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长的故事

时间:2023-08-15 11:13:55 故事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徐文长的故事

徐文长的故事1

  徐文长(1521-1593)明文学家、书画家。名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或署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年二十为生员,屡应乡试不中。中年做过幕僚,于抗倭军事,多所筹划。后编写《会稽县志》,曾对地方的政治、经济,提出一些改革主张。徐氏善诗文,风格新奇,不落窠臼。所作戏曲论着、杂剧,颇有超越前人见解和打破陈规之处,有些作品表现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工书法,行草纵逸飞动。擅绘画,特长于花鸟,用笔放纵,水墨淋漓,颇有创造。对后世大写意花卉画很有影响。着作有戏曲论着《南词叙录》,杂剧《四声猿》,诗文《徐文长全集》等。

徐文长的故事

  徐文长从小就很聪明,十多岁时学问已经相当渊博。

  有一年秋试,皇帝派了一个叫窦光鼐的老太师到绍兴来主试,他为了筹备考务,提前来到绍兴。

  窦太师每次游街过市,总是有一块“天下无书不读”的'御赐金牌扛在前面,鸣锣喝道,耀武扬威,自以为文章压倒天下,目空一切,傲慢非常。

  这天,正是盛暑季节,炎热非常。徐文长听说窦光鼐要来了,心想:把他的御赐金牌除下,给他一个下马威。主意既定,就赤膊坦腹,睡在东郭门内的官道当中。

  “嘡嘡……”鸣锣喝道的声音越来越近。头牌执事看见一个小孩睡在官道当中,就禀告老太师:“有个小孩挡官拦道!”窦光鼐听说挡道的是小孩,他不以为意,吩咐停轿,自己出来看看。只见那拦道的小孩睡得很熟,连忙把他叫醒。徐文长故作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候发落。窦太师开言问道:“你睡在石板上作什么?难道不怕皮肤烫焦?”徐文长大大方方地回答说:“不作什么,晒晒肚皮里的万卷书”。窦太师听他口气很大,就说:“既然你喜欢读书,一定还会对课。我有个课要你对,对不出,你应该让道回避。”徐文长立刻提出反问:“如果对得准,那怎么办?”窦太师心想:一个小孩有什么了不起。就随口说:“如果对得好,把全副执事停在这里,老夫步行进学宫!”

  窦太师想起绍兴南街有三个阁老台门,便随口出题:“南街三学士”,徐文长不加思索,回对:“东郭两军门”。窦太师一听,觉得南街对东郭,文官对武将,而且这五个台门都是绍兴城内有名气的,不由得点头称赞:“奇才!”这时徐文长故意问窦太师:“你那块金牌上的六个大金字,作何解释?”窦太师听他问起金牌,马上得意地说:“皇上晓得我天下无书不读,因此御赐这块金牌!”徐文长接着又问:“那么,太师爷,你对《时宪书》总该熟读吧?”窦太师被问得目瞪口呆,暗想:不要说熟读,就连书名也没有听到过。徐文长见时机已到,把早已准备好的《时宪书》拿出来,递给窦太师说:“太师没读过,学生倒会背。”说着,就朗朗地径自背诵起来,背得又流利,又纯熟。

  窦太师果然也聪颖,真是过目不忘,名不虚传,等徐文长背完,他也会背了,但徐文长还能倒背,窦太师却不会。徐文长理直气壮地问:“太师爷既有书未读,那么这块金牌将作何处理?”窦太师尴尬地说:“那当然对我不适用了!”

  窦光鼐只好实践自己的诺言,刚想举步朝学宫走去,徐文长却叫住他:“启禀太师,自古中国才子算浙江,浙江才子算绍兴,绍兴处处出才子,太师要小心提防!”窦太师冷笑一声,愤然而去。

  等到开考的时候,大家写好文章,收毕文卷,窦太师吩咐暂勿退场,一面抽卷阅读,好的果然很多,特别是徐文长的考卷写得更好,但是卷后却画上了徐氏祖先的灵位,窦太师借此提笔落批:“父亲虽好,祭祖太早。”

  为了想试试绍兴才子的本领,窦太师念了一个课:“宝塔圆圆,六角八面四方。”叫大家对来。全场默然无声,大家都想不出好句。窦太师连声催促,全场只好举起一只手来摇摇。窦太师一看,没有不摇的人,连徐文长也在内。

  这时候,窦太师洋洋得意,禁不住冷言相嘲:“绍兴果然多才子,对起课来变呆痴!”窦太师正想返场,徐文长突然高声喊道:“太师你弄错了,我们都已对出,而且对得很好。”窦太师一下愣住了!徐文长接下去说:“这个课我们人人从小会对,因为考场规矩森严,不能你言我语,闹成一片,只好用手摇摇作个暗号,就是对:‘玉手尖尖,五指三长两短。’不是很好吗?”窦太师经他一说,惊讶得呆若木鸡。

  从此,窦光鼐进出府门,只听到鸣锣喝道的声音,再也看不到“无下无书不读”的御赐金牌了。

徐文长的故事2

  明朝窦太师,三考出身。有一次,皇帝问他:“卿识字几何?”窦太师回答:“字如牛毛,臣识一腿。”皇帝想:论牛毛,腿上最多最密,这样看来,他识字之多就可想而知了。当场试了些难字,果然个个认得。皇帝大喜,特赐给他一块“天下无书不读”的金牌。

  窦太师到绍兴后,每次逛街过市,总把这块御赐金牌挂在轿前,鸣锣喝道,耀武扬威,自以为文章压倒天下。

  这天,正是炎热盛暑,徐文长听得窦太师又要到学宫去,就赤身露胸,睡在东郭门内的官道当中。

  “哨哨……”鸣锣喝道的声音渐渐近了。头牌执事看到有人睡在官道中,禀告老太师说:“有个小伙子挡官拦道!”窦太师听得有拦道的,吩咐停住轿,自己出来看看。

  只见那拦道的睡得正熟,窦太师就连忙把他叫醒。

  徐文长故作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候发落。窦太师开口问道:“你睡在热石板上干什么,难道不怕皮肤晒焦吗?”

  徐文长回答说:“我不干什么,只是晒晒肚皮里的万卷藏书。”

  窦太师听他好大口气,就对他说:“既然你读书多,一定会对课。我此刻有个课要你对,如对不出,你就速速让道。”

  徐文长反问道:“如果对出了又将如何?”

  窦太师想:黄口小儿,乳臭未干,谅他有多大学问?

  就随口说:“如果对得出,我把全副执事停在这里,老夫步行进学宫!”

  二人言定就开始对课了。

  窦太师想起绍兴有三个阁老台门,便随口占道:南街三学士。

  徐文长不假思索地立即回对。

  东郭两军门。

  窦太师一听,觉得南街对东郭,文官对武将,对得多工!这五个台门,都是绍兴城内有名的大台门,不觉暗暗佩服。可是嘴里却说:“光是一个课,还不能试出真才实学,须得再对一个。”

  徐文长回答说:“太师只管吩咐,不要说一个,就是十个百个,学生也一概从命。”

  窦太师又想了一个连环课来难徐文长:

  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徐文长略一思索,即对道:

  小江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山会两县。

  窦太师听了,大善塔和小江桥都是绍兴城的南朝古物,小江桥恰恰造在两县的`分界河旁,桥洞的两面正对着山阴、会稽两县。这个课连接得巧妙,对得十分妥帖,不由得点头“好奇才!”

  这时,徐文长故意问窦太师:“你那块金牌上的六个大金字,作何解释?”窦太师听得问起金牌,马上得意地说:“皇上晓得我读遍天下的书,才特地赐我这块‘天下无书不读’的金牌!”徐文长接着又问,“那么,太师爷,‘时宪书’你总该熟读吧?”窦太师被问得目瞪口呆。暗想不要说熟读,就是连书名也没有听到过哩!

  徐文长见时机已到,便把早已准备好的《万年历》拿出来,递给窦太师说:“太师没读过,学生倒会背。”

  接着,就背诵起来,背得既流畅,又纯熟。

  那窦太师果然也聪颖,真是过目不忘,等徐文长背好,他也已经记住,立刻也背了出来。但徐文长说:“太师能背,极好,不过这只是顺背,学生还能倒背呢!”说罢,就把《万年历》从尾到头,倒背了起来。

  窦太师对着书,听徐文长倒背完毕,自己却背不出,只好呆呆地站在一旁。过一会儿,徐文长问道:“太师既然有书未读,背书不熟,那么这块金牌将如何发落?”

  窦太师尴尬万分,只好当着众人说:“卸了吧!”立即举步朝学宫走了。

  从此,窦太师进出府门,虽仍耀武扬威,鸣锣喝道,却再也看不到那块“天下无书不读”的御赐金牌了。

徐文长的故事3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有个知县叫高天云,是个人人痛恨的大坏官。这年五月十三,是高天云的五十五岁生日,他本来胸无点墨,却硬要卖弄,请来一批文人雅士前来助兴。

  有名的江南才子徐文长也接到了高天云的请柬。他想,正好乘机戏弄一下这个坏官,便应邀来到高府。宴席前,徐文长提出要为高知县题首贺诗,高天云一听正中下怀,十分感激,连忙命人拿出文房四宝。徐文长提起笔来,饱蘸墨汁,一挥而就:

  一拱两拱出龙门,三拱四拱上翠林;

  上了翠林脱黄袍,脱下黄袍可驾云。

  高天云看了第一句,心中十分得意,看了二句更加欢喜,觉得这翠林只是天上王母娘娘的`瑶池才有,便继续往下看,不禁变了脸色,刚要动怒,又看到了第四句,连声对徐文长说:“好,好,不但诗好,书法更好。”言毕命人快去装裱,他要挂在大堂之上。

  宴毕席散,众宾客步出高府,徐文长对众人道:“拙作其实是首谜诗。”接着便向大家道出谜底。大家一听捧腹大笑,齐骂高天云是个大糊涂蛋。

  读者朋友,你知道谜底是何物吗?

徐文长的故事4

  徐文长,又名徐渭,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出生于公元1521年,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个画家。

  徐文长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幼而好学,才思敏捷。两岁的时候,母亲教他识字背诗,他一遍就会,且记得牢固,不会忘记。母亲见他如此聪慧,十分高兴,将他视为掌上明珠,并对他的早期教育抓得很紧。因此,他四岁的时候,便养成了自己独立读书的习惯,背会了不少诗词和文章。

  但是,就在这一年,他的父母因病相继去世了,是伯父收养了他。伯父看他聪明好学,非常喜欢,待他比自己的亲生儿子还要亲,继续教他诗文,并在他六岁时,送他到私塾读书。到他七八岁的时候,便出口成诗,提笔能文,轰动全县,被世人称为神童。

  此后,他机警聪慧的故事,便广泛地流传开来。

  有一天,徐文长的伯父心血来潮,要考考家中几个孩子的智力。

  在徐文长家的门口,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小竹桥通向稻田。伯父拿出两只水桶,每只水桶内盛有半桶水,放在桥边;又拿出一包点心,放在河边的一块石板上,然后,对几个孩子说:“今日我要考考你们,这里有两半桶水,谁能用双手把两半桶水提到桥的对面,这包点心就归谁。”

  孩子们一听说有点心,口涎欲滴,但是看到那两半桶水和那颤颤悠悠的小竹桥,不由得有点傻眼。且不说那小竹桥窄得只能走一个人,平时他们什么东西都不带过桥的时候,因那竹桥有弹性又紧贴水面,一走一咯吱,一走一晃悠,便心中害怕,生怕掉了下去,何况今日还要提着两半桶水呢?看来想吃点心,谈何容易?

  在这些孩子中,伯父的儿子徐庆要算最大了,他见几个弟弟都不吭声,便得意洋洋地过来说:“你们都不敢吧!还是看我的吧!”

  徐庆提起两半桶水,呼呼地两步便上了桥。可是,只见他越走越慢,越走越迈不开步;当快接近桥中间的'时候,身子随着桥一晃荡,差一点没掉下桥去,吓得他扔下两只水桶,撒腿便跑了回来。

  伯父捡回了木桶,又问道:“你们还有谁行?”

  几个孩子都低下了头,唯有徐文长站出来说:“伯父,让我试试。”

  徐文长说着,便提起两只水桶,来到小桥上。他把水桶放在小桥两边的水面上,两臂伸开,一手提着一只水桶的提梁,借用水的浮力,没费大劲,就把水桶提到了小河对岸。

  孩子们见了,齐声叫好。

  伯父也微笑着点了点头。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把点心给徐文长,而是拿过预先准备好的长竹竿,把点心拴在竹竿的顶端,然后竖起,对徐文长说:“你要想吃点心,就自己想办法不踩着任何东西,又不能让竹竿横倒,还不许将竹竿折断,把点心拿下来吃吧。想想看,能办得到吗?”

  这一下,可把徐文长给难住了。只见他东瞧瞧,西望望,见门的旁边正好有一口吃水井,不由得眼睛忽地一亮。于是,他便举着竹竿,来到井边,把竹竿的底端直着顺进了井内,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点心拿到了手。

  孩子们又是一阵欢呼:“拿到了,拿到了!”

  徐文长也高兴地来到伯父跟前说:“伯父,这下总可以吃了吧!”

  伯父满意地点点头说:“这两个方法你都想绝了,当然可以吃了!”

  于是,徐文长便把点心分给大家一块吃了。

徐文长的故事5

  明朝万历年间,绍兴城里新开了一家点心店,徐文长常常光顾。一次,店主央求他给写一块招牌,徐文长一挥而就,并嘱咐店主不得改动。谁知招牌一挂出来,立刻门庭若市,原来大名鼎鼎的徐文长竟然把“心”字中心的一点没有写,绍兴城的人都来看热闹,点心店的生意也就格外兴隆。

  可是名声卖出去以后,店主就开始偷工减料,点心的质量每况愈下,生意也就渐渐不景气了。一天,一个顾客对店主说:“‘心’缺一点还叫‘心’吗?难怪生意不好!”店主于是用黑漆在“心”中间补了一点,可生意却并未好转,反而更加萧条了,店主摸不透个中奥妙,来请教徐文长。

  徐文长说:“‘心’无一点,引人注目,又使人有空腹的感觉,来吃点心的'人就多。加上一点,变成了个实心肚子,谁还要来吃?做生意不可过分贪心。现在你把‘心’上那个黑点改成红的,生意还会兴隆。

  店主恍然大悟,照办了,果然灵验。

徐文长的故事6

  明朝文学家、艺术家徐文长,从小爱动脑筋。

  他七岁那年,有一次,老师带领学生们来到一座又矮又小的竹桥边,拿出两只小木桶盛上水,问谁能提桶过桥。

  这座桥桥身很软,桥面紧贴着水面。孩子们平时过桥都不敢多拿东西,否则,河水就会漫过桥面。

  一个胆大的孩子站了出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提起水桶就想急步跑过桥去。但刚跑了几步,裤角儿已经泡进水面了。他吓了一大跳,只好匆匆返回岸边。

  这一来,学生们都憋住了。过了一会儿,徐文长开口了:“让我来试试吧!”他脱去了长袍,又脱去帽子和鞋子,接着将一个水桶浮到水面。

  水桶没有沉下去,徐文长又让另一个水桶也浮在水上,然后都用绳系住,边走边牵。这样,他轻盈而稳当地走到对岸。

  老师一边点头称赞,一边取出根系着一包礼物的长竹竿。原来,他还想考考学生们。他扶着竹竿说:“你们一不能把竹竿横放,二不能蹬桌椅板凳等物,谁如果拿到了礼物,这礼物就归谁。”

  老师还没说完,许多学生都争着试一试。有的.围着竹竿团团转,有的跳得老高老高。但谁也摘不下那包让人眼馋的礼物。等到同学们的热情消失之后,徐文长才胸有成竹地走上前来,接过老师手中的竹竿,来到一口水井旁。

  他将竹竿慢慢地从井口放下去。当竹竿和他一样高时,他笑嘻嘻地把礼物从竿头取了下来。

  徐文长打开包包,把里面的糖果全分给了同学们。老师见此情景,感慨地说:“聪明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徐文长的故事7

  徐文长从小就以善动脑筋出名。可有些大人不相信,总想出难题考他。一天,他到一家小店吃汤面。店小二端着汤面给客人送去,唯独让徐文长自己到厨房去端。

  徐文长来到厨房,发现桌上放着一大碗汤面,热气腾腾,汤满得都快溢出来了。店掌柜笑着说:“我特意给你添了作料,你自己端到座位上去吃吧!但注意别端洒了哟!”

  徐文长知道这又是店掌柜在考自己,想了想,便一手用筷子夹起一些面条,一手端起汤碗。这样,碗里的汤就没那么满了。他端着这碗面,回到座位上,既没烫着手,又没洒了汤。

  店掌柜和众人看了,都称赞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徐文长的.故事8

  斗米斤鸡

  绍兴一带,向有“斗米斤鸡”之说。这话还被徐文长巧妙地用过哩。

  原先,绍兴五云门头有个叫张二的,生性孝顺。有一次,他老母病了,请郎中开了方子,向邻居借来二十文钱,上街去撮药。他心里乱,走路急,一个不小心,竟踩死了河埠边仁记米店的一只小鸡。店老板气势汹汹地赶出门来,一把扭住张二,要他赔钱。张二知道这老板是地方上的恶棍,横理十八条,拗他不过,只好自认晦气,含着眼泪,抖抖地掏出了那撮药的二十文钱赔他。不料,那老板见张二老实可欺,竟得寸进尺,死死扭住张二不放,并振振有词地说:“我这小鸡不死,养上几个月,至少可以养到五斤重。每斤照五十文钱算,也值二百五十文。现在,你只赔了二十文钱,难道能买一只五斤重的鸡吗?今天,你非得赔我二百五十文钱不可!”

  这时,赶路的人纷纷围住他们看热闹。他们见仁记老板如此蛮不讲理,都很气愤。张二又忠厚又老实,心里记挂着老母的病,只想早些回去,甚至跪了下去求情,但还是无法脱身。这时,人群里走出了一位中等身材的文士,他就是徐文长。徐文长先朝张二眨了眨眼,然后高声说:“仁记老板讲得不错,踏死小鸡,张二哥理应照数赔钱。看来,你的钱是不够赔的,我先借你二百三十文吧!”

  说罢,徐文长便从衣袋里摸出两吊多钱,一五一十地点给了仁记老板。

  看热闹的人都很惊奇,张二低着头也不知说什么好,只有这贪心的仁记老板,见目的已达,便得意洋洋地拿了钱,转身准备回店去了。

  当仁记老板刚刚踏进店门时,徐文长突然上前,一把拉住了他,沉下脸来说:“老板且慢走,世上哪有这种便宜事!张二哥踩死了你的鸡,已经照五斤重的大鸡赔了你的钱;可是,你该知道,小鸡养成大鸡是要粮食喂下去的呢!常言道‘斗米斤鸡’,这话不假吧!那么,五斤鸡就该喂五斗米了。而现在你不花一把米,却要人家赔五斤重的大鸡,这说得过去吗?事情要做得公正,人家才心服口服。我看,你应该把没有喂下去的五斗米,如数交还给张二哥才对。不然的话,乡亲们都在这里,可以评一评。”

  徐文长说完,把手一扬,看热闹的人都涌到了店门口。他们七嘴八舌地嚷着:“对,对!这先生讲得对,应该交还给张二哥五斗米!”

  有的还在店门口捏一捏拳头高喊:“米店王,快把米量出来如果不量出来,我们要搡米店搡米店:绍兴土话。即聚众捣毁米店,抢走大米。了。”

  仁记老板一看,河边站满了一大群人。万一谁一抬手,这伙穷鬼准会涌进米店来的。他看看情势严重,众怒难犯,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连忙赔着笑脸说:“好说好说,众位息怒,兄弟赔米就是了。”随即吩咐店倌,从米堆里给徐文长量出五斗米来。看热闹的人,这才拥着徐文长走散了。

  徐文长拿了米,走了一段路,在一座桥边停了下来,把五斗米交给了张二,边说:“张二哥,这五斗米拿回去给你一娘一看病吧!”

  “那你付出的二百三十文钱呢?”

  “那二百三十文钱就算是我送你的,不必介意吧!”

  张二叩着头,含着眼泪,抖抖地接过这五斗米,再三道谢不止。一直目送着徐文长回到城里去。

  “青天高一尺”

  山县知县高某,因善于巴结上司,被调升为宁波府知府。消息传来,小小山一一县可忙得不得了啦!全县大小豪绅都来送行。有的送挂轴,有的`送彩旗,有的送珠宝,有的送金银,真所谓百般礼物,应有尽有。这时,山秀才徐文长闻讯后,也破例送来了横额,只见上面写的是“青天高一尺”五个大字。那高知县高兴极了,心想:徐文长乃吾浙著名的书法大家,平时欲求片纸而不可得,想不到今日却送来这五个大字,真使我此行锦上添花。

  告别那天,高知县便把徐文长写的五个大字高高挂在宴会的堂前,洋洋得意地介绍说:“此乃山名士徐文长先生亲手所赠,真是铁画银钩,笔力雄健,不可多得。只是他赞誉下官要比青天还高一尺,实系过誉之词,下官受之有愧。”说毕,就呵呵大笑起来。

  事后,有些正直的人,特找徐文长质问:“徐先生,你也会给高某去捧场,实在想不到!谁不知道此人在山县任内,吸过多少民脂民膏,刮过多少地皮!这种贪得无厌的赃官,除恶犹怕未尽!请问,你送他‘青天高一尺’的横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徐文长听了哈哈大笑道:“是呀,高知县在任内搜刮民脂民膏,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山县不知给他刮去了多少地皮。正因为地皮被他刮低了,青天才高一尺哩——这意思你们难道不懂吗?”

  “啊,原来如此!”大家听了也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称赞徐文长这五个字用得极妙。

  高某到宁波府上任后,仍把“青天高一尺”的横额高高悬挂在府衙门的正堂,十分自得。哪知徐文长题字的故事连同他的劣迹,一传十、十传百,从绍兴传到了宁波,后来也传到高某的耳朵里。他只好悄悄地把这横额取下来毁掉了。但众口之议,无法阻挡,高某名声狼藉,在宁波呆不下去,最后只好卷起铺盖“告老还乡”了。

徐文长的故事9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又别署田水月,山阴(今属绍兴)人,明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晚明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一生作联很多(《徐渭集》载有对联118副,这在明代是很少见的,而所写出40字以上的长联就有12副,在明代几乎没有第二人。尤其是他最先突破百字长联,为绍兴开元寺大殿题的'140字长联至今犹存),至今徐文长还有一些作联故事在浙江流传。

  徐文长十四岁时来到杭州。当时的杭州知府目中无人,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颇受人们赞赏时,大为恼火,认为一个小毛孩子竟敢在他的辖区内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将徐文长召来对句。威胁他说如对不上,就驱逐出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带徐文长到西湖边,指着六合塔,说出上联: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没有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以为对不上,暗自高兴。他得意忘形地指着宝叔塔,又出了个上联:保叔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四海。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而是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往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是没有回答,就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出,还算什么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赶出去!这时,徐文长却理直气壮地哈哈大笑: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徐文长解释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手对!是什么意思?知府追问道。

  徐文长答道:对第一联扬了扬手,就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对第二联拱拱手,两手平摊,往上一举,是说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知府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徐文长的故事10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重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徐文长的故事11

  徐文长从小就很聪明,十多岁时学问已经相当渊博。

  有一年秋试,皇帝派了一个叫窦光鼐的老太师到绍兴来主试,他为了筹备考务,提前来到绍兴。

  窦太师每次游街过市,总是有一块“天下无书不读”的御赐金牌扛在前面,鸣锣喝道,耀武扬威,自以为文章压倒天下,目空一切,非常傲慢。

  这天,正是盛暑季节,非常炎热。徐文长听说窦光鼐要来了,心想:把他的御赐金牌除下,给他一个下马威。主意既定,就赤膊袒腹,睡在东郭门内的官道当中。

  “嘡嘡??”鸣锣喝道的'声音越来越近。头牌执事看见一个小孩睡在官道当中,就禀告老太师:“有个小孩挡官拦道!”窦光鼐听说挡道的是小孩,他不以为意,吩咐停轿,自己出来看看。

  只见那拦道的小孩睡得很熟,连忙把他叫醒。徐文长故作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候发落。窦太师开言问道:“你睡在石板上做什么?难道不怕皮肤烫焦?”徐文长大大方方地回答说:“不做什么,晒晒肚皮里的万卷书。”窦太师听他口气很大,就说:“既然你喜欢读书,一定还会对课。我有个课要你对,对不出,你应该让道回避。”徐文长立刻提出反问:“如果对得准,那怎么办?”窦太师心想:一个小孩有什么了不起。就随口说:“如果对得好,把全副执事停在这里,老夫步行进学宫!”窦太师想起绍兴南街有三个阁老台门,便随口出题:“南街三学士”,徐文长不假思索,回对:“东郭两军门”。窦太师一听,觉得南街对东郭,文官对武将,而且这五个台门都是绍兴城内有名气的,不由得点头称赞:“奇才!”这时徐文长故意问窦太师:“你那块金牌上的六个大金字,作何解释?”窦太师听他问起金牌,马上得意地说:“皇上晓得我天下无书不读,因此御赐这块金牌!”徐文长接着又问:“那么,太师爷,你对《时宪书》总该熟读吧?”窦太师被问得目瞪口呆,暗想:不要说熟读,就连书名也没有听到过。徐文长见时机已到,把早已准备好的《时宪书》拿出来,递给窦太师说:“太师没读过,学生倒会背。”说着,就朗朗地径自背诵起来,背得又流利,又纯熟。

【徐文长的故事】相关文章:

宿新市徐公店编故事作文04-21

读《宿新市徐公店》编故事作文04-19

文言文励志故事04-08

关于徐小平如何绝处逢生的成功故事11-21

民营汽车的海派利基者徐刚的创业故事11-16

西瓜长刺了的经典儿童故事05-12

董事长的创业故事11-17

数值线性代数(徐树方 高立 张平文著)课后答案下载04-03

文君当垆的成语故事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