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时间:2022-05-10 17:19:58 成功故事 我要投稿

关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那些成功人士们都有着自己艰难的创业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阳光网小编精心整理的成功人士的故事,喜欢的小伙伴们就收藏吧。

关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一)

  阜阳香港财富广场一楼,有一个装修现代化的苹果体验店,每天,都会有不少市民来此选购苹果系列产品,或是体验现代科技带给大家的乐趣。这是一个时尚的品牌,经营者今年31岁。为了成就自己对数码产品的喜爱,他不断拼搏努力,从早年一名“打工仔”华丽地转身成为一名“小老板”。他,就是阜阳青年李春杰。

  6月8日,当记者来到李春杰的苹果体验店时,他正忙着和员工商讨太和新店开业的相关事宜。个子不高,周身透着踏实、能干的劲头,是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

  “我这哪算什么成功?充其量只是运气好。”听说记者要采访他的创业经历,李春杰谦虚地说。在他看来,创业顺利,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对于数码产品的喜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创业初期时机好,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

  李春杰虽然这样说,但实际上他一路走来不容易。2002年,年仅19岁的他踏上开往上海的列车,开始了打工生涯。在上海,他当过小工也做过厨师。就在此时,幸运的他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了苹果手机。

  “2007年,我餐厅的一个同事从澳大利亚带回一部苹果1代手机。”李春杰说,看到手机之后,他整个人都被震撼了,手机非常漂亮,大大的屏幕只有一个home键,在当时满大街都是按键手机的年代,这绝对是一种颠覆。“尤其是后来,我用两三个月的工资买到自己的苹果手机后,更是深深地被这种智能手机的方便炫酷所吸引。”

  手机这么好,为什么不让家乡更多的人接触呢?2008年,李春杰返回家乡阜阳,在清河路开了一家数码产品店,开始购销苹果手机,为下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2009年4月,有了一定积蓄的李春杰把门店搬迁到东方数码广场;同年8月,他开始与联通公司合作,正式销售苹果手机。“最开始只能用惨淡二字形容。”李春杰说,由于苹果手机售价高,当时市场的`认可度较低,一个月也没卖出一部手机。惨淡的状况持续了大半年,后来,苹果手机的市场认可度提升,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店里手机开始热卖,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卖出一百多部。”

  经营形势越来越好,李春杰又开始开辟新的门店。如今,他不仅在香港财富广场开了苹果体验店,销售着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等苹果全系类产品,还在临泉、太和开了分店,事业发展愈发红火。

  “我们的成功不仅在于销售业绩,关键在服务上。”一旁,李春杰的同事、销售经理马超说,“我们不是单单为了卖手机而卖手机,最重要是教会顾客怎么用,让他们来体验、感受到这种手机为生活带来的便利。”

  返乡6年,李春杰的事业越做越强。这个年轻人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有梦想、抓机遇、懂坚持”是促使他不断成功的秘诀。“下一步,我打算向国产手机发展。”李春杰说,现在的国产手机越来越好,我瞄好了一个叫“锤子”的品牌,正在琢磨下一步发展。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二)

  皮肤晒得黝黑,鼻梁上架着厚厚的近视镜,这两个不太协调的特征同时出现在范敬超身上。四川井研县集益乡繁荣村的村民都喊这位有些奇怪的农民——“范厅长”。回乡当农民之前,范敬超的名字前曾有过很多头衔。

  21岁走出农村,从政近40年,职务曾至厅级,他却作出一个众人不解甚至反对的决定:放弃组织安排的省政府参事室主任的职务,独自回到家乡繁荣村。这位时年60岁的老干部要“干一件大事”——种柑橘。

  埋头8年,在范敬超的带领下,当地柑橘园的种植地域已覆盖集益、研经等4个乡镇的19个行政村,面积达10100亩,投产果园每亩平均收益1万元左右。但是最让他得意的是,“村民终于信我了!”

  不做官回村当农民的想法,范敬超酝酿了不止三两天。

  曾在四川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政府救灾办等部门任职的范敬超,几乎始终在跟“三农”打交道。他走访过210多个基层县市,还到日本、以色列、美国等多个国家探访现代农业发展,写出不少如何发展农业的调研论文。

  相比在外调研所见,每年回老家看到的场景都让范敬超感到心酸,“那时村里的路没修,下雨天泥过脚踝,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田地撂荒,到处都是空房和荒山,感觉家乡与外面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

  早在2007年年初,范敬超就已作好退休后回乡搞现代农业的准备,并让老家的姐姐先行作些尝试——养鸭、兔和鱼,但效果都不太理想。

  同年在四川仁寿县的一次调研,让范敬超眼前一亮。他在当地发现一位名叫徐文科的“创业能手”,在这位能人的带领下,当地一种名为“清见”的杂交柑橘种植面积已扩展到近万亩,每亩产值高达1万元以上,甚至出口到越南、新加坡等国。

  “徐文科带领乡亲发展现代果业的事,为我提供了一个现实版的成功案例。”与徐文科的交流,让范敬超跃跃欲试,“我们老家的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跟仁寿县非常相似,为什么不能试试?”

  当时组织上正想安排他到省参事室主任的岗位上发挥余热。“可是我想回村当农民。”范敬超果断回绝了组织安排,多次沟通后终于得到理解。

  2008年,这位“厅官”如愿回乡了。这个多年不干农活的老干部,是一个人回去的。

  “当时家里人都反对。”从政期间范敬超就因频繁的地域调动与家人聚少离多,“退休后放着好好的晚年不休息,非跑去农村干啥?”“你一个回乡,在村里的基本生活都没保障。”家人极力反对。

  对没有任何柑橘种植经验的范敬超来说,回乡的阻力还不止这一点。“你官当得好好的,还愿意回来当农民,还说是来扶贫的?骗人的吧?”对范敬超回村张罗种柑橘的举动,村民们并不理解。

  土地流转是建果园首先绕不开的问题。由于种植对交通、产业干道和蓄水池的需求,部分田地会被硬化,招来了部分村民的抵触,甚至有人说,“你这样弄坏了我们的风水。”

  “当时村里不少人觉得一个60岁的人,万一干了两年弄砸了,我们的钱和地怎么办?大家都有顾虑。”范敬超的邻居刘明珍说。

  面对质疑,范敬超挨家挨户地与村民沟通,不断解释建果园的好处:不操心也能每年领土地租金、家门口就有就业岗位、村里条件得到改善,最终才获得普遍支持。

  修路的事,从规划指挥、到协调建设,范敬超一手操办。

  眼看着道路一点点修好、果园有了眉目后,范敬超从外地请来了18位懂种植的技工。他从此开始了每天早上5点起床给工人做饭的生活,“不通天然气只能烧柴火,一边给灶下添柴,一边赶紧到锅里铲两下”。忙完家务就和工人们一起扎到果园里。

  创业以来,范敬超“每天在果园至少步行10公里到处解决问题”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最初只有505株‘清见’树,现在柑橘园的面积已达到10100亩,我们计划2016年再增加6000亩左右,达到1.6万亩。”范敬超指着办公室里“十年发展绘蓝图,百村行动产业兴,千山巨变成果园,万众致富建新村”的标语,兴奋地透露。

  村民对这种变化的感受深刻,“以前村里山上基本‘远看绿油油,近看没搞头’,到处是被撂荒的田地。”84岁的村民张安常说。如今从成都市沿着213国道去往井研县城的路上,巨大的“橘梦园”招牌引人注目,顺着招牌一路走去,果树上挂满包着纸膜的金色柑橘。

  范敬超回乡种柑橘的事被媒体首次曝光后,备受赞誉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质疑——“你的项目资金怎么弄来的?”“肯定在任时又是个贪官。”

  听到这些指责,范敬超觉得很委屈。“启动时的10多万元资金是我的积蓄,果园面积扩大到100亩的时候,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来几十万元”。果园扩展至600亩的时候,范敬超又动员家人卖掉了在成都的房子和父亲在乐山的房子。

  “这样一来,家里关系更紧张了。”范敬超的妻子只能搬过去和女儿一家住,2015年退休后才搬到村里与他一起住。“她觉得因为这些报道,我做的`事成了个吃力还不讨好的事,吃了苦却又莫名其妙给自己抹了黑。”范敬超苦笑说。

  1969年,范敬超高中毕业走出村子,成为民办教师,后转为公办教师,又到广播站工作,此后踏上了仕途,从科级、处级、直至厅级。虽然好不容易“走出村子又走回来”的举动让旁人不解,但在他看来是件很自然的事。

  范敬超不止一次地向别人提到红旗渠,他一直将带领全县用10年建成红旗渠的杨贵视为偶像,“他的责任担当实在了不起。”范敬超说,“参加工作多年,每次回家都深感家乡的落后,若不能用自己的能力,通过探索现代农业来改变家乡面貌,就太可惜了。”

  谈起当地的发展模式,他思路清晰:“2/3的四川人生活在丘陵,丘陵地区人多资源少。当今农村,面宽量大,普遍存在‘3大难题’:传统种植业效益低下,留不住年轻人;农村劳动力日益老化;撂荒地越来越多。我的家乡在这3方面都有代表性。这些问题的破解出路就是现代农业。”

  回乡8年多,范敬超每年有超过300天都在乡下。为带动村民一起致富,2011年他发起成立杂交柑橘专业合作社,根据“业主开发,专合组织服务,农民种管致富”的理念,村民们以土地入股,旱涝保收领租金。

  村里60多岁的老人也跑来合作社工作。为了照顾孙子,方幼华放弃打工来果园工作,“小孩白天上学,我来果园上班。时间很灵活,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在专业合作社工作的村民,人均年收入可达两万元。

  看到日渐良好的收益,村民开始自愿把土地交由合作社成规模地种植柑橘。范敬超还通过“畜(禽)——沼气——果(鱼)”循环产业,实现清洁生产。几年时间,村里新修了十几个水塘,现代化农用机械设备的购置和使用让生产效率有了大幅提高。

  合作社的成员从最初的5人壮大到1600多人,并带动附近村民成片种植柑橘,为产业覆盖区农民人均增加5000元以上纯收入。

  范敬超的中学挚友、目前该村果园承包业主之一周泽文,给他起了个绰号——“司令”。谈及柑橘的销售问题,“司令”并不着急:“目前产出的柑橘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以后产量再扩大,电商会成为我们的重要销售渠道。”

  “如今的果园除了自己管理、业主托管给我们种植的外,多是一些有志业主来村里承包的。”范敬超说,先后已有十多批次的业主前往当地承包果园,还有30多名当地年轻人返乡就业。

  “看到村里变好了,又考虑到带孩子的问题,我也回来工作了。”曾长期在外打工的曾容说。

  范敬超认为,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解决人的问题,“发展之所以艰辛,关键在于缺乏领头人,思想观念要转变。产业覆盖到哪里,哪里才有发展的希望。应该鼓励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带头致富,否则农村就没有希望。”范敬超呼吁,“我一个60多岁的老头,只是给大家作一个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年轻人回乡,会大有作为。”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三)

  初见老何(药品终端网创始人兼CEO何思德,人称老何),眼前的他不同于微信里那个低调的不能再低调的老何,一切皆因,这次见面,老何给了猎云网一个大写的惊喜——去年12月,药品终端网完成金额为5000万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投资方为国弘资产。现在,公司启动了股改工作,最晚今年7月,药品终端网将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在资本的寒冬中完成3轮融资,我的第一反应是恭喜,然后便是疑惑,回顾其前两轮融资的投方名单,除了险峰华兴和纪源资本,经纬中国甚至出现了两次,这次为什么缺席了呢?

  老何说了,虽然没有参与,但经纬极力促成了此次融资,对此,他心中充满感恩。

  说到融资,老何从来没为这事费心过,即便拿了钱也极其低调,但酒香不怕巷子深,仅凭借平台交易数额30%的环比增长,就足以让各路资本趋之若鹜。

  我眼中的老何,有着和这个互联网创业时代极不相称的低调性格,却一手将药品终端网塑造成行业黑马。

  认识一个步步为营的老何

  很多年前,老何大学毕业后只身前往北京打拼,技术出身的他一下子就扎到医疗软件行业。后来,老何不打算继续打工了,就开始创业。他开了一家医疗软件代理公司,销售老东家的药品管理软件。

  渐渐地,他意识到药品行业的格局在发生变化,小的公司锐减,更多的是朝向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对管理软件信息化、数据化的要求就更高。老何几次飞到老东家去协商沟通,希望能够顺应行业发展,做出改进,但都无疾而终。

  索性,老何另起炉灶,自产自销,做基于互联网的医药管理软件。那是2005年,老何被糟糕的网络条件和落后的软硬件基础拖的很惨,产品开发屡屡受挫。最终,不得不靠拉客户、做项目、赚服务费来养活公司。坚持了4年,老何考虑不能这样下去了,他看好互联网,认为电子商务大有可为。

  基于多年做医药管理软件的经验,老何非常熟悉药品流通的中间链条,他想做一个B2B的药品电商平台,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于是,经营软件销售的同时,老何在2010年注册了新公司,也就是如今的药品终端网。而这个产品初衷,老何很少提起,却始终未曾改变——持续优化中国药品行业的供应链条。

  在“鸡生蛋与蛋生鸡”之间纠结的老何

  熟悉药品行业的人都知道,药品行业的供应链条长而复杂,对于老何也是,他到2011年才彻底明白。药品终端网要做的就是通过B2B的电商平台直接连接药企、药品批发商和终端药品零售店,双方能在平台直接交易,整个渠道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看清了方向,老何却被一张小小的“牌照”难倒了,但他的耐心丝毫没有消磨掉。历时2年,老何先是争取到了行业信息发布资质,又终于拿到了药品电商的“王牌”——B2B医药电商国A牌照。

  得偿所愿,老何赶紧卖掉了之前的软件销售公司,打算专心做这么一件事,确实,真正的“大敌”在后面。

  所谓B2B,上游和下游皆是命脉,中间以信息和交易做连通。上游是供应方,也就是药企和一级批发商,下游是药品零售店。但这个上游和下游都很难搞,老何向猎云网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

  老何找到上游供货方,人家质问老何:“平台上有多少零售店?还没有,那我上来卖啥?”老何找到下游购货方,人家又会说“这个平台对我有帮助,但是没有供货商那我上来干啥?”

  最后,老何只好利用曾经销售医药管理软件积累的客户资源,给这些药品集团客户提供免费的使用和服务,甚至细化到整理药品信息,录入到网站等等。日积月累,上游供货方渐渐多了起来,牵动了下游药品零售店在平台注册使用。

  老何记得清楚,2014年4月,药品终端网产生了第一笔交易。但也仅仅是交易,不仅支付要在线下完成,连订单处理也要人工操作。为这,药品终端网经过数次迭代。

  所谓好事多磨,破局以后,药品终端网的交易数额月环比增速达到30%,甚至40%,这种模式验证可行,紧接着就是以四川为试点,积累用户。老何组建了团队做地推,挨家挨户的走访药店,遭过白眼,也被赶出来过……但就是以这种最传统的推广方式,药品终端网能最直接地了解用户痛点,也拿下了四川地区大批药品零售店的合作。

  之后,药品终端网走出川、渝两地,在福建建立了第三个办事处。

  认识一个永不谈颠覆的老何

  2014年10月开始,药品终端网启动了融资计划,直到12月底,老何接到了经纬中国投资董事喻志云的电话,回忆被勾起来,老何对猎云网讲:“喻志云是经纬医疗健康投资组的,当时,他对我们的项目充满了质疑。这通电话打了2个小时,喻志云改变了想法,转而觉得我们这个项目非常有意思,第二天,他就飞到了成都,我们面对面的又聊了2个小时。

  然后就是到北京见张颖,张老大和我聊了有30分钟,说这个项目好,投!有了经纬的支持,我们后续的`融资也都比较顺利。后来,险峰华兴的老大陈科屹也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我们在电话里就把融资的事敲定了。“

  经纬中国领投,险峰华兴跟投,金额为2700万人民币,药品终端网的A轮融资也就这样完成。

  这时候,药品终端网想要快速走向全国,而可以预见的是标准化的电商经营在面对药品行业错综复杂的利益结构时,很难不“打架”。在这方面,老何的想法绝对和“颠覆”、“重构”什么的不沾边,药品是传统行业,他要先遵从企业的利益诉求,从信息化入手,来实现对药品供应链的优化。

  老何告诉猎云网:“药品流通渠道的区域性强,比如,同个厂家的同款药品,其价格在全国的不同省份和地区可能都不相同,要完全避免直接整齐划一可能造成的利益矛盾,我们就采用在线的区域管控、价格管控、以及客户管控。”

  2015年7月末,老何通过猎云网宣布了融资的消息,纪源资本领投,经纬中国继续跟投。经纬喻志云如此评价老何:“在我投过的项目中,药品终端网是唯一一个,大家商定好的计划,被超额完成的。”而谈起纪源资本,老何称其为行事干净利索,决策速度极快的投资机构。

  对于投资机构的帮助,老何和猎云网愉快地分享了自己的体会:“第一,是资金上的支持;第二是对于我们商业模式不断深入、不断清理的帮助。在融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质疑你的商业模式,从而会加深创始人对商业模式的反思,会让你的商业模式越来越精确越来越专注。

  第三,投资机构会有专业的投后,这种投后会针对创业公司的财务、法务、包括股改、期权池设立等等,做很多专业的培训,这对于公司和团队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第四,企业要发展需要不断融资,而我们在这方面的资源和时间都极其有限,你的投资股东会充分的利用他们的资源帮你实现对接,为你打开资源。”

  目前,药品终端网的已经在全国拥有10余个办事处,月交易额也从2014年的19万人民币不断攀增,到如今近1亿人民币。并且,在传说中的资本寒冬年,药品终端网完成了3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达亿级。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04-01

成功人士故事11-12

穷小伙三年变身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11-18

成功人士的智慧故事11-24

历史成功人士的故事03-05

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09-22

古代成功人士背后故事04-09

成功人士故事(15篇)12-26

成功人士故事15篇12-24

关于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