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望书》读后感

时间:2022-12-02 01:02:0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后望书》读后感范文

  《后望书》读后感(一):吸引

《后望书》读后感范文

  没有看过这本书,但看到简介中:沿着中国的流水动脉,游览和回望那些被"建设"掉的风景。这句话,立即被吸引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又有多少风景被“建设”掉了,知道的已是不少了,那有多少不知道的,众人皆知,伟大的“长江三峡”工程,有多少风景,埋于地下,即便是抢救的也不会再有原来的味道,变了,就是变了。

  《后望书》读后感(二):诗人之情,新闻之笔,待要深究,浅尝辄止

  这四个词是我读到一半所想到的。常说好的文章情理交融,为情所动,为理所服。从情感上讲,这的确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好书,作者长驱进漠北荒原,行船到峡谷河湖,以所见所想写出真情。但每每读到此,除了作者的慨叹,我总是想深究一步去了解中国今天种种人与自然矛盾背后纠缠的根源所在,但作者到这里却戛然而止。我不知道这是新闻纪实的习惯写法,还是作者身份所致不便详说,亦或是这仅是一本个人的旅行笔记,深究原因也许是对本“后望”的慨叹过分苛责了。不过不管怎么说,点到而不说透对读者来说是一个遗憾。

  《后望书》读后感(三):也许无法跨越

  对过去几十年的运动提出质问的,卷帙浩繁。不可无视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然而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是否更加合理呢。

  近代的文明是西方的拷贝,现在对环境和历史的观念,也是西方给的。人是善于学习的,观念进步是容易的,当遇到更加高阶的文明,作为自然人,接受文明是相对简单的。然而历史发展有其内在的必要需求和规律,一百年前,西方已经开始关注环境发展,也许是因为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地步。而五十年前,我们还有三千万饿毙的残酷现实,三十年前才基本实现温饱,近十年才开始关注体面。

  观念是可以跨越发展的,而民生也许只能循序渐进。也许快速发展无法避免阴暗面扩大,能多一些反思也是好的。

  《后望书》读后感(四):簡評

  最初是在聽靜雅思聽的Podcast時聽到這本書的部份內容,引起了我很大的興趣,隨即發現這本書在書店裡根本買不到,淘寶上倒是有,一時沒有下手,隨後也就淡忘了。最近才在書店裡偶然看到,當即買入。儘管有着很好的初步印象,真正閱讀的時候,卻發現本書並沒有那麼好。

  作者是體制中人,本書涉及卻又是當朝最深重的政治問題、社會問題、生態問題,行文起來,往往欲說還休,時時半途而廢,下筆不敢十分用力,落墨何能三分入木?這自然令欲窮究竟的讀者鬱悶不已。

  體制人說體制事,抑不住激憤,又放不下身段,更抵不住權勢,本來就很為難,倒是不必太苛求作者,願意這樣呼喊數聲,也算得是一本良心書了。

  祗是,這良心裡面隱隱還是有些急先鋒的脈動。

  《后望书》读后感(五):痛心疾首

  可以想见朱先生著书时的心痛无助愤慨。。。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是不惜一切代价,独独不在乎人。

  对朱先生非常敬仰,本着一个多年职业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去探索发现报道记录,凭着一个炎黄子女的赤子之心。

  中国在干什么?!不能慢一些么?不要说大自然在报复人类,是你们把大自然逼得无路可走。

  老房子没了,老街道没了,仅有的还打着广告的旗号收费营业,门票不菲外,还间间都是纪念品店小商品店小吃店,多么浮躁啊。想着古人诗词里的那些美好,真不知后人该如何意淫那些辞藻。

  水水水!北京天天喊着缺水,嚷着水!可一到冬季,铺天盖地的冰雪项目,人工造雪。不费吗?可发一笑。

  建高楼造大桥,一直往前冲冲冲,在2会期间看这本书仿佛显得更回讽刺警醒,且不说造得太快太多,又有多少隐性的坍塌裂缝呢。孩子饭都吃不上,衣都穿不暖,房子还漏风,还遑论什么权利和自由呢。

  合上书本,好沉重,又无可奈何,只能珍惜所有及当下,节约能源爱护关心周遭,盼更多的新闻从业者及所谓砖家都能如朱先生一般。

  《后望书》读后感(六):望而不忘

  与《后望书》相遇,可谓机缘巧合。多少抱着一点看旅游资料的心态。但是从翻开第一页起,就注定这不会是一次轻松悠闲的阅读。

  朱幼棣老师的叙述朴实流畅,但优美的文字之下,涌动的是深切的悲哀和无奈。书中提到的地方,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或处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生态环境的循环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或拥有深厚的人文渊源,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纪念传承的历史意义,但是这一切,有的已被贴上“曾经”的标签,有的也在消亡的路上渐行渐远。《城记》作者王军称其为啼血之作,实不为过,书中呈现的事实,沉重到让人无法呼吸。人类社会发展的脚步无法停止,对利益的疯狂追逐,在很大程度上蒙蔽了当局者的双眼,让人无法看到本该珍惜的东西,在挥动着以发展为名的利刃时,我们斩断的不仅是文化的血脉,更是支撑灵魂家园的自信。而回头望去,已是满目疮痍,如同喧闹过后的寂寥,在人心中侵蚀出无法愈合的空洞。

  如作者所说,普通百姓,在那些所谓“重大决策”之中,从来没有发言权,但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至少应该有知情权。作为中国人,当然应该了解支撑起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文化,知道我们曾经拥有过和已经失去的一切,不因为无知而无视,因为了解而开始关注、珍惜和维护。“后望”却是我们自我拯救的开始。

  《后望书》读后感(七):为了忘却的纪念

  《后望书》大致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回望消失的古城和古建筑,同时摘取了一些颇具现代感的新建筑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现代“审美观”;一是写西北那些消失的古河流,和目前的缺水现状。

  作者有诗人的情怀,因此在他行走在那些古城的遗迹上时,打通了古今的界限,唤醒了读者对那些消失的诗情画意的追忆。作者写黄河沿岸,潼关一线,蒲州、陕州、蒲津渡,思古之情郁郁葱葱,昔日繁华的市街、泛滥的诗情幻化成轻灵的文字跃然纸上。往事是美好的,现实是冷酷的。这些孕育了绚烂文化、生发了美好诗情的宝地,竟然成了一个不完善的水利工程的牺牲品,永远成为了回忆。作者在看见新建的鹳雀楼一节写到:“呜呼,登楼远眺,前不见黄河,后不见古城,更无飞鸟。而山河之伟,云烟之胜,风土之异,不殊于往古矣。”寥寥几笔,写尽了唏嘘,写尽了苍凉。

  当然作者没有陷入纯私人化的个人感伤中,而是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从全局考虑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结果和建议。针对拆古城建水电站的经济追求,作者说若将古城开发出来,旅游产生的利益远远要大于发电的利益。针对目前国内出现的一些奇形怪状的建筑,作者说国内简直成了国外某些设计师奇异想法的试验场。同时说当代城市建筑的败笔,多与“虚高的视角和自大有关”,因为传统的亭台楼阁显得过于精致,无法体现某些人想要的气势和威风。

  后望,不止是凭吊和纪念,还是给当代人一个鉴照,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更好的与历史与自然和谐?每个人都需后望。

  《后望书》读后感(八):不知所望

  评价本作让我左右为难。一方面,作为记者、官员,朱幼棣本人自然有着无比接近真相的第一手材料,再加上其拳拳的爱国赤诚,使我下不去手用“差评”为本作盖棺论定;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任官多年的前记者,毕竟手生已久,于是乎本作的质量着实差到令人发指。

  于是,我取了一个折中的结果,也就是中评。

  现在来尽量客观地评论一下本作。对于作者朱幼棣而言,无论他身为新华社记者还是国务院官员,都心系吾土吾民,本作的内容也当然是这个主题——因发展及相应政策而造成的环境之觞和流离之民。书分十个小节,其中古迹、水利、移民为几个主要的话题和议点。概括讲来,其每个小节大致都由以下的三个部分组成:

  * 事发地的故实、史事。

  * 事发地的现状,以及作者的考察亲历。

  * 造成现状的原因分析与数据罗列。

  在本作中,这三个部分通常是穿插而叙,作者则完全不考虑任何的逻辑及大局的把控,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因此,读来很容易产生一种生拼硬凑、文格分裂的感觉。从读者受众来讲,朱幼棣本人则显然没有想明白本作到底应该是写给谁看的——让文青来看,本作显然及不得《文化苦旅》那般的浪漫情怀;给百姓来读,本作又比不上柴女神那润物细无声的行文情感;交官员来审,本作则失诸过分的酸腐。

  所以我觉得,朱幼棣自己都没想明白该怎么写,他只是做到了炫学、抒情、吐槽,然后把这些东西不甚高明地杂糅拼凑在了一起。

  《后望书》读后感(九):你为什么反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去年,朱幼棣在浦东干部管理学院讲课,因为听课的多是水利部门的干部,朱幼棣就避而不谈水利工程的得与失,只讲河流与文化。有学员质问朱幼棣:“你为什么反对南水北调工程?

  全班一片寂静。

  朱幼棣说:“你是看了《后望书》?书上写得明白,我只是反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那你为什么反对西线工程,调水把西北建成粮仓,有什么不对?”

  “那咱们算算账,看看用从长江调来的水种小麦合不合算。”朱幼棣说,“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静态投资3040亿元——实际上可能大大超出;工程使用寿命45年计算,每年实际耗资67.5亿元。即使四十多年后调水工程仍能使用,维修成本也很高。

  “经济学投资回报通常按银行利率计算,以5%利率计算,1年为150亿元。这两项相加,调水实际费用为217.5亿元。这还没有算调水工程的管理成本,这个管理成本一年也需要5-6亿元。这个费用我们暂且忽略不计。”

  朱幼棣扳着手指继续算下去,“按西线工程按设计,一年调水量为170亿立方米。这样算来,长江水调到黄河,每立方米成本1.28元。黄河水再流到千公里外的宁夏、内蒙、河套引灌区,加上损耗,每立方米水成本要达到1.5元。若加上提水等费用,实际每吨水成本超过2元。

  还有小麦耗水系数,在华北降水多的地方,生产一公斤小麦只要几百公斤的水,而在西北,生产一公斤小麦就需要1立方米的水。

  这样一算,这样高的水价,你种小麦种得起吗?”

  提问的学员一言不发,默默坐下。

  于是讲课继续进行。

  《后望书》读后感(十):以史为鉴

  之前看过朱先生的《大国医改》,我认为每个人都值得一读,因为医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几乎人人都会和医药打交道,一生不吃药的人几乎没有。朱幼棣先生忧国忧民,说出了医药行业中的乱象,写的非常认真诚恳。医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不生病的时候不关心,真正生病了就得倾家荡产把钱送给医院,这一切都是什么原因?我认为应该每个中国人人手一本,让老百姓了解真相。

  如今灯下品读朱幼棣的《后望书》,那首“中国哟,请你慢些走,停下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的诗句不由自主地浮上心头。一味飞奔的脚步创造了暂时的财富,却割裂了历史,掩盖了愚蠢和谬误,扔掉了理智,忘记了思索,错过了精彩,在这片曾经留下千年辉煌长卷的国度上制造下了累累难以治愈的创伤,而《后望书》正是作者朱幼棣回望历史、反思过去。

  把脉当今,在大量地实地调查取证后,为这些创伤绘制的历史地理图谱、写下的诊断书。

  ? 一本好书自有其价值,就算不能直接影响上层的决策,也能多少提高阅读者的认知,而民众的整体认知提高了,这个民族的行事方式就势必会发生改变,后望,是为了前瞻,这几十年,我们的发展已经够快,是时候回头看一眼,反思一下了。《后望书》这本书的题名,是相对于“一切向前看”而言,以史为鉴,重新明确自己所担负的历史和文化责任。文字有很强的时空驾驭力,同时能将浑厚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字字如锤,句句溅泪。有读者说,还未能完全看完,但决定要收藏这本书。我的感觉也是如此,它沉重得让我步步惊心,它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它的存在本身就值得我们去供奉。

【《后望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望秋12-09

关于望的作文12-28

回头望作文01-10

望天湖作文精选12-08

杜甫:春望03-31

杜甫:望岳03-31

望为题的作文12-09

《望岳》诗词鉴赏12-07

春望课后答案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