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路历程经验分享

时间:2022-12-09 09:43:03 考研经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考研心路历程经验分享

  【经验·择校】

考研心路历程经验分享

  择校有几个指标:喜爱度,区位,学校名气,专业实力,难度。

  首先你要明确是否有心仪不已的学校,要知道这种为梦想努力的动力有时候是无穷的。如果有,进入评估,评估合格就不要浪费时间看别的了,相信自己。

  如果没有强烈的愿景,那么就要综合考察海选,区位有时候是先决条件,要知道研究生学校所在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出校门时人脉的所在地,也会影响你工作的选择,这不仅仅是一个认可度的问题,虽然认可度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大原因。

  至于学校名气和专业实力这个还是要做一个综合评估的,个人倾向于工科看后者,文科看前者,原因是工科水平是项目堆出来的,文科可能更偏重一些社会认可度。当然这两个也不是区分了工科文科就会出现完爆的选择,大家还是需要综合衡量。

  我当时是依据我的重视情况,给各项分配了一下系数,然后加权算出了合适的报考学校——大连理工。不过很不幸,我属于心有所属的人,最后还是选择了同济。

  好,选择结束,进入评估,评估什么呢?可行度。这个过程最痛苦的就是收集分数线,我要提醒大家,最靠谱的就是官方数据加上学长学姐的解释,因为各个学校进入复试规则不一样,所以还是需要学长学姐明确下。那么不可信的是什么呢,一个是考研机构,一个是各种帖子。前者不可信,因为他会编造数据,后者不可信,因为他多半也是道听途说,加上片面理解和演绎,再加上网络世界不用负责,胡说太正常了。

  还有几点要说明,一个是别搞什么报录比了,脑子正常点吧。这玩意压根就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毫无意义。为什么?因为他没法统计,录取是什么?进入复试还是正是录取?正式录取包括免推吗?哪个学校发通知书时还区分下统招还是免推?考虑夏令营了吗?录取数的选择就没有统一标注。再说报名,以什么为准?报名数?你知道多少人报了名没复习不去考吗?那以考完所有科目?谁去搞这个统计?所以说这玩意压根就没法统计,你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瞎编的。再说这玩意有用吗?哪那么多好学校别人不报留给你,你要相信这么大的群体早就淹没了侥幸,不排除运气,但这也是不可控量。

  还有一点是不要听信不负责任的言论,比如某某学校各种黑,我承认存在黑幕,但我也要说,给你机会考试就是给你机会掌握自己的未来,我们不能彻底杜绝黑幕,但是不是人人都有背景的,大多数学生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被录取的。

  还有一句话,就是越好的学校越公平。总听见有人说比自己初试低的都过了,自己被刷了,这个学校如何如何黑,我真心烦这样的人,自己不行别说别的,你这种行为就是买不起扎啤往里面吐吐沫。如果初试高的一定比低的先录取还要初试干嘛?说白了,初试是国家替高校选,怕的是你们高校乱搞。但人家高校还要自己选呢,你不能搞包办啊,我的学生你不让我挑像话吗。所以越好的高校越重视复试。同济电信的复试占50%,考虑到复试只有350分,这个分要加权加和,所以复试的比重要大于初试。不要以为复试是走形式,大家分数差不多,同样是录取我比一个同学复试高了106分。我声明,我不是985,不是211出身,所以同济电信复试还是很公平的,他有评分细则的,不是简单参照出身打个分就算了。

  我这段时间和4个导师深入的聊过,也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其实导师也很委屈,你初试高怎么了,我要找个会钓鱼的,你说你是赛跑冠军,可权威了,奥运会呢,可我不用啊,我找了个会钓鱼的,但是没你跑得快你就骂我黑,我怎么了啊,我就是要找个会钓鱼的啊。985和211的学生确实整体水平要高,原来我不承认,这段时间接触以后我承认了。人家优先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出身一般的同学一样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理想的结果,我自己就是最确实的例子,通过我的交际发现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所以,别被那些被怨气冲昏头脑的人的言论左右,客观分析,自主择校。

  说一句题外话,奉劝那些一早一早就盯着几本破书的准备考研的人,先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锻炼专业技能与素养,考研几个月足够,那几个分数在很多导师眼里就是数字,区分度相当有限。别以为你复习得早就比人家考得好,复习得早遗忘开始运行就早,后期疲劳就大,最后考个都不好意思说的分数太正常了。如果你这种患得患失心理太重那你基本可以告别研考了。考研是强度的累积,不是时间的累积。多花点时间证明你的科研潜力,在适当的时间介入研考,才是王道。

  【经验·时间表】

  其实时间表这东西还是意识和自己为第一准则,我简单说一下,以作参考。

  我是早上5点到6点起床,为什么会是个时间段呢,大家都知道夏天早期和冬天早起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因为我自己的问题,包括日出,包括其他同学都受这个影响,其实最主要的是开门的大爷也会在冬天晚些来。

  坐定时间一般在6点半到7点,因为除了洗漱,走路以外,还必须计入排队时间,有些人喜欢把这个时间利用起来,背背东西·,应该也是不错的吧?但是不适合我,我一般用来思考人生……其实我恨不得不要排队,但是没办法,就考研来说并不需要这么极限的复习时间,但占座的现实人逼人的只能如此。

  言归正传,坐定以后离早餐还有段时间,我一般会背单词,基本巩固加上新知就到了吃饭时间,然后去吃个饭,大概半小时,回来以后继续复习,上午一般是数学,后期是政治加数学,为什么这么安排呢?大家参阅考试安排。当然,这个不是死的,脑子不转的时候也会很偶尔的调换下,但不是很经常,不然就会出现看什么什么都看不下去的状况,要尽力让自己剔除这科看不懂了,看别的就会好了的思想,一句话,困难还是要克服的,灵活性的度的把握还是要靠自己。

  午餐的时间我比较奇葩,一般是下午两点……为什么会有这么奇葩的安排呢,因为早上6点到晚上十点这么久的脑力消耗我晚上8,9点钟会饿得不行……所以我平均分配了三餐,晚餐也从四点半调整到了7点。当然用餐这个问题是相当个人的了,需要以自己舒服为准。

  在午餐之前,中午12点到1点这个附近的时间段我会顺应民意的安排自己一次小睡,主观上是必须补充睡眠,客观上是自修室大量午睡情况下自己也会很疲乏,所以我一般会和一帮吃饱了撑的的人一起午睡,时间在一小时左右,不会超过一个半小时。而且,我绝对不回宿舍午睡,为什么回宿舍午睡不好我也说不清楚,只是根据我的亲测以及身边研友的表现和最后成绩,回宿舍午睡的效果普遍,且很明显不如在自习室午睡。

  午睡结束到了下午,我一般安排英语和专业课,这个计划可以延伸到物理上的晚上,晚上的复习一般用来完成白天的其他任务或者弥补短板。

  复习结束一般是在十点到十点半,临近考试关门大爷也会刻意延迟半小时,我一般会在他关门前十到二十分钟离开,一来是不需要做表面功夫,时间差不多,任务完成了就走了,不差这点时间,二来是越临近关门人越浮躁,即使自己不浮躁周围人噼里啪啦的收拾也会让人很讨厌,不如避开这些扰人的声音。

  有人或许会问具体几点到几点看什么是怎么安排的,实际上是,没安排。因为你不能刚好保证你的这一项任务就在你规定的时间段内搞笑的完成,这种刻板的安排反而会给自己很多压力,让心思不能全部放在复习本身上。所以我的建议是,不要具体的时间表,设计一个大体的顺序,按顺序完成任务,随着复习的规律化你会发现你的复习用时逐渐也稳定了,而且这样也利于大脑区域定时活跃。

  前文还说过踢球,我不考研期间每周四五次太正常了。考研了克制一点也是2次左右,偶尔3次。到10月以后就1-2次了。最后一个月就踢了二次,实在忍不住了,其中一次是穿着衬衫牛仔帆布搞的。我有两个同级队友,也都是工科,每周一到两次,最后时段估计也是没去,但他和我不一样在于他总是穿着便装踢踢然后直接回去看书,最后考了343。还有一个是绝对主力,暑假之后就一次都不去了,但是他坚持踢了甲级,虽然最后拿了亚军,但是考得很不理想,297,还是在考本校大量照顾情况下。我们的时间浪费与成绩成正比……很奇怪。最后我的结论是,踢球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在看书心不在看书。只要把握好坐在那个十几个小时,足够足够的。

  需要注意的是,比如夏天四点到四点半才来第一批人,别两三点就坐不住了,三点半就去那等着了。可以五点,人半多不多时去,最后一批踢到七点,咱可以踢到六点,六点半。然后麻溜利索的吃饭洗澡,八点前一定要回图书馆,平心静气的看到十点半。如果吃个饭,开个电脑,看一看,洗洗澡,再东摸西蹭一看九点了,唉,不去了吧。这就很不应该了。放松不是问题,拖延才是敌人。所以给大家的建议就是运动每周比我少一点就行,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态要稳住,不要浮躁,其实只要心态好,够努力,这些细枝末节的事都不是决定性的。当然,有人选择其他运动比如跑步也是很好的,规律且随时都可进行的活动更利于复习。

  【经验·环境】

  复习环境千差万别,我首先尤其明确一点的是,千万千万千万不要离开学校环境。我身边复考的6个研友,加上我,3个上的,4个没上的。按成绩降序排列,前两名都是还在学校的,5个回家复习的4个没考上,3个比一战还差。注意,我说的都是全职复习(像我这种轻松的保安工作我都不好意思说我是在职)。

  明确了在学校,可是学校的环境也各不相同,我仅就我本科学校说一下。

  有五种地方:

  1.散打,各种教室窜;

  2.没空调的小教室,竞争不激烈,占一次座有效期一个半月左右;

  3.有空调的专门的考研教室,竞争激烈,每天早上去签到订座位,没有人清书,签到订座后可以把上面的书移开;

  4.图书馆,有空调,非期末竞争不激烈,每天清桌,但是不许带大量书本;

  5.图书馆自修室,有空调,每天清桌,竞争激烈,好处是可以带任意多的东西。

  由于我本身有空间洁癖,不整洁的桌面对我的人格有着极大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5。复习一段时间以后我又发现了5的另一个好处,他的竞争激烈让外人望而却步,所以自修室的同学都如一家人,有时候吹风时闲聊几句能让自己干劲十足。但是从研考成绩来看,成绩最好的顺序是35421,我自己猜想或许是因为5的环境过于宽松,很多人带着电脑,零食,西瓜神马的吧。至于4的成绩不如35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非期末的清冷会影响复习状态,有时候群体的努力确实很大程度上会带动自己的奋斗。2的问题和4不同,2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占座有效期太长让人失去了每天的紧迫感。至于1就不说了,我只知道一个神人在这个环境下完成了392分的壮举,不过鉴于他一学期不上一节课,考试周前一周说我想考第一了,于是华丽丽的考了个平均分95.4,专业第一,然后因为自修0出勤被取消奖学金的历史,我们就忽略他吧。当然,24也都出过不错的分数,最后要说的一句话是,除了1的条件,哪里都能出成绩,还是看你自己的情况,这些事情都不是决定性的,只有能够沉下心看书是关键。

  【经验·政治】

  用书:红宝书+任一+1600+张俊芳2100+徐之明梯度+徐之明图鉴+考试司历年真题+某机构讲义A+某机构讲义B+海天28天28题+任四+肖四+新东方最后五套题。

  政治用书一般分为这么几种:

  基础教材,比如红宝书,任一,各机构讲义,徐之明超级红宝书。

  题集,如配套1600,张俊芳2100,徐之明梯度,肖1000,任二。

  大题集,如28天28题,30天30题什么的。

  预测题,如任四,肖四,最后四套题,最后五套题。

  真题,各类真题。

  我做的是红宝书,也有研友在用任一和徐之明超级红宝书,后两本是把前册进行了编辑,也就是相当于帮你画了一遍重点。从结果来看,高分出自红宝书,我个人认为不是因为大家说的那个原因,虽然为了抢市场,教材类出版时间相对接近,但编辑后的教材对于红宝书的一点点变动的不敏感不至于影响很大,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红宝书的使用者为了理清书里的思路必须亲身的划书,在这一过程政治的思路与脉络就深入头脑了,而单纯的看很容易浮于表面。

  习题集的选择可以说比教材更不重要,因为没有哪本书能集中真题的思路,所以习题集的作用更多的是巩固记忆,培养信心,不要指望你会考到独门的原题或近似题,必须考的哪本都有,不是必须的哪本都没有。这样看下来可能在实战方面都差不多,我推荐1600的原因是他和红宝书配套,很贴近,容易建立信心。徐之明梯度不好就在这,他的拔高题太诡异了,术语就是废题太多。张2100也还好,就是题量大,列举的其他两种我没做过。

  大题集就不多说了,哪本都差不多,但是一定要买,不要以为他只是出大题用的,很多选择也是从这里出来的,不背这个你会觉得红宝书明明没有啊,冤得死,我一站就是这个错误,政治低得很,实际上从9月到12月有多少新的时政,新的讲话,新的精神,从中扣几个选择太正常了。还有就是想拿高分的还是多花工夫背背,别学我,只背了三天,才拿了30多点,虽然压原题很不靠谱,但是背完这种本子再加上一些智商就会不离其宗,我是明知道如何拽奈何胸中无墨,大白话写到底,丢掉了进8头的机会。

  预测题我的态度是来者不拒,又不贵题量又少,此外还能给自己很多心理安慰,何乐而不为?万一哪个原题压中了偏巧你没背那个不哭死,当然,这个也不太可能。

  政治真题和别的不一样,因为他对时间太敏感,所以往年真题参考价值不大,要说有价值也就是一些基本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往年真题大题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马哲部分,这部分的思路是万年不变的,值得不想丢这个分的同学仔细琢磨。

  再说一下机构的讲义,这个经本人亲测,真的好的很好,差得很差,至于哪个好哪个不好,各地也不一样,我也不惹这事非,还是不建议大家报班吧,如果报,政治也看好,宁可分着报不差那点钱也不图打包减价报了政治差的辅导班。

  下面说一下复习计划。以我用书为例:

  第一阶段:红宝书+1600。熟悉基础知识,习题用来巩固,9月中开始大概用时1个月,到10月中。

  第二阶段:红宝书+1600。夯实知识。10月中大概到12月。大概到这一遍做下来要清楚的知道书里哪些知识点是反复出现的,什么样的语句可以抠出怎样的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联想和有逻辑的拐弯的思考。

  第三阶段:红宝书+真题+1600+大题集。查缺补漏。这个阶段大概半个多月,虽然书目列的很多,实际上不怎么费时间。红宝书不再系统的看,1600也只看标记的部分,通过1600的重温追忆不足的知识点。真题题量本身就不多,去掉废题(已修改或删减部分,明确不考部分等)用不了多久,做真题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底。大题集在这一阶段是必须的,如果你想拿高分的话。如果你相信自己的政治素养,又对这科高分没有期望可以把这份的时间用来补充薄弱科目,毕竟过线是很残酷的。

  第四阶段:预测题+大题集。最后冲刺。就不细说了,查缺补漏,找信心找感觉。

  【经验·英语】

  用书:新东方正序词汇+150(上)+150(下)+黄皮书+新东方长难句+写作160+新东方最后五套题。

  政治用书一般分为这么几种:

  1.词汇,比如新东方红皮,新东方绿皮,星火,各种考研高频词汇;

  2.阅读,如150,石春祯;

  3.真题,黄皮书;

  4.写作,写作160,写作150,等等;

  5.预测题;

  6.其他材料,比如长难句,完型单项,新题型单项等等;

  在选书方面空间不如政治大,词汇书应该都差不多。我选择红皮新东方是因为同时想把它作为词典使用,这样可以明确我不认识的词中有哪些是记忆问题,哪些是超纲词。记不住的翻译时就二次记忆下,超纲词注意看下他的推测方法。不要指望你背了就记住了,即使背五遍用时也不一定记得。一定要以阅读促进记忆,不用永远不是你的,阅读促进记忆另一个好处就是自动帮助分布记忆频率,高频出现得多,记得次数多。

  阅读有人说150好,有人说不好,其实也不打紧。阅读的作用更多的在于单词的巩固,阅读习惯的形成。要说让他出个百多篇都贴近真题这也太难为他们了,哪本书都做不到啊。但是阅读不能不练,也不是只有真题反反复复做就好了。确实真题的内容已经涵盖了考研词汇的大部分,反反复复的做也有利于提升感觉,但也不代表可以遗弃补充材料的阅读。因为真题的量放在那呢,当你做到扫一眼就知道这篇文章很多很多信息,甚至题都没看详解里的话就想起来了的程度时,你就会觉得这样的学习很无趣,很枯燥。补充阅读可以给你新鲜感,给你更多的机会练习如何人接触完全陌生的文章。

  大家都说要用好真题,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我真题用得不好,也不知道怎么用好真题。反复做了3,4遍,也没觉得有什么提升,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潜移默化?我不晓得啊。还是功到自然成吧。

  写作我翻看了下大家的写作书,其实都差不多,精心编辑,内容翔实。我的建议就是找一本自己觉得舒服的练吧。还有提醒大家,一定一定一定要亲自下笔写,哪怕开始再艰难,效率再低,耗时再久也要写。我就是因为觉得自己写挺无趣的,又慢,不如背了,于是把模板背的很熟,还有一些俗语名言什么的,到考试前我只自己写了三篇。考试时我突然发现在这个环境下不会动笔了,加上赶时间就乱开头了,等进入状态再往回改也不好办了,然后就微跑题了……大家不要烦我这个错误啊。

  预测题就不多说了,就是个全真模拟。条件允许还是尽量写作文。

  其他的单项材料可做可不做,基本不太多人做这个。我新题型那块不太好,就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逼自己做,做了一周多觉得开窍了就不做了。现在想想书里的解析都很生硬,我的获益无非是来自于给自己的暗示——对这部分的重视,这本书就是起了个道具的作用。新东方的长难句给大家推荐下,这个是我个人的推荐,我觉得这个书不错,他把真题中的长难句拆出来单独分析,我觉得挺好的,重点明确的锻炼了这方面能力,真题的价值一大部分就是体现在长难句分析上面。还有一点挺好的就是他是小开本,随身携带,随时看,看完整的真题容易在长难句那进入疲惫状态,忽视掉一些内容,这个小本不会,你最想看的时候打开,看了三五句,觉得疲惫了就合上,效率不错的。

  下面说一下复习计划。以我用书为例:

  注:单词是每天1-2单元,从头背到尾,一直到出发那天。

  第一阶段:红皮书+150。熟悉基础知识,150巩固,7月中开始大概用时1个半月,到9月。每天早上背单词,150大概每天两篇吧,做一遍翻译一遍,细究每个单词,不回就查单词书记忆,铅笔标注。

  第二阶段:红皮书+150+长难句。夯实知识。9月大概到10月。上一遍做完回头一看,全忘了。于是我又做了一遍150,这一次发现不记得的单词还是多,但是比第一次已经少了很多了。方法和第一遍差不多,但是要更加注重他的行文思路,我觉得我阅读能只错一个的原因就是我很好的体会了行文思路,但这个又不是语言可以传递的经验,大家自行注意吧。还有一点就是,阅读训练的重点是练习,而不是做完这本书,每天的训练量到了这书里有没做的也没什么事。长难句这本书我大概看了两遍接近,也没固定看多少,想看就看,闲暇就看,平均下来一天也就不到10页,小本,十页不多的。

  第三阶段:红皮书+真题。直面真题。这个阶段大概10天,因为真题书里就10套,姑且算他半个月吧。我第一次做真题是模拟状态下做得,觉得还可以,平均每篇2个。

  第四阶段:红皮书+真题+150+长难句。强化复习。这个阶段大概一个半月,到11月。复习方法就是反复的看真题,真题解析,150的作用就是每天一篇保持新鲜题的训练量,只做习题看解答,不翻译不细究。具体的真题怎么使用我还真的不太会,我就是粗放式的翻译,查背词汇,理思路,看解析。有精力的同学在这时就可以写作文了。

  第五阶段:红皮书+真题+150+160+长难句。全面复习,大概一个半月,到12月中。和上一阶段一样,区别在于加入的作文练习,一定一定一定要下手写!

  第五阶段:红皮书+160+真题+预测题。最后冲刺。真题查缺补漏。

  有一点忘了说,层次不用太清晰!合适就好,不要教条。

  【经验·数学】

  先说几句,117分就别写经验了,但是我觉得我的分数至少要再加10分。这次考试我觉得最难的是两道选择,我之前的练习中选择填空一直是不错的,偶尔会错一个,所以在考场上我一直在死磕那几个选择,没有注意时间,导致没有答完卷子,眼看着铁定满分的题目空掉。唉,言归正传吧。

  用书:复习全书+复习指南+线性代数辅导讲义+高等数学辅导讲义+概率论辅导讲义+660+李永乐真题+400题+合工大五套题。

  1.政治用书一般分为这么几种:基本书,复习全书,复习指南。

  2.其他基本辅导,线性代数辅导讲义,高等数学辅导讲义,概率论辅导讲义,660,各考研机构书。

  3.真题

  4.预测题,135,400,合工大。

  首先是基本书的选择,我个人倾向全书。指南我觉得我接受起来有困难,不是因为难度,全书的难度也让我觉得很难啃,我说的困难是他的排题顺序和我脑中的知识梳理不一路,当然,这个见仁见智,哪个都能出高分。还得唠叨一句,数学这些年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就是降低难度,扩大考察范围,着重考察容易忽视的知识。很明显,全书的难度比真题高一些,但是真题的考试范围也不会外乎全书的内容,所以大家做全书有困难的时候(尤其第一次,甚至第二次,举步维艰是很正常的),不要怕,大胆做,放平心,有些题目的变化不会很厉害,有些思路看会即可,不一定要做到想得出,可以应付变化,而有些技巧过于精巧,这些超越思路的技巧绝大部分是不会考的。相信大家做了真题就会对上述内容有共鸣了。

  其他基本用书我不怎么推荐,高等数学辅导讲义这本书内容包括在全书中,只是它的题更典型,可是现在的趋势只做典型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本书就很鸡肋了。概率论辅导讲义不要做了,这书不好,排题偏,答案不全。线性代数辅导讲义我要推荐下,其实我不推荐大家也知道了,李永乐名声在外。虽然全书这部分也很好,但是讲义的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分类清晰还是很有帮助的。660大家也可以做,这本书难度很明显高出真题,而且题目很刁钻,但好处是虽然明知道这里面80%的题压根不会考,但做完它你的知识细节已经无可挑剔了。如果你想拿高分,不希望在选择填空丢分,请考虑660。

  真题的选书我不太清楚,我只做了利用了系列那本,觉得挺好。

  135划在预测题里不大合适,实际上他更大的作用在于练习手速,提高复杂运算能力,有精力的同学可以考虑。400题我个人不推荐,我认为我个人的能力在130左右,但是400题做下来普遍在80-100之间,严重打击信心,作为预测题这个是大忌。这方面合工大做的就好得多,我的分数普遍在120-135之间。还有一句,预测题不做也不要紧。

  下面说一下复习计划。以我用书为例:

  第一阶段:全书+讲义。熟悉基础知识,7月中开始大概用时1个半月,到9月。我一战唯一的知识上的收获就是全书第一遍做掉了。所以这次相当于我的第二遍全书,可以实际上的吸收一些知识了,虽然还是举步维艰。但是不要紧,认真做就够了。切忌就是做了一段时间到后期就看不动了,然后各种跳过章节,得过且过,切忌切忌。要如始至终的发力。

  第二阶段:全书+660。夯实知识,9月大概到10月。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典型的解题方法,另一个是知识细节。

  第三阶段:真题+660。10月到11月。这个阶段有两个任务,其一是通过660再次确认细节知识的掌握。另一个就是经过了之前全书的复习开始试用真题。真题无疑是参考价值最大的,做真题一大好处是让心里也有底,通过真题就清晰的对题型,重点,出题方向和自己的水平有一个可观的印象。

  第四阶段:真题+全书。全面复习。这个阶段大概一个月,到11月。这个阶段要仔细的反复的做真题,通过真题再反过来检查自己的复习。这一阶段的全书复习不是整本的复习,而是有目的有重点的复习,复习的选择来源于之前的标记,因此这一阶段的全书耗时耗力不会很多。

  第五阶段:全书+真题+合工大。最后冲刺,查缺补漏。

  【经验·专业课】

  我考的是同济大学822电路分析基础。专业课这东西适用性比前面小得多,我就随意说说吧,有效范围限制在同济大学822。

  这部分应该讲选书的,那就讲讲真题的获取吧,几个渠道,第一个是看看学校官方是否出售,这个一般都是不出售的;第二个是找刚考过的学长学姐,这个下手要快,我的早在2月份就被预订了;第三个是网上买,我在淘宝买的,是真的,也有人买到了假的,这个我也不知道如何区分;第四个是在论坛,贴吧,bbs找免费的,我只知道同济822是有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定要注意区分正式版和回忆版,同济822在11年就没有正式版了,而我买的那个回忆版里面错误百出,题目自相矛盾,根本没有任何价值。但是也有的回忆版价值不错,比如我回忆出来的那个版本,嘿嘿嘿,因为我是把题目抄在准考证上拿出来的。这个不规范的真题市场还是需要一定运气的。

  另一方面有人问我需不需要补充其他的习题集,我觉得不需要,我因为一战考得太差,严重打击了信心,今年另外做了清华、西交、浙大、华科、西南交大的题,事后证明这都是无用功。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出题路子,很明显清华浙大华科和同济不在一路上,西交的难度要明显高于同济,西南交大是这些里推荐选做得,他和同济的区别就是他的计算量更大,数字更丑陋。实际上同济822是很简单的,比之其他学校,当然,这不意味着同济好考,大家都是一张卷,考题容易判卷就会压分,里外里还是一样的。

  计划就很简单了,先看教材,从九月开始复习,看一个半月教材,到十月半。这一遍效率会比较差,因为很多题教材和真题不是一路的。不过不要紧,能看多少看多少。但是不能浮于表面,尽量深入。

  然后就是反复的看真题,同时回看教材。

  同济原来的真题年年都很类似,甚至数都不怎么变的原题拿上来,只需要做明白几个典型题就能拿到一个很体面的分数,这几年变化开始多了起来,所以只做那些基本题是不够了,因为一道题的分值就在15-20分,区分度很大的。所以还是希望大家教材看得仔细些,注意下细节的点。

  终于写完了!祝大家金榜题名,鹏程万里,梦想照进现实!

【考研心路历程经验分享】相关文章:

考研的经典经验分享05-08

考研经验的分享05-10

分享考研经验05-10

考研经验分享05-09

考研分享经验05-09

考研的经验分享05-10

考研初复试经验及心路历程05-09

成功考研的经验分享05-11

成功考研经验分享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