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理念和原则

时间:2022-12-09 08:46:04 院校专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理念和原则

  目前,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已经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高职院校是一种更为贴近市场的办学类型,无论是资金来源、招生生源和就业途径等,更多地需要依赖于市场竞争而获得。如果说,普通高校是以学科建设来整合资源,高职院校则是以专业设置和布局来集聚教育资源。因此,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诸多要素中,专业资源是一项关键性的资源。良好的专业既是吸引生源的金字招牌,也是集聚教学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发酵器。专业的设置和布局需要科学的理念加以宏观战略的指导,意在长远、面向全局、注重内涵,才能支撑学院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坚持在灵活性中追求相对稳定性的理念

  1.强调专业设置具有灵活性的主要目标是使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应用性人才”,不断跟踪和分析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和优化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是高职院校办学性质所决定的。从专业的服务对象而言,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新的职业需求不断涌现,一些传统的职业将逐渐走向衰退或消失。面临这样的社会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应该具有相当的灵活性,需要进行经常性和有计划的调整,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获得在竞争中的优势。

  2.强调稳定性主要基于教育行业的性质和资源配置的效益。教育是需要积累的事业。就专业教师而言,无论是知识和技能,以及教学的手段和方法,都有一个逐步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尤其是高职院校双师素质的教师,所需掌握的某项专门的技能,需要日积月累才能见效。就教学过程而言,教师和学生是一个互动的自然体系,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就会总结出适应于本专业的教学方式,这种能力是很难在短期内完成的。教育的过程还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传承,不同的专业会形成特有的行为倾向和价值偏好,这就是校园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文化的形成更是一种精神在时间上的开拓和展开。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具备一个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实训设施具有某种刚性特征,无法在专业之间灵活地加以转化,新设备的投入和旧设备的报废必然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基于以上的事实,学校的专业设置是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

  3.解决灵活性和稳定性这对矛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适应性为主导,善于把握大局和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变化,以求得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的稳定性。其一,加强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高职院校的服务对象是产业发展中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产业的兴衰决定着人才需求的旺盛程度,当选择的产业是逐渐发展和兴盛的产业,人才的需求必然有一个长期增长的过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如果面向这样的产业,就能很好地解决稳定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其二,注重专业内容体系的自我提升。产业的更新换代,核心是科学技术的革命,从而对该行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人才需求的变化,仅仅是层次上的提升,只要对原有专业进行适当的更新改造,就能满足需要。其三,形成良好的专业研发体系,以应对不断兴起的人才需求。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只能加强人才需求变化规律的研究,并及时掌握应对之策。按照产业研发产品的规律,使学校的专业发展也能形成“招生专业、试招专业、研发专业”的梯度,就能做到“变中求稳。”

  二、高职专业设置坚持集群化推动下的分散化理念

  1.集群化是反映专业之间内在联系的一个范畴。根据我们的研究,高职院校的专业集群是以服务产业为目标,通过对某个产业链应用性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构建对该产业岗位群的专业群体系,提供多层次、立体化、多功能的人才和技术服务。提倡专业设置的集群化,最主要的结果是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形成竞争优势。专业的集群化布局还能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打包式”的立体化服务,减少企业在寻求合作单位过程中的成本,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行专业集群化还能减少毕业生的就业成本,畅通营销渠道。专业集群化下的毕业生营销数量和网点能大大减少,从而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优势。专业的集群化还能提升学院的品牌优势。高职学院的品牌更多的是专业招牌和人才口碑,专业招牌需要系列化的亮点;人才口碑需要集中在某个产业内优秀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在一个行业内相关岗位上众多的成功者,必然能够竖起学院一面旗帜,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2.基于教育产品——人才和物质产品之间属性的区别,以及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降低学院运作风险等因素考虑。随着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在集群化的同时,也要推动专业设置的适度多元化。人才是教育过程的最终产品,由于人是教育产品的载体,而人具有很多方面的共性。相对于物质产品的结构和功能,人才具有更多的共通性和替代性。就高职学院

  人才的能力结构而言,有核心能力、行业能力、专业关键能力等多种层次。核心能力就是作为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几项通用性能力,如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应用等能力。核心能力强的人,就有多种行业、多种职业的适应性,这也就是我们现在高职学院学生专业不对口却照样能够就业的根本原因。

  社会多种人才需求的诱惑和某个职业人才需求的极限促使学校寻求专业分散化的出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各种需求都会对办学者产生强大的诱惑。从专业发展内在增量来说,每个专业集群就是一类需求的细分市场,它所达到的最大份额是有极限的。为了创造更多的需求,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总是力求有更大的覆盖面,不断开设新的专业就是去占领新的细分市场。

  推动多元化的动因还在于减少专业集群化带来的风险。当某个专业集群所对应的产业出现衰退,甚至逐渐走向消亡的时候,人才需求就会大幅度减少,学校将面临“转产”的危机,一所学校仅仅局限于某个领域,就会产生极大的风险。

  3.专业设置和布局的集群化和分散化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只不过有程度不同的反映和表现。如何来解决专业集群化和分散化这对矛盾,根据提升竞争力的要求,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坚持在集群化下推动分散化,而且是专业集群的分散和多元。一所学校要做出特色,产生比较优势,必须有自己明显优势的专业集群。所谓的分散化,只不过是集群化的拓展,一个集群成为多个集群。其二,对于规模比较大的学校,可以把重点发展的专业拓展为专业集群,而对于一般发展的专业,可根据社会需求向多个行业和领域发展。使整个学院的专业布局重点和一般兼顾,长效和短效结合。

  三、高职专业设置要坚持口径大小适度的理念

  1.专业设置的内容要有适当的宽度和深度,主要基于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今后的发展潜力。从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来看,人才培养一定有特定的职业岗位指向性。但是,学生从开始学习一直到就业,其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工程,要保证学生学习内容和就业岗位绝对的一致,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职业岗位之间的迁移和错位就势在必行。如果专业设置内容具有一定的涵盖面,就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岗位选择,减少由于专业不对口而造成大学学习中的资源浪费。

  2.专业设置的内容口径大小也要有适当的限制。专业内容口径的大小有纵横两方面的界定,从纵向来说,同样一种职业,有不同的岗位梯度,随着岗位的升级,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将不断地提高。高职专业在知识和能力的界定上要有特定的程度限制,避免求高求远。从横向来说,临近的岗位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度,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面,选择以岗位群作为专业设置的目标,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但是,这并不是说,专业对应的岗位越多越好,横跨岗位过多,势必造成时间精力分散,任何一种能力和技能都不能学精学透,成为毫无特色的“万金油”,大大影响毕业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专业设置内容口径需要限制也基于高职教育学制和学生精力的可行性。尤其是高职院校重在实践技能的培养,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和不断重复的过程。假如专业面设置过宽,势必造成教学目标超过学生能力的局面,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甚至造成厌学情绪。

  3.专业涵盖内容口径大小是专业设置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为专业设置合适的内容口径,是专业办出特色的重要环节。其一,以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为依据来设置专业内容的合理口径。高等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因此,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要体现职业性和高等性的统一。具体的要求是在知识层次上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主,兼顾经验知识的原则。在知识的类型上坚持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并重,适当加强文化基础知识。在技能的教学上应提高创造性智力技能和创造性动作技能的比重,削减再造性智力技能和再造性动作技能的训练内容。其二,正确处理核心能力和专业关键能力的关系。重点加强核心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关键能力的岗位针对性。

  四、高职专业设置要坚持学生需求和企业需求协调统一的原则

  1.“专业设置是联系社会和学校的一个纽带”,也是学生和社会之间的一座桥梁。专业既包含着学生对教育产品的需求,也决定了学生今后的就业方面,因此专业的选择就代表了学生职业的意愿。近几年高职考生报考志愿的情况表明,学生对专业的需求有以下特征:重财经、轻工科;重管理、轻操作;重新兴,轻传统。社会生源的以上特征,是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酬金、品质、工作环境等方面心态的提前反映,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很大的偏差和一厢情愿的主观成份在内。

  2.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则有着自身的运行特征。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组织,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也只能在一线的综合应用性岗位。高职毕业生一就业就对薪金和岗位有很高的要求,显然是不现实的。从产业分布来看,新兴产业刚刚起步,对人才的需求是少数而充满竞争的。只有传统产业,仍然是社会经济的主力军,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是就业的大市场。

  3.专业设置既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又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为了取得两者的兼顾,需要考虑以下两点:其一,高职专业既要注重应用性,也要体现一定的技术含量,使该专业对应的岗位处在可以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身份特征的位置,以区别于中职教育。其二,加强生源需求和企业需要之间信息交流,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专业选择。注重在就业后的工作中逐步地积累和提升,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使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求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2004—10.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2004—10.

  [3]杨 昕,孙振球.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进展[J].新华文摘,2004(21):105.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理念和原则】相关文章:

关于艺术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05-08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规范化管理的论文05-09

盘点高职院校热门专业05-09

浅谈高职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论文05-12

辽宁高职院校新增热门专业05-08

日本静冈大学院校专业设置05-08

高职院校20类热门专业盘点05-08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体育论文05-11

德国艺术类院校专业设置与特点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