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一系列文化

时间:2022-12-09 09:21:33 中秋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中秋节的一系列文化

  唐代诗人张九龄在其诗《望月怀远》中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壮观优美的景色诞生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夜晚,辽阔的夜空中静静地挂着一轮皎洁硕大的圆月,朦胧的月光给天地万物蒙上了一层柔和的色彩。佳节良辰,天下人共婵娟。家家户户摆案燃香祭月,月饼水果等美食一应俱全,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赏月谈天,尽享天伦之乐。中秋分外明亮的月光中,风中传来了孩童清朗稚嫩的声音,传唱着那些千年延续不断的民谣:“月亮光光,骑马燃香。东也拜,西也拜。月婆婆,月奶奶,保佑我爹做买卖。不赚多,不赚少,一天赚来三个大元宝。”

关于中秋节的一系列文化

  中秋节的重要,在中国是毋庸置疑的。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端午、清明并成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它的盛行则始于宋朝,因恰逢三秋之半,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人们也重新正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性格。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一大特色。中秋之夜月亮圆满明亮,人们共聚一堂边吃月饼边赏月谈笑,谓之“共聚团圆”。月饼大多以圆形为主,明白晓畅地表达了中国人盼望团聚、幸福的愿望。《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国老百姓的思想是简单而明了的,拜月吃月饼,就是希望能和亲人朋友团聚,祈求安康和幸福。唐代诗人李朴有诗云:“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明月清辉之下,我们共享欢乐祥和。

  人们拜月赏月,不同的人、民族、地域,衍生了不同的感情和想象。或因生离思念,或因死别追忆,或由不满寄托,或由欢乐表达。于是,关于中秋或明月的典故传说流传千年,经久不衰。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嫦娥奔月孤寒优美的身姿,玄宗漫游月宫的霓裳羽衣曲,诗人张若虚孤篇横绝咏月之作《春江花月夜》,苏轼《水调歌头》的圆缺之感,国家、民族、社会、人生,甚至人类兴亡延续的感慨都寄托在这小小的明月佳节里。中华民族是个善感的民族,土生土长的民间传说和文人情操相互辉映,给了这轮明月丰富的民族内涵。

  月到中秋分外明,普天同庆。广西河边的花灯、北京街头的兔儿爷、香港的舞火龙……众多形态不一的民俗更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中华各族的拜月风俗在团圆这个共同愿望下各呈特色,蒙古族的“追月”、藏族的“寻月”、赫哲族的“祭月”、德昂族的“串月”、阿细族的“跳月”、苗族的“闹月”、汉族的“赏月”,各族人民以其聪明智慧和独特行为把明月描绘得有声有色。月的文化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著名景点中以月为名的数不胜数,如“三潭映月”、“卢沟晓月”等。而“晓风残月”的优美意境,“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情景,月老为媒的深刻誓言,望月祈子的美好愿望,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月,离不开这特殊的月文化。

  苏轼有千古传唱的明月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国人以中国人的诗意赋予了月亮这颗无生命天体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即使天涯月远,分隔两地,中国人仍能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借相望明月的机会传递自己的思念。遥望明月,此时良辰佳节,夜空中的明月静静地俯视着大地,分外明亮。

《关于中秋节的一系列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中秋节的一系列文化】相关文章: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07-02

中秋节的传统文化风俗04-17

文化广场中秋节活动方案05-08

世界各国中秋节文化04-16

中秋节的节日文化作文04-17

精选中秋节文化传统教案04-01

中秋节文化节手抄报05-09

中华传统佳节中秋节的节日文化04-17

中秋节主题文化活动策划方案04-10

免费领课

关于中秋节的一系列文化

  唐代诗人张九龄在其诗《望月怀远》中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壮观优美的景色诞生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夜晚,辽阔的夜空中静静地挂着一轮皎洁硕大的圆月,朦胧的月光给天地万物蒙上了一层柔和的色彩。佳节良辰,天下人共婵娟。家家户户摆案燃香祭月,月饼水果等美食一应俱全,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赏月谈天,尽享天伦之乐。中秋分外明亮的月光中,风中传来了孩童清朗稚嫩的声音,传唱着那些千年延续不断的民谣:“月亮光光,骑马燃香。东也拜,西也拜。月婆婆,月奶奶,保佑我爹做买卖。不赚多,不赚少,一天赚来三个大元宝。”

关于中秋节的一系列文化

  中秋节的重要,在中国是毋庸置疑的。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端午、清明并成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它的盛行则始于宋朝,因恰逢三秋之半,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人们也重新正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性格。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一大特色。中秋之夜月亮圆满明亮,人们共聚一堂边吃月饼边赏月谈笑,谓之“共聚团圆”。月饼大多以圆形为主,明白晓畅地表达了中国人盼望团聚、幸福的愿望。《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国老百姓的思想是简单而明了的,拜月吃月饼,就是希望能和亲人朋友团聚,祈求安康和幸福。唐代诗人李朴有诗云:“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明月清辉之下,我们共享欢乐祥和。

  人们拜月赏月,不同的人、民族、地域,衍生了不同的感情和想象。或因生离思念,或因死别追忆,或由不满寄托,或由欢乐表达。于是,关于中秋或明月的典故传说流传千年,经久不衰。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嫦娥奔月孤寒优美的身姿,玄宗漫游月宫的霓裳羽衣曲,诗人张若虚孤篇横绝咏月之作《春江花月夜》,苏轼《水调歌头》的圆缺之感,国家、民族、社会、人生,甚至人类兴亡延续的感慨都寄托在这小小的明月佳节里。中华民族是个善感的民族,土生土长的民间传说和文人情操相互辉映,给了这轮明月丰富的民族内涵。

  月到中秋分外明,普天同庆。广西河边的花灯、北京街头的兔儿爷、香港的舞火龙……众多形态不一的民俗更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中华各族的拜月风俗在团圆这个共同愿望下各呈特色,蒙古族的“追月”、藏族的“寻月”、赫哲族的“祭月”、德昂族的“串月”、阿细族的“跳月”、苗族的“闹月”、汉族的“赏月”,各族人民以其聪明智慧和独特行为把明月描绘得有声有色。月的文化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著名景点中以月为名的数不胜数,如“三潭映月”、“卢沟晓月”等。而“晓风残月”的优美意境,“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情景,月老为媒的深刻誓言,望月祈子的美好愿望,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月,离不开这特殊的月文化。

  苏轼有千古传唱的明月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国人以中国人的诗意赋予了月亮这颗无生命天体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即使天涯月远,分隔两地,中国人仍能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借相望明月的机会传递自己的思念。遥望明月,此时良辰佳节,夜空中的明月静静地俯视着大地,分外明亮。