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真实生活感悟数学魅力分析

时间:2022-12-09 05:33:47 生活感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走进真实生活感悟数学魅力分析

  数学发展论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就是事物的定量化和人的定量思维,它的基本语言就是数学。数学将成为21世纪的每一位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是每个公民必备的,简单的消费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等能力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素质。

走进真实生活感悟数学魅力分析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也要经历以下过程: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陶行知先生一向倡导"生活即教育",在其生活教学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张雪门先生提出的"行为课程"也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因此要重视学生生活本身的教育,实行教育生活化。数学是理性的、抽象的。生活却是感性的、具体的,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只有在被抽象成数学符号时,才可能被称之为数学。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教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因此,我们要在学校的数学活动中,要打破数学与生活的隔阂,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观察、寻找身边的数学入手,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索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知识、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我们要确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让学生在愉悦的数学情境中乐学,在兴趣中实践,并力致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知识。数学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就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掌握数学知识。从新课程的数学教学生活化出发,就是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得对数学的体验。好的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足以证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将如何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的素材,但数学素材不等于数学,我们要利用生活中的教学情景创设活动冲突,引导他们积极地去发现、去寻找材料。去探索数学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相信通过回归生活后的数学教学将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一、让课堂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认识需要的一种情绪,是学习的直接动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兴趣是一切活动的源泉","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那么做任何事都失去了动力。而对于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习的最大障碍。所以以学生生活经验为背景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起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并产生问题或从情境中获取学习的突破口,引起探究欲望,使之从主观上产生愿意学习的动机,并在动机的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学习和掌握数学,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要用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人人学习有用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因此,把学生生活体验融进课堂,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

  例如:"怎样打电话省钱?""压岁钱怎样花?",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

  又如: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由于学生已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的概念、计算等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同时,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积累了许多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经验,需要的只是进一步深化。教学初先展示一些实物例子,有石头、植物等呈现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也有橙子、苹果、西瓜、菠萝等具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另外还有人类创造的物体,如中国的传统建筑、钟楼、书、蛋筒、冰激凌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都跟哪些几何图形类似,问题一出,学生兴趣高涨,很快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接下来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利用美术知识,自己画出这些实物的几何图形,并比较这些图形有哪些类似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很快,学生辨认出柱体、锥体、球体、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等,并通过简单计算,得出欧拉公式。一节课下来,学生自始自终都在参与,掌握却不吃力,只因知识来源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学有所依,习之有法。

  当学生能体验到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学习时,兴趣就在不知不觉中萌发,主动学习与思考就是很自然的反映。往往在活动中能创造性地发挥,把经验提炼成数学新知识,完善认知结构。这种源于已有知识经验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做一名有心人,要引导学生发掘身边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信手拈来,数学无时无刻不在身边。让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激发起强烈的探索兴趣。

  二、捕捉生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

  教育家曾指出:"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决不是唯一的资源"、"大胆而创造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成改编教材,那是教师的业务权利。"用学生当地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取代改编教材的例题,会使他们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不断激励他们积极探索求解的强烈愿望。

  例如:教学"折扣"一内容时,教师设计几间为了搞促销活动的商店,推出的各种各样打折扣的优惠办法,以此来吸引消费者。要求学生利用"折扣"知识,用最便宜的价钱买到同一件商品的实践性活动。学生根据以往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在应用意识的指导下,以个体或自发组成的形式,通过调查、分析、比较、讨论,最后,选取最便宜的购买方案,达到应用数学知识于现实生活的目的。在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创新品质得到培养,同时,也锻炼了与人交往的综合素质。

  又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设计问题: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把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对折20次有几层楼高?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折叠纸条,然后对得出的结果进行条分缕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反响相当强烈。这种让学生亲自动手,以模型去表达数学问题,以通俗化去解释抽象化,通过感性认识来提高理性认识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互相交流,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积极性。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连贯性,新知是已知的延伸、发展或转化,每个知识都有其生长点,也有与相关知识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学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学习积极性和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利用学生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从自己的大脑中检索并提取相关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联想、迁移,经过同化或顺应,成为新的或更复杂的知识结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如果学生大脑中的某个部分是空白的--没有所需的知识经验,必然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学生怎能主动参与呢?所以,将数学知识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设计出"先行组织者",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为启动学生的思维提供很好的切入点。

  三、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于是在抽象的教学面前许多学生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恐惧感。为了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演、思考、交流,从而切实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绝对值》的教学时。让学生回忆什么是相反数,提出一对相反数+1和-1,并要求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启发、引导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互相讨论这对相反数在数轴上位置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什么是绝对值呢?分组讨论,经过一阵思考,同学们做出如下三种答案:

  1、认为绝对值是指两个地方之间的长度。

  2、认为绝对值是指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

  3、认为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之间的距离。

  在课堂教学中,把一些抽象的数学名词,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学"的实际意义,回答问题也一步比一步深刻,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因而主动建构数学模型,并进一步解释与应用。

  四、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学价值,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学到的知识只有运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验证,才是最终的学习目的。另外,教师还应为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解题的"托儿",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验证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使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调查了解有关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

  例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说说周围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培养学生有意识的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数学美,源于数学,是数学的本质属性,数学美感通过学生在一定审美经验上的感知体现出来并反作用于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并产生美感,从而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使学数学成为一种享受,那么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会更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对美的事物感受更为深刻,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不失时机地把生活中"美的事物"与数学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爱屋及乌"的连锁反应,使学生从内心深出感受数学美。

  例如:在讲完"黄金分割"后,向学生展示各种精美的图片,告诉学生这些精美图片之所以美,是因为他们都符合"黄金分割"原理,它是最美、最巧妙的比例。还介绍了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其他用处,如华罗庚的"优选法"等。

  又如:在讲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先让学生玩"算24点"的游戏,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游戏中很快知道了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作用。这种游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21世纪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世纪。面对迎面而来的挑战,江领导同志在《在接见出席中科院第九次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部分院士与外籍院士时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有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已有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基于这种理念,数学教学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重视以学法为核心的数学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面对新世纪,随着人们对数学教育的反思,越来越认识到数学教育不仅仅是"概念--定理--例题--练习"的知识传授型模式,而应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的创造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典型教学形式就是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优化思维品质。开放性教学相对于传统的封闭教学而言,其特征是数学题目不完备,结论不唯一,既没有现成算法,也没有确定答案。它要求解题者灵活地在不同经验和能力水平上充分联想,敢于创新;要求解题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有关的各知识点上,促进积极思维,独立探索各种答案,从而为学生探索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空间。

  例如: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运算

  1、用计算器进行正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让学生测量估算一页纸(数学课本)的厚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测量估算、动手实践及数据处理的能力,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使用计算器的意识。各中测量的方法不尽相同:有从测量1张无法操作到测量10张得到结果的;有从装订线这边测量整本书的厚度;有从翻四处测量整本书的厚度;有测量100张的厚度;有测量50张的厚度......每一组的同学都使用了计算器。有的测量方法虽然相同,但结果却不大一样。

  2、用计算器进行正数的乘方运算,把一张纸连续对折30次后,请同学们估计它有多高?学生经过动手折纸发现规律:折1次有21张、折2次有22张、折3次有23张......折30次有230张。(这个规律学生在前面《有理数的乘方》中已经略有研究。)获得结果,用计算器计算230(可用乘法):230×0.080÷1000≈85899(米)--比珠穆朗玛峰高得多。

  又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学生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介绍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如何来解决问题的,从而使同伴知道如何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培养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六、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动中的应用价值。"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积极构建生活教学的教学体系,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体验研究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购房中的数学问题"、"铺地砖问题"等,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有的问题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

  七、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运用数学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小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运用数学意识,就是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倾向性。它具体体现在:当主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当主体接受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探究这一新知的实用价值。数学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理解和解决在日常生活、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意识放在根本地位。这不仅要求教师要从现实生活中收集大量知识背景材料为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作坚实铺垫,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索中充分体现数学的力量和数学的美,让数学知识系统与现实世界有机结合,使选择于日常生活中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学习数学,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是一个一直困扰学生的问题。教师的作用就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运用价值,从而加强学习主动性。能"活学"还不够,还要"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服务"工具"。数学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知道数学的来源,更要知道它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布置学生思考问题:学校操场上的旗杆顶部不能到达,高度如何测量?根据你的方案选择测量工具。课上,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思考方案和实际操作,一共讲出六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并讲出各种方案的优点和适用范围。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充分注重学生心理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并成为主体;主重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不只是结论;强化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又如:《实践与探索》的教学设计问题:某校科技小组的学生在3名老师带领下,准备前往国家森林公罗考察,采集标本。当地有甲、乙两家旅行社,其定价都一样,且表示对师生都有优惠,甲旅行社表示带队老师免费,学生近8折收费,乙旅行社表示师生一律按7折收费。经核算甲、乙两家旅行社的实际收费正好相同。问:1、该科技小组共有多少学生?2、如果科技小组增加学生人数,那么选哪家旅行社较合算?(乙旅行社合算)。3、当人数增加为200个时,情况是否还是这样吗?4、其他条件不变,选甲旅行社合算,学生人数应有变化?(人数小于21名)。5、当老师人数变为2,打折情况不变,又如何呢?

  这个设计使问题一步步地深化,解答问题的方式不断地转换,学生学习的方式也跟着不断地转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激活兴趣点,让学生有兴趣地思考,可使学生不仅在能力上,而且在情感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和创造过程,这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一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从过去的偏重知识技能的落实这单一的目标,转向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功能,做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整合,使数学课堂教学不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还关注了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理念的重大改变,促进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心理渴求,高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使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有效地促进课堂的教学效率的提高,充分显示了课堂教学活力之所在。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到底就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识以学生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正如数学巨匠康托所说:"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才能不但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让生活化的数学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宝贵礼物",让数学因为生活化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多彩。

【走进真实生活感悟数学魅力分析】相关文章:

《平均数》教学分析感悟生活的魅力05-05

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随笔04-18

生活感悟:真实珍惜05-11

细节的魅力生活感悟04-28

沉郁的魅力的生活感悟03-29

微笑的魅力生活感悟04-03

生活中真实的感悟散文04-01

感悟来源于真实生活05-11

真实的生活作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