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9 12:44:43 故事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后的告别

最后的告别1

挂钟保持原有的姿势,

最后的告别

想你的秒针却一动不动,

自你的影子斜了后,思念便开始冰封,

连时间也不再忠诚。

.

奔跑的风牵动着烛火的命运。 ( )

窗子的动静越来越大,季节越发的凉,

一如你的秉性,也越发的神秘。

.

秋,变换着驿道,朝冬的地界行驶。

多情的月光被野风掳走。流水东去,

你的温柔已不在。

.

心冷绝非偶然,只一朵花开的时间,

南迁的候鸟就腾出翅膀与我话别。

太多失足的变故,来不及料理,

黑暗便隆起高格调的墓地。

.

你在月下许的誓言,尚抵不过一滴露珠的重量。

一直想留住些什么或诉说些什么?

诗意的江南拼命地想从古书里走出,

而永不凋谢的玫瑰,却甘愿在纸上老去。

.

其实,我留恋的不是那些花儿,

也不是那熟悉的'月光。坦白地说,

我留恋的,应该是那无数个忧伤的夜。

.

呵,沉睡的月哦昨日又晒过我窗前,

今晚,它能否经得住夜莺的诱惑?

很多的时候它都因劳累,而瘦成一把镰刀。

.

我深情凝望的远方终年被光阴囚禁,

我多想趁着冬天还没到来之前,原路返回

到那个灯光昏暗的路口,再一次大声呼唤

你的名字。

.

文\绝响

最后的告别2

  江南烟雨化尽尘缘中,一丝一缕拉成无尽相思的痛,举杯痛饮,醉后了无愁。

  大山脚下,有一处人家,黄砖黄墙,门前有一棵长不大的树,有个老奶奶在给一个小娃娃讲故事,唱歌谣,就这样子,一晃过了八年。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给我糖吃陪我玩。”小时候,我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外婆给我头发全部剃掉,省时又省力。外婆似乎什么也不喜欢做,她无论做什么都没有激情,总是安静的做。她平常坐在门槛上织网,有时在灶上做饭,炊烟升起外公就会从田里回来,一起吃饭。外婆家在深山中,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平板电脑,没有全球覆盖的无线网,寂静的夜总是寂寞又无聊的。外婆就会把我们这帮孩子召集在一起,讲故事。从天上的牛郎织女到地上的大禹治水,从月亮上的嫦娥姐姐到那个追日的后羿,讲到各家的大人呼喊孩子的名字。这个时候,漂亮的星星密布天空。外婆在结尾的时候,总会讲相同的收尾故事:每个人在死后都会变成一颗星星,默默的守候着自己生前最在意的人,但是星星的生命不是永恒的,当它燃烧的能量用完了之后,它就会慢慢的变暗,直到消失不见。也有的星星是离家的游子的思念,他们思念家乡还有家乡的亲人,那些思念就会化成一颗星辰,当游子回家了之后,星星就会剧烈燃烧,化成一缕烟。我常想摘一颗星星下来,看看里面藏的人是不是和活着的人一样,看看思念是什么形状的。

  我在那些故事中慢慢成长起来,星星装点的梦已不再需要听过无数遍的故事来衬托了,晚上已经没有几个孩子愿意围在外婆的身边听故事了,可是外婆每天晚上还会坐在我们原来听故事的地方,发一会呆,然后讲几个故事给那些留下来的孩子听。我坐在小小的山丘上发呆,用木棍摆出无数个星星的形状,不愿去听外婆讲得能够背诵的故事了。

  在我7岁的时候,我回到了爸爸妈妈的身边,回到了这座快节奏的城市。

  在我7岁的时候,外婆病重,消息传来,妈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收拾行李就要回家。我趴在窗边,用笔画了一张图,图上有一座房子,还有寥寥的灯光,房子外面有一个老奶奶在给一群孩子讲故事,小桌子上面摆着果盘,果盘里有红枣,饭团。果盘的上面是漆黑的`夜,夜空中有星星孤独的闪烁。我特意画了一颗大大的星星,我知道外婆一定看得懂,那是我的思念,对那片土地的思念,对那很多个夜晚的思念。我把画给了妈妈,我知道外婆一定能够看到。

  但是外婆没有坚持到看到我的画就匆匆离开了,我想,外婆一定知道我会给她画这样的一幅画,她想让那颗星星永远的闪烁着,所以她就变成了天空中的一颗,与我的思念完全的融为一体。

  在得知外婆去世的消息后,每个晚上我总会想起很多个夜晚外婆独自坐在那里,孤独。我觉得那个时候的我真是没心没肺,我应该去倾听,我应该珍惜最后的时光,可我什么也没做。这是我永远的遗憾。

  折一枝腊梅轻嗅,香气弥漫成阵阵牵挂,捧一束菊花到你的坟前,向你诉说,这江南的烟雨尘缘。

最后的告别3

  大家都说六月是个伤感的季节,毕竟这是属于毕业的季节,包含着太多的离别。

  今年六月,我毕业了。没有太多的伤感。全班五十二人或许就要就此各奔东西,我也没有太多的留恋。若是注定要走,何不潇洒一点?

  这两天已经乐呵到了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似乎是在宣泄着最后的疯狂。三年来,情绪一直主宰着我的一切,学习,交友。遇到了太多的人,见过了太多的事,那发自内心的浓稠的黑暗包裹着一切,宛如一场噩梦,令人绝望。但人总要学会坚强,学会在大大的绝望里看到小小的希望。只是心会冷,坚如磐石。

  出校门的一刹那,我转身再看了看来过三年的学校,不带有一丝留恋。这个地方,让我看到了太多的黑暗:错肩的人身上不时散发出香烟所特有的味道;校门口时常见到的许多人摆出打群架的姿势;走廊上的人拿出一小包白色的粉末用鼻子用力一吸……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不愿再去回忆的。尽管我知道社会有黑暗的一面,我不是天真地相信世界美好得就像童话的孩子,但当它如此真实的出现在我的`生活里时,我还是会觉得胃部翻腾。

  从一百天开始倒数,今天是最后一天。何时结束最后一节新课;何时参加最后一次晨会;何时做最后一次早操……这些都已因为匆忙的复习备考而淡忘了,只剩下黑板左上角不断变化的数字在提醒我们,日子越来越少了。从一百天到九十,到五十,到今天的最后一天,一天一天得过,却又好像是一瞬之间穿越而来。不管

  怎样,我们都熬过来了,尽管有几科老师因病而没有陪我们到最后,但我们依然走过来了。

  下午的课基本都没有上了,借着各种理由,许多人都到老师办公室去蹭空调。临近第二节课下课,外面就开始热闹。一班二班开始发西瓜吃。我去找老师留言,看到了办公室里边吹空调边吃西瓜的同学。三年了,这好像是我们最放肆的一天,不过老师们也都不太在意了。

  感谢老眯这两天一直跟我拿着复习的时间来谈人生,谈理想,我们的交谈让我明确了很多的目标。尽管我说她庸俗,只想有很多的钱,但能让自己过得更好,又有何不可呢?人各有志吧。

  第二节课时,跟老眯一直盯着班上的钟说,离放学还有一个半小时,到还有二十五分钟就提前放学,没有隆重的告别,我们就像往常一样,说再见,然后各自回家,仿佛大家明天甚至以后还会像今天一样因为学习而再从各自不同的家庭聚在这个教室里。其实与班上的很多人,这一别,或许就是一生,但大家也就这么平静的散了。散了,也就散了吧!

  放学前,我一一扫过班上所有人的脸,想要记住,但我知道,有些人,在很久以后,我会渐渐忘记他的长相,他的性格,这不过是奢望。只是我们一起为了同样的目标而奋斗过的时光是永远也抹不去的。在十二至十五岁的花季里,我们一路相伴,这样的事实也是抹不去的。

  亲爱的同学们,再见了。

  或许我们还会相见。或许我们再也不见。

  不管怎样,都要再见了。

最后的告别4

  父亲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可双亲,到了他13岁那年为了生活,于是便孤身一人来到上海打拼。后来被一家工厂录用了,从开头的一名炼钢工人一步步的做到了技术员。我的母亲则是一名教师,虽然我家不是什么小康家庭,但是至少吃穿不愁。

  父亲是个容易满足的人,而母亲却是个非常有挑战精神的女性。那时候,母亲辞去了工作下海到外地的私营厂去跑供销,非常辛苦,一周才回来一次。为了应酬,她学会了喝酒,学会了抽烟。

  我遗传了母亲的基因,在课余时间也跟人到处跑,挣点儿零花钱来贴补家用。那天,我得到一个消息,有个演出小分队需要一个装卸舞台的小工,同时还可以在开场时上台去跳个舞。我兴奋得不行了,跟父亲说我明天早晨就要走了。

  父亲说,你向学校请假了吗?我说,你帮我请吧。父亲说,你母亲明天中午回来,你等她一下吧。我说,火车等不及了,明早你用自行车驮我去车站。

  当时,我们住在闵行,远没有现在这么繁华,那就是个都市里的村庄,去上海还要坐长途车。父亲骑着他那二八的.自行车,我背着包坐他身后,夏天早晨6点多钟,路边已经有人卖早点和晨练了。

  离车站还有一公里,轮胎爆了。我跳下后座就往车站跑,一边跑一边还埋怨。父亲推着车在后面追我,我们就这样冲到了长途汽车站。那时是20分钟一班车,正好有一班到站,我迅速地跳了上去,车门就在我的身后关上了。我看到站台上,父亲在说着什么,可是,什么都听不见。

  我低下头去拿钱买票,这一低头竟然就是一辈子啊。

  父亲就在第二天下午脑溢血去世了,走的时候很安详,面如金纸,没有留下一句话。我跟着大篷车队在流浪,第4天,上海的朋友们才辗转在徐州下面的一个煤矿找到我。回到上海,正好是第7天,赶上父亲的追悼会。

  之后很长很长的时间,我都闭不上眼。每次闭上眼睛,车站的画面就出现在眼前:一个大男孩冲上车,低头找钱,连手都没有挥一下。而车站上,一个中年人,推着车,极力地想说些什么,可是,我听不见,听不见

  生命中有最好的告别吗?其实没有,不管是什么样的告别都伴随着疼痛。告别伤病,我们要经历很多疼痛;告别离去的亲人,是撕心裂肺的疼痛。

  可是,我们不能避免这些,我们只能对自己说:曾经,这些很爱我们的人,他们陪伴我们的时间已经够久了;他们要去到另一个城市,那个城市里有我们更多的亲人,他们在那里团聚了。

  有一天,我们也要去那个城市,想到那个城市里有那么多我们熟悉和爱我们的亲人。

  我们就不会害怕了。

最后的告别5

  半夜两点钟家里的电话铃响了,"叮……叮……"我因为太冷而不想去接,爸妈可能也是这样想的吧,于是那铃声渐渐消失在这夜里,夜又恢复了宁静。不知又过了几个钟头,有人敲门?我无奈的拖着被子跑到门口猫眼前看,"啊?爷爷?"我赶紧给爷爷开门,这么冷的天,这大半夜的,这几十里的山路,爷爷这是怎么了?经寻问爷爷说他住了一辈子的房子要被拆了,要修公路了,我们都说这是好事呀。可家里有谁不知道爷爷与老房子的感情呢?不见几日,爷爷的头发都斑白了许多,爷爷说他为了这事几天几夜没睡好觉了,就想把这老房子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在脑子里,还有奶奶曾经生活过的痕迹。

  我亲爱的爷爷!你的一生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又经历了多少离别?在奶奶走了之后,你唯一的寄托就全在这房子上了,你还快乐的跟我说过这房子是连接你跟奶奶的桥梁,现在你还可以跟奶奶说说话呢!但是现在,这唯一的仅存的老房子也要失去,那爷爷,你该怎么办?

  爷爷知道全家人只有爸爸有出息有能耐,爷爷想让爸爸去说说看能否留住这老房子,可爸爸寻问了几天,如果改变修道路线会增加30的费用,为了节约开支,村里不得不这样做,爷爷是个明白事理的人,他知道这是为了村里的发展,牺牲他自己的一点利益可以省下不少钱,之后接着改了口,说扒就扒了吧,没有老房子,我不是还有你们么?我知道爷爷这话是为了安慰我们,其实全家最难受的就是他了,老房子拆的那天,爸爸带我去了,我看到爷爷蹲在老房子对面,吊着烟袋无奈的一口一口吃着烟,在阳光下我才发现,爷爷的脸上又多了几道很深很深的.皱纹,"咚!"老房子倒了,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那倒塌的废墟,只有我在远处偷偷的看着爷爷,爷爷的眼角流出了一滴晶莹的泪珠分散在皮肤皱纹里,不知去向,除了我和爷爷,所有人都不知道,在老房子倒塌的那一瞬间,爷爷的心就已经死了

  一个月后,爷爷生病的消息传来,爸爸妈妈还有我一起去看爷爷,爷爷说:"我这一辈子经受了太多太多的告别,年轻时因为年轻可以挺住;中年时因为有孩子他娘可以挺住;孩子他娘走时,因为有老房子可以挺住;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我也该走了。这是爷爷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最后的告别6

  此时,司机拿着一堆玩具、生活用品向殡仪馆走去,他为的是安慰一位小男孩和小男孩的父亲。当亲人、朋友们绕母亲走一圈时,司机来了,大家都傻呆呆地看着司机。司机看了看殡仪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床,床上躺着那位男孩的母亲,母亲周围围绕着鲜花,她手里拿着一束白玫瑰,怀里抱着一个漂亮的洋娃娃、那男孩及男孩家的全家福照片。

  这时,他跪下了,他在为自己酒后驾车,撞了人而赎罪。只见他也像正常参加告别仪式的人,他围着床绕了一圈,和死者亲人一起向她磕头,献出诚恳地祝福,他饱含深情地说:“对不起,我不该酒后驾车,但,我也要谢谢你,谢谢你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你用你自己的生命让我懂得了不能酒后驾车,我再也不会了!”他那忏悔的话真是催人泪下,不一会大家的眼泪再次夺眶而出,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又说:“来,拿着这些钱,你们家少了一位亲人,有什么事就找我吧!”大家都不理睬他,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一位司机一个不小心,酒后驾车造成一个家庭的破碎,伤害了一家人。

最后的告别7

  晚秋,犹如一匹华丽的锦缎从我的视线中飘远,在我挽留她的时候,悄然从我的指缝间滑脱,无视我的不舍和依恋,就这样毅然远去。

  天空划过一阵雷声,在这深秋里有些突兀,让我们感到陌生的惊雷带来了晚秋最后的雨滴,没有了夏雨的猛烈和声势,静悄悄地落在窗上,一如强弩之末,无精打采。雨落风至,满目风叶零落纷飞,落地如蝶,凄然静美。

  秋风秋雨纷扬,让人怀念过往。

  曾经在初秋的艳阳里独自欣赏散漫飘逸的秋云,那么淡然,那么悠然,远离世俗的扰攘;曾经在中秋的蓝天下聆听冷静微澜的秋水,那么明澈,那么纯净,没有眷顾,没有悲欢。

  秋天是暗香涌动的季节,成熟的`气息流淌在空气里,秋的飘然韵致与心灵的悸动默契于一瞬间。那是一种心灵的飞翔,蓝天白云澈人心扉,秋阳的温暖永远都能勾起人们对远方的思念。

  常常一个人在黄昏的时候看夕阳慢慢下山,那一种醉人魂魄的酡红让人心驰神往;也常在静静的午后欣赏秋菊的冷艳,那是一种无言的沉静,让一颗在俗世里躁动的心得以安静平和。

  当季节的脚步刚刚迈入冬的门槛,这一场秋雨似乎在做最后的告别。经过了春之蓬勃,夏之繁盛,不再被宠爱,被赞美,好似一位过客在温暖的驿站作最后的流连,然后整理行囊,毅然远去。

  时光荏苒,岁月留痕。站在季节的窗口,望着秋天远去,我们会在新一季的素洁里怀念那逝去的缤纷和斑斓,让那翩飞如蝶的秋叶穿越萧瑟的时空,去迎接那一季的洁白和安详。

最后的告别8

  “再见了,再见了xx一中,再见了实习生活。总是嫌你交通不便,现在却有些不舍。纸短情长啊,诉不完我对你的依恋。”现在被我改了点儿的《纸短情长》就是我内心真实的写照。

  以前总是吐槽她,现在要走了却满是不舍。

  今天中午,从师大回到了行中,正好赶上了饭点,就去了食堂。回的路上,学生看到我们所有的实习老师,都跑过很开心地说,老师,了,没走啊。因为彩排,我们回了师大两天,他们都以为我们走了。可是现在看到了还没有走,很开心。

  下午,我准时到班级,开始最后的三节。我没有和大家告别,继续和平常一样上。学生们也都很吃惊。不是不想很你们告别,而是不敢。在我心里总觉得不告别,我就还没有离开,或者说还有再见的'那一天。

  我知道,此去一别,可以说再见,遥遥无期。你们还有你们的学业,我也将会开始大学生活乃至以后毕业工作。或许这辈子都不会有机会去xx,所以,我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告别。

  这节的最后,我在黑板上留下了我的联系方式。或许在我心里,依然希望我们还有联系。很矛盾,这样纠结矛盾的我,都是因为内心很不舍。

  最后,愿你们前程似锦!

最后的告别9

  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有一家大型公司。一天,员工们外出吃完午餐回来,看见公司门口贴着一张告示,上面写着:“昨日,本公司一位长久以来阻碍你们晋升的人去世了。我们谨邀请各位参加正在体育馆里举行的悼念活动,向他做最后的告别。”

  起初,听说有同事去世,人们无不感到难过。继而,他们又感到非常好奇:这个让自己一直得不到晋升的人究竟是谁呢?当他们陆续到达体育馆时,忍不住有些兴奋起来:“不管这个人是谁,从今以后,再没有人可以阻止自己升迁了!”

  员工们排着长队,一个接一个上前向死者做“最后的告别”。可是,当他们向棺材里张望时,却惊讶地发现棺材里空荡荡的,只有一面明晃晃的镜子。每个朝里面张望的人,都只看到自己的脸。仔细一看,镜子旁边还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只有一个人能限制你的发展,那就是你自己!”

  你是唯一能改变自己生活的人,你也是唯一能决定自己的幸福、梦想和成就的人,你还是唯一能帮助自己的'人。你的老板变了,朋友变了,搭档变了,公司变了,你的生活仍然不会起变化。只有当你自己变了,只有当你跳出自己思维的局限,勇于担当起生活的重任时,你的生活才会有起色。

最后的告别10

  1936年10月22日,郁达夫在纪念鲁迅的文章中说到鲁迅的葬礼,他说:“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可以说,弄清鲁迅去世及下葬的四日里的事实绝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工作。

  最近,看过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的孔海珠的《鲁迅:最后的告别》一书,正为我们呈现,或者说努力还原出七十五年前鲁迅葬礼的现场。1936年,鲁迅病危及去世后发生的一切——病重、病危、病逝、发丧、奔丧、治丧、祭灵、守灵,启灵、送葬、下葬、葬后——都如同胶片一样一帧帧地展映在眼前。这其间人们的震惊、悲哀、沉默、郁闷、迷茫、无助,以至失魂落魄也都活跃在我们的眼前。

  在这本书中,回忆性材料、珍藏的图像、亲历者的采访共同参与了当年鲁迅葬礼的现场呈现。回忆性的文字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幸运的是,各类报刊杂志上刊载的回忆性文字可谓满谷满坑,然而,要知道,材料的丰富,并不等于事实的清晰,也不等于现场的再现,作者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搜罗、剪裁、考订、布局和著述。对此,我们不必详论。

  然而,作者不光依赖我们一般人必须依赖的庞杂的回忆文字,她还祭出了家中珍藏的鲁迅葬礼图册这一“秘密武器”。作者的父亲孔另境担任当年鲁迅葬仪的“干事”,他珍藏有一本“鲁迅葬仪照相册”,其中收录了鲁迅丧仪全过程的珍贵照相。这些珍藏的照片一方面为我们澄清了诸多事实。另一方面为我们直观地、形象地展示了鲁迅葬仪的情形。

  这些照片有助于澄清事实。这里且举一例。10月22日下午,在启灵祭后,青年作家们要将鲁迅的灵柩抬出礼堂,然而,这精心安排的抬棺人究竟是谁?共有几个?位置如何排列?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在这时,作者说,“有一个绝对准确的名单,那就是现场照片”,作为史料的照片价值立显。从照片上看,抬棺者共十二人,左六右六,前后各一外籍办事员引导、协助。可是这些人到底是谁,位置如何,还需辨认,幸作者在文化界人脉广泛,交往深厚,遂分别请靳以的女儿南南指认,周文女儿周七康指认,曹白指认,黄源指认,尤其是黄源的指认很重要,黄源个小,排在巴金、胡风之间,倘非他亲自指认,外人很难认出。正是得益于图片和采访,作者考出鲁迅丧仪中十二位抬棺青年作家的位置和名字。

  这些照片有助于呈现现场。正是有了这些照片,寓所的接灵、灵堂的布置、群众的吊唁、送葬的队伍和墓地的'演说……都能直观形象地为我们所感知。试想,如果没有灵堂的内景照片,只用诸如有五角红星的轭形鲜花拱门、花圈、挽联、遗照、稿本……这样的笔墨和口舌,我们大概未必能对灵堂的布置有所印象,然而,只要一张照片在手,就能一目了然,“一切都在不言中”,这便是图像的力量。正是凭借这一张张雪藏了将尽七十余年的珍贵图像,我们才能身临其境,感受那份悲伤、庄严、肃穆和哀荣。

  除过文字、图像之外,作者还利用了她那得天独厚的文化人脉,对当年参加鲁迅葬仪的诸多当事人(诸如贾植芳、夏征农、周海婴、陈鲤庭、曹白、孟波等)进行采访。作者的父亲孔另境先生当年就担任鲁迅葬仪的“干事”,本身就是鲁迅葬仪的重要亲历者,我们甚至会疑问,倘没有鲁迅与孔另境当年的交往,没有孔另境在鲁迅葬礼上的参与,今天孔另境的女儿还会有写一本专论鲁迅葬礼的书吗?

  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新鲜的史料。比如,20xx年,黄源对作者讲了如何用汽车将本没通知的萧军带去奔丧的情形。20xx年,周黎庵告诉作者他通知唐弢鲁迅逝世时的情形。20xx年,孟波对作者讲了当时创作挽歌和印制歌谱传单的情况。20xx年,曹白告诉作者他曾在10月20日写过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正是这些深切的回忆、珍藏的照片、珍贵的采访,为我们呈现出了鲁迅逝世以至下葬这揪心的四天(10月19日—22日)里一张张悲凄的面容,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幕幕永远的镜头。

  曾担任鲁迅葬仪“干事”的孔另境先生,在家保存着的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书橱里,珍藏着一册鲁迅葬仪全过程相册,今天,当年“干事”的长女孔海珠,据此图册,写出一本聚焦鲁迅丧仪全过程的著作,这其中的“鲁迅缘”可谓是既巧又深。

【最后的告别】相关文章:

告别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11-24

最后12-09

2016考研最后冲刺 2016考研最后安排 2016年考研最后准备12-06

离职的告别短信03-28

告别母校作文02-21

告别自卑作文12-30

告别的作文03-30

告别稚嫩作文03-30

告别母校的作文11-25

告别脆弱作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