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鲁迅的文章

时间:2022-11-23 13:04:56 文章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写鲁迅的文章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为此阳光网小编为大家推荐了关于写鲁迅的文章的有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关于写鲁迅的文章

  关于写鲁迅的文章篇一

  鲁迅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他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那种深切真实的感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他所生活的年代里,弥漫着封建黑暗的气息,那个污浊的社会,不但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普通的“受众”,反而成为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作家,就像高尔基的作品《童年》之中的阿廖沙一样。

  起初,面对日益衰微的旧中国,鲁迅先生和孙中山一样在学医,就在快学成时,鲁迅先生才真正意识到:想要救国,光凭身体上的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从思想上唤醒民众,自由的束缚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束缚。从那以后,鲁迅先生便弃医从文,真正开始从思想上让民众觉醒。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有无数的人因鲁迅的文章而彻底醒悟,可也有人企图让鲁迅先生“碰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依然拿起笔,坚定不移的写着,即使前方有无数的暴风雨,他也会说“:我所走的路,为的是全中国的人民,,他们不了解我,我没有怨言,我坚信,我所走的路,一定是对的。”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

  在为革命做出伟大贡献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狂人日记》,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在现我的眼中,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我欣赏他的作品,对他的作品,无论何时,我都是满怀期望地去阅读,在他的作品中,我时刻感受到那一种对于文学的热爱。如果说文学创作是鲁迅的生命,那么他的对于文学的热爱,就是控制它整个生命的灵魂,假如当初鲁迅没有放弃学医,可能到现在,我们都还没有觉醒!

  在若干年后的今天,在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今天,我们记起了无数的革命先烈,他们都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伟大贡献。但是别忘了,还有一个人;还有一个以笔为武器的普通作家;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革命家,鲁迅。

  鲁迅是一个普通的人。

  是一个站在我们中间的人。

  是一个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的人。

  我听见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关于写鲁迅的文章篇二

  有人说他是异乡人。

  嶙峋的脊骨,生硬的线条,如绍兴那一块块青灰色的石板路,坚硬、冰冷。

  他脱下了白大褂,用锋利的笔尖做武器,闪着凛冽的寒光,直刺敌人的咽喉,直指人心。

  然而一个古老的水乡却沉蕴着柔美的风景。粉墙黛瓦,流水人家,糅杂着草与土的芳香,眼前的悠悠碧水,耳畔的欸乃浆声,勾画出一个充满诗意,纯粹柔情的绍兴。

  但水乡软玻璃似的明镜里,曲曲折折地倒映出棱角分明,一派豪情的鲁迅。那柔软的水玻璃上折射出一把明晃晃的刀,不,比刀更有杀伤力,“哗”地从水中掠起,撩开了众人的羞耻心。

  曾经,也是这片柔情的水乡,人民看见烈士的血从侵略者刀尖淌下,却仍是一副麻木的表情,甚至有人会用血裹着的馒头治病!

  一声呐喊,划破了寂寥的长空,激起满城碧波,也激起了鲁迅的愤恨。

  任人宰割的民族,没有骨气和灵魂,竟麻木地生活在狰狞和丑恶的社会之中!鲁迅暴怒了!他的笔锋直刺向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以笔的力度宣示着一个中国人的铮铮傲骨!!他最终登上了思想舞台,向旧中国开火,他不畏惧死,也不可能在文坛中倒下,他挥舞着笔,敌人被鲁迅打得满身血痕,魂飞魄散,但鲁迅还要用笔斗争下去,深思凝重的背影,震耳欲聋的话语,振兴了中华民族!也振奋了每个国民的心!!!

  提起鲁迅,往往会使人想起巍峨的华山,冷峻而稳重。他又似山巅上的一棵雪松,俯瞰神州。

  在他的故乡里,他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章,但在他童真的记忆里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随江南的水波在心头荡漾,随恬淡的月光濡染出宁静的水乡。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少年时套着银项圈的闰土,在雪地捕鸟中遗留下小小的秕谷,还有桑葚,皂荚,覆盆子,童年的纯真也不逊于笔锋的尖锐。

  鲁迅在弥漫着硝烟,却又无硝烟的战场上浴血奋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着甘为孺子牛”,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鲁迅的早逝可能与他的尖锐有关。然而鲁迅的灵魂永远在天边微笑,他内心的仇恨在九泉之下也会与恶势力相拼。

  我认为鲁迅不是绍兴人,因为他的豪迈粗犷与绍兴的碧波柔情不相匹配。

  然而绍兴翡翠似的活水配上鲁迅的锐劲不就酿造成一碗浸透着绍兴悠久历史和豪气的酒了吗?

  酒气绕梁,千日不绝。

  鲁迅的的确确在水乡绍兴,那绍兴不就透着灵气和遒劲吗?

  遒劲与灵气,就是鲁迅,就是绍兴。

  关于写鲁迅的文章篇三

  工作忙,很少有时间去看闲书。我所说的闲书,便是跟专业无关又能引起阅读兴趣的那一类书。比如,我手头上的这本《鲁迅书影录》。

  孙郁先生是鲁迅研究专家,数年来在这个领域内辛勤开垦,成绩斐然。这本书,应该是孙郁先生研究之余的边角料,但确是饶有趣味。

  书中收集鲁迅的书影,现今多已难见,对于读书人来说,无疑可以由这本书大饱眼福。我拿到书时,便是先略过文字,将其中书影浏览一遍。从这些书影当中,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装帧风格,书影大多素雅大方,让人过目难忘。其实不仅是鲁迅的书影如此,当时的许多书籍都是这样。比照当下花里胡哨的封面,实在想不起来哪一本曾经让我怦然心动。

  鲁迅是个说不尽的话题,关于其人其文其事,诸多名家曾经费尽笔墨。谢泳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刊名中的文化精神》,视角新颖,见地深刻,在那篇文章中,谢泳比较了胡适和鲁迅曾经办过的刊物的名字。受了这个思路的启发,我在《鲁迅书影录》这本书中比较注意鲁迅的集子都取了什么样的书名,注意之下,发现鲁迅的小说和他办过的杂志一样,书名多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名词,是抽象的而不是具象的,如《彷徨》、《坟》等。与同时代人的书名比如胡适的《尝试集》比较,缺少了一份明快和平和。

  记得山西作家韩石山曾经说过:读鲁迅的书是长脾气的,读胡适的书是长学问的。这话我很以为然,不过,让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会这样?

  鲁迅幼年失怙,饱受世态炎凉,看尽人世冷暖,这些经历,在鲁迅的文字和思想乃至以后的经历上都有体现,我认为这个体现就是:冷眼看世界。

  1928年前后,鲁迅在上海,当时上海的文坛曾经有一次对鲁迅的集体“围剿”,其中便有成仿吾在《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中对鲁迅的指责:“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1932年,《三闲集》出版,鲁迅在序言中直言不讳:“以射仿吾也。”也是在那个时期,一位上海的文学家曾经就鲁迅的口音发过一番议论,鲁迅自然是不满的,索性将1932年至1933年所作的51篇文字结集为《南腔北调集》……

  这些故事,被后来人经意或者不经意地效仿,我想也就是长脾气的原因。不过,鲁迅看世界用的是一双“冷眼”,怀里揣的却是一颗“热心”。他决心要用文字来唤醒国人。然而,在这“热心”之外,鲁迅又是绝望的,他不相信未来存在什么“黄金世界”,所以对于让他失望的社会,他并不想去建设什么,他自己说,他不过是“在黑暗中捣乱”。也正是这“绝望”,让他一眼看穿了几千年来旧社会的本质:吃人。他一出手,文字对于本来就已经腐朽的旧社会便有了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这“绝望”和“热心”,在他一本集子的序言里被他不经意地写了出来:“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这“热心”和“绝望”,恰恰是他“深刻”的根源,后世的人们学不来的。

  我曾经注意过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当代许多从事鲁迅研究的学者,最后都淹没在鲁迅巨大的阴影当中,没有了自己。反复地思考这个问题而不得,最后只好自己糊弄自己:体认到鲁迅“深刻”之处的,缺乏“热心”或是“绝望”;具有“热心”的人,未必“绝望”或者是未必能够体认鲁迅的“深刻”。孙郁先生认为鲁迅在毁坏了一个旧世界的同时又构建了一个新世界。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在这本书中得到阅读的愉悦。

【写鲁迅的文章】相关文章:

赞美鲁迅的文章04-01

赞美鲁迅精神的文章04-01

鲁迅描写景观的文章04-04

水果文章-关于水果的文章-写水果的文章11-27

写家乡的文章-描写故乡的文章11-26

描写桂花文章-写桂花的文章11-27

写夕阳的文章04-01

写春天的经典文章04-04

写春天的文章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