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都江堰

时间:2023-03-09 20:11:34 文章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千秋都江堰

(黑风夜话94 千秋都江堰)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遥远的传说吹拂着三星堆神秘的面纱,纵目广鼻的蜀地先人消失在同样遥远神秘的青铜时代。但秦军还是跨过了难比登天的蜀道,公元前316年,“司马错伐蜀,灭之(《史记.秦本纪》)”。商鞅变法以后的秦国,逐渐开始了中央集权的尝试,郡县代替分封已是后继君王的共识。灭蜀六十年后,秦昭襄王派出李冰为蜀郡守,一项实事工程也随着李冰的出现而载入史册,那就是《史记.河渠书》所说的“凿离堆辟沫水”,后人称之为都江堰。

李冰放眼蜀地,广袤无边一马平川,面积比关中平原不知大多少倍,可就是人烟稀少耕地无多。李冰不解,素衣轻杖问苦民间,终于得知造成原因是一条贯穿于盆地边缘的名叫岷江的河流。桀骜的岷江面目狰狞,泛滥时如脱缰野马横冲直撞毁灭家园,干旱时又远水不救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水深火热的百姓欲哭无泪流离失所。

李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治水工作中,他对岷江进行了全流域的考察,几次深山密林探寻源头。他不畏艰险沿江漂流,直达岷江与长江的汇合处,掌握了第一手水文资料。岷江发源于崇山峻岭,一路青山夹道白云巡游,水裹流沙浪遏飞舟,到了灌县,地势一下变得平坦起来,湍急的水流毫无遮拦,随心所欲地冲决堤岸,挟带来的泥沙也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灌县西南的玉垒山(离堆)又起阻水作用,每当夏洪季节水无处排泻,大盆地里灾难频繁。

李冰经过周密策划,亲率民工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宝瓶口”,然后在江心构筑分水堰。过水为堰,拦水为坝,从大禹开始导就是治水的精髓。水流过堰,受到阻挡后损失了能量,变得相对平缓。江心堰的前端犹如鱼头所以取名“鱼嘴”,鱼嘴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的来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为外江,是岷江正流,大部分来水从正流直下长江;东股为内江,进入内江的水被逼进宝瓶口,实现了江水东流的梦想,宝瓶口是整个盆地灌溉系统的渠首,大大小小的沟渠组成了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分水堰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当内江水位过高时,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这就稳定了进入宝瓶口水量。泽被蜀中的都江堰就这样初见成型了。李冰把蜀郡变成了米粮仓,为以后大秦兵吞六国作出了后勤保障。

一项水利工程的伟大不但看它的建成,更要看它后续的使用、维护和功效。李冰父子耗尽心血,制定了一整套维修和监控的方法,有的还沿用至今。都江堰这一宏伟而缜密的工程建成后,蜀中平原消除了水旱之患,良田沃土成就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 )

为官一任,谋福一方,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也许这才是父母官(现在叫人民公仆)的最高境界。人们崇敬李冰,以他为川主,后来干脆尊他为王,都江堰边的蜀王祠改祀李冰父子,并从宋代起变成了二王祠,香火不灭。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山水和谐使都江堰英名远扬,二千多年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今日都江堰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和活力,它已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使用、无坝引水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从伏龙观漫步至安澜桥,相伴风轻云淡、江水滔滔,一路走来难免情景交融、感觉良好。只是自然与人相处不会总是美好,在自然面前,人如果一定要去征服,以为人定胜天,那天一定是不服的,冷不定就会在哪里报复人类,人类会为自己的肤浅无知而付出代价。但如果能敬畏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自然也终不负人类,这就是天人和谐。都江堰即如是。

【千秋都江堰】相关文章:

落落《千秋》经典句子12-07

游都江堰作文03-15

游都江堰作文10-17

千秋诸葛我评说11-24

游都江堰初中作文12-05

千秋诸葛我评说作文12-08

植树造林为千秋作文11-18

拜水都江堰写景美文12-09

关于寻找都江堰的微笑实践报告11-22

怒颜可误千秋业作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