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之行散文随笔

时间:2017-04-19 18:34:11 随笔(旧) 我要投稿

西安之行散文随笔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下面阳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了西安之行散文随笔,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西安之行散文随笔

  西安之行散文随笔篇一

  翻开中国的历史,能够唤醒人们记忆的城市并不多,能够让人们永远保存在记忆中的城市同样不多,但西安不一样。

  人们记忆西安,那是因为西安的历史悠久。

  人们记忆西安,那是因为西安的文化厚重。

  对一座城市而言,历史有了延续,文化有了积淀和传承,这座城市才能历久弥新,让人们感受到她的存在、她的魅力、她的灵魂,并且刻骨铭心。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居中国古都之首,也被赋予最早的东方世界之都。西安拥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

  翻开中国的历史,实际上也就是翻开了西安的历史。从西安的历史当中,你一定能够看到并能感受到中国5000年的文明。因为那不是时间碎片和记忆碎片的简单连缀,也不是可有可无牵强附会的说词;而是一点一滴渗入你肌肤的使你的心灵活动起来的能够滋养你的汁液,这种汁液像母乳,像甘醇,像雨露,是你生命的必须。

  洗去铅华,拂去历史的尘埃,你会看到老子是如何悠悠然地骑着青牛乘着紫气由东而来,你会听到老子讲经的声音是怎样如云雾般在楼观台缭绕不散的;你会看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唐杜牧《阿房宫赋》)的秦阿房宫是如何在项羽燃起的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的,你会听到孟姜女哭长城的声音是如何撕心裂肺的;你会看到汉都长安九市的繁华和唐都万国朝贺的车辆如何驶过百米宽的朱雀大道,你会听到昭君出塞时依依不舍的道别之声是如何从肺腑挤压出来的;你也许会看到从渭河流域开始到中亚的丝绸之路那络绎不绝的雄伟壮观的驼队和马帮,你会听到缕缕不息的悠扬的驼铃和商人们为排遣寂寞一路高亢的歌声。

  遥远的过去,人们或许可以遗忘,但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我想人们是不会忘记的,因为这一事变促成了国共合作,促成了全民族的抗战,为中华民族抵御外强的侵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因此,西安在人们的记忆中更加清晰更加明确更加深刻,成为风雨剥蚀不掉时间抹去不了的永远的记忆。

  历史或已远去,但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都是真实的东西,而且有许多是人们记忆犹新的。西安的名气,是从她的历史和文化中诞生的,是从中华文明的发展中脱颖而出的,更是从一个个历史事件中筛选出来的。

  (一)

  许多年以来,我一直以西安人自居,自居的原因不仅仅因为西安是省会城市,在中国的版图上有着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不仅仅因为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有王朝的底色,有皇城的气势。重要的是,在一个有着厚厚黄土层的关中平原(或曰八百里秦川)上,我能够时时听到流水的声音和仿佛从汉唐飘荡过来的丝丝管弦的乐曲之声;我能够时时看到燕子在傍晚夕阳的余晖下穿梭钟楼、鼓楼之间和大雁在蔚蓝的天空排阵南去的身影;我能够时时感受到微风从田野吹来的麦香和从终南山吹过来的花草的清香。所以,当我每每说起西安时,总是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口若悬河,以为自己就是西安人了。但当我在某些表格上填写自己的籍贯或出生地时,自以为是西安人的我却不免有些尴尬,就像提拔干部时要选择第一学历必须是国民教育本科一样,让人不免有些遗憾但又不能有任何微词。对于在西安生活了20多年的我来说,应该算是西安市民了。想到此,自然又多几分张狂,多了几分自豪感。当然能够长久支持我这种自豪感的理由,还在于文化味道的越来越浓和生态环境的越来越好。

  但有时候,我的心里是相当复杂、相当矛盾的,总有那么一点隔膜,当然这种隔膜不是感情上的,而是来自于我对西安和西安文化的不熟悉。我知道,我要在西安生活,而且还要继续在西安生活,甚至到死之后也会葬在西安,很荣幸地与那些寿终正寝的皇帝皇后皇子皇孙为伍。这种毫无顾虑的归宿感,又如何不让人满足呢?我以为,一个人一旦将生命融入到某个城市,他的灵魂就会属于那个城市,他的思想就会在那个城市自由飞翔。

  说起西安,还是要从小时候对西安的向往开始。我出生在陕北的一个小县城里,虽然不是山大沟深,但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却与穷乡僻壤无异。在我出生的六十年代,正是全国最困难的时期,陕北也有许多人饿死,而我能够幸运地活下来,并且有学上,多少还是得益于省城西安有两位姑姑,她们经常在粮食、衣物等方面给我们家一些接济,让我感觉西安就是人间天堂。特别是当他们回陕北省亲时,看到她们干净整齐的衣装和光鲜动人的面容,常常会使我羡慕嫉妒恨,为什么我不是出生在西安呢?而当她们用夹生普通话讲述关于西安和发生在西安的故事时,又总是令我目瞪口呆。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的小县城没有一座楼,没有一个宾馆,街道狭窄不平,每逢下大雨,人就无法通行;而且每年春季,黄沙漫漫,不辨东西。记得父亲有一年从西安回来,当他端起只有洋芋和白菜的饭碗时,不禁长叹一声:真想在西安永远不回来!但这是不可能的,西安不可能属于他,而他也不可能拥有西安,西安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梦而已。要知道,那个年代,一年能吃上一次白面都算是奢侈了。所有这些,简直无法让人把小县城与大城市西安相提并论。在我当时幼稚的想象中,西安一定是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灯火辉煌,人很洋气,连一粒黄土都没有的城市。就连厕所是用水冲的,都让我很好地想象了一番,我甚至在小伙伴面前吹嘘,我对西安有多么的了解,好像我去过西安似的。我还听母亲给我讲王宝钏在寒窑苦苦等待薛仁贵的故事,那个故事,多少年来让我对爱情充满幻想和神往。同样,那个故事,让整个西安市的人爱情甜蜜,让寒窑不寒。可以说,西安对我的吸引,不仅表现在物质上,更多的是表现在精神层面上。因此,我曾暗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到西安。

  第一次来西安是1980年参加完高考之后。当时乘坐的是一辆货车,由于担心路政人员查车,我几乎一直躲在车厢的帆布篷里,无法领略沿途美好的景色,倒是吃了不少的尘土,而且一路上飞扬的尘土,完全改变了我的形象。

  两天之后,汽车到了西安,尽管路上吃不好,睡不好,人也很疲惫,但还是难掩内心的激动。在兰州上军校期间,及至参加工作以后,还要常常绕道从西安回老家,对西安可谓情有独钟,使我寄希望于有朝一日从部队能够转业到西安。同样,那时在部队流行一句宁肯向东走百步,绝不向西走一步的话,这样更坚定了我将来到西安的信心。再后来,我在西安找了媳妇,成了家,顺理成章落户到西安,使自己成为一个西安人了。

  说老实话,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能够在省城西安落脚,并且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已经是烧高香、侥大幸了,哪里还敢有别的奢望!不过,与我具有相同命运的人似乎也不少,我曾初步算了算,在机关工作的人员当中,大概有60%的人都不是本地人。通过这一数据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是能够跳出农门,最后在大机关工作的这些人,都属佼佼者;二是西安不愧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值得人们为之倾心的。而今,自以为是西安人的我,的确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

  (二)

  西安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呢?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我总是在悉心观察、悉心感受着她每一天的变化。

  我爱西安这座城市,所以我有时甚至不敢去碰她。就像一个人暗恋着另一个人的时候,他(她)不会轻易地去说“我爱你”,而总是要以各种名义来维护其声誉和形象一样。我以为,西安就是一首诗,是一首抒情的诗;西安就是一幅画,是一幅贯穿周秦汉唐的历史画卷;西安就是一泓清泉,是一泓怡悦人们灵魂、默默滋养人类文明的泉水。

  西安,就像太白山上飘飞的洁白的雪花,就像大秦岭山中一棵挺拔的翠柏,就像从天庭飘落在翠华山上的一块奇异陨石……就像……所有语言都无法形容的一种美丽。所以,在西安生活了20多年,我不敢轻易去写她,我担心写不好会有损她的形象,就像你看到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而不敢用一样,担心把它打碎了。我只能等待时机,等待对西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时再去写。当然,以我的拙笔,我或许真的写不出关于西安的锦绣文章来。当我重新看到钟楼、鼓楼、大雁塔,走进半坡遗址、秦始皇兵马俑、碑林时,我感觉到我好像已经穿越了厚厚的时空,拂去了飘浮在岁月之上的尘埃,揭开了笼罩在古城西安的神秘面纱。

  就像突然有一天,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心中女神一样,让我欣喜而激动。我终于可以用我的感官来感觉西安的气息了,那是一种混合着青青麦苗的和杂草的味道,那是一种混合着千年古风的纯朴的黄土的味道,那是一种混合着时尚和现代气息的味道。亭亭如盖的洋槐树、长如龙蛇的爬墙虎、火红如焰的石榴花,构成了西安鲜艳夺目的色彩。我必须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知,用心去激发。

  丹麦的安徒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最最美妙的神话故事。”生活和工作在西安,其实没有必要或者专门去寻访曾经的长安八景,尽管随着岁月的变迁,长安八景已经不再那么醒目,变得有些模糊、有些缥缈,但它毕竟存在着,只是在我们感知它的时候,需要专心和专注。同样,也没有必要或者专门从李白、王维、韦应物的诗句中去寻找诸多的赞美,从阎立本、吴道子、卫贤的画面中去寻找鲜艳的色泽和灵气,从亭台楼阁和雕梁画栋中去寻找绝美的视觉空间。我以为能够很好地在西安生活就足够了。

  但当我蹬上因奇、险而闻名的西岳华山时,当我走进有着七十二峪的秦岭时,当我往来于在三秦大地埋葬着100多个皇帝的陵墓、坟冢时,当我在看到那些门上刷着红漆、门板上钉着金色铜钉、廊房饰以青黛、屋顶覆以绿色的琉璃瓦的古代建筑时,我的想象不由自主地要飞动起来,带着我穿越古今,感受历史。在这种情况下,我是不能再麻木地等待时机去写西安了。

  记忆西安(散文)

  转载2016-11-03 16:51:21标签:散文

  记忆西安

  翻开中国的历史,能够唤醒人们记忆的城市并不多,能够让人们永远保存在记忆中的城市同样不多,但西安不一样。

  人们记忆西安,那是因为西安的历史悠久。

  人们记忆西安,那是因为西安的文化厚重。

  对一座城市而言,历史有了延续,文化有了积淀和传承,这座城市才能历久弥新,让人们感受到她的存在、她的魅力、她的灵魂,并且刻骨铭心。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居中国古都之首,也被赋予最早的东方世界之都。西安拥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

  翻开中国的历史,实际上也就是翻开了西安的历史。从西安的历史当中,你一定能够看到并能感受到中国5000年的文明。因为那不是时间碎片和记忆碎片的简单连缀,也不是可有可无牵强附会的说词;而是一点一滴渗入你肌肤的使你的心灵活动起来的能够滋养你的汁液,这种汁液像母乳,像甘醇,像雨露,是你生命的必须。

  洗去铅华,拂去历史的尘埃,你会看到老子是如何悠悠然地骑着青牛乘着紫气由东而来,你会听到老子讲经的声音是怎样如云雾般在楼观台缭绕不散的;你会看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唐杜牧《阿房宫赋》)的秦阿房宫是如何在项羽燃起的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的,你会听到孟姜女哭长城的声音是如何撕心裂肺的;你会看到汉都长安九市的繁华和唐都万国朝贺的车辆如何驶过百米宽的朱雀大道,你会听到昭君出塞时依依不舍的道别之声是如何从肺腑挤压出来的;你也许会看到从渭河流域开始到中亚的丝绸之路那络绎不绝的雄伟壮观的驼队和马帮,你会听到缕缕不息的悠扬的驼铃和商人们为排遣寂寞一路高亢的歌声。遥远的过去,人们或许可以遗忘,但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我想人们是不会忘记的,因为这一事变促成了国共合作,促成了全民族的抗战,为中华民族抵御外强的侵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因此,西安在人们的记忆中更加清晰更加明确更加深刻,成为风雨剥蚀不掉时间抹去不了的永远的记忆。

  历史或已远去,但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都是真实的东西,而且有许多是人们记忆犹新的。西安的名气,是从她的历史和文化中诞生的,是从中华文明的发展中脱颖而出的,更是从一个个历史事件中筛选出来的。

  (一)

  许多年以来,我一直以西安人自居,自居的原因不仅仅因为西安是省会城市,在中国的版图上有着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不仅仅因为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有王朝的底色,有皇城的气势。重要的是,在一个有着厚厚黄土层的关中平原(或曰八百里秦川)上,我能够时时听到流水的声音和仿佛从汉唐飘荡过来的丝丝管弦的乐曲之声;我能够时时看到燕子在傍晚夕阳的余晖下穿梭钟楼、鼓楼之间和大雁在蔚蓝的天空排阵南去的身影;我能够时时感受到微风从田野吹来的麦香和从终南山吹过来的花草的清香。所以,当我每每说起西安时,总是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口若悬河,以为自己就是西安人了。但当我在某些表格上填写自己的籍贯或出生地时,自以为是西安人的我却不免有些尴尬,就像提拔干部时要选择第一学历必须是国民教育本科一样,让人不免有些遗憾但又不能有任何微词。对于在西安生活了20多年的我来说,应该算是西安市民了。想到此,自然又多几分张狂,多了几分自豪感。当然能够长久支持我这种自豪感的理由,还在于文化味道的越来越浓和生态环境的越来越好。

  但有时候,我的心里是相当复杂、相当矛盾的,总有那么一点隔膜,当然这种隔膜不是感情上的,而是来自于我对西安和西安文化的不熟悉。我知道,我要在西安生活,而且还要继续在西安生活,甚至到死之后也会葬在西安,很荣幸地与那些寿终正寝的皇帝皇后皇子皇孙为伍。这种毫无顾虑的归宿感,又如何不让人满足呢?我以为,一个人一旦将生命融入到某个城市,他的灵魂就会属于那个城市,他的思想就会在那个城市自由飞翔。

  说起西安,还是要从小时候对西安的向往开始。我出生在陕北的一个小县城里,虽然不是山大沟深,但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却与穷乡僻壤无异。在我出生的六十年代,正是全国最困难的时期,陕北也有许多人饿死,而我能够幸运地活下来,并且有学上,多少还是得益于省城西安有两位姑姑,她们经常在粮食、衣物等方面给我们家一些接济,让我感觉西安就是人间天堂。特别是当他们回陕北省亲时,看到她们干净整齐的衣装和光鲜动人的面容,常常会使我羡慕嫉妒恨,为什么我不是出生在西安呢?而当她们用夹生普通话讲述关于西安和发生在西安的故事时,又总是令我目瞪口呆。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的小县城没有一座楼,没有一个宾馆,街道狭窄不平,每逢下大雨,人就无法通行;而且每年春季,黄沙漫漫,不辨东西。记得父亲有一年从西安回来,当他端起只有洋芋和白菜的饭碗时,不禁长叹一声:真想在西安永远不回来!但这是不可能的,西安不可能属于他,而他也不可能拥有西安,西安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梦而已。要知道,那个年代,一年能吃上一次白面都算是奢侈了。所有这些,简直无法让人把小县城与大城市西安相提并论。在我当时幼稚的想象中,西安一定是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灯火辉煌,人很洋气,连一粒黄土都没有的城市。就连厕所是用水冲的,都让我很好地想象了一番,我甚至在小伙伴面前吹嘘,我对西安有多么的了解,好像我去过西安似的。我还听母亲给我讲王宝钏在寒窑苦苦等待薛仁贵的故事,那个故事,多少年来让我对爱情充满幻想和神往。同样,那个故事,让整个西安市的人爱情甜蜜,让寒窑不寒。可以说,西安对我的吸引,不仅表现在物质上,更多的是表现在精神层面上。因此,我曾暗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到西安。

  第一次来西安是1980年参加完高考之后。当时乘坐的是一辆货车,由于担心路政人员查车,我几乎一直躲在车厢的帆布篷里,无法领略沿途美好的景色,倒是吃了不少的尘土,而且一路上飞扬的尘土,完全改变了我的形象。两天之后,汽车到了西安,尽管路上吃不好,睡不好,人也很疲惫,但还是难掩内心的激动。在兰州上军校期间,及至参加工作以后,还要常常绕道从西安回老家,对西安可谓情有独钟,使我寄希望于有朝一日从部队能够转业到西安。同样,那时在部队流行一句宁肯向东走百步,绝不向西走一步的话,这样更坚定了我将来到西安的信心。再后来,我在西安找了媳妇,成了家,顺理成章落户到西安,使自己成为一个西安人了。

  说老实话,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能够在省城西安落脚,并且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已经是烧高香、侥大幸了,哪里还敢有别的奢望!不过,与我具有相同命运的人似乎也不少,我曾初步算了算,在机关工作的人员当中,大概有60%的人都不是本地人。通过这一数据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是能够跳出农门,最后在大机关工作的这些人,都属佼佼者;二是西安不愧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值得人们为之倾心的。而今,自以为是西安人的我,的确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

  (二)

  西安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呢?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我总是在悉心观察、悉心感受着她每一天的变化。

  我爱西安这座城市,所以我有时甚至不敢去碰她。就像一个人暗恋着另一个人的时候,他(她)不会轻易地去说“我爱你”,而总是要以各种名义来维护其声誉和形象一样。我以为,西安就是一首诗,是一首抒情的诗;西安就是一幅画,是一幅贯穿周秦汉唐的历史画卷;西安就是一泓清泉,是一泓怡悦人们灵魂、默默滋养人类文明的泉水。西安,就像太白山上飘飞的洁白的雪花,就像大秦岭山中一棵挺拔的翠柏,就像从天庭飘落在翠华山上的一块奇异陨石……就像……所有语言都无法形容的一种美丽。所以,在西安生活了20多年,我不敢轻易去写她,我担心写不好会有损她的形象,就像你看到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而不敢用一样,担心把它打碎了。我只能等待时机,等待对西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时再去写。当然,以我的拙笔,我或许真的写不出关于西安的锦绣文章来。当我重新看到钟楼、鼓楼、大雁塔,走进半坡遗址、秦始皇兵马俑、碑林时,我感觉到我好像已经穿越了厚厚的时空,拂去了飘浮在岁月之上的尘埃,揭开了笼罩在古城西安的神秘面纱。就像突然有一天,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心中女神一样,让我欣喜而激动。我终于可以用我的感官来感觉西安的气息了,那是一种混合着青青麦苗的和杂草的味道,那是一种混合着千年古风的纯朴的黄土的味道,那是一种混合着时尚和现代气息的味道。亭亭如盖的洋槐树、长如龙蛇的爬墙虎、火红如焰的石榴花,构成了西安鲜艳夺目的色彩。我必须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知,用心去激发。

  丹麦的安徒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最最美妙的神话故事。”生活和工作在西安,其实没有必要或者专门去寻访曾经的长安八景,尽管随着岁月的变迁,长安八景已经不再那么醒目,变得有些模糊、有些缥缈,但它毕竟存在着,只是在我们感知它的时候,需要专心和专注。同样,也没有必要或者专门从李白、王维、韦应物的诗句中去寻找诸多的赞美,从阎立本、吴道子、卫贤的画面中去寻找鲜艳的色泽和灵气,从亭台楼阁和雕梁画栋中去寻找绝美的视觉空间。我以为能够很好地在西安生活就足够了。

  但当我蹬上因奇、险而闻名的.西岳华山时,当我走进有着七十二峪的秦岭时,当我往来于在三秦大地埋葬着100多个皇帝的陵墓、坟冢时,当我在看到那些门上刷着红漆、门板上钉着金色铜钉、廊房饰以青黛、屋顶覆以绿色的琉璃瓦的古代建筑时,我的想象不由自主地要飞动起来,带着我穿越古今,感受历史。在这种情况下,我是不能再麻木地等待时机去写西安了。

  (三)

  西安这座城市,不是你想了解就能随便了解的。如果你不在西安生活,或者说只是短暂生活,像那些众多的旅游者那样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我只能说你了解的只是西安的皮毛。即使在西安生活了20多年的我也不敢大言不惭地说我了解了西安。所以我觉得,如果你要了解任何一座城市的内核、精神,就必须深入到她的每一个细胞,尤其像西安这样的城市。因为她的历史太悠久,文化太厚重。

  一些没有来过西安或者说对中华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的人,总以为西安除了黄土,就是风沙的一个落后的城市。即使有的自以为是学历史有文化的人,对西安的过去特别是现在也了解甚少。最典型的一个人就是对中国每一个大城市进行品头论足又说不到位的叫作海默的人,不过对这个人我还是有点敬畏的,因为他敢说,并且有的地方还说到了点子上,但我以为他的说法有些以偏概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西安的认识太肤浅。

  西安,地处黄土高原,风沙与沿海城市相比是要多一些,这是自然的原因,谁也无法抗拒。但西安并不少绿,据统计,西安市绿地率接近35.6%,绿化覆盖率接近4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接近10.3平方米。在计划经济时期,西安作为全国八大城市之一,不论是工业、农业的发展,还是城市建设等,都与西安所处的地位、发挥的作用相称;但改革开放之后,西安的经济明显地落后了,这里面有自然条件较差的因素,也有人们思想观念陈旧、保守的因素。就连陕西人自己都说:“陕西人是醒来得早,起来得迟。”有时我想,与其说陕西人如此如此,不如说关中人如此如此,因为就陕西人而言,陕北人和陕南人要比关中人更具有改革创新精神。

  当然,作为西安人(关中人),因为他们的祖先经历过十三个朝代,他们不可能不受到熏陶和习染,即使到了现在,皇恩的光环依然照耀着他们,使他们享受着曾经的荣耀和清高;而作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关中平原,可谓沃野平畴,从古到今就是风调雨顺,旱涝保收,既没有天灾,也没有人祸,所以无求于人,如果不四平八稳地悠闲自在地生活,好像辜负了上天的恩泽。不过我敢肯定,在西安生活、工作的人,一定会爱上甚至迷恋上这座城市的。

  我第一次来西安时,觉得西安人还是满洋气的,但去过上海、广州等城市之后,觉得西安人是有点土气,好像每一个西安人都是刚刚从地下走出来的兵马俑,有时觉得西安人还没有兰州人洋气。这主要表现在衣着和精神面貌方面。不过,西安人是非常朴实厚道的,有些原生态的味道。这大概源于西安的皇天后土,源于西安人吃牛羊肉泡馍、唱秦腔的缘故。西安人多少都是有些文化的,这当然得益于西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熏陶,得益于柳青、路遥、贾平凹等作家的文艺作品的宣传,也得益于张艺谋、郭达、赵季平、王西京、阎妮、苗圃等文化人的传播。

  西安人是友善而大气的。这些年,感动西安、感动中国的人有很多很多。比如被誉为“西安最美女孩” “爱心天使”,多次在西安募集善款赴青海玉树救助藏族孤残儿童”的熊宁;有着无私大爱,让生命坚强怒放的伟大女性癌症女兜兜(路琳婕);曾赴四川、青海地震灾区志愿服务的进城务工人员陈绪水;只为帮助别人、不为钱财,无偿为人捞尸的西安灞桥区农民宋战民等。他们的善良,他们的爱心,无不闪烁着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光芒。

  当然西安人也是会生活的,生活中也不乏浪漫的。当你走进集茶、酒、咖啡一体的德福巷,你会被飘荡在天空的淡淡而清远的茶香迷醉,你会被弥漫在长而曲折的巷子深处的浓浓的咖啡香而兴奋,你也会在慢节奏地品着汉斯啤酒悠闲的时光中产生微微的醉意。如果你走进西安的书院门、兴庆公园、丰庆公园、曲江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等这些市民群众学习休闲娱乐的地方,你会感受到西安源源不断的文化气息是如何扑面而来的,你会感受到西安的市民不仅仅只会打麻将、挖坑、吼秦腔,你还会看到他们是如何下象棋、跳集体舞、吹埙、玩杂耍、踢毽子、练书法、弹琴的。特别是在绿树掩映下的有着浓厚关中风味的环城公园里,你更体会到古老与现代的交替,典雅与时尚的融合。

  西安人的每一天都是从文化熏陶中开始的,西安人的生活又是在浓厚文化氛围中一天 一天度过的。

  走进西安,不论你是外国人还是他乡人,你会觉得西安的门槛很低。科技、文化和管理精英可以生活,即使是没有一技之长的引车卖浆者和外来务工者也可以生活。而且,西安还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住的城市,在全国56个民族中西安就有50个。在西安生活的成本也很低,她不像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即使不排外,你也可能生活不起;即使你挣的是高工资,你也会感到生活的压力很大,有的人甚至会觉得生存压力更大。

  试想,在那样有着激烈竞争和巨大压力的城市生活,真正能够获得快乐的人又有多少?当然,在西安生活没有压力,并不是西安这座城市没有只争朝夕的竞争意识和勇于创新的自觉意识,而是因为西安是一座从不设防的包容性很强的城市。这就是西安这座城市的大气,也是西安人骨子里就有的大气,它不仅传承于繁盛时期的汉唐,也开阖于现代意识的增强,体现着西安人的大度。

【西安之行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1.重庆之行散文随笔

2.阿尔山之行散文随笔

3.草原之行的散文随笔

4.西安旅游散文随笔

5.后山之行作文

6.静夜之行随笔

7.北京之行散文

8.湖南之行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