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习俗

时间:2023-01-10 19:41:43 除夕 我要投稿

除夕的习俗 15篇

除夕的习俗 1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的最后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以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除夕的习俗 15篇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摊”的仪式,击鼓驱逐病疫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是最为热闹的,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头也都还能记得。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

除夕的习俗 2

  实践目的:

  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我于XX年1月26 日 至XX年2月17日期间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知识及走访长者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

  在开展活动之前,调查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们市区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乡村的文娱及传统活动。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文化习俗时,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发现我们的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

  由于价值取向不一样,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各人会有各人的'选择和判断。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趋于一致时,自然而然就实现了与时俱进。如果不顾现实和民众心理,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那会遭到群众抵制的。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只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除夕的习俗 3

  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晚上。含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之意。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民间多俗呼“大年三十”。

  除夕的风俗活动很多。一是贴春联、挂年画。春联又名对联、桃符、门帖等。传说起于五代以前,人们对自然灾害和天相不理解,认为是鬼神作祟,于是过年时多用两块桃木削制七八寸长的人样,上书“神荼”、“郁垒”二神名,挂于门首以驱邪。五代十国时蜀国皇帝孟昶首次在桃木板上书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语,成为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一说春联始于晋代)。年画是由“门神”演化而来,早在尧舜时期即已出现。宋代有了木板年画,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木刻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明末清初,我国年画形成了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画”三大民间流派。

  二是守岁。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南宋《东京梦华录》亦载:“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古人歌咏守岁之诗很多。最早的有南北朝时梁人徐君茜《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后如杜甫《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骆宾王《西京守岁》诗曰:“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苏东坡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三是吃年夜饭,饮屠苏酒。年夜饭又称“团年饭”、“宿岁饭”。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始去之。一北方人吃夜饭一定得有饺子,常有“更年交子”之称。南方人则多吃年糕。饺子呈元宝形,年糕有“年高”之谐音,均取其吉祥意。饮屠苏酒也是古人除夕守岁的一种普通风俗。据南朝梁人沈约《俗说》的解释,屠苏是一种草房,传说有一隐士居其中,每到除夕夜,总会送给邻居街坊一帖草药,让投入井中,次日取水装入酒壶,全家饮用,便可祛除瘟疫。后人专制药酒,遂名之为“屠苏酒”。王安石《元旦》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可见宋人除夕仍饮屠苏酒。

  除夕之夜,尚有“辞岁”、置送“压岁钱”之习俗。《燕京岁时记》载:“凡除夕,蟒袍补褂走谒亲友者,谓之辞岁。家人叩谒尊长,亦曰辞岁。新婚者必至岳家辞岁,否则为不恭。”“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除夕风俗亦多见之于明清小说。《金瓶梅》第七十八回写除夕之日,竹爆千门万户,家家贴春胜,处处挂桃符。西门庆烧纸祭奠李瓶儿毕,置酒后堂,合家大小依次列坐递酒。众丫头、媳妇、小厮上来磕头。西门庆与吴月娘赏赐手帕、汗巾、银钱。《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贾府除夕换门神、对联、挂牌,新油了桃符,然后祭宗祠,合府向贾母行礼,散压岁钱、荷包、金银锞,摆合欢宴。由这两部文学名著的描写可以看出,我国除夕风俗基本上形成格局,千百年来变化不大。

除夕的习俗 4

  除夕夜,按照东北的习俗,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我问爸爸:“为什么在咱们那儿大年三十要吃饺子呢?”

  爸很耐心地爸告诉我:“除夕这天,咱们老家东北有包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来年吉祥如意,南方地区做年糕,和年年高升同音,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咱们全家都是东北人,除夕吃饺子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呀!”

  吃饺子要和面,“和”就是“合”,有一家人合聚一堂的意思,饺子的“饺”与“交”谐音,象征着新旧交替,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奶奶也告诉我:“年三十我们都得吃福饺,有的人家会在饺子里包硬币,有的人家会在饺子里包糖果,今年我们全家就包了几个带有硬币的福饺,寓意着吃到硬币的人,来年会好运连连。”一家人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有说有笑,不一会就把饺子包好了。我也亲手包了一个放了硬币的`饺子。奶奶就带着妹妹到厨房忙着为大家煮饺子,我和爸爸他们开始看着春节联欢晚会。

  饺子煮好了,一盘盘的饺子像一堆堆的小元宝摆放在餐桌上,我和妹妹马上跑到桌前,往自己碗里夹了几个福饺。我吃第一个福饺就吃到了硬币,开心得一蹦三尺高!妹妹边吃边偷看我,嘴里不停地说:“哪个是有硬币的呢?我怎么没有吃到呢?”正说着她就大叫起来:“奶奶,奶奶!我也吃到了!”欢呼雀跃的兴奋劲儿和饺子一样热腾腾的。

  这个除夕让我知道了团聚对一家人的意义,以后年年除夕,我都要和家人们一起吃福饺,一起跨过充满亲情的中国年。

除夕的习俗 5

  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2、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3、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4、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5、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6: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7、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8、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9、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10、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除夕的习俗 6

  英国人期盼“新年红火”

  英国的苏格兰等一些地方,至今还保持这样的习俗,新年夜,人们期盼着有敲门声。开门时,人们可以看到一些涂着黑脸蛋的孩子们走进来,他们什么也不说,径直走到壁炉边,将一堆煤投进去,取意“新年红火,生活幸福。”然后孩子们一边唱歌,一边用刷子将壁炉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时主人要拿出钱来分给勤快的孩子们,有点像中国的“压岁钱”。

  苏格兰的村镇,新年之际举行大型而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人们特别欢迎陌生人光临,如果是位个子高,脸又黑的生人到来,他将受到热烈欢迎,人们称这个人为“最先来的人”,会带来幸运。

  意大利人动真格的“辞旧迎新”

  新年前夕,你若走在意大利的大街上,一定要离建筑物远一点儿。因为意大利人此时,真的要“扔掉旧岁迎新年 ”,他们从窗口和阳台将破旧的东西扔出去。其中有旧书,旧报纸,酒瓶子,盘子,甚至旧一点儿的家具。总之,凡是看不顺眼的都可以扔到大街上去。意大利人的信念是:除夕之夜扔掉的旧东西,在未来的一年中肯定会得到同样的新东西。因此,这时,在街上散步的`人一定要小心,否则,难免被从楼上扔下的东西砸着头!

  比利时人向动物“拜年”

  在比利时农村,新年第一天人们起床后,首先走向所养的牛、马、羊等动物身边,恭恭敬敬地向他们拜年问候,还要道上一声“新年快乐”。然后才向自己家里亲人们拜年,最后才去走亲访友。

  农村习俗也影响了城里的人们,他们新年伊始,也走向养的狗、猫、鸟、鱼拜年,说上一声“新年愉快”。为什么要先向动物“拜年”呢?大约比利时人认为,一年来动物辛勤劳动,动物的作用,保证了他们一年的生活,人应当表示谢意吧。

  匈牙利人新年不食飞禽

  匈牙利人除夕之夜不吃禽类,因为他们认为吃鸡、鸭、鸽等飞禽,来年的幸运便会飞走。他们在新年送亲友的礼物,大都喜欢礼物上有“打扫烟囱工人”和小肥猪的图形,因为这些图形在匈牙利人心目中是“除旧迎新”的象征,“打扫烟囱工人”当然是除旧的象征,胖乎乎的小肥猪,令人喜欢,含意也喜庆。人们在形象上敬重小肥猪,但实际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因为他们新年的传统食品是油炸小乳猪,那是要拿小肥猪开刀的!

除夕的习俗 7

  鱼:年年有余

  因为中国传统有年年有余(鱼)的说法,所以鱼是年夜饭必备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鲤鱼,鲤同“礼”谐音,过年吃鲤鱼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鲫鱼,鲫同“吉”谐音,过年鲤鱼和鲫鱼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鲢鱼,鲢同“连”谐音,过年吃鲢鱼连年有余。

  鸡:有计

  夕一桌丰盛的团年饭桌上,自然少不了鸡。除夕晚上吃年夜饭,在许多地方开席时首先要吃的'菜就是鸡,因为寓意吉利。年菜必须有一只鸡在餐桌上,因为“吃鸡起家”。广州本地客家人拜神还要用鸡鹅做“头生”,都会选“走地鸡”,喻求生生猛猛。

  蚝豉:好市

  华南的年夜饭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蚝豉,也称“蛎干”,牡蛎(也称蚝)肉的干制品,是广东人民春节必食的菜肴。蚝豉是补钙的最好食品,它含磷很丰富,由于钙被体内吸收时需要磷的帮助,所以有利于钙的吸收。

  长年菜:长寿

  我国台湾春节第一餐吃“长年菜”,是一种长茎叶,有苦味的芥莱。有的还在菜里加细长粉丝,意即“绵绵不断,长生不老”。在除夕当天,人们切菜时,将蔬菜切得比平时长,因而得名,寓意长长久久,来年收益更多。而在除夕夜吃长年菜表示有剩余留到第二年,代表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新年生活的期待。

  饺子:招财进宝

  在中华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除夕的习俗 8

  【1】春节的习俗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4】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5】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6】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7】春节食俗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除夕的习俗 9

  1、贴春联,贴门神

  春联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门神则有辟邪之用,这都是要在除夕贴好的,门上红彤彤的春联,崭新的`门神,向人们昭示着:过年啦!

  2、祭祖

  祭拜祖坟,宗祠拜祖,或祭拜祖先牌位等形式,都表示着后备儿孙节日之际不忘先人,并祈求得到祖先的庇佑。

  3、守岁

  一家人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这个时候,是一家人乐享天伦之时,也是展望未来之际。

  4、生旺火

  除夕守岁时,屋外点起篝火,火越旺越好,寓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5、吃年夜饭

  传统年夜饭的名堂很多,一般饺子、馄饨是必备的,取其形状如同元宝,寓意来年财源滚滚。鱼谐音余,也是年饭桌上年年有余的吉祥菜品。

  6、给压岁钱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磕头,老辈给钱。压岁钱不仅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更有长辈的庇佑,让孩子们在除旧迎新之际多了几分欣喜。

  7、放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

除夕的习俗 10

  传统节日的到来我们都会选择吃一些进补的东西,春节同样如此。我们都知道,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传统美食。北京的传统美食都特别的多,但是老北京除夕吃的美食跟其他地方都有一些与众不同,也有一些传统的美食。

  那么,老北京除夕吃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尤其讲究过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期间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这些都已经是人们的家常便饭,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连,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吃饺子的程序也是不会少的。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还要打“豆儿酱”——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制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是今日之什锦果脯。当年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为名的供品和传统食品,几乎全保留下来了,只是不那么引人注目。至于如今的春节,餐桌只能用“丰盛”一词所概括了,什么川鲁大菜、生猛海鲜,都会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讲“新派”的人家还会到大饭馆里去“撮一顿”来喜迎新春呢!

除夕的习俗 11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1、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2、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3、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4、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5、贴门神。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6、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7、置天地桌。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

  8、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除夕的习俗 12

  1、吃年夜饭,是年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2、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3、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4、中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5、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除夕的习俗 13

  农村除夕讲究多,不懂这些民俗小心挨骂

  大年三十这天一清早要贴对联,门神,挂大红灯笼之外,记住千万别说不吉利的话,最忌讳说带“死”的词。比如有些人的口头啴“要死了”吓我一跳,还有妈呀“吓死人了”,这种话老人听到后会当场训人。

  记住:这一天要记得带儿孙去祖先坟前“上亮烧纸钱”,须心诚还得磕头,方能求得祖宗庇佑。

  吃团年时还得再敬祖先,桌上最少四菜一汤烟酒茶点;烧香纸时先跪请各位祖先入席,再跪着禀告祖先要保佑后代子孙平平安安,来年生意红火,做事能发大财,十分钟后还要恭送祖先归位之后全家人才能上菜开饭。

  记住:三十晚上最好都别睡觉陪陪长辈守岁,给老人小孩准备好新衣服,还有压岁大红包。

  记住:三十晚上的柴火得烧旺,这代表“火火红红”日子会越过越旺,农村俗话“十五晚上灯,三十晚上火”,十五的灯指圆宵节

  过节时:正月初一到十五(春节)

  新年初一零晨三点左右要举行磕头敬天地,还有土地河神,香纸烧完后要放鞭炮庆祝,这里边讲究最大,要比邻居放的早,放的多,还要炮声响的长久,中间千万别断,长辈听到炮声比别人家好会高兴的合不上嘴。

  初一开门得见院子一层厚厚的红色鞭炮渣,喻意开门红,老人小孩才会觉这年过得红火。打扫的鞭炮渣先堆在显眼的地方让别人知道你家过年放的炮多,别人会祝福你,说年过的红火啊,老人听了笑哈哈。

  初一至初三,农村叫作三朝年,这三天基本都在家陪亲人。初一小孩老人都要穿一身新衣服口袋要装压岁钱,最好都是红票票,红包里装几张?以6张8张最有寓意,6代表六六大顺,8代表“发”。

  切记不敢说不吉利的话,千万别惹老人小孩生气和弄碎了东西,有句俗话“正月忌头,腊月忌尾”就这意思。腊月尾是除夕,正月头是初一。

  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门。为啥初一不出门这主要是怕撞到“太岁”,如撞到“太岁”迷信说这一年都不会顺利,还会霉运缠身。

  每年的太岁都不同姓,今年姓朱,明年张,后年李,所以长辈都会提前告知年轻人太岁到底姓啥,提醒后人一定要注意。

  初二拜家门,到初二可以全家都去叔伯家拜个早年,进门前有讲究,先放自己带的鞭炮,这代表诚心诚意,鞭炮当然越响越好。要祝福主人全家新年好,要有抱挙恭喜发财的手势,吉利的语言自己组合,主人爱听就行。

  初三可以走亲访友,但有讲究,关系最好的要先去,穷点的亲戚家也应先去,记得红包要备足,要带礼物不能空手。

  再看有哪些吊吊不懂会得罪人

  1.吃团年饭时没敬长辈,得罪人(太没礼节)

  2.请祖先烧纸时不虔诚,得罪人(不孝子孙)

  3.除夕夜不陪老人守岁,得罪人(太没规矩)

  4.三十初一说了忌讳话,得罪人(太没教养)

  5.长辈家拜年没祝福语,得罪人(不懂尊重)

  6.走亲访友先去富人家,得罪人(嫌穷爱富)

  7.发红包的票票不一样,得罪人(瞧不起人)

  8.空手不提礼物走亲友,得罪人(不懂人情)

  9.拜年亲友家里不吃饭,得罪人(架子很大)

  10.主家给的红包不接,得罪人(当他穷人)

  哪些没做对会挨骂

  1.走亲访友见到长辈不尊称,会挨骂。

  2.三十初一说了犯忌讳的话,会挨骂。

  3.长辈给的红包你拒不接受,会挨骂。

  北方农村“拉帮套的”,是一种什么民俗现象

  小时候曾经听过骂人的话,农村妇女会骂人你是个“拉帮套”的,很多其他地方的人可能难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拉帮套不能算是民俗,应该算是特定时期的一种陋习,民俗一般是多年传承下来的一些习惯,一般是偏正向,而拉帮套确实不值得提倡的事情。

  农村种过地养过马的都应该知道,马在拉车的时候,可以分为辕马和串套马,辕马是主拉车的马,而串套马是辅助拉车的马,在两匹马都无法拉动的时候,会使用三匹马同时拉车。第三匹马就叫帮马,这种现象就叫“拉帮套”。

  以前的时候,北方地区人烟稀少,后来各地区的人都闯关东,进入北方地区,而这些闯关东的人大多以男性居多,所以就造成了北方地区的男女比例不平衡,很多男人都无法娶到老婆。所以在一些山区和偏僻的地方,当地的`家庭中,男人因身体重病无法负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的时候,妻子会在丈夫的同意下,再寻找一个年轻力状的男人帮助养家糊口,负担起全部的家庭责任。三人共同生活,人们把这种陋习称之为“拉帮套”。而等丈夫因病亡故以后,负责拉帮套的男人会和女人一起结婚,继续生活下去。

  建国以后,婚姻法施行,所以这种“拉帮套”的陋习就逐渐消失了,拉帮套的陋习是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和家庭极度困难没有出路的情况下才采取的一种婚姻方式,所以现在根本就没有了。所以说不能把它归类为是一种民俗。

除夕的习俗 14

  除夕夜,吃团圆饭,几乎是每家每户的传统习惯。这天,在外工作的人,只要有时间,都要赶回家中,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把最丰盛的食品拿出来,团团圆圆地吃一顿年夜饭。如果没能及时赶回来,餐桌上要给未归人留一个空位,摆一双筷,表示全家团聚。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年糕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春节食年糕的风俗,兴于宋代,盛于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绎为年年高升之意。

  在南方,年夜饭一般有十几道菜,其中一定要有豆腐和鱼,因为这是汉字“富裕”的谐音。不少地方在吃年饭的.时候还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讨个吉利的口采。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吃三鲜菜(三阳开泰),吃花生(长生不老)……

除夕的习俗 15

  合肥人春节习俗一:放炮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年,是一种鬼祟怪物,专门在新春伊始祸害人们,散布灾难。所以,人们便在正月里燃放爆竹驱赶鬼祟。这些做、买、燃放鞭炮的活动,往往都是由孩子们完成。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合肥人春节习俗二:年夜饭

  大年三十,现在城市里基本上都是在晚上吃年夜饭,大年三十即是除夕,又是接灶神回来的日子。年夜饭的.菜品以咸货为主,伴以青菜豆腐,钱串子、元宝鱼、圆子等,图个吉利,年年有鱼、平平安安、开年发财、团团圆圆。围炉吃年夜饭,年夜饭里最不可少的是一条大鱼,但不可吃完,以象征「年年有余」。年饭不吃完,要在碗底留一点,叫做留仓底或锅底。小孩这天要是乱讲话,有“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一说。又有用草纸擦小孩嘴巴的,意思就是警告小孩不要乱讲话。现在时代发达了,吃年饭之前就有电话拜年的。晚上吃完年饭,大家热热闹闹,看联欢晚会或者打打牌。一家人要守岁,过完十二点才能休息,三十晚上是不关灯的。

  合肥人春节习俗三:贴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喜庆的大红春联贴门上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除夕的习俗】相关文章:

除夕的习俗12-16

除夕习俗02-17

除夕的习俗12-13

除夕的习俗集合02-23

【推荐】除夕的习俗11-14

【热】除夕的习俗11-18

除夕的习俗【热】11-19

除夕的习俗【热门】11-13

【荐】除夕的习俗11-16

除夕的民间习俗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