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励志故事

时间:2023-02-06 19:12:59 宗泽 大学生就业励志文章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大学生就业励志故事(通用11篇)

  大学生作为青春的代表,学会励志很重要,在就业中要勇于克服一切困难,那么你知道哪些关于大学生的就业励志故事呢?下面阳光网小编已经为你们整理了关于大学生就业励志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

关于大学生就业励志故事(通用11篇)

  大学生就业励志故事 篇1

  一位女大学生在上海的求职故事!!!

  按次数来说这次可算的上是第三次来上海了。第一次是去年盛夏。明亮的阳光,不太热的夜晚,风格各异的万国建筑群,热闹的城隍庙,时尚的购物中心,各国各地的美食小吃,杂乱的交通道路,以及令人手足无措的红绿灯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地印象。第二次是今年三月。都说“阳春三月下扬州”,三月是春回大地的日子,我在这个三月却没了这份悠闲的心情。父亲、朋友、同学都不太明白我为什么要折腾自己跑来上海找工作,其实我也不是太清楚。虽然找工作的历程并不是那么顺利,却仍然无法动摇我留在上海的信心,我希望能在这里站稳脚跟。

  面试的时候常常会被问到这样的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要来上海找工作?” 。是啊,为什么了?如果可以我也很想知道,我唯一知道的是“在家乡待太久了,我想出来。”除去上海,我这一生都没出过湖北省。而省内我也只去过三个城市——宜昌、荆门、武汉。武汉待过三、四天,荆门走过三、四次亲戚,随便想想就觉得可怜。

  宜昌不好吗?不,宜昌很好很漂亮。是我长大了,大到不能总是待在温暖的地方不出来。温室的东西太脆弱,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人也一样,等到那个温暖的地方再也容不下自己,该怎么办了?

  找工作这事儿比我之前想象的要耗时很多,如果从3月份算到现在稳定下来已经有4个月了。在3月末的时候我曾找到过一份文员的工作,声称是一家做辅料的外贸公司。这对于虽身为国际贸易专业英语却有些尴尬的我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是去上班了才发现和我想像的完全是两回事儿。来看货样的老外基本都会流利的中文或者有翻译陪同,所有的货物也都不需要发往国外,也就是说事实上它就是一家内贸公司。其实这些都不是我离开的真正原因。不知是出于何种目的,那家公司的老板说他很崇尚国外的社交礼仪,而上海也是一个开放的城市,他觉得我过于保守,希望能逐渐的改变我,所以要从牵牵手、拍拍背、多拥抱开始,经常接触以助我早日习惯。于是在进入公司的第三天我离开了。

  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再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直到4月末,就在我逐渐放弃了“在回学校答辩之前找到工作”的念头时,又让我找到了一份看起来很有前景的工作,让我以为新的人生即将从这里开始,但我忘了世上本就不存在太好的事情。

  有模有样的'三轮面试彰显了公司的正规性和人员选拔的严格性,但事实上每轮面试的内容都差不多,只不过每次的面试官不一样罢了,而公司是否真的很正规也只有真正进入公司工作一段时间才知道。他们还告诉每一位面试人员,面试通过后不论是不是应聘的业务员都要经历一个月的培训期,以便熟悉公司的业务流程。由于离住的地方太远再加上面试时告诉我底薪1600元/月与我之前在招聘会广告上看到的2000-3000元/月有一定差距,我起初是有些犹豫的,但因他们说做业务的底薪都很低,再说业务员主要是靠提成吃饭,他们公司一般业务员第一年的月平均工资都有2900元左右,所以我最终还是去了。

  培训的日子是十分轻松的,大家都很活跃。也是在培训期间大家终于明白了公司的业务情况,薪资的构造以及真正的薪资待遇。公司主要是做互联网光纤接入的,目标客户是大中型企业或对网络有较高要求的小型企业、办事处。与其他行业相比出单率十分低,不过好在提成高,除去初装的固定提成1000元,每一单的月租提成最低也有1000元左右,而且公司主管的谈判能力很强,签单率高达90%。那薪资待遇了?说起来真让人心寒,1000元/月的底薪+200元/月的绩效+200元/月的每天240分钟电话量。从2000-3000元到1600元再到可能能拿到1400元/月。让我不禁对他们之前所说的所有对我有利的话产生了怀疑。果不出我所料,再后来每月如果能拿到1200元我就要谢天谢地了,而且出单的难度比之前知道的还要大,业务主管的谈判能力也不如传说中的强悍,就我待在那家公司一个多月时间里了解到的情况可称的上是谈一次破裂一次,成功几率不到30%。于是在从学校回来后,我又一次离职了。

  第三次重新返回找工作状态的我远不如之前那么积极,首先就懒懒的给自己先放了两周的假。室外太阳白的耀眼,站在马路上的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串烧烤。前两周还积极跑跑招聘会,之后招聘会也不跑了,就在招聘网站上发发简历。事实上,跑了这么多次招聘会,我觉得招聘会的效果并没有网投的好。因为招聘会上多是招销售的,如果不想做销售那么网投会更适合,而经过上次的电话销售使我认识到目前的我并不适合做业务,因此这次我的目标很明确——前台或者行政、助理什么的。通知我面试的有5家,其中有三家我过去了解了一下觉得很是不满意,还有一家在复试的时候面试官认为我预计会待在前台这个职位上的时间太短了,他希望是至少两年。虽说现在本科生很多,但除非是有特殊情况,想让本科生做两三年以上前台工作基本是不可能的,总得有些突破做做行政、人事或者财务什么的吧。最后还剩的一家公司也就是我目前正在工作的上海沃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最开始似乎只是为其他企业做网站,但现在公司正在运营一个新的项目——jobcat招才猫招聘网。与一般普通的招聘网不同的是jobcat还首家创新推出美女人才网,专门为女性求职者开通的绿色快车道。

  到今天为止我来公司已经4天了,虽然公司那独特的理念我还不是特别明白,但是就我在这里工作的这些天来看,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同事都让我觉得轻松愉快,因此我会在这家公司好好的干,作为我职业生涯的起步。

  有朋友愿意和我分享工作故事,并一起共勉吗。

  大学生就业励志故事 篇2

  在今年福鼎市举办的首场山海劳务供需见面会上,发生在两位女大学生身上的成功应聘故事,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在众多大学生为找工作而东奔西跑时,为何幸运之神偏偏眷顾她们,她们又为什么在求职中取胜呢?

  两位女大学生均是福鼎本地人,一位来自福鼎市区,另一位家住秦屿镇,一位叫李清,一位叫罗西西,在成为福建安诺纸业有限公司的员工之前,她们的经历略有不同,但因为一场招聘会,使她们成为同事,也从普通应聘者一跃成为代表公司招聘员工时的“主考官”。

  3月13日,福鼎要举行一场山海劳务供需见面会。这个消息一经发布,就得到了众多就业需求人们的广泛关注,招聘会当天,吸引了3000多人参与。李清与罗西西两个人在这次招聘会上也做了精心准备,这一天,她们早早的来到招聘会现场。招聘会提供的众多招聘信息中,福建安诺纸业有限公司提供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岗位,引起了她们的兴趣,随后她们向“安诺”投了一份简历。简历一投出,虽然没有百分百能应聘成功的把握,但是毕竟投出了一份希望,就这样各自在等待着企业通知面试。

  通常无事的时候李清会睡到自然醒。第二天,她像往常一样睡得很迟。但一个电话把她吵醒,电话是“安诺”纸业办公室工作人员打来的,说是让她去面试。李清丝毫不敢怠慢,放下电话,连忙赶到指定的`地点面试。在面试现场,李清对答如流,侃侃而谈,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博得企业老板的赞扬。一个星期后李清正式成为安诺纸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一名员工。接到电话的还有罗西西,过五关斩六将,她同样也加盟“安诺”纸业,成为“安诺”的职员。

  在3月28日,福鼎市例行山海劳务对接招聘会上,她与罗西西两个人,代表“安诺”以“主考官”的身份出现在招聘会现场,完成了从应聘者到“主考官”的变化。这种游刃有余的转变与她两年多来的求职经历不无关系。

  2006年,李清毕业于福建某高校,在学校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李清认为,这种专业在大城市找份工作是比较容易的。所以毕业的时候,她没有回来,而是直接留在福州。经过一年多的磨练,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她想要去更好的工作环境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就这样,2008年春节刚过,李清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开始了“求职之旅”。经过7个小时的旅途颠簸,让李清向往的地方终于到了,她的心情随着如潮的人流而激动不已。在上海她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份工作,先在上海“立足”,然后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很快就找到一份工作,在上海某公司的客服部当接线员,每月的工资是2000多元,这无疑对李清闯荡上海增强了信心,也是对她能力的一种肯定。不过她发现,在上海生活成本也是很高,每个月2000多元的收入,手头却并不宽裕。

  去年下半年一场全球性的金融海啸,李清所在的公司也受到冲击,让她失去了立足之本。因此,她不得不开始重新找工作,上海是个重学历的地方,只有大专学历的李清在找工作时并没有知识优势。但凭她近一年来的工作经验,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接纳了她,不过工资只有1000多元,比原来的工资要少很多。这样的收入在大上海无论如何是待不下去的,只待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回福鼎老家过年了,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待在家里,直到3月13日的招聘会才重新燃起李清对求职的愿望。

  与李清一样,罗西西也有在外地打工求职的经历。在外生活的种种艰辛使她有了想回来找工作的想法。今年春节她结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到福鼎。在家里的这段日子,她一有时间就会上人才网浏览各个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在人才网上如果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有时也会打电话跟企业联系,但必竟合适的岗位很少。

  而现在政府举办的这种大型招聘会,给用人单位和应聘者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对话平台。不仅李清和罗西西从应聘者到“主考官”转变,更重要的是现在已经让1000多名求职者在招聘会中找到“婆家”。

  大学生就业励志故事 篇3

  说实话,我现在对未来的要求越来越低了,以前还以为自己能做 什么大事呢,当文学家、政治家这家那家什么的,现在, 唉,我觉得自己什么也当不了,就当个平庸的人得了。

  寒假之前,大约是1月25日,北京有一个全市性的招聘会,我们早 就听说有这么个会,对它寄予的希望挺大的。我们都去了,去了之后 感觉非常失望,尤其是那些以前没有经常参加招聘会的同学。一是专 业受限,许多单位都不需要学历史的学生;二是这些单位本身的条件 也并不好。更让人头疼的是,绝大部分单位的招聘启事都把 北京市 户口 列为重要的条件之一,这对我们来说等于连参予公平竞争的机 会都没有了,连去街道的 公务员 也要求 北京户口 !我参加了 公务员考试根本就没用。

  我投来投去,勉强投了三份简历,都是中学之类的,有一个还是 分校,不知道在北京郊县的什么地方,就这样,也是为了不浪费门票 钱。我们同学跟我的情况差不多,有的人一份简历也没投,只有一个 北京籍同学情况好一些,投了8份。

  去这个会之前,人多少还是有些想法的,总觉得自己应该有所收 获了,可回来之后,就是一个感觉,又一个希望破灭了。

  在沮丧的情绪中,我利用寒假时间回家乡重庆,想看看那里有没 有适合我的工作。说句实话,这次回家对工作的整个观念、心态全变 了。没回去之前,我还是很想回去工作的,想象中凭我的条件,回去 应该可以去政府机关、好的学校、报社、电视台这种单位,可回去一 看,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重庆的公司很多,可它仍然算不上一个真正 的商品社会,要想进好的单位,没有关系是不行的,哪怕你是北京大 学的学生。这一点让我很失望。

  不过,失望归失望,行动总要行动的。回去第二天,我就去报名 参加重庆市的公务员考试。地方公务员的招考形式跟国家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它是各个部门分头招。我想参加 综合类 的考试,就带着 系里开的介绍信去了。当时接收报名的办事人员态度不太好,看了我 的材料后,知道我是北京大学的,态度才好了一点,可是一看专业, 她又说:学历史的呀,学历史的我们不要。我说:为什么呀?她说: 这不是写着吗?!学历史的我们只招硕士,而且你们这个专业比较特 殊。我想:她凭什么说我们这个专业 特殊 ,她知道我们都学了些 什么吗?!可我当时没反应过来,也没反问她几句,就这么走了。

  这事让我明白了:看来想回家来当公务员都不可能了,当时觉得 特别郁闷。 过去想当然地觉得,凭北京大学这块牌子,回家找个好单位应该 没问题,可现实却是 关系 强于 实力 ,再说家乡的建设、人文 环境、工作条件等等也确实不如北京或沿海的一些地方。但是,我也 不能就此放弃。后来,我托了一些熟人帮我问了一下新闻单位的用人 情况,像重庆日报社之类的,人家都说现在不招人。抱着试试看的心 情,我想办法联系了去电视台实习的事,不管怎么样,学点东西也是 好的。

  我在重庆电视台社会新闻部实习了两个星期,时间很短,不过我 感觉收获还是挺大的。以前我没有真正去工作过,不知道职业人的感 觉,虽然实习期间没干什么具体的事,但是工作给人的感觉确实跟单 纯呆在学校里学习不一样,挺有成就感的。我比较幸运,一去就跟着 两个记者跑新闻,不像有的实习生去了之后先让你看两个星期的报纸。 一开始,我有些不适应,老觉得周围的环境低俗,人也没劲,工作又 杂又累,哪像我们在北大,谈论的都是高级的话题 可是一段时间 之后,我发现只要你投入到其中,总有它的乐趣,环境什么的并不那 么重要。以前在学校里,总是异想天开的,满脑子都是空想的东西, 离开那个环境,进入到真实的生活中,我才明白人应该脚踏实地地生 活,不能想入非非。

  我和带我跑的两个记者相处得不错,他们都是年轻人,虽然不是 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可是工作起来挺努力的,有自己的梦想。我觉得, 相比之下,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反而没那么敢闯,总是怕这怕那的,想 法太多,总想一出校门就找个好单位,不愿从基层干起。我以前总把 自己想得很高,现在发现,我的求生能力跟别人比起来太低了。

  最全大学生求职故事:从迷茫到成功求职信春节过后,我还回母校南开中学去联系了一下,因为我一直觉得 当中学老师还是很适合我的。因为人熟,自由度就大一些,如果我真 的回去了,当英语老师应该是没问题的。南开中学的环境很好,收入 不错,又有寒暑假,这对我来说算是个好消息吧。

  在重庆找工作期间,我感觉自己变得实际多了,我甚至忘了自己 是个北京大学的学生。确实,进入一个具体的单位,面临各种各样复 杂的人事关系,以及没完没了的不可预知的事情,这就是我要在工作 之后接受的生活状态,这跟学校里做学问是天壤之别,在学校里无论 如何是学不到这些东西的,既然如此,我只好务实一些了。

  我的中学同学们也在找工作,他们都劝我留在北京,和我家里人 意见一样,毕竟对学文的来说,最注重的是北京这种文化中心的地位, 人总是要有理想的嘛,所以现在,我的计划还是:能留京,则留京,如果留不了北京,回去也不怕。

  回北京之后,发现很多同学都找到单位,定下来了。我们系的情 况还是没有什么大的起色,只有一个北京籍同学和一个外资会计事务 所签约了。

  今天去参加招聘会,又投了三份简历,其中还投了一个凤凰卫视, 我自以为有在电视台的工作经验,也不算唐突吧,不过给凤凰卫视投 简历的人不计其数,估计没什么戏。其他很多单位都不令人满意,大 部分是私企,许多同学连一份简历都没投。 现在对招聘会的热情越来越小了,今后只有更差的。我们学校毕 业生分配的最后死限大概是五月份吧,之前可能还有一些全国各省来 的招聘团,但是我觉得这跟我的关系不大了,留不了北京,我就回重 庆得了,地方上条件不都差不多吗,去外省还不如回家呢。

  两个星期之前,有朋友介绍我去一家私人博物馆当英语翻译,每天乘两个小时公共汽车过去,再乘两个小时公共汽车回来,一个星期 四天去博物馆,三天在学校上课,写论文,累都累死了。作为我来说, 一方面是想去学点东西,因为私人博物馆在中国是个新兴事物,有很 多外国人对它感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找工作,因为它正好跟我的 专业对口。当然,它不可能解决户口,可是没有户口,我也得在北京 混呐,反正现在要求是越来越低了,先有一份工作就行,将来怎么样, 将来再说吧。

  大学生就业励志故事 篇4

  春末夏初,又将有一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奔波于各种招聘会。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劳动争议案件时有发生,需要提醒毕业生诚信为先。

  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一方面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要讲求诚信,才能不至于最终造成被动。

  就业协议有约束,签订须谨慎

  2006年,作为北方某名牌高校的一名应届毕业研究生,小峰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被某知名公司录取。此时,小峰发现还有一家发展前景更好的单位也在招聘,于是他匆匆和这家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后又应聘了那家更有前景的单位。他认为反正就业协议不是劳动合同,对自己没有约束力。

  当小峰兴冲冲地跑到原来签订就业协议的公司,请求解除就业协议时,该公司告知小峰,解除就业协议可以,但小峰必须按照就业协议的约定向公司交付违约金。面对不菲的违约金,初出校门的小峰真为自己法律意识的缺乏懊悔不已。

  评析:

  毕业生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确实不一样。学生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的时候,仍属于在校学生的身份,学生和招聘单位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业协议就没有约束力。事实上,作为一般民事协议,毕业生就业协议虽然不受《劳动法》调整,但却属于《民法通则》的.调整范围,在平等、自愿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毕业生就业协议受法律保护,任何一方无正当理由任意违反都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因此,大学生在决定签署就业协议前,要认真对待就业协议的约定,特别是其中的违约条款,以免给自己造成损失。

  与此同时,学校作为学生就业协议三方中的一方,应正确看待学生的违约行为。在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实践中,部分院校出于学校声誉等方面考虑,一般不希望学生在签订三方协议后违约,有的学校甚至规定不得违约或者违约后将不再给学生新的三方协议。学校的这种做法,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该说有一定道理。但人才的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也是一个学生作为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人权之一。对于事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就业问题,学校应给予更宽松的选择空间。当然,主张学校应该给学生更宽松的就业选择空间,不等于鼓励学生随意违反三方协议。毕竟违约行为是要承担相应责任的。因此,毕业生在签订三方协议前要三思而行。

  此外,用人单位以过高的违约金方式变相强行留住人才的做法也是不能得到法律支持的,对三方协议违约金的约定,各地可能有不同规定,但是对其上限作出规定则无异议,对违约金的约定应在合理的范围内。

  员工学历作假,劳动关系被解除

  20xx年3月,张某凭借河南某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身份,到上海某催化剂公司应聘行政助理职务,经面试考核等程序,张某成功被招聘为该公司职工。同月,张某被公司通知到生产技术部操作岗位锻炼。公司对张某在公司的表现基本满意。到了这个阶段,张某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成为该公司员工的目的。

  张某所提供的《个人简历受教育情况》内注明1998年至2002年在“河南某大学”读企业管理专业,获本科毕业证、学位证、英语六级。但是,公司根据该简历在国家教育部指定的网上查询,却没有找到张某所称的“河南某大学”。张某提供的学历有问题!公司马上和张某联系,张某辩称其简历写错了,应该是另一所院校。根据查询,张某重新提供的毕业院校是存在的,但是公司自去该校查询张某情况时,却发现该校并没有张某所称的企业管理专业,也没有张某所提供的毕业证书编号位数,核对该校毕业生查无此人。由此,张某以假学历进行应聘已被证明是事实。尽管张某声称可以胜任现在的工作岗位,但是公司还是毫不犹豫地解除了和张某之间的劳动关系。违背诚信的张某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上海梦。

  大学生就业励志故事 篇5

  热爱本行,求职易成功

  我毕业两年一直在一家公司工作,也没跳槽,比起人家两年跳槽四五家公司的人,真可谓是一张白纸。

  我2006年毕业于中北大学,机械类发动机专业。我们这个专业的特点就是工作不用愁,哪都能找到工作,――我有些同学没有四级照样能找到工作(不过工资待遇自然要比别人差点)。问题是机械行业的工资普遍不高,于是我加入了考研大军。但命运不济,总分虽然达线,但英语却比分数线低了一分。想想与其再考一年,不如先工作,到社会上历练一下,两年的工作经验可能不比一个硕士学位证差多少吧?

  这时候已经是2006年3、4月份了,同学中不少人早都签了工作合同,而我当时为了专心考研,在年前招聘会开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我甚至连简历都没有做。于是赶紧做简历。同学告诉我,有个大型国企要招我们专业的人,并且这批招的人有一部分是准备派往国外很多地区建立国际贸易和服务中心的,问我要不要去看看。想想如果能去国外的话也不错,趁着年轻多见见世面很好啊,于是就去了。当时报名的有三十几个,第一批只看简历就刷下15个人,剩下的进入第二轮的面试。

  当时我傻呼呼的,压根就没有提前准备,比如上网查查这家公司的资料,提前了解一下,傻呼呼地就去了。面试的是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先让我自我介绍了一下,我特别强调了我对发动机的热爱,说我一直关注着这个行业在整个世界的前沿动态,特别希望能为中国的发动机行业尽一份力量(各位看到这肯定笑了吧,不过这确实是实情,并非我故意给自己高帽子戴)。部长听我这么说,也比较感兴趣,于是就问了我几个发动机行业相关的最新动态,这当然难不倒我,一二三四回答得很流利。部长微笑着点点头,让我出去,叫下一个。出来后我就觉得应该还不错。等了两个小时,宣布了录取名单,总共6个人,其中有我。

  3个月后,我和几个同学一起背着行李到公司报到了。这一年公司总共在全国招了150多人,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半个月军训,再进行一周的入职培训,然后是3个月的车间实习(大企业就是有这个特点,比较注重这些,不管有没有成效,不至于像小企业一样,来了之后认识一下同事,就分配一个座位给你,有什么不懂的问其他人)。之后列出来一张单子,是各种岗位,可以报名,个人和各部门双向选择。我决定放弃搞技术而选择营销系统,这样才有机会去国外,认识更广大的世界。之后结果下来了,我如愿以偿,进了营销系统。然后公司又说,营销系统的也必须先在技术部门学习半年到一年才能外派。于是又进入技术部门。安心先多学东西再说。半年之后,公司下文,国外需要人了,先从这批进技术部门学习的人里挑出8个准备派到国外。人选由各分部经理挑选。我们分部包括我在内同时去了6个人,大家都想抓住这个机会。最后我们经理还是选择了我和另外一个同事,他的理由是我们两个人比其他人善于交际,更适合在营销系统工作。

  又是一个月的学习,熟悉业务。然后定下来我被派往新加坡。

  刚到这边什么都不习惯,我们的客户里有一部分是华人,可以说中文,还有一部分是印度人,只能说英语。但是,刚开始比较怕张口,想和人家说个什么事情自己先在肚子里把句子组织好,然后才敢说。另外,新加坡人的英语味道很怪,刚来确实很难听懂。所以,碰上打电话什么的时候,我最喜欢说"Can you speak Chinese?",如果他能说中文就不用这么费劲了,哈哈。基本上前三个月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英语就是这句了。还好后来就渐渐少了。

  我们公司在新加坡的办事处还负责马来西亚和印尼,我们也需要时不时去这两个国家出差。总体还不错,就是感觉自从进入营销系统后我才真正进入社会,在技术部门的环境还是比较封闭。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多在社会上历练,感觉自己在很多事情的处理方法上还是差很多,与人打交道的技巧还得加强。不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我们都需要继续学习以提高自己。在社会上需要我学的东西还很多呢。(讲述人 石坚)

  在摸索和犯错中成长

  大学还没毕业那会,我的工作就有了着落,是一家知名的韩企在校园招聘,当时觉得很不错,就签了合同,一毕业就到公司报到上班。

  一开始是公司给安排的宿舍,跟大学宿舍差不多,8个人在一块挤着,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不到一个月,我和一位大学同窗找到了合适的房子,就搬离了集体宿舍。

  还记得第一天上班,感觉既新鲜又紧张,毕竟以前没有经验,做起事来缩手缩脚,生怕犯错,现在终于明白:犯错是成长的必然途径。

  我的第一个上司,是研发室的室长,一个脾气古怪的韩国老头。开始有些担心语言有障碍,不好沟通,接触后发现是多虑了,他在中国呆了7年,汉语好得惊人,说是半个中国人也不为过,只是脾气不太好,平时还跟我们有说有笑的,一旦我们工作上出了问题,会立刻"变脸",我和同事们常常被他骂得狗血喷头,我对他是既尊敬又畏惧。都说韩国领导和下级的等级森严,果然如此。

  Roc是我大学同学,一个东北男孩,毕业后和我一起来到这家公司,后来就变成了我的colleague roommate(同事 室友)。两个生活习惯比较相近的人在一起是比较舒服的,那段时光在记忆里很惬意,我们经常在一起烧菜、做饭、踢球、加班、郊游......后来这家伙去了美国念书,记得送他那天我们喝了不少酒。不知道如今他在异国他乡还好吗?

  初进公司的疏离感很快被同事间的融洽和默契驱散了,因为大部分一起入社的员工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彼此之间比较有共同语言,很多想法和做法都是一样的,幼稚也好,天真也罢,这是一个阶段,我们就在不断地摸索和犯错中渐渐成长。

  工作是枯燥的,也是紧张的,让我们这些做惯了学生的人感觉不爽。这里没有老师和辅导员天天盯着,也很少有无话不说的哥们凑在一起互相鼓励,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业务,每一个人都是一块孤立的岛屿,我们都在孤独坚守自己的阵地,我们的对手不仅来自客户,来自市场,更来自公司内部的其他部门,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很重要,踢开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更重要,感觉有点像学生时代的划线,男女同桌之间的三八线,谁越雷池一步,就要受到惩罚和攻击。工作也是这样,研发和测试,生产和品质,从来都是冤家对头,处处针锋相对,毕竟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苦衷,每个部门都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无可厚非。在这种环境中,我们也不得不学会"踢球":不是自己的事情就别管。这似乎与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教育不太符合,但事实就是这样。现在我还记得一次仅仅因为"多管闲事"发的一封邮件,惹来其他部门群起攻之的尴尬场面,那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实在难以承受,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这却是成长中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就是在工作的忙碌和对公司制度的种种疑问中,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从试用期进入了正式期,从新员工变成了老员工,从满腹疑惑,战战兢兢到业务熟练,自信坚定,虽然后来选择了离开,但那些经历,那笔财富,我牢记于心,到现在还是常常会想起那座海滨小城,想起我从前的同事和一起度过的日子。

  自己给自己打工

  我学了四年计算机,在校期间,从大二开始就找兼职做了,也就是基础的编程。刚开始都是瞎找,也是瞎做,后来才逐渐开始比较专业的代码,这些活基本上都是朋友介绍的,一次大概可以赚七八百块钱,一个月下来也能挣两千到三千。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自己养活自己了,不用每个月问家里人要生活费了。就冲这点,我挺自豪的'。当时我每个月的生活开销不多,一个月也就一千块钱吧,所以到自己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攒了五万多块钱了。

  像每个大学生一样,在校期间,我就已经有了想开公司的"雄心壮志",毕业后,我怀揣着自己心中远大的理想,加入了"北漂一族"。不久,5个和我有着共同志向的朋友,"蓄谋"了一个多月,总共筹集了三十多万,属于我们自己的公司终于开张了。公司还挺正规的,有自己专门的财务。虽说是我们开的,但是基本上有了业务也就只有我们5个人在做,相当于是自己给自己打工吧。当时也就招了几个做兼职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项目,全都是些小的或者说是不赚钱的项目。大家一起干了7、8个月后,觉得实在是赚不了什么钱,就没有再坚持下去。当时我们一起筹集的三十多万也就成了固定资产,拿也拿不出来,有点心疼,但是想到这段经历能给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积累不少经验,也就值了。

  现在我们几个各奔东西,有的在上学,有的在教学,我在给别人打工,现在我对自己那段经历的评价就是:年少轻狂,没有坚持下去。等以后有机会吧,我还是想自己单干,毕竟给谁打工都不如给自己打工。(讲述人 吴星)

  远离专业的迷茫

  我在大学学的是音乐教育专业,2006年刚毕业的时候,很幸运地在市内一所艺校找了一份工作,是声乐教学,同时也教我们专业上的"小三门",跟自己的专业很对口。刚开始我对这份工作有满腹的热情,但后来见学生很被动,因为艺校教的是中专生吗,有不少学生很贪玩,不愿意学,教学气氛死气沉沉的,很让人窒息。时间久了我就对自己的工作失去了信心,逐渐成了昏昏噩噩应付差事,后来干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期间我又找了份兼职,是给小学生做课后辅导,就是每天放学后,把孩子从学校接出来给他们辅导作业,课间再给他们发放一些小零食和水果,让孩子休息休息,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和他们相处倒是很愉快,但做两份工作实在是太累了,每天回家后感觉就剩下倒头就睡的劲了,所以只做了两个月就又辞了。

  把艺术学校的课程带完后歇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中,我的脾气变的很暴躁,时不时想跟人吵架,每天还爱胡思乱想,可能是太悠闲的缘故吧。所以我又决定出来工作。

  我现在是在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上班。每天的工作内容也很简单,就是整理档案,处理一些日常琐碎事务。虽然很清闲、待遇也不错,但我总觉得缺乏个长远目标,对以后的发展很不利,感觉离自己的专业越来越远,我觉得己经找不到方向了。说实话,我舍不得放弃以前所学的专业,毕竟学了这么多年了,对音乐还是很有感情的!

  这两年的工作经历不算丰富,尽管在前途的规划上有些迷茫,但为人处事方面还是有一些长进的,学到不少东西。我觉得我正在慢慢地磨掉自己坚硬的外壳,把自己尖尖的长刺慢慢地变软,我正在学会适应这个社会。(讲述人 媛媛)

  大学生就业励志故事 篇6

  “本人大学毕业,身高一米六七……在家熟读诗书,在外通情达理……辅修楼宇设计,专业自控原理;办公软件出色,英文通过四级;学科涉及面广,捎带电子电力……离校四处奔走,各大招聘会议;并非专业冷门,单位实在挑剔……如今现代社会,歧视半边天地……”这首在网上流传很广的打油诗,虽说不乏调侃,但道出了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窘境。

  应届生求职遭遇尴尬

  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机械专业的xxx给记者讲述了她尴尬的应届生求职经历。

  2003年,xxx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并取得了英语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证书。在校内以及社会举办的各种招聘会上,她看好了几家单位,这些单位虽然对她的简历很满足,但一看她是女生,便拒绝接收。无奈之下,xxx选择了考研。今年,硕士毕业的xxx再次面对就业,同样的问题还是存在。无奈之下,她只能将要求一再降低,但直到现在,xxx还是待业在家。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女性就业比例超过半数的行业有卫生、餐饮、旅馆、零售、娱乐服务等;女性接近半数的行业有居民服务业、学校、公共服务业和主要集中在电子、成衣、针织等企业的制造业;女性比例低于30%的行业为海洋环境、土木工程、装修装饰业、水运、党政机关、高等院校。这充分说明劳动就业中确实存在性别歧视,存在着行业性别分化。

  打开视角拓展空间

  做了多年学生工作的孙老师认为,造成行业性别分化的主要原因除行业本身设置的一些门槛外,女大学生在职业取向上也存在着刻板的.现象。许多女生在自身意识上为自己划定的职业圈子远远小于男性的职业范畴,这不仅限制了自己的职业选择空间,客观上也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女大学生们应打开视角,建立自信,以自己的努力改变社会环境,拓展创业、就业空间。

  一位大学心理教师认为,当代大学生非凡是女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随动性,相对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或者由于强烈的学习竞争、社会工作的竞争,表现出过度的女强人心理,这些都不利于自身综合素质非凡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在择业时一些硬件条件固然重要,但是否能在工作岗位真正地、长期地发挥作用,要害是大学期间自我价值观的认知与培育。

  女大学生在择业时,要把握好自身与社会的双向选择,而不是仅仅服从于社会的安排,或盲从于择业时的热门工作。此外,在创业的道路上同样拥有很多机会,做好观念、教育、知识结构等各方面的预备,把握机会,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女大学生们不但会有职业,会有事业,还会有成就。

  大学生就业励志故事 篇7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道路,处在一个迷茫期,不知道以后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

  在一个偶尔的机会我认识了智邦贺老师,她是一个智慧与美貌并存的职业导师,与她聊天你会觉得你的人生道路开阔了很多,她总会用她的智慧给你指点迷津。

  在与她一次次的交流中,我的职业规划在我的心里渐渐发芽。

  我学的专业是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我们的'必修课,在面临就业选择时,没有明确定位,只觉得人力资源类工作不错,我理解的人力资源就是做些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类工作,并不知道人力资源管理在一个组织中的作用,没有认真思考过应聘的岗位需要具备一些什么能力与要求,我是否具备这些能力,我的个人特质是否适合这项工作,这项工作是否能满足我内心需要,体现我的个人价值和社人价值……

  贺老师引导我进行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需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作用以及这个专业在国内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这个过程帮助清晰了我的职业发展方向与路径,并在我求职的过程中获得了贺老师的亲自指导与帮助。

  我参加了智邦开展的“如何提高简历命中率”的沙龙活动,说实话,这次活动对我的影响真的很大。我带着我的简历一起到现场,本来想能够让在现场的4位职业导师和HR评价一下我的简历,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我都没把简历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因为我的简历就是一个反面教材。活动中,通过案例分析,现场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我对简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再像以前随便找个模板,海投简历却没有结果。

  在这里,我学到了在学校没有学到的知识,最重要的是修改后的简历,投递都如期收到了面试通知。

  我面试遇到困难时,贺老师帮我分析了原因,让我明白了:企业需要各类人才,而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面试时,不要被参与者的结构和现场的情况所迷惑,不要用你的弱项去强化竟争者的强项,真实的展示你个人能力与胜任优势,才能提高面试的成功率。

  大学生就业励志故事 篇8

  xxx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他主持的“环卫一号”作品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竞赛获三等奖。他的“环保清洁车”项目在第三届湖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并已申请国家专利。他还多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习科技竞赛一等奖、管理人才奖。但因为腿部略有残疾,尽管老师们多次重点推荐,xxx也先后参加了多家单位的应聘,但仍无签约。

  招聘会上,深圳市吉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xxx是公司需要的人才,愿意与他签订就业协议。

  xxx是高等院校中部分弱势群体的代表。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黎正稳说,身有残疾和贫困的学生在就业应聘中会有一些劣势,学校对此非常关注。校招生就业处和校团委等部门精心组织了此次爱心送岗招聘会。招聘会前,学校各个部门汇总了全校15个学院未就业毕业生(重点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和女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制成表格,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推荐。在这次专场招聘会上,学生持就业洽谈优先证进入,与前来招聘的60多个企业负责人面谈。

  长沙理工大学团委负责人方琼介绍,为配合学校的这一专项工作,在招生就业处领导下,校团委负责活动宣传、准备工作,传递信息和组织各院系学生;并配合校其他部门通过邮寄信函、电话沟通、上门走访等形式广邀用人单位参会,努力扩大招聘会的信息覆盖面。

  校招生就业处处长付嫦娥说,学校动员全校干部、教师包括离退休老同志,利用校友、师生关系等资源,为贫困生献爱心,找岗位。今年,由学校特别争取的这种“爱心岗位”有350多个。在这次招聘会上,学校又争取到了200多个岗位。至此,学校870多名贫困毕业生已有550人找到工作,签约率达63%,其中女生签约率达57%,均大幅高出学校毕业生40%的平均签约率。

  招聘会上,记者发现,前来应聘的学生中,相当部分持有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数模创意设计大奖等资历证书,而企业对此也多有青睐。xxx副校长说,学校一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每年3~6月,校团委都要联合教务处、科技处、招生就业处等部门共同举办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中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据统计,仅2008年,该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就达362项。水利工程学院05级学生陈昌全在第五届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中获一等奖4项,去年10月,他在来自各个高校的140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被深圳市公路客户运输服务中心录用。

  学校组织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搭建了学生创业团队与投资公司的对接平台。2008年,该校参加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得银奖一项,同时获得校级优秀组织奖。在第三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学校递交的7件作品有6件进入终审决赛,获金奖一项、银奖一项、铜奖四项,申请专利一项,部分作品作者在比赛现场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校团委在招生就业处领导下,在每年11月组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会,邀请用人单位进驻校园,参加“双选会”。2007~2008年,共有700多家用人单位来该校招聘。

  大学生就业励志故事 篇9

  东哥自强自立,创办家教学校,免费给经济困难的研究生介绍兼职工作,帮他们用劳动服务社会的同时获取生活补贴。

  他还给低年级学生免费讲英语4、6级公开课,考下微软国际认证,义务帮同学修电脑,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学生党员。

  xxx今年30岁,2005年入党。

  2009年,xxx放弃了稳定舒适的工作毅然决定考研,考研的英语成绩为全校第一名。

  在校期间,他自主创业,学费全靠自己赚,还资助贫困生,给他们提供工作机会,他多次荣获校十佳研究生党员、沈阳市优秀研究生干部等称号。

  带同学创业 帮贫困同学找工作

  “我岁数大,阅历比他们多,可能想得也远点儿。”xxx是西安人,他说自己的父母年岁大,三年的读研费用少说也要几万元,所以入学后他便在一所培训学校做兼职。

  xxx说,开始时是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可在做执行校长期间,他发现许多中学生染上网瘾不能自拔,便萌发了结合专业特长,给自己“打工”并以此帮助这些学子的想法。

  “我创办家教中心,把学校的优秀研究生资源集中起来,做培训、做兼职,做好多事情,可以让更多家境贫困的同学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获得收入补贴,自食其力。”说到这,xxx有些兴奋,现在他们的团队六七个人,累计获得经济收入三万余元,为家境较差的一些同学解决了部分学费和生活费,同时也帮助一些中学生戒除了网瘾,提高了学习成绩,受到了家长和学生们的欢迎。

  xxx说,做家教中心只是积累教育经验和启动资金,他未来的方向是做青少年学习方法训练和素质拓展,帮助更多的青少年戒除网瘾,健康生活,科学学习。

  义务维修电脑上千次

  在农大研究生院,有近三千名学生,也许多数人不知道xxx是谁,但一提“东哥”,绝大多数同学会说认识,“就是那个总帮大家修电脑,还给免费上公开课的东哥吧!”

  xxx说,在考研前,他顺利通过了微软认证专家(MCP)、系统管理员(MCSA)、数据库管理员(MCDBA)、系统工程师(MCSE)认证考试。在学校,他利用自己的.电脑专长义务帮同学、老师维修电脑上千次,只要别人需要帮忙,他从未犹豫过。

  除了修电脑,凭借考研英语全校第一的优势,他在学校向同学们分享英语学习经验,他的公开课听课人数达5000人次。

  今年九月份,在新生报到前,xxx还通过阅读和整理学生的信息档案,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并以邮件形式将他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出的《致11级研究生的一封信》《关于11级研究生选课的通知》《开学报到注意事项》等实用信息群发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乐观地踏上新的学习旅程。

  大学生就业励志故事 篇10

  记得大三上学期末,爱开玩笑的专业课老师笑着问我们:“你们两个班15个女生,有多少已经名花有主找好男朋友了?” 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我们几个平时跟老师关系处得不错的活跃分子,嘻嘻哈哈地叫道:“没有啊,老师,都待字闺中呢!”

  “安静下来,不是跟你们开玩笑,现在大四的,像你们测绘工程专业的女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部分的单位都只要男生不要女生,但跟着男朋友一块儿签就好多了,就像买东西,一个好的搭一个孬的,呵呵。”老师似真非真的话像是平静的湖面上投了一块石子,男生一片鼓掌声,女生一片摔书声:这么不公平!大学两年,奖学金女生包了,四级通过率女生占80%,15个女生在校内外拿的各种证书堆起来可以淹死一个男生!

  不知是不是过于自信,接下来的一年中,15个女生,有男朋友的按部就班地恋爱着,没有的,居然还是没找上对象。

  我就是那不成功的一个。

  开学典礼上白发苍苍的教授介绍专业时,我就在下面昏昏欲睡,回宿舍认真地翻了翻满是油墨香的专业书,我有了退学的想法,只是从江西那贫穷的土地上走出来的我,没那份勇气。

  我从此坚定了发展爱好、特长的信念。

  大学前三年,我写稿子参加各种征文,投到各种报纸杂志,虽然多数石沉大海,但也得到过一些编辑、评委的'“可怜”;利用寒暑假到南京、杭州等周边城市打工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鼓起勇气到市电台主持节目等等。所有的这些都与我的测绘工程无关,只与我的兴趣爱好有关。

  我就是这么个感性的人。

  受到的第一次打击是参加南京举办的第一场面向2005届本科毕业生的招聘会。据后来看到的报纸介绍,那次招聘会提供3万个岗位,去了不下10万学生。我们班除了考研的,全去了,在黑压压的人群中我并没比别的女生更幸运。直到中午时分才硬塞出去两份简历,而招聘人员再三强调他们不需要女生,拿简历回去只能“研究研究”。

  我们这个供不应求的专业,班上大部分男生都接到了面试电话,少数见好就收赶紧签了,多数则挑挑拣拣。我跟所有的女生一样,尽管24小时开着手机,但没有接到一个电话。女生楼里的气氛越来越沉闷。

  班长通知我们江西的A单位来要人的时候,我和林正在逛Sogo,到宾馆会议室一看,招聘人员还在,但已经有点意兴阑珊了。同班女生孙坐在角落里冲我们笑笑,有气无力地说,不要女生。

  不能白来一趟啊,至少得跟家乡人拉拉家常吧。我挤到一个看起来闲一点的领导面前满脸堆笑地问:“老师,请问能不能给我们测绘专业的女生一个机会?”

  “学测绘啊?我们不要女生。”

  “那如果我跟我男朋友一块儿去呢?”我恶作剧地补上一句。

  “这样我们可以考虑考虑。有男朋友了?男朋友学什么专业?”

  看来真是“买一个好的搭一个孬的呀!”可惜,我和林都是江西人,都是女生,都学测绘,还有一个“致命”的共同点是,都没有男朋友……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班上同是江西的男生王打电话来说他准备签A单位,问我要不要去看看?明知道没希望,但还是感谢人家一片好心,我硬拉着林跑出了教室。

  “老师,请问可不可以给我们学测绘的女生一个机会?”

  “你们是学测绘的?听说你们班有位文笔不错的女孩子?”昨天那位领导问。肯定是王向他们推荐了我。

  “老师,是我!”我赶紧递上简历。

  “简历做得蛮不错的嘛。”

  “谢谢老师夸奖!有不足的地方,不管我能否进贵单位,都感谢您的指教。”

  “你的文章写得不错嘛!作为测绘人员,我们不招女生,但我们机关要招一位能写的人。你能简要地作个自我介绍并简述你的优缺点吗?”

  “谢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

  天!我一点准备也没有!但1秒钟的紧张之后我立马恢复镇定,以做主持人时的职业微笑。

  大学生就业励志故事 篇11

  就业压力大,他却从应届大学生就业中发现了蓝海商机

  xx和他的“携职”

  在杭州市江城路六部桥街一个小巷子里,有一家大学生携职旅社,入住者必须是来找工作的毕业生,凭学生证和身份证登记入住。从早到晚,这里生意兴隆……

  工作难找了,先到这里免费住下吧

  20xx年初,刚大学毕业几年的王安乐在杭州的一家新酒店找到了新工作,他拎着简单的行李来到携职旅社,成为这里的新租客。在这里,王安乐住的是六人间,三张高低铺。不过里面还有一个六人间,出去的话要经过他住的房间。

  每个高低铺下两个上锁的抽屉,可以放一些贵重物品。其实除了手机,也没什么贵重的东西。与其他大部分大学生一样,王安乐拎着一个箱子就住进来了。“大家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年纪都差不多,有很多的共同语言。”王安乐说,本来他打算只是在这里暂住,找好工作就离开。

  但住了一段时间后,他决定不走了。喜欢交朋友的王安乐,在携职旅社里像是回到了单纯的大学时代,每天下班回来,和室友聊聊天,看看书或电视,很早就上床休息了。王安乐说,虽然这里是个旅社,房客的流动性大,像他这样的长住者并不多,但房客都是大学生,因此并不觉得有什么异样。相反,每一天,都会有新人住进来,带来新鲜的气息。

  正如xx设想的那样,“携职”旅社里的大学生房客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求职技巧和面试经验,一起参加活动,实实在在地成为了大学生毕业到求职的中转站。

  打开“携职”网站,一张颇有怀旧风格的海报上大大地写着有力的标语:“在携职,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公告栏里贴着各种关于求职经验和误区的“技术帖”,实景照片展示了屋内木质的上下铺和书桌。在这里,经过简单的注册,你不仅可以快速预定20-30元不等的宿舍床位,还能通过投递自己的简历找到相关的求职信息和介绍,并得到“携职人才红娘”的热心指导和推荐。

  走进携职旅社,店门上贴着豪迈的广告语:“工作难找了,先到这里免费住下吧!”四幢两层楼的房子,简单而温馨的`上下铺,有热水供应的卫生间,完备的监控摄像头和消防应急设施,就是旅社的全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另外,还贴上了近期的天气预报,提示大家天冷注意保暖,以及携职旅社篮球联赛的通知,号召入住旅社的学生组队参赛。旅社还提供洗衣和自行车出租服务。所有的工作人员从店长到员工都是刚毕业或没毕业的大学生,忙起来的时候,旅社里全是满员。

  在逆境中发现新的商机

  一次偶然的机会,xx发现如家、汉庭等快捷酒店正在国内悄然产生,他们以价格低廉、服务规范、性价比高的现代酒店业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而他们的消费群体则主要针对大众观光旅游者和中小商务旅行者。另一方面,全国每年有600多万的应届毕业生,其中50万应届毕业生半年内找不到工作,加上往届毕业生共有1000多万毕业生在寻找工作。

  而大学生找工作所消耗的成本也正在逐年升高,一个大学生刚走出校园,来到另一个城市,连住宿都无法解决,更别提轻松地获得准确的求职信息了。在一个城市找工作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短期租房不好找,最便宜的酒店也要一百多,这让本就囊中羞涩的求职大学生更加无奈。

  能否专门成立一家为求职大学生提供服务的机构呢,解决他们在外生活的后顾之忧,减轻他们的求职负担,帮助他们找到好工作,使这里成为他们身在异乡真正可以信赖托付的生活求职社区呢?为什么不把人才招聘服务和快捷酒店业务结合起来,从中发挥自己独有的优势呢?

  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商业头脑的xx从中嗅到了商机,他计划开办一个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大学生旅社,采用宿舍式管理方式,收取低价的住宿费,同时为大学生免费提供求职、培训方面的指导。

  当xx把他的想法告诉身边的人时,却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支持。有人说这个想法太新,当时国内并没有人有过成功的先例;也有人觉得要想将大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必须以更低的价格与快捷酒店竞争,其中获利太少。

  xx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大学生从大学毕业到结婚买房至少要5-6年时间,这期间的生活住宿、就业创业、培训提升等都存在巨大的商机,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蓝海商机。

  而能够帮助一名大学生找到好工作,不仅关系到其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全局。

  刚刚离开学校的大学生最需要的是一个可以交流、类似于校园的环境,对于住房位置和硬件设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如果选择比较安静的位置、宿舍一样的环境反而更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还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时,每人收取一定数额的床位费,一间宿舍6-8个人,总的费用与普通快捷酒店相比也并没有很大的差距。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大学生住的是氛围。

  20xx年7月,携职旅社正式成立。

  刚开始的时候,携职旅社并不为很多人所知。为了得到企业的支持与合作,为住宿的大学生提供真正便利的求职机会,xx主动给各个企业打电话,推荐人才,联系培训。因为在杭州没有事业基础,他已不记得碰壁过多少次。

  20xx年12月,携职旅社推出“为求职大学生免费提供一万个床位”大型活动,第一天来住宿的大学生全部免费,就是来住一天的也是免费的。很快,杭州各个人才网站上都出现了活动的宣传语,旅社外面还挂起了巨大的活动横幅,一时间,杭州各个求职BBS上都布满了对这个大学生求职旅社的热烈讨论。

  xx很清楚,对于大学生来说,提供一个落脚的地方并不能改善他们的现状,找到工作才是最重要的。携职旅社有几名特殊的工作人员,他们被称作“人才红娘”。每天,xx和这些辛勤的“红娘们”从各个企业方获取最新的招聘信息,然后针对企业的需求对大学生进行一些应聘方面的指导。在人才红娘的眼里,需要指导的不单单是求职者。“随便打开一个企业的招聘简章,你会发现很多信息都不规范。”

  xx表示:“没有明确讲清楚工作时间、工资待遇、合同签订、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的缴纳方式、对岗位描述不准确、待遇低于平均水平,这些问题会让他们的招聘变得不容易。”

【大学生就业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大学生就业励志故事10-22

励志大学生的故事-大学生励志小故事10-23

大学生就业励志短语-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励志感言10-27

大学生求职励志故事-大学生奋斗励志故事10-06

我没有学会聪明就业励志故事02-21

大学生励志故事12-12

大学生励志的故事10-23

大学生励志故事10-22

励志大学生的故事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