。

  有一次,秦军攻下了赵国,赵王逃到巨鹿,急忙派人向楚国求援。

  楚王派项羽带领二十万楚军前去救赵。项羽先派英、蒲两位大将率两万人做先锋,然后,自己率主力渡河。渡过了河,项羽命令将士,每人带三天的干粮,把部队里的饭锅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只全凿沉了。他对将士说:“我们‘破釜沉舟’,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退秦军!否则只有饿死在这里!”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一个人抵十个,十个人抵百个,越战越勇,终于把秦军打得大败而逃。

  经过这次战役,项羽名声大振,成了各路反秦的统帅。

历史的故事16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是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其父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刚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到随州,以便孤儿寡妇能得到在随州的欧阳修叔父的照顾。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她不断给年幼的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以后,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读书的兴趣。

  眼看欧阳修就要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历史的故事17

  周瑜死后,刘备为了和吴国重新联合起来,答应孙权等他攻占西川后就把荆州交给吴国。

  这时刘备已经很强大了,他的军队很快就攻占了西川。刘备在西川建立了蜀国,派关羽和他儿子关平驻守在荆州。

  孙权听说刘备占领了西川,派大使到蜀国向刘备要荆州。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计谋,写了一封信交给吴国的大使,让他到荆州去找关羽。

  吴国的大使拿着信来到荆州,却被关羽拒绝了。关羽说:“这么重要的事,我怎么能相信一封信呢?”然后就把大使赶回了吴国。

  孙权大怒:“刘备分明就是在捉弄我。”鲁肃出了一个主意:请关羽到吴国来吃饭,趁机把他抓起来,逼迫关羽交出荆州,不然的话就杀死他。

  关羽接到邀请信后,笑着说:“我才不怕他们,我一个人去,看他们敢把我怎么样?”

  第二天,关羽乘船来到吴国。鲁肃早已经布置好了军队,只要关羽不答应,马上就把他抓起来。

  在酒席上,鲁肃笑嘻嘻的提出归还荆州的事,关羽就说:“我今天是来喝酒的,国家的大事我们不谈”但鲁肃还是一个劲儿地提起荆州。

  过了一会儿,关羽站起来拉住鲁肃说:“我有点醉了,荆州的事以后再商量吧。”说完就拉着鲁肃向江边走去。

  吴国的士兵怕误伤到鲁肃,不敢对关羽下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关羽拉着鲁肃走出去。关羽一直把鲁肃拉到江边才放开手。等吴国军队来追赶时,关羽的`船已经开出很远了。

  注: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庐江舒县人。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历史的故事18

  苻坚在长安天天被动挨打、穷途末路的时候,他的一个爱将却扫平了整个大西北,纵横无敌。览尽了无限风光之后,他踏上归途,然而故乡再不是原来的故乡。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他发现已经回不去了。非常意外的,他“随波逐流”创立一个新国家。他叫吕光。

  22岁时一战成名

  吕光这一族有个名人,就是刘邦的皇后吕雉。当年吕雉死后,吕氏一族遭到屠杀,吕光的先人吕文在混乱中逃走,一直跑到略阳(今甘肃天水)。为了隐秘行踪,世代和氐族人混居,渐渐成了当地的大族。他的父亲叫吕婆楼,是苻坚登上王位的大功臣,官到太尉。

  传说吕光出生的夜晚,一束神奇的光照到他的家中,父亲非常惊奇,取名叫“光”。他10岁时,和小孩子们一起游戏,模仿战场布阵,同伴们都推举他为主将。吕光分派得有板有眼,儿童们都服他。

  他从小不喜欢读书,喜欢飞鹰跑马,像个街头混混。但他长大以后,成了标准的“高富帅”。他有个异于常人的特征: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古人认为有“重瞳”的`一般都是“伟人”,现代医学认为是早期白内障的症状。

  在中国历史上,有8个名人是“重瞳”:1、仓颉,黄帝时代的造字圣人;2、舜,三皇五帝之一;3、晋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4、项羽,“西楚霸王”;5、高洋,北齐的建立者;6、鱼俱罗,隋朝名将,传说他用拖刀计杀死了李元霸,后来因为重瞳有帝王之相,被隋炀帝下诏斩首;7、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后主。

  还有一个就是吕光。

  他性格刚毅,喜怒不形于色。平时沉默寡言,周围人都觉得他只是路边的甲乙丙丁而已,只有王猛认定他是个“牛人”,推荐给了苻坚。

  吕光从基层干部做起,名气越来越大,由于他能打仗,不久转为军职。在22岁时一战成名。

  苻坚亲征并州的张平,在汾水对峙。张平有个养子叫张蚝,自认为天下无敌,单枪匹马闯入秦军阵地,如赵子龙反复冲杀,无人可挡。

  苻坚站在高处连连赞赏,说:谁能抓住他有重赏。

  话音刚落,身后的吕光冲了出去,风驰电掣,瞬间到了张蚝眼前,将其一枪刺于马下,随后邓羌冲上去活捉了他。吕光就成了关羽一样的大名人。

  建立凉国割据一方

  苻坚平定整个中原之后,胃口越来越大,决定把整个西北都吃下来。于是派吕光为统帅,率领10万人(一说7万)征讨西域。383年正月,他从长安出征,苻坚的太子苻宏拉着他的手说:你的相貌不同寻常,必定有大福,愿你保重。

  苻坚攻打东晋时,吕光走到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前面是茫茫戈壁和沙漠,整个大军走了300多里,没有发现水草,将士们在恐惧中越来越绝望。

  吕光说:我听说汉朝的大将李广利西征的时候,以精诚感动天地,大地涌出飞泉,我们难道就不能感动天地吗!上天一定会帮助我们的,不用担心。

  不久天降大雨,连日不停。吕光随后平定了沿途各国,只有龟兹王帛纯不投降。

  西汉宣帝的时候,汉朝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下辖西域36个国家,其中就有龟兹国。班超平定西域后,就居住在龟兹。以后几百年,龟兹一直是西域的“老大哥”。最强盛的时候,辖境相当于今天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六县市。

  此时周围的几十个小国家联合起来救援龟兹,“联合国军队”达70万人。

  吕光命令部将每隔五里设立一个营寨,挖战壕、筑高垒,用木头做成人形,给它们穿上铠甲。一眼望去,似乎几百里都是秦军,有千军万马。救援的人都吓了一跳。双方在龟兹都城屈茨(今新疆库车东)西部展开决战,吕光军大获全胜,斩杀一万多人。帛纯当天收拾珍宝出城逃跑。

  吕光进城后,发现这里的人生活太安逸了,几乎每家都储藏葡萄酒,有的达到上千斛,有的还标上了年份,在10年以上。中原的人从来没有喝过这样的美酒,士兵们狂喜,个个捧着拼命喝,不少人喝死了,还有人掉在酒窖里面淹死了。

  西域各国见吕光太厉害,纷纷表示效忠。吕光为了安抚龟兹,立帛纯的弟弟帛震为龟兹王。

  他看到这里太富有,想留在这里不走了。385年3月,他开会讨论,大家都想回到故乡,于是吕光起程班师,用两万多头骆驼运回了大量珍宝,并带有1000多种珍禽异兽,1万多匹骏马。

  途中,吕光得到了苻坚兵败的消息,派人去长安向苻坚汇报。苻坚也想他回来救援,但诏书都出不了长安了。

  史上第一个“太上皇”

  北方大乱,各种割据势力脱离先秦,独霸一方。吕光到达姑臧(今甘肃武威)时,自任凉州刺史。苻坚被杀的消息传来后,他下令三军缟素服丧。同时,自称大将军、凉州牧等,建年号为太安,开始了他的割据政权。

  396年6月,他即天王位,国号大凉,史称“后凉”。

  399年12月,吕光病重,传位太子吕绍,自称“太上皇”。

  “太上皇”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呢?发明者是秦始皇,他统一全国时,先是发明了“皇帝”这个词,觉得不过瘾,又追尊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但实际上庄襄王去世很久了,享受不到这份荣耀。但“太上皇”这个名称留了下来。

  到了刘邦称帝时,他的父亲刘太公还活着。刘邦每次回家,看到父亲要下拜,大家也习惯了。但刘太公的管家觉得不妥,对太公说:天无二日,您虽然贵为皇帝之父,但还是人臣,不能让皇帝对您下拜啊。

  太公一惊,想想有道理。等到刘邦再来的时候,就拿着扫帚在门口恭恭敬敬地相迎,刘邦很吃惊,问怎么回事。太公把管家讲的道理重复了一遍。刘邦相当高兴,重赏了管家。但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有个大臣建议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刘邦听从了他的建议,从此,对他可以正常行礼。就这样,刘太公成了在世时被尊为太上皇的第一人。为什么不称“太上皇帝”呢?表示他不是天子,不干预朝政。

  后来晋惠帝也成了太上皇,但是被司马伦篡位以后囚禁起来的,实际是个囚犯。

  皇上活的时候一般都不愿意当太上皇,因为害怕自己被儿子架空。吕光为什么这么做呢?他觉得儿子吕绍软弱,自己身体又不好,担心有变,所以提前传位。扶上马,送一程。他是在世时主动传位的,同时,还参与朝政,也就是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太上皇。吕光传位后,同年去世,活了63岁。

  苻坚让他征讨西域,不仅是扩大疆域,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人,这是一个奇人。

【历史的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的故事04-07

历史小故事06-13

励志历史故事04-04

历史励志故事04-04

历史有名故事10-01

励志的历史故事02-07

经典励志历史故事04-03

历史人物的故事06-12

历史励志小故事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