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元宵节习俗

时间:2021-12-13 10:30:30 元宵节 我要投稿

福建元宵节习俗3篇

福建元宵节习俗1

  福州自古就有“海滨邹鲁”之称。所以,福州元宵风俗严肃而活泼,浪漫而美妙。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深含诙谐的幽默感和浓浓的“虾油味”,成为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据说,福州元宵庆典,汉时为一天,唐时为三天,宋时为七天,及至明、清则为十天。故谢肇淛谓:“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者。”清乾隆《福州府志》载:旧时,福州“上元张灯,自十一日起至晦日止。十三、十四、十五三夜尤甚。影灯象人物、花果、禽鱼,裁缯剪纸及玻璃为之。庙刹架鳌山,玲珑飞动;又为木架彩棚,装演故事,谓之台阁;俳优百戏,煎沸道路,箫鼓喧阗,至于彻夜。又有舁木偶像摇兀而行,谓之闯神。前列长炬,枞金伐鼓,震耀耳目。城市村镇庙社俱有之。”于是,“仍弛门禁,远乡下邑来者,通夕不绝。”宋福州府司理方孝能诗:“街头如画火山红,洒面生鳞锦障风;佳客醉醒春色里,新妆歌舞月明中。”明徐熥《闽中元夕曲》:“满城箫鼓沸春风,爆竹声喧凤蜡高;三十万家齐上采,一时灯影照天红。”均记述了其时家家户户张灯悬门,十里街灯五光十色、镂金错采,红光辉映,喜气洋洋的狂欢场面。

福建元宵节习俗3篇

  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旧时,福州元宵闹花灯,成为春节的重头戏。其时,城内闽王庙、南后街,台江茶亭街、中亭街一带,灯火通明,彻夜狂欢;沿街各色花灯争奇夺巧,千恣百态,“禽鱼鸟咸备,游者塞途。”留下了“街头宝炬夜初开,一曲新词怨落梅;怪底佳人好妆束,闽王庙里看灯来。”“人影渐随香雾合,月轮还让彩灯圆。”等诗句。佳节期间,福州高湖太平龙灯,更是通宵穿街走巷,长夜飞舞。据老人说:龙灯舞分为两种:以色别,有黄龙、青龙;以动势别,有迎龙、舞龙。参加者一般脚穿草鞋,扎腰束腿。表演时,群龙飞舞,小龙穿大龙,大龙卷小龙,双龙盘旋,时分时合,灵活自如。有时,龙灯急速翻滚,似一股股卷地而起的旋风;有时,忽而交叉穿梭,忽而立定造型,龙跃灯闪,生气勃勃。再加上围观者点放的烟火、爆竹,一时间“碧海青天皆紫雾,锦城无地不红尘。”真是“风景这边独好。”《福建通志·风俗志》说,闽都各地元宵节俗略有不同。《罗源县志》载:罗源县霍口香岭村陈姓人家的游灯独具特色:佳节期间,各家制作的彩灯两侧均系上两盏象征“牌九”、“麻将”的小灯,然后连日敲锣打鼓绕境游灯,警示族人:游灯之后禁止赌博,违者按族规处罚。《闽清县志》载:正月初八至十八日,坂东镇大户人家闹元宵规模和排场居全县之首。其时,祠堂里陈列数百合雕刻有人物、花草、飞禽走兽的锡制大烛台,上插百斤重的红烛;每条神香也达数十斤之重;案前陈列用数百只大公鸡装成的鸡柱和用二三百斤白粿叠成的白粿柱;天井则排列众多猪、羊牲品供奉神灵、祖宗。至夜,烛光、灯光相互辉映,煞是壮观。

  正月十五日,仓山区下渡及闽侯县七里(尚干)一带的`乡间,则隆重举行顺天圣母(陈靖姑)千秋华诞盛会。《藤山志》说:是日,女子出嫁多年未生产者,多有入庙求嗣。祷祝毕,向神前花瓶内采一枝鲜花,谓之“请花”。《邹陵志》载:夫人奶出宫时,年轻妇女由女长辈伴随,沿途脱鞋跪拜,“请花”求子;童子载木枷跪拜,祈求岁岁平安。福州郊区及长乐、连江一些农村,还有元宵佳节“看新人”的习俗。正月十五前后三天,凡是村中上年新婚的新娘子,都要打扮一番,由婆婆或大小姑陪伴,坐在自家厅堂,让村里未成亲的小伙子,敲锣打鼓,前来“看新人”。一个村里兴旺发达,新婚人家多,元宵看新人的喜主也多。这一来,东看一家,西看一家,接踵而来,顺序而去,为节日增添了许多欢乐喜庆的氛围。据说,此举也是为了图吉利。

  旧时,洪山桥一带乡间,上年结婚或添丁的喜主,次年元宵还要在庙境里大办喜酒招待乡亲。是日,乡中男女老幼均可挨家随意登席,还可以吃过一桌又一桌,俗称“爬俤蒲”、“吃过桌”。福清城关的龙首桥又称利桥。每逢元夕,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倾城出动争过利桥,祈求岁岁吉利。过了利桥再游瑞云塔。《福州地名志》载,瑞云塔为明万历年间宰相叶向高之子叶成学所建。其后,每60年逢甲子岁首,就在塔顶点灯,以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意。明天启四年(1620xx年)始,每逢点灯年份,此夕尤为隆重:许多民间诗社纷纷举行盘诗盛会,众多诗人墨客举杯抒怀、对月吟哦,气氛雅致而热闹;孩童们则在乡间空地拾瓦片叠垒“瓦片塔”,中置柴火、鞭炮,店半点灯烧塔,此时,爆竹声,欢笑声直冲云霄,别具一番情趣。据说,此俗至今仍在一些乡间沿袭。故有“六十年来一盛会,人生难得两回逢”之叹!物换星移,流光易逝。而今,福州的元宵旧俗,有的仍然保留,有的则已消泯。历史的发展,就是不断弘扬健康的习俗,淘汰落后的旧俗。

  别开生面的福清元宵节习俗

  在福清,各镇街过元宵节大同小异,主要习俗有吃元宵、舞龙舞狮、闹社火、猜灯谜、闹花灯、踩高跷、排鳌山、行舟、搭台阁、过利桥等。

  吃元宵

  正月十五日晚上,每家每户都煮元宵汤圆当小点,全家人围在一起吃汤圆,祈求安居乐业、团圆幸福。“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芝麻、豆沙、白糖、花生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舞龙舞狮

  舞龙,既舞布龙,也板凳龙。福清的老百姓在喜庆日子里都会用舞龙舞狮来祈祷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布龙主要用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十一节、十三节。板凳龙,又叫“板灯龙”,俗称“龙灯”。舞“板凳龙”,俗称“哄灯”。“板凳龙”相传已有200多年历史,是龙高半岛(尤其高山、三山、东瀚三个镇)十分传统的娱乐习俗之一。“板凳龙”以板凳组成龙身,再配以灯笼,由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组成。舞动时,翻滚跌扑,栩栩如生。20xx年元宵节,中央电视台全程拍摄并播放三山、高山等镇的数条“板凳龙”表演,受到各界关注。舞龙也是福清元宵节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

  踩高跷

  踩高跷是福清古老的民间舞蹈。据记载,该活动盛行于唐宋时的北方地区。化了装的表演者足踩三、四尺高的木跷,手执扇子,进行有节奏的舞动。这种活动以前在福清并不十分盛行。近年来,福清的民俗专家及民间文艺家开始挖掘这种传统技艺,踩高跷有时可在一些节日中见到。

  行舟

  也叫做跑旱船、采莲船,是福清元宵节民俗活动之一。船多用竹、木扎成,外蒙彩布,饰以流苏、绸花,绣上水纹等。舞时,套系在舞者的腰间,如坐船之状。男演员饰老生,童颜鹤发,手持木桨,女演员扮船女。两人或翩翩起舞,或款款曼歌,如舟行水面,轻快舒畅,趣味无穷。

  搭台阁

  搭台阁是福清民间节日、庆典时举行的舞蹈活动之一。在一个约五尺见方的活动舞台上,装上镂花栏杆、布景、灯光,台中央固定一个铁架,架上可立人,由少男少女三五人,打扮成戏剧人物,站立其上,另由4~8人抬着台阁上街游行。台阁所扮演的多为群众所熟悉的戏剧故事和人物,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哪咤闹海、孟母三迁教子、甘露寺招亲和西游记等。

  过利桥

  旧时,元宵节当天晚上,各界人士都参加过利桥活动。利桥就是瑞云塔附近的龙首桥,人们过元宵到瑞云塔登高观赏融城夜景,多半要到利桥上凭栏观赏龙江上的游船,这种过利桥习俗被当作吉利之举。旧时深受种种礼节约束,平日足不出户的妇女,这天晚上也开了禁。新娘夫妇也喜欢选择当晚携手过利桥。

  闹社火

  如今,福清还遗留闹社火的古风。福清闹社火是从正月十一日上彩日开始,直闹到月底。各乡里、各村境都有自己的社日。社日这天晚上,社头将平日准备好的节目编成顺序,演员装扮成各种角色,分乘各种交通工具穿街过村,让群众观看,俗称出游。社火的规模大小,一般显示该村社的兴旺程度。闹社火的风俗活动曾一度销声匿迹,近年来又开始走入老百姓的视野,出游的节日内容也丰富了,并逐渐成为各乡村庆贺一年成就的文艺踩街活动。新厝民俗文化深受莆仙文化影响,闹社火习俗规模宏大,十分隆重,叫做“摆头尾座”,从正月初十就开始张罗,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正月十五达到了高潮。

  迎神、游神

  福清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元宵节也有敬神、迎神的习俗。福清的敬神活动主要有迎神、游神。无论迎神还是游神,都寄托老百姓祈求安宁、和谐、幸福、美满的愿望。龙高半岛的迎神习俗较有特色。渔溪、上迳一带则有巡游赐福的习俗。迎神、游神是福清较为原生态的民俗活动。

  游灯

  游灯是东张、一都等山区镇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己有近千年历史。在东张镇,每年元宵节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灯会,其中以灯牌最有特色。据传,灯牌文化起源于“兴龙宫”,是东张镇独特的山区民俗文化的代表,蕴含人们祈求好年景、好收成、六畜兴旺、户户平安的美好愿望。

  以前,福清过元宵节时还有“闹花灯”习俗。元宵节一到,城乡处处张灯结彩,千姿百态的花灯争相辉映,极为壮观。因灯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张灯就蕴含前程光明、男丁兴盛之意。

福建元宵节习俗2

  元宵节马上到了,都说“闹元宵”,这元宵节在传统节日中,可是相当热闹的一个节日。在这天晚上,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会进行赏灯猜谜等活动。不过,虽然各地过元宵的习俗大多相同,但还是各自有自己的特色的。比如我们宁德,除了猜灯谜外,还有踩高跷、舞鱼龙灯、铁枝等活动。今天,我们就给您把宁德过元宵的习俗给你说道说道。

  吃什么?

  汤圆没有馅,有甜也有咸

  现在许多家庭元宵节吃汤圆,都是上超市买速冻汤圆。如今的汤圆是越做花样越多,除了传统的芝麻馅、花生馅,还有巧克力馅、水果馅等等。在很多年轻人的心中,都认为元宵节吃的就是这种汤圆。但其实在我们宁德,传统的汤圆并不是这样的。

  在各县市,传统汤圆的具体做法虽然略有差异,但大多都是糯米粉搓成的实心丸子,里边并没有馅。有的地方是放进糖水里煮开,这是甜汤圆,有的地方则混着菜和肉一起煮,这样的汤圆则是咸的。像蕉城,主妇们大多是放芹菜和海蛎,煮出一锅热腾腾香喷喷的咸汤圆。

  看什么?

  舞龙舞狮搬铁枝,踩街活动好看又热闹

  要说元宵节最令人期待的活动,莫过于各地精彩纷呈的踩街活动了。

  在旧时,每到元宵节,各地街市大多张灯结彩迎铁枝、踩高跷、舞鱼龙灯,管弦乐奏,锣鼓、鞭炮、铳声震天动地,狂欢直至深夜。乡村人家则在家门口点篝火,尽情娱乐,并于篝火中留取火种,俗称“燃炬”。近年来,这种元宵踩街活动规模大多缩小,不过在我市一些乡镇,依旧有保留良好的“闹元宵”传统,像屏南双溪元宵灯会就非常有可看性。

  双溪的'元宵灯会一般在正月十七举办,其起源于民间信仰与宗族祭祀活动。北宋年间双溪就有民俗巡游活动,最早的香亭迎神、火龙祀福、游花灯等活动,逐步发展成多彩多姿的民俗闹元宵活动。在当天,一般天刚擦黑灯会就开始了,首先出场的是数十米长的香火巨龙,跟在香火龙后面的,是打滚、跳跃、戏球都惟妙惟肖的舞狮。最让人期待的,就是鉄枝了。鉄枝是在一块可移动彩台上,静静端坐着由孩子扮演的观音菩萨和金童玉女等各种人物形象和造型,其集戏剧与杂技为一体,并融木艺、铁艺、画艺、扎艺、布艺等于一身。

  玩什么?

  赏花灯猜灯谜,全家上阵重在参与

  往年在元宵节这天,几乎各县市都会举办灯谜活动,吸引大批市民涌上街头猜灯谜。

  以XX区的灯谜活动为例,往年在正月十五这一天,XX区通常会在八一五中路举办灯谜一条街活动。当晚,八一五中路车辆禁行,整条街上花灯溢彩、人头攒动,一张张写着灯谜的彩纸在道路两旁飘动着。很多人都是一家老小一起,赏花灯猜灯谜。时不时就会听到“猜到了,猜到了!”这样激动的喊声,然后就可看到有人急急忙忙挤出人群,找工作人员兑奖。尽管奖品多是一些并不贵重的小礼品,可每个参与猜谜的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欢乐,大伙都是持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在这热闹、欢喜的氛围中,“年”就圆满地过完了。

福建元宵节习俗3

  福建元宵节习俗:罗坊“走古事”

  在闽西XX县罗坊,元宵节有一种叫做“走古事”的大型民间祭祀活动。

  “走古事”是当地村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开展的一项民间活动,但实际上是一场具有娱乐性质的盛大狂欢,被称为“山村狂欢节”。以村民房族为单元,每年设置7个古事棚,每个棚内有两名男童装扮成文臣武尉,由66名男青年轮流扛抬着,先后在旱地和淹脐的河中竞赛奔走,场面激情热闹。

  最为精彩的是,古事在当地的云龙河中竞跑,人们全身湿透,还情绪激昂地奔跑在深浅不一的河道上,据说即使天寒地冻也一样要在河里跑,脚下的浪花溅起了云龙河两岸观众的喝彩。

  XX县是中国客家县份之一,客家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活动以内容多和精致而闻名海内外,有游大龙、走古事、游花灯、烧炮、犁春牛、游大粽、祭公太等。连城民俗活动原汁原味,被誉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

  建元宵节习俗:灯会和灯猜。

  旧日福建,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始热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前都挂出花灯。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谓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吉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吉兆。那当然是人们一种愿望的表达。

  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灯节期间各地都热闹非常,有几个地方特别热闹,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门街,都是买灯、送灯、看灯最集中的地方。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骰子灯、钱鼓灯、薄饼灯,应有尽有。

  旧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种桔灯(与“吉丁”近音),用纸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状简朴大方,民众多爱观赏。另外还有一种真的桔子灯,用较大的鲜桔皮制成。做法是在近蒂处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壳,再用小铁丝札一烛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蜡烛,将蜡烛点亮。桔灯烛光透过红红的桔皮,通明绚烂,成为一件具有实物美感的艺术品。曾有人写诗赞道:“何人剖桔空中点,胜看莲花大盏灯。”

  灯节期间,有些地方叠灯为山,人称“灯山”或“鳌山”。这鳌山开头只是一些有钱的富贵人家所张设,任人观赏,后来更多设在寺庙、神祠或闹市路口,让更多人看热闹。鳌山中除了干姿百态的大小花灯之外,多还摆设一些名贵的手工艺品、古董等加以点缀装饰,构成“鳖山胜景”,甚为壮观。

  灯节中的舞龙灯,是福建元宵节中最受欢迎的节目,龙灯长数1o尺,有头有尾。龙身有九节或十一节,以长帛彩绘鳞甲披盖其上,各节燃蜡烛,前导一灯球,由十数人手执舞弄,屈曲盘旋,随灯球而上下,前后敲锣打鼓以壮声势。龙灯于元宵夜在街头巡回,谁家有放鞭炮以示欢迎者,即进入该家庭院舞弄,让人们观赏,舞毕主人以薄礼相送以示答谢。这种舞龙灯,福州人称为“舞太平龙灯”。舞龙灯的龙灯,由各地寺庙札制,节后收入庙中.来年重加修饰后再用。

  灯节中还有一种灯猜颇受欢迎。灯猜也叫“猜灯谜”或“出灯猜”。谜语之题材,大体说来有几大类,一是古书中的语句,二是人物、地点、词牌、剧目等,三是动植物、器具、谚语、成语、术语等,四是字,五是不属于上述的其他内容。各条谜语的谜面多注明属于什么格,以提示和启发猜谜者。

  建元宵节习俗:捞油锅

  一口大铁锅,锅中放入2.5公斤花生油,下面燃着柴火,油烧沸后,将一簸箕农家做的白色米米反放入油锅。10多分钟后,白色的米米反渐渐炸成了深棕色。米米

  反炸熟后,有两位五六十岁的村民双手伸入滚烫的油锅里将米米反捞起,并分发给观众,观众当场把米米反吃掉后,证实米米反已炸熟。而“捞油锅”表演者的双手却未有任何伤害。

  建元宵节习俗:赤脚“上刀山”

  当日一大早,寂静的小山城沸腾了起来。

  在县体育场中央,早早竖立一直径20多公分、高约8米的杉木柱,36把长35公分的钢刀磨得闪闪发光,分别插在木柱两侧。在欢快的唢呐、锣鼓、鞭炮声中,今年已61岁的兰如柱老人光着手脚,开始“上刀山”。围观群众屏气凝神,看着老人一步步踩着刀刃往上爬,最后老人成功登顶,围观群众不禁大声喝彩。

  接着中湍村3名普通村民一一脱掉鞋袜,用同样的方法上到柱顶。让人惊奇的是4人下来后手脚丝毫无损,而那钢刀却锋利无比,看一眼就使人毛骨悚然。

  农闲田里摆着两张八仙桌,桌上放着一块用红布包着的长近2米、宽1米的松木板,板上每隔两厘米钉一枚8.3厘米长的铁钉,共钉2300多枚,锋利的铁钉尖头向上露出2厘米左右,这就是锥床。随着一声声吆喝,兰如柱老人脱去鞋袜,迈着小步缓缓走过锥床。之后他先后抬起左右脚,显示脚底未受任何伤害。据说,这项绝活已失传上百年,今年在文化节上才重现江湖。

  元宵节民间绝活村的介绍:

  闽西自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始置汀州府以来,成为客家民系形成、发展、壮大的历史舞台,客家文化积淀丰厚,民间文化传承久远,民间“绝活”层出不穷。而中湍村,则是一个以民间绝活著称的山村。

  中湍村,是一个距离县城30余公里,人口逾千,以兰姓为主,历来以民间绝活著称,充满神奇色彩的小山村。

  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是该村的醮会日,举行一次民俗表演,有“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等节目。而今年的客家文化节,他们更是将这些绝活,带到县城,让人大开眼界,其中六旬老人兰如柱表演的过锥床失传近百年后首度重现“江湖”。

  “以前都在村里演,现在面对这么多人,一点都不害怕!”兰如柱,今年61岁,是中湍村一普通村民。在文化节上,参与了“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等四项绝活的表演,自然成了众人观注的焦点。

  为了表演绝活,平时有没有进行特殊的训练时,“没有,平常还要下地种田呢!”身材瘦小的兰如柱老人腼腆地说。据悉,这些参与表演者都是中湍村普通村民,平日里大家都有活忙,“只是在每年的醮会日,表演一下,让大伙热闹热闹”。

  中湍村绝活还有:掌心燃放鞭炮,即一老人将鞭炮放在掌心劈劈啪啪燃放却双手无损;鞭炮缠颈燃放——两老人将2米长的大串鞭炮缠在脖子上燃放安然无恙。以前中湍村的民间绝活还有竹篮挑水、草席撑船等,现均已失传。

【福建元宵节习俗】相关文章:

福建各地元宵节灯习俗03-07

福建元宵节传统习俗11-12

元宵节的习俗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02-23

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有哪些习俗02-23

元宵节习俗02-28

元宵节的习俗11-05

元宵节的起源习俗02-15

满族元宵节的习俗02-16

象山元宵节的习俗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